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流量密码赋能电视民生新闻节目转型升级的思考
2023-04-19陶春
陶 春
(作者单位:威海市广播电视台)
作为新闻资讯类节目,电视民生新闻的核心内容就是关注百姓生活、记录社会变迁。在传统媒体时代,电视民生新闻一直是城市电视台收视率较高的王牌节目。但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平台大量涌现,特别是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受众逐步从“大屏”转向“小屏”,受众由电视观众转向新媒体受众已是不可阻挡的潮流[1]。
1 短视频爆火的流量密码
“短视频”是一种视频长度以秒计数的,时长多在15秒至5分钟以内,主要依托于移动智能终端实现快速拍摄和剪辑,可在社交平台上实时分享的新型视频形式。短视频作为一种全新的内容形式,比图文、音频和长视频更加具备可传播性。
1.1 技术进步降低短视频观看和创作门槛
随着智能手机和4G、5G、Wi-Fi技术的普及,无线通信资费不断降低,视频播放突破卡顿、费用高昂的瓶颈,受众观看短视频的体验感越来越好。剪辑工具也随着技术的进步从费用高昂、操作复杂的线性编辑编迭代为费用低廉、方便快捷的非线性编辑软件,制约视频生产的软硬件瓶颈被打破,创作者稍加学习就能快速上手,制作出短视频作品。
1.2 短视频时长短,内容丰富,易被受众接受
当代社会,人们工作生活节奏很快,很难有大把时间去学习充电和娱乐,而短视频因时长短、表现形式有趣、内容海量丰富,非常适合受众的碎片化阅读需求,并给人们带来非常好的阅读体验感,随时随地刷短视频成为越来越多的人获取资讯的首选方式。而从创作者的角度来看,要想抓住受众,就需要花费更多的心思去考虑如何吸引受众,提高短视频的创意和制作水平。
1.3 具有较强的社交属性
短视频的社交属性满足了受众沟通交流的需求。当受众看到一个感兴趣的短视频,可以通过点赞、评论、转发、私信等方式与其他用户进行互动,其他用户点击观看之后,可能引发共鸣产生新的社交话题,继而拉近彼此的距离。短视频内容的垂直化也催生了独特的社群文化。每个短视频平台都会细分出不同画像的用户和创作群体,还催生了独特的社交现象,不同风格短视频的受众和创作者群体形成了分享交流的不同圈子,这种社群文化反过来又会给受众的行为习惯和平台创作推荐机制带来影响。
1.4 用户生成内容模式提高受众参与度
用户生成内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 UGC)模式鼓励短视频平台用户参与创作,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和参与感,同时也降低了短视频创作的准入门槛。创作者只要通过简单的学习就可以创作属于自己的短视频,而且可以一键分享到各个社交平台,为自己的作品积累人气,提高热度。UGC模式为短视频平台带来视频内容生产的速度、广度与规模的增长,使得短视频平台本身的内容变得越来越丰富。
1.5 短视频吸引资本投入,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短视频行业的迅猛发展,给短视频平台带来了巨大的流量和吸金能力,也吸引了众多资本投资短视频行业,特别是头部短视频平台大都经过了多轮融资。有了资金的加持,短视频平台有充足的财力进行软硬件升级,并强化推荐、创作和奖励机制,吸引更多的创作者参与创作,使短视频创作内容更加丰富,媒体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从而形成强者恒强的局面。
2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面临的困境
从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具体传播形态,不难发现,它的受众群体涵盖了社会各个领域、职业和年龄层次。然而,对标新闻短视频,同为新闻家族一员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在新媒体时代却面临发展困境。
2.1 内容缺少创新
在传统媒体时代,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在地方广播电视台的节目中具有较高的收视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成不变的内容形式让观众出现审美疲劳。很多地方广播电视台民生新闻节目为追求收视率,在新闻题材选定方面过于迎合部分观众喜好,视野格局偏小,鸡毛蒜皮的事情时常成为报道主要内容,一定程度并未真实反映出时代特点,并未真正深入人们的内心,满足他们的情感诉求。在报道深度上也是浅尝辄止,显现浮躁之风。对比随后兴起的短视频,更加凸显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内容不够丰富、形式单一、信息量不大、深度不够的弊病。如果不能及时解决这些问题,不去创新求变,被观众淘汰将成为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最后的结局。
2.2 互动性与时效性不足
传统媒体时代,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主要依靠电视媒介进行传播。受制于电视媒体的单向传播模式,受众处于被动接收信息的状态,他们的评论、意见、看法很难反馈到媒体[2]。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与受众实时互动的空间狭窄,其被动传播模式限制了受众的主动权。此外,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一般定点按时播出,而新闻事件的进展瞬息万变,在新媒体时代,面对海量信息,电视民生新闻节目记者采制的新鲜资讯可能还未发布,相关新闻事件的消息便已刷爆全网,这让电视民生新闻节目陷入新闻沦为旧闻的尴尬境地。
2.3 新闻生产成本高,记者职能被削弱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一般使用价格不菲的专业摄像机、专业编辑设备,节目的制作需要经过采访、定稿、编辑制作、审发等一系列环节,而短视频只需要一部手机和手机剪辑软件即可完成视频内容的拍摄和发布[3]。在融媒体时代,人人都可参与拍摄、发布短视频,随时随地分享发生在身边的事件,使得新闻记者的职能被削弱,影响了民生新闻的可持续发展。
2.4 缺少互联网思维,传播效果较差
过去,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一般是我播什么你看什么,且观众还需要定时定点打开电视才能收看。现在虽然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增加了网络点播、网络直播和微信互动等“触网”动作,但相较于短视频来说,受众通过电视这一途径获取新闻资讯还是烦琐了不少。此外,短视频的点赞、评论、转发等社交属性和平台通过技术算法与内容激励手段不断满足受众日益提高的需求的举措更对电视民生新闻节目造成降维打击。
3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借助短视频转型升级路径
对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来说,借助短视频流量密码赋能自身转型升级,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何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台的视频制作优势,凸显主流媒体的专业能力和舆论引导力,是当前电视民生新闻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3.1 发挥内容生产优势,提高民生新闻内容质量
3.1.1 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是主流媒体的职责和使命。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应时刻牢记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结合短视频平台,为受众提供喜闻乐见的新闻内容[4]。一方面,要强化选题挖掘,多把关注点放在有着普遍意义和新闻价值的大民生上。另一方面,采编人员应提高“四力”,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采访,挖掘有价值的民生新闻,通过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去打动人、鼓舞人、激励人,引导社会风气向上向善。
3.1.2 紧贴民心,聚焦群众关切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应担当百姓生活的代言人,以平民化视角关注社会,把更多的镜头对准街道、社区、家庭等层面,聚焦百姓的衣食住行、急难愁盼,借助短视频的传播优势,多说务实、有用、接地气的话,打造民生新闻的亲民形象,使民生新闻的传播力得以提升。例如,威海市广播电视台的《直播威海》栏目与市政府12345政务服务热线联合开办的融媒专栏《直通12345》,充分利用互联网和电视传播渠道,借助短视频和电视新闻聚焦群众诉求,深耕政务监督领域,推动群众关切的热点难点问题解决,不仅提升群众满意度让政府满意,更提高了民生新闻的影响力。
3.1.3 善于共情表达,强化故事化、细节化表达
情绪传播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传播现象,其对于新闻传播的传播启动、传播过程和传播效果都起着很大的作用。情绪传播与新闻事实构成了舆论的基本成分,对新闻报道的议程和定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5]。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应该不拘泥于体裁形式,大胆尝试借鉴短视频的细节化表达手段,创作出打动人心的短视频新闻作品。例如,获得第三十三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的南昌县融媒体中心创作的融媒作品《脑瘫外卖小哥的小年夜》,播出发布后很快就上了短视频平台热门,获得7亿多的阅读量、15.6万多的评论,感动了无数人。视频中,外卖小哥说话很费力,因为患有脑瘫,他的面部表情极度不协调。即便如此,他每说一句话都带着笑容。记者把画面聚焦在外卖小哥的面部表情,写在他脸上喜怒哀乐同时也牵动着人们的心,让观看视频的人产生共情:我们每一个人生活都不易,但微笑面对生活的样子真的很美!
3.2 掌握互联网传播规律,用互联网思维和产品思维做民生新闻
3.2.1 以移动优先为目标
移动优先是传播优先。传媒的竞争争的是时效,否则就会落得“新闻变旧闻,起大早赶晚集”的尴尬境地。民生新闻节目要实现“王者归来”,就必须尊重互联网传播规律,创新思维方式,用互联网思维加强节目传播流程再造,重构民生新闻的生产模式,建立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内容生产机制。例如,《直播威海》栏目的正常播出时间为每天18:30,为提高传播速度和传播力,栏目组改变以往单一的电视播出流程,增加了过审节目首先在短视频平台官方账号上发布的环节,单条新闻报道的发布时间大大提前,提高了新闻传播的时效性。
移动优先是短视频优先。电视民生新闻节目要打造自己的新媒体平台,或依托头部新媒体平台“借船出海”,建立新媒体矩阵,将新闻节目的精彩内容以短视频的形式及时发布,打造自己的短视频品牌。例如,威海市广播电视台的民生新闻栏目《直播威海》在抖音短视频平台创建新媒体账号“直播威海”,已拥有粉丝超35万。在内容生产流程上,记者采访特别是现场采访可以优先生产短视频,第一时间以短视频的形式发布新闻内容,以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和传播力。
3.2.2 强化产品思维,适应新形势下的媒体竞争环境
市场经济背景下,产品的设计、生产、上市有着一整套流程,有没有竞争力最终还是要拿到市场上检验。在全媒体时代,民生新闻短视频作品能否吸引眼球,应以做产品的标准来衡量。在互联网逻辑下,贴合热点、弄懂算法、借力推广、合力推广等,都是民生新闻短视频在运营过程中的有效手段。
3.2.3 增强新闻节目的社交性和受众黏性
传统媒体时代,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多为单向传播,节目组不能及时获取节目的播出效果。新媒体时代,受众可以在短视频平台通过点赞、转发、评论等方式表达自己对相关视频内容的意见。电视民生新闻节目要实现转型,就需要树立以用户为中心的思维模式,重视用户的反馈。例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新媒体中心推出《主播说联播》短视频栏目,在该栏目中,主持人用接地气的语言评论热点新闻,主持风格也更加亲切生动,甚至使用网络流行语言,深得年轻网民的喜爱并形成热议话题,电视新闻和短视频形成互补共振,产生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再如,《直播威海》栏目在制作过程中也比较重视加强与受众的交流。在传统媒体时代,该栏目依靠热线电话和短信与观众保持联络互动,进入新媒体时代,则侧重通过新媒体特别是短视频加强与受众互动,受众的转、赞、评成为衡量新闻热度的重要指标。
3.2.4 引进UGC模式,丰富创作内容
为拓宽民生新闻节目的新闻线索获取途径,可以把大量的短视频创作群体纳入主流媒体的编外创作团队,鼓励他们拿起手机、相机记录身边事并投稿,节目编辑根据他们提供的素材进行二次采编包装后,通过短视频平台和电视节目分享给受众。威海市广播电视台的民生新闻栏目《直播威海》有大量热心观众,为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节目和新媒体制作,栏目开设互动专栏,面向全市和全网有奖征集视频线索和短视频素材。例如,栏目记者结合热心观众提供的其在家中窗口拍摄的交警执勤素材和对拍摄者的连线采访,制作短视频《瞬间泪奔,静止之下最美的互动》,第一时间在抖音短视频平台发布,同时在当晚的民生电视新闻节目中播出,借助UGC模式,丰富了节目的创作内容。
3.3 采用新兴技术,打造高素质专业队伍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要转型升级,实现长远发展必须主动“触网”,并拥抱媒体新兴技术,尝试跨界合作,融合创新。一方面可以与技术先进的头部短视频平台合作,共同发起全民参与的话题或活动,从而提高受众的参与度,扩大民生新闻节目的传播力;另一方面可以打造自有新媒体平台,提高新闻的传播效率和针对性,着力打造有影响力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
融媒体时代的民生新闻节目需要熟悉新闻语言与新媒体传播规律和技术的复合型融媒体新闻工作者,这就要求从业者必须转变思维,主动迎接转型升级挑战,主动学习和工作。同时,广播电视台要从体制和机制上加以改革,努力创造更有利于从业人员发展的环境,吸引高素质人才加入团队。
4 结语
短视频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形式,其兴起和普及给电视民生新闻带来了挑战,但也给电视民生新闻转型升级带来了机遇。传播介质、手段在变化,但民生新闻的本质、需求不变。在媒体融合的浪潮中,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只有主动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破解短视频的流量密码,并借助短视频实现新闻内容和传播的创新,才能吸引受众,提高节目的传播力、影响力和竞争力,充分体现传播价值,从而走出困境,实现民生新闻节目的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