媒体融合对媒体智库生产的积极影响及启示
2023-04-19李媛莉
李媛莉
(作者单位:四川日报社)
在外部要求与自身需求的双重作用下,当前我国媒体深度融合与媒体智库建设处在同步推进的过程中。媒体融合最狭义的解释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而全面的理解应当是新旧媒体在数字化时代融合重构过程中涉及的产品内容融合、生产方式融合、传播途径融合等。在方方面面进行融合的过程中,媒体智库建设的实践探索也是融合战略的关键选项,智库产品成为媒体机构思维方式转变和工作机制改变后产出的重要成果。
全面复盘和梳理媒体融合的进程,无论是温和派,还是激进派、改良派,媒体融合的根本是在内容生产和传播服务模式上打破传统新闻工作的边界,业务开展呈现出典型的新特征。
在传统新闻工作打破边界的过程中,同为媒体重点推进的任务——媒体智库建设必然受到影响,当中一些积极的影响可以为媒体智库建设提供重要参考和借鉴。本文围绕媒体智库的产品、生产和传播服务展开论述,并总结四点启示。
1 媒体融合给媒体智库产品带来的积极影响
媒体融合走向纵深发展,致力于在传统新闻生产之上不断探索新的内容生产,比如由以往的传播信息转向观察问题、研究对策、生产思想和建言献策[1]。媒体打破新闻报道原有边界的新思维,一方面是新闻产品本身在朝向“深”处,追求选题深思、采访深入、表达深透、思想深刻等,愈发具备“智慧成果”的品相;另一方面,媒体钻研智库产品为新闻体裁提供了更多选项。
“新闻+”和“智库产品+”的互相成就催生出越来越多具有创意的内容。以《经济日报》创新的报道体裁——调研式评论为例,这是一种建立在深度调研基础上的报道体裁,把调研的成果进行提炼,逻辑严密地支撑起鲜明的观点[2]54。2022年初,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五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经济日报》首次使用调研式评论的方式进行解读,形成9万字的调研稿,推出一组“15+1”的评论文章。调研式评论达到了“调查研究使内容‘深下去’,评论手法让观点‘亮出来’”的效果,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解读理念、引领思想的“智囊”功能[2]54。
媒体融合对多元形式新闻产品的要求,推动媒体智库产品从单一的信息服务业态,转向以知识成果产出为核心的产品,形成“新闻+智库”的智慧成果矩阵。以南方都市报深度调查部的实践样本为例,其创作了大量“调查报道+智库报告”的组合内容,包括2018年针对搜索引擎医疗广告测评所作的系列调查报道,以及同步发布的评测报告;2019年的调查报道《图库平台乱象调查》《图库维权样本调查》,及基于报道发布的智库报告《图片类著作权诉讼案例统计报告》等。
参考媒体融合走在全国前列的广东,其媒体智库的产品已有较为全面的呈现。根据暨南大学课题组的研究总结,广东省内媒体智库的产品主要有三类:一是以采编业务为基础的文字报告类产品,如参考报道、研究报告、图书出版;二是以数据、技术为基础的非文字报告类产品,如指数榜单、舆情分析、鉴定测试、评估认证、平台搭建;三是以媒体连接资源的特性为基础的活动类产品,如会议论坛、行业培训、品牌活动的策划和执行[3]。
2 媒体融合给媒体智库产品生产方式带来的积极影响
资源的流通运用是媒体融合的重要表现,一方面,媒体充分调配内部资源,促进不同平台之间共享、整合和重组资源,促进集团融合,努力挖掘和发挥已有资源的价值;另一方面,媒体致力打通外部资源,新旧媒体、媒体与政企等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4]。基于此类实践,媒体融合向智库生产给出最直接的提示:媒体智库生产想要更好、更快,必须依靠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域的协同合作。同时,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资源调配共享、协同合作的充分实操,正在指导智库生产的具体运作。
首先看媒体内部。媒体融合对新闻采编工作者的要求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原来的采访和编辑拓展到创意策划、资源整合、新技术使用、全媒推广等,要求更高的思考辨别、内容筛选、信息甄别、深度调查能力。新闻人的能力拓展和角色升级,恰好满足智库对“智力”的需求,洞察力、判断力、理解力、表达力等可以最大限度投入媒体智库生产,更好做到以事实为基础,以调查研究为支撑,用最适合的表达方式完成智库产品生产。
在实际运作中,全员“智力”要率先在内部协同调动。如南都大数据研究院推行的研究院与采编智慧中心并行,统一设技术部、产品部、数据部、民调中心、课题中心和项目运行部等,采编团队组成课题组,以课题研究思维主导新闻内容生产。
值得一提的是,媒体融合要求更多专业的人参与新闻产品的创作,媒体内部的岗位越来越多元,不仅有记者、编辑、美编、摄影摄像,也可能有动画师、编剧、导演、策展人,以及程序员、架构师等。多岗位的专业人才发挥所长,对于智库生产而言获益良多。诸如南都深度调查部能推出“搜索引擎医疗广告测评”报告,基于数据岗对数据深挖,能得到上千个样本、数万个原始数据等。
再看外部。媒体融合颠覆了新闻生产的方式,媒体与外部资源的共融越来越紧密,一方面是媒体合作的对象、领域、地域跨度变大;另一方面是合作形式改变,媒体从单纯为机构或部门担当“传声筒”,逐渐成为与之共谋事的“事业伙伴”,譬如媒体对科技公司、计算机企业、互联网巨头等的合作需求强烈。以上皆有助于为媒体智库生产找到最强大的“外脑”。如四川日报社组建成立的川观智库,目前已发展12位顶尖学者成为首席顾问,在川观智库战略发展方向把脉、重大政经课题研究、大型研讨活动推进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12位首席顾问囊括两院院士、高校校长、政要等;有党史党建专家,有经济学家,也有钻研建模与计算的数学家、研发电子信息材料的科学家,还有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灾害防控专家;有人来自本省机构,深耕四川省情研究,有人来自外省,兼具全国乃至全球视野。学科多元化和地域多元化特点突出。值得一提的是,川观智库的产品生产力量由川观智库研究员和特约研究员体系、合作伙伴和共建机构体系一起构成。
“智媒”是媒体深度融合的关键词,随着技术的发展,媒体融合在智能手段的应用上大展身手,5G、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层出不穷的技术都用到了新闻生产中。事实上,助力新闻生产高效、准确、专业的任何一项高新技术,都是智库产品生产的好工具。
《欧美典型媒体智库发展实践及启示》总结美国《经济学人》智库EIU(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纽约时报智库NYTLab(纽约时报实验室)和英国《泰晤士报》智库THE三个全球知名媒体智库的发展案例得出:科技的应用可以保证媒体智库更高效、更准确地产出智库成果。如EIU依托强大的数据库和专业研究团队,通过建立专题数据研究小组分析大数据。THE通过与拥有强大数据资源的汤森路透合作,获得数据资源,在专业领域用过硬的产品站稳脚跟。通过善用科技,NYTLab还实现了新闻生产和智库产品生产的双向奔赴。NYTLab定位为科技媒体智库,主打前沿科技、未来科技的研究,在关注和研究科技的同时,纽约时报的新闻业务也充分使用科技,实现媒体产品的融合,比如用照片实现3D建模,丰富报道叙事方式[5]。
更重要的是,技术应用是智库生产跳出孤岛,实现信息联通、资源整合,推动智库建设提质升级的关键手段。以数字化为例,数字社会的到来推动媒体融合成为必然,自然也会深刻影响媒体的智库生产,让媒体成为最有条件构建智库数字化平台的主体。根据国外智库建设的经验,智库数字化平台一是可以作为连接各种智库成果的数据库,促进不同智库的资源共享和学习交流;二是形成大量数据资源,再反哺智库生产。不乏国际顶尖的媒体智库尤其重视数字平台的建设,比如纽约时报智库NYTLab为了更广泛地整合资源用于研究,发挥自己官方网站的数字平台功能,“开放”使用以广泛与外界交流互动。
智能技术一方面保障媒体智库生产的高效和专业,另一方面满足互联网时代受众接收信息的习惯。以三维技术、计算机动画(Computer Graphics, CG)技术、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技术、可缩放矢量图形(Scalable Vector Graphics, SVG)等构建的元宇宙交互机制为例,相对于传统资讯产品的呈现,元宇宙空间实现兼顾虚拟与真实的双向传递,作为受众可以身临其境“进入”信息世界,轻松定制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并实时互动,真正做到资讯以“我”为主。
3 媒体融合给媒体智库传播服务模式带来的积极影响
媒体融合强调渠道共融,包括公共媒体与自媒体的传播渠道融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传播渠道融合等,渠道共融带给媒体智库产品的积极影响之一,是优质内容可以得到更广泛的传播,智库产品的服务效果和影响力极大提升。
在传播方面,媒体融合已经给出结论——传播要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因此媒体智库产品传播的关键,就是要满足受众对信息接收可移动、能社交、可看可听甚至可触碰的需求。像短视频、微电影、微纪录片、动画、虚拟现实影像、H5、小程序等多样形态都可以用在媒体智库产品的呈现上,让媒体智库产品也像新闻一样实现参与性、生动性、艺术性和国际化等。《经济日报》的调研式评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越走越宽广》转化制作成的新媒体产品《“中国式现代化”是什么样的现代化?》在全网创下超过1亿的传播量[2]54。江苏广电总台联合江苏省高端智库在2021年底推出的《扛起新使命谱写新篇章——贯彻落实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环省行》是具有代表性的媒体融合范式下的智库产品,采取调研式报道手法与融媒体新闻行动相结合。首先渠道选择“全媒”,包括官方网站、客户端、官方微信微博等;其次呈现形式“全媒”,囊括话题设置、长短视频等[6]。
在服务方面,为了拓展内容、整合资源、推动发展,媒体融合正在推动新闻服务与政务、商务、民生服务等线上线下紧密结合。如人民日报新媒体在2019年结合第六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运送回国的新闻事件,策划发起“寻找英雄”媒体行动,搭建起信息服务平台,联合媒体、网友共同参与,为多位烈士寻找到家乡和亲属。这种服务平台也沿用到新冠感染疫情防控期间、地震洪涝灾害发生之时[7]。
媒体融合的这类尝试,为“媒体智库产品+服务”提供了思路。比如人民网新媒体智库推出过定制服务,以第三方身份为政府打造智库产品,为成都市政府打造《中国城市互联网生活消费成都指数报告》,还推出过《36计跳出舆论漩涡》《指尖上的“政”能量——政务微博微信运营手册》等,成为各级政府舆论工作的重要参照[8]。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媒体融合走向“深水区”,建好和用好自主可控的移动互联网平台已成为行业共识,旨在通过“内容产品化、产品服务化”的路径,做足“数据、用户、服务”的功夫,重建与用户的关系[9]。这意味着,是否“以用户为中心”生产内容和完善服务,是否能激发用户的共鸣,是否能增强用户黏性,是否能与用户有效互动交流,是否能借力用户以实现共同生产,既是媒体融合成败的判断尺度,也可以是媒体智库生产成功与否的重要考量。当然,媒体智库的用户服务思维,需要扩大到为企业、为社会提供服务而实现更大的社会影响。诸如围绕一些社会热点进行智库产品生产,兼顾高端决策服务和更多样的公共类信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