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流媒体做好灾难性报道的策略
——以福州广播电视台为例

2023-04-19

西部广播电视 2023年23期
关键词:灾难性福州暴雨

孙 茜

(作者单位:福州广播电视台)

所谓“灾难新闻”,又被称为“灾难性报道”,是突发新闻报道的重要类别之一。新闻学者王洪钧在其著作《新闻采访学》中对灾难新闻进行了定义,认为其报道内容集中在灾难的孕育、发生、危害和防范等方面。由于灾难事件的发生往往会在社会上引起某种程度的恐慌,媒体在报道此类新闻时,必须慎重对待报道中的价值判断和情感倾向,在坚持报道事实的前提下,正确传达政府和人民应对灾难的举措,不能以扩大恐慌和博取眼球为目的。

2023年9 月,11号台风“海葵”后部云团所引发的持续性暴雨,使福州出现了突破历史极值的降水量。从9月5日8时至9月6日8时统计来看,多地雨量破纪录。长乐市24小时降水量370.2毫米,打破了当地观测史单日降雨纪录(原纪录为1999年9月16日的334.4毫米)。福州市24小时降水量达到362.21毫米,打破了当地观测史单日降雨纪录(原纪录为2023年7月28日第5号台风“杜苏芮”创下的338.2毫米)。

历史罕见的强降雨对新闻媒体提出了严峻考验,检验着新闻媒体的应变能力、新闻敏感性及其社会责任。福州广播电视台迅速启动防汛救灾应急响应,通过全媒体协作建立起新闻报道机制,大量记者奔赴一线,进行及时、全面、生动的汛情报道,向公众传递防汛救灾的最新进展。这种高效的媒体作为,发挥了舆论引导的重要作用,汇聚起全社会的救灾力量,最大限度地减轻了此次暴雨洪涝灾害事件的负面影响。

1 主流媒体做好灾难性新闻报道的多重意义

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各类消息源头铺天盖地,灾难发生后大量信息参差不齐,真假难辨,容易导致传播混乱,产生谣言,影响大众的正确判断,制造社会矛盾。此时,主流媒体有责任担当起两个重要角色:一是政府和公众的桥梁纽带,二是坚守事实报道本分。因为在灾难面前,媒体成为政府开展救灾和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面对灾害,主流媒体更需要自觉履职,通过进行及时、准确、全面的报道,快速传递事实真相和温暖,重建媒体的社会价值。媒体应主动担当起引导舆论、纠正谣言的责任,用专业、敬业的态度,使自己成为一个权威的声音,帮助政府和公众增进互信,凝聚力量,共同应对灾难挑战。

1.1 履行媒体职责,重建新闻的正确价值导向

新闻媒体做好灾难性新闻报道,能够正确引导社会舆论,重建新闻的正确价值导向。2023年9月5日深夜,福州大雨滂沱,福州广播电视台旗下的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客户端集中推送福州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发布的《致全市人民的一封信》,向所有福州市民发出倡议,非必要人不出门、车不上路,密切关注预警信息,及时留意暴雨的最新情况,共同做好各项防御工作,坚决打赢这场防暴雨硬战[1]。福州广播电视台通过落实落细各项防汛救灾措施,正确引导了社会舆论,稳定了民心,凝聚了力量,传播了正能量[2]。

1.2 向公众发布事先警示,并普及相关知识

灾情发生前或刚发生时,人民群众往往手忙脚乱,不知所措。这时新闻媒体通过发挥重要作用,事先进行防灾知识宣传,能够指导群众提前做好灾前准备,采取科学防护措施,力争将生命和财产损失降到最低。台风“海葵”即将到来时,福州广播电视台充分运用电视台、广播和新媒体等宣传平台,大力向公众传递防汛救灾常识,同时及时通报政府针对这场台风所采取的各项防范措施安排,充分发挥了自身在灾前的教育引导作用。例如,福州广播电视台报道了水库腾空库容情况以及市区区域水位、高峰水位等水文排涝情况,报道了市区防抗台风的准备工作,报道了高速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出行情况,让市民及时了解了是否有停运线路以及目前有多少滞留旅客等情况,增强了市民的预警意识和防范风险意识。

1.3 正确引导舆论

灾难性事件常常突如其来,破坏性和危险性往往超乎想象,不仅直接威胁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也会使他们遭受经济上的重创,更会在精神上令人感到焦虑和不安。在此种情况下,主流媒体化危为机,迅速反应,把握瞬息万变的新闻场,传递正能量,能够正确引导舆论。福州广播电视台在此次特大暴雨灾情报道中,重点报道了公安民警、消防救援人员、电力抢修人员、环卫工人、社区工作者、基层村干部、党员志愿者等各行各业一线人员的救援抢险工作开展情况,正是有了他们的全力以赴,福州才得以在最短的时间里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这些报道发布后,得到大量福州市民的留言支持,为全市人民风雨同舟共抗暴雨汇聚了正能量。

2 福州广播电视台在灾难性报道中的做法

对于灾难性事件的报道,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各有所长。传统媒体以其权威性见长,更能发挥引导作用;新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交互性强等优势,使公众获取信息更为便捷。因此,两者优势互补,合力报道尤为重要。

福州广播电视台2021年进行了融媒体改革,建立了立体化的“电视台+新媒体”“电台+新媒体”矩阵。在针对台风“海葵”带来的灾情报道中,福州广播电视台旗下所属的无论是电视台、广播电台,还是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都全力以赴,通过多种报道形式传递灾情进展,发挥协同效应,充分展现出了媒体融合的重要意义。

2.1 现场直播直击灾情

2.1.1 新媒体平台开启全天直播

福州广播电视台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加强报道互动。视频号、抖音号“新闻110”以及福视悦动应用程序(Application, App)开设了名为《防抗暴雨,我们在一起》的特别直播节目,滚动播报了天气变化、救援队伍抢险情况、群众求助信息、出行安全提示、疫情防控等关乎公众切身利益的内容,让群众能第一时间了解福州防汛救灾的进展,获取所需信息。其中,直播观看量高达208万,展现了新媒体在本次防汛报道中发挥的巨大作用。

2.1.2 广播端、电视端开启直播

福州广播电视台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机制,打通了频道、频率全天节目通道进行直播。在直播中,通过与现场记者的连线报道,让受众即时获取灾情消息和救援动态;通过邀请气象专家进行演播室访谈,详细解析这次暴雨的成因以及未来天气的趋势,耐心解答受众最关心的问题。

2.2 小视角展温度,新视点呈全貌,评论聚焦正能量

2.2.1 小视角报道彰显灾难性报道中的温度

在网络时代,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已成为许多突发事件的第一发布渠道。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进步,新闻媒体在灾害新闻报道中应用了新媒体,使灾害新闻更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更重要的是,新媒体让人们看到了灾难背后的个体故事。在宏大叙事之外,小视角的人文关怀让人们在灾情中产生了情感的共鸣。

福州广播电视台围绕消防、公安等部门的一线救援事迹,制作了正能量短视频,记录了全市各方力量迅速出动、奔赴一线开展救援的感人瞬间。视频号“新闻110”推送的短视频《“这有孕妇要生了!”别担心,我们来了!》记录了9月6日凌晨两点,倾盆大雨中,福州消防护送一名即将临盆的孕妇入院的感人瞬间。视频号“福州新闻”推送的短视频《感谢你们,点亮了福州的暴雨之夜!》,记录了全市各方救援力量迅速出动、奔赴一线开展救援的紧张场景。

2.2.2 新视点报道立体呈现全貌

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新媒体在新闻报道中的创新应用。移动网络、网络直播和短视频等新兴媒介,使信息传播形式日益丰富多样[3]。当下的新闻报道已经不仅仅停留在以文字为主的传统模式,而是广泛采用图表、动画、视频直播等新形式。这些新技术和新视角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提供了更立体、全面的新闻视角,让群众能够从更多的维度观察新闻事件,看到不同方面相互交织的全貌,从而感觉到身临其境。这种沉浸式的新闻体验,将受众与新闻事件结合得更加紧密,是媒体进步的重要标志。

例如,无人机航拍技术的使用为受众提供了一个近距离感受现场的新视角,360度全方位的画面更能满足受众的知情需求。福州广播电视台记者充分利用无人机航拍技术,拍摄了短视频《无惧风雨,全力以“复”》。该视频通过新旧对比画面,生动展现了“福州速度”——抗击暴雨过程中福州各方面力量的迅速反应和有序运转,也体现了福州在应对灾情突发事件方面已经形成一整套成熟高效的应急体系和机制。

2.2.3 评论聚焦正能量,为抗击暴雨注入强心剂

关键时刻要发出关键声音,重大事件要发挥重大作用。作为主流媒体,面对突发事件或灾难,要及时发声,通过提供高质量观点,化解群众的负面情绪,争取舆论制高点。在融媒体时代,也要注意避免新闻评论过于枯燥说教,要突破僵化语言和说教模式,采用真切、简洁、生动的语言风格,增加新媒体元素,使评论更直白、接地气,增强受众的认同感。

在该次暴雨灾害报道中,福州广播电视台的网评节目《闽言福道》通过发布融媒体评论《“福州速度”战胜“最强降雨”》《事关今年台风》,致敬暴雨中的救援人员、受困群众及自救群众,点赞暴雨背后的福州力量、中国力量。评论从新闻传播视域和受众角度出发,结合福州的超纪录降水,福州市各级党员干部闻风而动,用最短时间让福州生活秩序恢复正常的新闻事件,阐释了“福州速度”。

2.3 多平台同步推送,实现破圈传播

近年来,福州广播电视台充分利用福州明珠网、福视悦动App、微信公众号、头条号、微博、抖音等“网、端、微、屏”媒体矩阵,进行全覆盖式宣传,重点做好“央视新闻+”、央视频、新华社、学习强国等央媒平台的产品推送,提高了影响力,实现了传播效果最大化。

面对福州暴雨灾情,福州广播电视台全媒体阵容运转,实现了广播、电视与新媒体的紧密结合。电视和广播节目通过各大新媒体平台如网站、客户端、微信、微博等全面推送,实现了无缝对接。新媒体客户端还开设专题专栏,进一步整合信息资源。各新闻部门迅速与救援部门对接,多视角、全方位报道救援进展情况,同步更新权威信息、交通动态等,充分发挥了媒体在稳定民心、聚集力量方面的重要作用。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广电媒体融合激发了新媒体的生命力与活力,彰显了“融媒体强阵”强大的生命力,也发挥了新闻媒体引导舆论、服务大众的重要功能,展现了守护生命的责任担当[4]。

3 主流媒体做好灾难性新闻报道的原则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媒体面临新的伦理困境,如新闻时效性与准确性的冲突、客观性与情感性的平衡等[5],既有技术发展带来的新问题,也存在主体意识模糊导致的旧问题。要想解决这些困境,需要媒体从业者提升责任意识,也需要从组织和社会层面完善规范,推进法治建设和开展媒介素质教育。

3.1 迅速传递灾害真相,保障公众知情权利

在报道防汛抗洪抢险新闻事件时,主流媒体必须时刻牢记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至上,从政府部门和权威渠道获悉第一手信息,及时发布受灾情况。准确报道洪水状态、天气预报、疾病防控和交通状况等实时动态,以便广大群众迅速响应避险。关注气象和地质灾害预警,宣传相关的防灾知识和自救技能,提高群众的自救互救能力。

3.2 引导理性评论,稳固舆论道德高地

报道灾难新闻时,主流媒体必须坚持客观公正的专业态度,以真实、准确为原则,坚决不造假炒作、不夸大渲染。要深入调查核实,提供清晰可靠的第一手资讯,如此才能指导政府科学应对、引导社会各界加强救助,发挥新闻舆论在灾难中的积极作用。

3.3 坚持专业操守,决不商业化利用悲剧

灾难性事件发生后,各类媒体争相报道,希望及时将情况传达给公众[4]。有些新兴媒体渐渐形成了一种报道习惯,在追求速度的同时,疏于核实消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先发布再求证,必要时才会澄清纠正。这种急于求快而欠缺审慎的报道手法,不仅可能传播不实信息,也可能引起公众恐慌。面对群众,主流媒体应充分尊重生命,自律采访行为,不可擅自扩大悲情。同时,要根据受众情况和舆论环境,谨慎选择措辞,不能过分渲染;要保持理性分析,不添油加醋。

3.4 注重人文关怀,汇聚正能量,确保报道方式得当

灾难性事件常常突如其来,破坏性和危险性往往超乎想象,不仅直接威胁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也会使他们遭受经济上的重创,更会在精神上令人感到焦虑和不安。报道突发事件时,主流媒体不仅要及时准确传递事实信息,也要用正面引导营造氛围,捕捉温暖瞬间,注重发掘细节,积极展示抗灾的力量,如防汛救灾中的无名英雄,以及各行各业奋战在救灾第一线的工作人员等,通过生动的报道,展现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正能量,传递人性的温度。媒体应用积极、立体的报道视角,在维护公众知情权的同时,也要看到受害者所需,帮助他们重拾希望与力量。

4 结语

灾难性事件的发生,必然会对公众的生产生活造成影响,相关报道也会成为一时关注焦点,对民众情绪产生强大的引导作用。作为主流媒体,在追求时效性的同时,更应通过报道展现人文关怀,用积极、理性的态度引导舆论、支持救灾,帮助公众克服恐慌情绪,恢复信心,重建秩序,这是媒体的社会责任,也是其展现媒体价值的重要途径。

猜你喜欢

灾难性福州暴雨
“80年未遇暴雨”袭首尔
暴雨
科学家说地球变暖速度比以前认为的要快,而避免灾难性后果的窗口期即将结束
当暴雨突临
我认识的几位福州女
以爱之名 和谐至美——福州十中简介之三
逐梦福州 只为“她”
寻味福州
暴雨袭击
综合发力 化解灾难性医疗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