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背景下地方文化中思政元素的挖掘及在文献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2023-04-19陈亭竹何建武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贵州文献文化

陈亭竹,何建武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 1.人事处,2.土木建筑工程学院,贵州 毕节 551700)

新文科建设要求全面提高文科人才培养质量。[1]文化自信是最基础、最根本、最关键的自信,是自立自强的前提,更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石。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2]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地方文化是我国辽阔版图中各区域在地理环境、生产方式、风情民俗和朝代变迁等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人文历史产物[3],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地方文化自信是对中华文化整体自信的基础和前提。提升全民族文化自信,应以增强地方文化自信为先行。高校课堂作为最重要的育人平台之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阵地,应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重视地方文化在文化育人中的重要作用,充分挖掘地方文化资源,从地方文化中汲取育人养料,融入新文科育人体系中,以地方文化浸润人、滋养人。

一、挖掘贵州地方文化思政元素的必要性

贵州地处高原,是唯一一个没有平原的省份,境内少数民族众多,苗汉杂处。在较长的时间里,四大土司统治贵州并各自为政,独立于中央政府的管辖之外。至明代贵州建省后,中央政府一方面允许土司子弟入国子监求学,汉文化经由土司传入贵州并教化于民,另一方面在贵州建立卫所、设立卫学,发展文化教育事业,自此贵州才真正受到汉文化的浸润。由于贵州地势偏远,文化教育起步较晚等原因,其文化一直处于边缘地带且较为弱势,外界对贵州了解不多、认识不足,贵州文化往往被轻视乃至忽视甚至是歧视。同时,贵州作为移民省,虽然有着多元文化共生共融的先决条件,但是缺乏足够的精神支撑,其文化凝聚力、向心力、生长力不够,贵州人对自己作为贵州人的身份认同感、归属感不强。可以说,贵州的地理位置和文化环境都处于边缘地带。

贵州人的文化不自信,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阻碍了贵州各项事业的发展,如何“增强文化认同,文化凝聚力”成为新时代贵州精神建设的重要方面[4]67-69,在新时代贵州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大学生群体既是时代的见证者,也是贵州建设的接棒人,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既是贵州精神建设的重要单元,也是推动贵州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对贵州地方高校而言,充分挖掘地方文化元素并融入课程思政,是增强文化育人实效的重要路径之一。

多年来,贵州形成独特的地方文化,内藏丰富的育人资源。地方文化萦绕于我们身边,贴近人民生活实际,在情感上有着天然的亲切性。通过深入挖掘地方文化思政元素并融入课程教学中,其意义在于:一是扩展学生视野,激发学习兴趣;二是描绘贵州地方特色,重塑地域形象;三是呈现人文底蕴,展示丰富的文化内涵;四是构建文化桥梁,奠定文化传承的基础。其作用预期包括:一是培育本土学生对地域文化的认同,建立文化自信,培养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豪感,自觉传承和保护本土文化,根植学生热爱家乡和热爱祖国的情怀,塑造建设多彩贵州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让省外学子重新认识贵州、热爱贵州、宣传贵州,以改变外界对贵州的刻板印象,扩大贵州的影响力。

二、贵州地方文化融入文献学课程思政的价值所在

(一)激发学习兴趣

地方文献是地方文化重要的价值累积和文本载体。地方文献融入课程思政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性,发挥地方文献的亲切性、文化性、本土性等特点,将文献典籍中的人文历史蕴藏引入文献学课程教学中,可以促进教学任务的完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文化价值辨识力。例如笔者读研时期的同门师姐,在做某个课题研究时偶然发现她的曾祖父曾参与编纂该方志,但此前她并不知晓,这就极大地引起她的兴趣,积极投身于研究之中。又如笔者在教学中将学生按照生源地进行分组,要求学生调查搜集家乡的文化典籍,选择较有代表性的古籍,在课堂上介绍其版本信息,再按照传统分类法对其进行分类,并尝试撰写简单的提要。学生通过一系列任务的完成,在查找、阅读、分类和撰写提要的过程中对古代典籍有了直观的认识和感受,在学习中有收获感和满足感,因此大家齐心协力很好地完成了任务。作业以实践巩固基础知识,并达到提高实践能力、加深学科素养、丰富情感体验等目的。此外,地方文献来自学生的家乡,其作者一般是本地名人,学生对家乡名人事迹没有陌生感和隔阂感,具有日常性和真实性,学生在古籍资料的搜集、整理中,能够引发对地方文献的关注,在对家乡名人事迹的进一步了解中,能够在潜移默化下受到先贤治学精神的激励。

(二)建立文化自信

提及贵州,人们首先联想到的或是“夜郎自大”,或是“黔驴技穷”,或是“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历史上贵州是流放之地,曾被视为是文教不兴的蛮夷之地。贵州历史上经历过几次移民,亦为移民之州,既有大量外来民众入黔地避乱,也有大量原住民出省谋生,不少入黔移民仍以祖籍自称而回避自己的贵州籍身份,客居他乡的贵州人多因贵州人的身份而自卑。[5]103-105事实上,贵州并非文化荒漠之地,长久以来,贵州文教不兴的固有印象往往将贵州历代的人文成就所掩盖,在历代贵州人的努力下,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推动一大批较有代表性的官员和学者涌现出来,较有代表性的官员有黄绂、孙应鳌、丁宝桢、张之洞、李世杰、李端棻等,学者有郑珍、莫友芝、周渔璜、黎庶昌、杨文骢、谢三秀、周起渭、蹇先艾等,这些官员和学者出身贵州,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历程上做出了不凡的贡献。

今日的贵州,在党和国家的长期关心和大力支持下,赶超进位、冲出“经济洼地”,在脱贫攻坚、数字经济和生态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贵州人民的物质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6]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贵州开始进入了“自己描写自己”的阶段,地方文化的重要性越发凸显。[7]重视和挖掘贵州地方文化,一方面,能够从华夏先民用智慧和汗水滋养的文化遗产中,厘清贵州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历史脉络,清晰认识到贵州作为华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贵州文化与中原文化有着深入骨髓的血缘联系,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复兴责任感,从中汲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上的奋进力量;另一方面,让贵州地方文化走向大众视野,是对贵州历史、文化、生命的坚守和尊重,能够重塑贵州人的文化信心,撕掉贵州文化不兴、教育落后、野蛮无知的负面标签,摆脱文化不自信乃至自卑困境,只有解开精神上的枷锁,才能全身心投入多彩贵州建设中。

(三)根植乡土情怀

贵州为边陲省份,历代贵州本土及谪居贵州的先贤心系边疆稳定和贵州文教事业发展,在历史上留下了光辉印迹,影响深远,福泽后人。贵州最早的教育先驱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牂牁郡毋敛县人尹珍,据《华阳国志·卷四》载:“毋敛人尹珍,字道真,以生遐裔,未渐座序,乃远从汝南许叔重受五经,又师事应世叔学图纬,通三材;还以教授,于是南域始有学焉。”正是尹珍学成以后返回家乡教授学子,才使蛮夷之地的南夷边民潜移默化中接受了当时中原地区的文明。[8]17明代贵州最初建省时其乡试主要依附于附近的云南、四川、湖广等行省,贵州并无独立考场。贵州籍进士田秋,在嘉靖九年向朝廷上《开设贤科以宏文教疏》,加上贵州巡抚王杏的努力,朝廷终于在嘉靖十九年允许贵州单独开科考试,使学子免于奔赴考试的辛劳,极大推动了贵州教育事业的发展。明朝清平卫(今凯里)人孙应鳌,为明代四大理学家之一,在清平卫城西筑“学孔精舍”“山甫书院”,潜心著书专心讲学,为贵州文教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贵州历代先贤心向中原文化,怀揣着自立自强的精神不畏群山阻隔外出求学,功业有成仍情系桑梓,不吝个人得失,不惧艰难险阻,致力于家乡事业发展,正源于此,明清两代的贵州取得七百进士、六千举人乃至两状元一探花的好成绩,被誉为“万马如龙出贵州”。身处艰苦环境不向命运低头的坚毅品格,功成名就不忘故土的乡土情怀,深深印刻在贵州人的精神谱系中,成为一代又一代贵州人的精神源泉。当下的贵州已经取得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正处于乡村振兴的加速期,这是贵州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离不开全体贵州人的努力,个人的奋斗方向应扎根于乡土和人民的共同理想。从历史的贵州精神中凝聚新时代的贵州精神,跟随先贤的脚步,迎难而上接续奋斗,抓住机遇投身新时代贵州建设事业,是我们这代贵州人的使命。

三、基于地方文化的文献学课程思政融入路径

随着哲学社会科学与新科技革命交叉融合日益深入,文献学课程的基础性、工具性和人文性日益凸显,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性更加突出,掌握文献学基础知识和方法论,能够为解决多元化复杂问题提供独特思路和方法。网上曾有“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与“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争论,因无法辨明引发了人们的惶恐和不安,在众说纷纭、真假不分之际,想要求真求证,就需要借助文献学方法论。同时,文献学课程情景自带深厚文化氛围、强烈的课程思政育人导向,在人文情怀的潜移默化中,能够正确塑造学生文化史观、涵养学生文化底蕴,提高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笔者在教学中主要选择山东大学杜泽逊主编的《文献学概要》作为主讲教材,该教材是国内文献学课程权威教材,受课时量限制,文献与文献学、文献的载体、文献的形成与流布、文献的收藏与散佚、文献的版本、文献的校勘、文献目录、文献的辑佚和辨伪等章节为详讲内容,类书与丛书、地方志与家谱、总集和别集等章节作专题学习。虽然教材知识体系完整全面,但教材实例主要以强势的中原和江南汉族文化为主,贵州地方文化几乎没有介绍。有鉴于此,笔者抛砖引玉,认为可通过以下路径,充分挖掘地方文化资源,为现有知识骨架中填补思政元素血肉,既能促进课程知识内容体系重构,亦能提升文化育人实效。

(一)关心民族文献流布方式,培育文化嗅觉

文献形成以后的流布方式,主要有讲唱、镌刻、抄写、印刷、摄影、微机输入和激光扫描等。[9]47在古代和现代社会发展缓慢的一些少数民族中,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是基于他们民族文化、区域文化而形成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他们自己历史的具体体现。举凡民族生活、风俗习惯、社会制度、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活动、民族迁徙经过,等等,都是口头文学的内容,都借口头文学代代相传。[10]16在贵州,少数民族杂居共处,然而有文字的仅彝、水、布依等为数不多的几个民族,没有文字又需要达到文化的交流和传承,人们就选择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这也就使得讲唱成为文献重要的流布方式之一。在文献的形成与流布章节教学中,引入贵州文献讲唱流布内容,例如苗族历史文献流布,他们的文化主要靠讲唱形式来流传,贵州黔东南麻山地区苗族就有当代重要的讲唱文学整理成果《亚鲁王》。《亚鲁王》于2012 年正式出版,是苗族长篇英雄史诗,是当代讲唱文学遗产抢救的重要成果。引导学生了解《亚鲁王》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意义,认识到讲唱和讲唱人在苗族文献流布中的历史地位,进而推及其他民族讲唱文学,从所讲唱的歌诗中感受讲述的民族文化历史源流。理解少数民族地区的文献流布特征和文化渊源,培育学生对于民间文学的敏感和嗅觉,对民间文学的观察、聆听,可以具体直观的感受文献的内涵,使其具备文化意识和自觉,具备挖掘民间传说、神话、故事、民歌的自觉意识,使学生形成搜集、整理、传播和弘扬地方文化的理论先导。

(二)珍视贵州地方文化典籍,提倡严谨治学

清代学者整理古籍时秉承“实事求是”“无征不信”的治学原则,这种治学风气也在贵州广为流传。明清时期,贵州编修了大量地方志。方志记录了一地的历史、政治、职官、科考、地理、经济、民族、民俗知识,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是研究贵州的重要历史资料。在地方志章节教学中,将这批古籍资料作为教学例证,其中较为优秀的府志有清代道光年间编纂的《贵阳府志》《遵义府志》《大定府志》,咸丰时期编纂的《安顺府志》《兴义府志》;省志有任可澄、杨恩元撰修的民国《贵州通志》。《遵义府志》是被誉为“绝代一流”的“西南大儒”郑珍和莫有芝编撰,《贵阳府志》《大定府志》《兴义府志》《安顺府志》则出自晚清著名方志学家邹汉勋之手,几部府志皆出自名家,其内容翔实、体例谨严,被列为清代著名方志;《中国方志大词典》称《大定府志》“搜罗广泛,取材宏富,考订精核,叙述谨严”,林则徐评价其“一名物必究其源,一措施必缕陈其得失,凡可以昭法守、示劝惩者,无不郑重揭之,且每事必详所出,不以己意为增损”[11]2。贵州地方志是明清时期贵州地方文化渊薮,是文史研究的珍贵宝库,其文献典范作用更不容忽视,带领学生从中窥见古人扎实学风、谨严治学精神,树立以先哲为范、以经典为师的治学态度,为学生将来开展文史学习、从事相关研究提供正确价值导向,于潜移默化中接受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人格的塑造。

(三)崇敬历代先贤文化事迹,振兴地方文化

贵州文化不兴,地方文献没有得到有效的搜集、整理和传播,甚至在流传过程中出现大量文献亡佚的现象,于是本土文人有志于乡邦文献的收集和整理。在总集和别集章节中,可引入贵州典籍搜集名家事迹及作品。贵州最早对黔中文献进行搜集和整理的是瓮安傅玉书和傅汝怀,父子两代人穷尽毕生心力搜集明代黔中文人作品,辑录为《黔风旧闻录》;搜集清代黔中文人作品,辑录为《黔风鸣盛录》。诗歌编撰遵循“以人存诗,以诗存人”的原则,保存了明清时期黔中诗人诗作,在贵州诗歌史上产生重要影响。另有西南大儒郑珍、莫有芝亦致力于乡邦文献的搜集,郑珍辑录《播雅》,莫有芝辑录《黔诗纪略》。傅玉书、傅汝怀、郑珍、莫友芝等前辈先贤为贵州保存珍贵的历史文献,乡邦文献赖以不坠。地方院校应该成为“培养乡村建设人才的基地,地方文化研究的中心”[4]67-69,教师要有意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增强其对文化传承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让青年学子以先贤为榜样,主动承担起学习地方文化、传播地方文化、创造地方文化的历史责任,身体力行成为振兴地方文化的主要力量。

(四)吸取文献亡佚历史教训,塑造保护意识

文献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智慧的凝结,文献的典藏让智慧和文化得以保存和传承。而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立根之本,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依托,是传承民族精神和凝聚国民认同的重要支撑,也是一个地区人民的自信之基。贵州相对于江南和中原等文化发达之地,人文底蕴不深,一直被认为是文化不兴、文献稀缺之地。究其原因一是贵州建省较晚,著述不多;二是地方文献没有得到妥善的收集和保存。地方文献是记载一地的历史、政治、地理、军事、经济、教育、文化、文学、民族、民俗的资料。贵州历代历史文献较少,亡佚颇多,例如明代贵州省志万历《贵州通志》仅在日本尊经阁有保存,嘉靖《贵州通志》仅在浙江宁波天一阁保存,这不得不说是为贵州文史界一大憾事;又如咸同时期,贵州爆发大规模的民族起义,战火遍及大部分地区,对贵州生产生活都造成极大破坏,黔西北地区的《大定府志》刻板也毁于战火。百年时间,黔西北地区竟无人存有这部宝贵的书籍,这不得不使人痛心和遗憾。通过讲授贵州文献典藏事业演进历史,分析贵州文献典藏的历史特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这些珍贵的乡邦文献,理解文献保护和典藏的重要意义,帮助学生树立“文献保护,就是文化保护”的牢固意识,文献与文化相互依存,保护好文献才能保护文化,青年学子有了文化保护意识,整个社会才能重视文献保护,文化传承才不会断绝。此外,还可以结合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贵州部分、以及利用地方民族文化研究院所典藏的少数民族珍稀文献,从历史、区域、民族等多个维度展开讲解,培养学生重视地方文献保护和保存的意识,激发保护地方文献的意识自觉。

四、地方文化在文献学课程思政中的教学要点

(一)重视课外实践操作

文献学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学科,单纯的理论学习不足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适当加入实践活动以巩固理论知识。例如,目录章节教学目标要求掌握文献的分类、目录的基本结构和古代目录书的类别,可以借助图书馆古籍资源,组织学生到图书馆实地考察,在图书馆文化氛围中体会文献学的历史发展和实际应用。学生在图书馆观摩古籍的形态、种类、分类,增强视觉感官体验,让古籍走出教材,理论知识不再抽象;了解特色馆藏资源,并结合中图法学习现代图书的编目和分类方式,让所学知识贴近实践。同时,组织学生去搜集家乡的地方文献,并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分别运用六分法、七分法、四分法对文献分类。此外,还可以布置作业让学生尝试对地方文献撰写提要,让知识内化为能力。总之,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地方文化的历史沉淀和人文魅力,使课程思政向着更广更深的空间和时间维度发散开去。

(二)合理利用网络资源

网络资源具有丰富性、共享性和碎片化特征,合理利用慕课、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知网、B站、网易公开课等网络教学资源开展混合式教学,可以完善知识体系、补充研究前沿,弥补课堂教学时间紧任务重的不足。具体有两种方式可以采用,一是利用网络视频、图片等资源,拓宽学生知识眼界;二是发布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引导学生关注学术前沿等。例如,我国古籍的装帧形式主要经过了卷轴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几种方式,明清时期,书籍的装帧形式已经发展到采用线装的阶段,贵州的古籍亦采用这一装帧形式。一方面,单纯的知识讲授难以呈现古籍的装帧形式演变过程和制作过程,采用播放微视频的方式,兼具讲解、动画、图像、录像等多种素材,可以全方位展示贵州历史文献资源的形态发展,让学生对古籍的装帧有直观的体验,加深学生的印象,增强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围绕古籍装帧形式仪式感和美感等学术前沿,让学生初步尝试开展地方文献的搜索和整理,在文献研究中体验古籍装帧形式的艺术之美。

(三)开展研讨式教学

研讨可以有效促进知识的整合、应用和创新,推动知识的浅层记忆向着深度学习转化,提升辩证思维和创新能力。例如,版本章节教学目标强调读书治学必求善本,学生需要学习版本的类型、善本的界定和版本的鉴定方法。文献的版本信息都隐藏在书籍中,通过分组研讨形式,要求组内每个学生先根据所学的文献版本和文献辨伪知识,仔细分析老师所给定的地方文献,按照阅读序跋、认识版心和牌记、观察版式和字体、明确其撰写年代等方法进行版本鉴定,然后在组内进行“答辩”,互相“找茬”,在争论中深化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汇集团队意见形成最终答案。让学生在研讨中,将版本鉴定和辨识伪书的知识、方法越辩越明,不再死记硬背。

(四)增加创新训练

地方文献是地方文化的资源库,学生要具备地方文献保护的意识,更要思考如何创新文献保护的方法和形式。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搜集乡邦文献,再将搜集到的地方文献进行分类编目处理,组织学生将其利用OCR技术进行转录并建立数据库。让地方文献突破空间的限制,以数字化形式延长地方文献生命,促进地方文献的传播,方便师生和民众阅读和研究。在这样的过程中,既能将新文科建设深层内涵融入课程创新实践,让学生充分感受学科交叉融合的魅力和前景所在,又能养成坚持问题导向,形成从学科交叉和相互渗透中寻找破题方案的能力。

贵州地处偏远,文化教育起步较晚,文化弱势,造成了贵州人长期以来的文化不自信,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阻碍了贵州各项事业的发展。贵州地方文化起源于贵州大地,与当地民众有着天然的、割不断的情感联系。新文科背景下,贵州高校应以增强文化自信为绳引,充分挖掘贵州地方文化育人元素并融入课程思政中,增强文化育人实效,提升文科人才培养质量。基于文献学课程教学实际,将地方文化的精神给养融入文献学课程思政中,以课程知识体系为“骨”,以地方文化育人资源为“肉”,培育学生灵敏的文化嗅觉、严谨的治学意识,塑造振兴地方文化的责任感和历史文献保护意识,引导大学生投身多彩贵州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猜你喜欢

贵州文献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贵州,有多美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沉醉贵州
谁远谁近?
多彩的贵州 多彩的茶
我与贵州茶一起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