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涵化理论视阙下贵州红色影视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与育人优化路径研究

2023-04-19齐雪晴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贵州红色文化

齐雪晴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人文学院,贵州 毕节 551700)

红色影视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留、记录、传承中华民族历史的重要手段,展现了当代中国向上、向善的精神风貌,凝聚着巨大的精神力量。近年来,以《伟大的转折》、《高山清渠》、《大道薪火》、《征程之星火》、《极度危机》、《勃沙特的长征》、《生死96小时》为代表的一批植根于贵州大地的红色影视作品传承红色文化基因,讲好党的故事、中国故事,有文化、有深度、有灵魂,引发观众共振、共情、共鸣,不断“燃动青春”。

一、“涵化理论”的内涵

涵化理论也称培养分析,由美国学者格伯纳提出,强调大众传播媒介在凝聚社会共识、形成主流价值观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媒体时代,媒介技术的发展和多媒体内容的传播,令涵化更加潜移默化。一方面,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下,大众媒体的力量呈指数级增长。媒体以贴合用户兴趣的内容,把特定的思想和情感置入观众的头脑中,当人们不断地接触媒体时,预期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在他们的脑海中根深蒂固并得到强化,继而引发大众的价值共振、情感共鸣;另一方面,大众媒体通过视频、图像、VR、AR等多媒体内容的传播,更能刺激用户的感官系统,更加快速、隐秘地培养起公众的“主观现实”。可以说,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各种传播媒介通过与受众的互动发酵,加剧、加固了主流化的过程,更易形成主流价值观。

红色影视作品是传播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和深刻的价值导向功能。红色影视作品借助视听形象叙事、抒情、表意,在具有集体记忆的历史主题中,让主流意识形态、主流价值观潜移默化地渗透、融入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思维,即时、鲜明地唤起受众的身份认同和情感共鸣,激发集体记忆,进而凝聚主流共识,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二、贵州红色影视文化的涵化功能

新时代,深植于本土丰厚红色资源的贵州红色影视作品在有效生成情感公共领域的同时,持续、有力输出知识价值与信息价值,向广大受众展示了高度的文化自信,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途径。

(一)传播主流价值观,弘扬主旋律

“红色影视文化是党在民族解放以及发展过程中所凝结的相关历史记忆与历史认知,其中蕴含着十分浓厚的革命信仰、爱国情怀、集体主义以及艰苦奋斗等精神品质。”[1]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趋向一致的。贵州红色影视作品将宏大叙事与个体化、生活化的微观叙事相结合,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触、可感、可观。电视剧《大道薪火》着力讲述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革命先驱坚持执政为民的责任与担当,展现了革命先辈的高尚情操和家国情怀。《生死96小时》讲述了一支红军侦察小分队在贵州安顺经历的惊心动魄96小时的故事。影片用细腻的表述方式让观众看到了红军战士无坚不摧、视死如归、一往无前的大无畏革命精神。贵州红色影视作品注重贴近性,增强艺术表现力,深入浅出地诠释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精神,“成为文化、精神与信仰的现实载体,让人们在这一个个有形的物理空间内获得强烈的文化认同,让构建主流价值观具有仪式感”[2]。观众自然也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被引导,潜隐于影像中的价值导向也更加深植于观众灵魂深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激发民族认同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集体记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资源,维系和强化中华民族认同,是中华儿女对中华民族进一步想象的基石。”[3]电视、电影作为中华民族集体记忆重要的传媒型载体,“主要通过再现、突显以及屏蔽的方式,实现对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强力建构”[4]。红色影视作品是传播主流文化的主要阵地,在构建、重塑中华民族集体记忆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载体依托和桥梁支撑作用。《伟大的转折》生动呈现了湘江战役、强渡乌江和四渡赤水等重大历史事件,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建构起一个“记忆的场域”,让红色文化、革命历史变得生动鲜活,重构起新时代的集体记忆。《高山清渠》艺术地再现了贵州省“七一勋章”获得者黄大发带领村民战天斗地、开凿绝壁天渠的动人事迹。电视剧将各个时代的历史大事件融入故事的发展,并逐一叙写这些事件对草王坝这个偏僻、贫困、落后山村的影响,勾连起过去和现在,传承和维持集体记忆,增强中华民族成员的凝聚力。贵州红色影视作品“积极发掘及再造能够增强中华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万众一心、敢于拼搏的集体记忆”[3],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和延续中华民族具有积极和重要的意义。

三、贵州红色影视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一)弘扬党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要充分运用红色资源”“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影像构筑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历史。《伟大的转折》严谨翔实地还原了长征的细节,图景式再现了中国工农红军、中国共产党在艰苦卓绝的战争环境中,始终保持“乱石飞渡仍从容”的定力,最终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围歼阴谋。《勃沙特的长征》取材自长征时期在贵州黄平所发生的一个传奇故事,对具有不同国籍、信仰的红军将士与英国传教士勃沙特在彼此命运息息相关的中国革命进程中产生的情感交融进行了刻画与深描。影片不仅在内涵、形式上为长征题材的影视创作做出了一种创新尝试,也为运用影像深度开掘、诠释长征精神树立了范式。《极度危机》追忆了长征途中,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创立和建设“黔大毕”革命根据地的峥嵘岁月,带领观众感受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仰。在历史真实的叙事逻辑下,贵州红色影视作品就像是一部部生动形象、感人至深的党史教材,让红色文化焕发时代光芒,引导青年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滋育民族精神根脉

“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人民进行中华民族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形成的伟大精神作为红色电影文化在继承和传播过程中形成的结晶,不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下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和发展,更孕育和滋养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力量源泉。”[5]《伟大的转折》深度开掘革命历史资源,以在贵州境内召开的一系列重要会议为线索,串联起红军入黔出黔的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在全景式的革命历史叙写中,将伟大的长征精神和遵义会议精神“润物细无声”地传递给观众。《高山清渠》扎根人民火热的生活,以黄大发修渠为主体事件,表现了“当代愚公”的奋斗精神和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电视剧《二十四道拐》从国际视野切入,展现了二战期间中国军民在“24道拐”这一重要战略之地与侵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的故事,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从红色文化资源中不断汲取养分和智慧的贵州红色影视作品,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和传承民族精神根脉的同时,也让“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的贵州精神影响力、传播力越来越强。

(三)厚植家国情怀,勇担时代使命

贵州红色影视文化以贴近时代需求、贴近观众生活的叙事手法和表现手段,让新时代的青年群体对“历史”“家国”“担当”“使命”等抽象概念有了更加具体、明晰的认知和理解。《伟大的转折》对红军在贵州100余天的长征历程进行了生动描绘,展现了“黎平会议”“猴场会议”“遵义会议”“苟坝会议”“鸡鸣三省会议”等重大历史时刻。真实的革命历史素材,实地取景拍摄,历史真实、人性真实、场景真实交织在一起,让大学生们能够更加立体、深度地理解长征、理解历史,唤醒新时代青年内心深处的红色基因,最大程度地激发爱国情怀。被誉为《长征》姊妹篇的电视剧《雄关漫道》,讲述了红军二、六军团为掩护中央红军转移,先后转战八省,舍生忘死、最终克服重重困难的感人故事,让青年学子深切地体会到红色气息就存在于自己的身边。依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的电影《征程之星火》讲述了贵州第一任省工委书记主人公林青的革命事迹。影片借助林青从一个学徒到文艺青年,再到一名坚定的共产党员、年轻的省工委书记的成长历程,演绎出一段追求真理、燃烧理想的澎湃岁月。贵州红色影视作品紧扣时代主题,适应新媒体环境中用户对权威、有力内容的需求,以年轻化表达让青春与红色文化“双向奔赴”,从而有效增强了青年学子对本土文化、红色文化的熟悉感、认同感。

四、涵化视角下红色影视文化的育人优化路径

作为社会主流价值和主流文化承载空间的红色影视,再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有效呼应了当下文化强国建设的现实需求,同时也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种重要途径。“通过推动红色影视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能更好地发挥红色影视的德育功能,引导大学生群体传承好红色接力棒,让红色文化在一代一代的传承中走得越来越远。”[6]

(一)秉持多向涵化理念,推动红色影视作品的高质量创作

传统大众媒体时代,大众是甘斯笔下的“无名之辈”,无论是信息接收还是信息传播,大众基本出于被动和局限的状况,涵化效果呈现出“自上而下”的单向性过程。而新媒体时代,随着VR、AR、AI等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用户群体的学习、娱乐、休闲、社交等方式日益丰富多彩。用户消费需求的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随之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和重塑影视行业的认知与思维。随着影视作品在生产范式、叙事方式和传播模式等方面的变革,传统意义上的“媒介涵化受众”的涵化环节又增添了“受众涵化媒介”这一新的环节,二者共生共存、相互影响,共同促进了受众的涵化。在此背景下,红色影视作品作为主流话语体系传播与大众化的重要媒介,应该与时俱进,遵循新媒体传播的逻辑,向“媒介涵化受众”和“受众涵化媒介”共存多向涵化,在主题内容、表现形式、话语体系、人物塑造上进一步探索和创新,以提升红色文化的表现力、影响力、传播力、引导力。

电影《悬崖》、《1921》、《长津湖》等红色影片之所以成为票房口碑双丰收的“流行大片”,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创作出立体、鲜活、饱满的人物形象,实现了作品审美的多元化与当代化。影片在英雄人物喜怒悲欢的细节刻画中,彰显了坚守、忠诚、勇敢、奉献、舍生取义等优良品质,这些个人品格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相通,也是新时代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价值的生动体现,达成了历史和现实之间的有效观照和“无缝”衔接。党史题材献礼剧《觉醒年代》小切入、大视角,凭借紧凑的剧情、热血的台词、鲜活的人物、电影质感的镜头语言,一经播出就备受广大观众的关注和喜爱。年轻群体更是积极通过社交媒体激情参与到节目主题的探讨中,电视剧通过视听语言与当代青年实现对话与互动,进而唤起青年一代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大道薪火》对重大革命历史题材进行创新性表达,从经济建设和民生视角切入具体革命过程,展现革命历史人物的精神情感内心,塑造了一个接地气、生活化的领袖形象。可以看出,这些具有高票房、高收视率、高口碑的影视作品跳出以往刻板叙事的窠臼,从个体叙事入手,将个人命运融入时代命运中,将革命精神、主流意识形态、时代需求潜藏在故事情节和人格魅力之中,展现中国影视剧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好中国故事”理念的信心。“影像是故事表达的载体,如果说影像是电影的外衣,那么中国故事则是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的根基所在。”[7]贵州红色影视作品作为贵州地域文化的物化载体,其创作理应充分挖掘和利用贵州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资源,以创新的方式继承传统,为作品注入历史哲思和人文情怀,实现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融合,讲好贵州故事,传播好贵州声音,让观众从贵州红色影视文化中感受到贵州影视艺术底蕴,了解到贵州这片红色地域中的文化特色,将他们脑海里关于贵州的印象刷新。

(二)搭建涵化平台,构建全方位的高校红色影视文化传播格局

“红色影视是传播主流价值观念的重要途径,是推进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手段,其蕴含的内容、目的、情境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内在一致性,且载体形式广为人们所接受,发挥思想政治功能就成为其重要的责任。”[8]当前我国媒介涵化作用的受众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存在一致性,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个涵化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教化的过程。新时代,高校要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充分利用各种传播媒介,竭力打造多元化的红色影视文化传播平台,构建起全方位的红色影视文化传播格局,采取多平台共振的方式来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涵化效果。

1.打造多元化的红色影视文化传播平台

新媒体环境下,以大学生为代表的“Z世代”大部分时间基本被手机、互联网所占据,他们无疑就是格伯纳眼中的“重度收视者”。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副院长王四新表示,“随着互联网在未成年群体中的高度普及,网络已经成为当代未成年人重要的学习、社交、娱乐工具,在其成长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互联网、手机等媒介不仅为他们提供了了解社会、了解世界的窗口,同时也拓展和延伸了他们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途径。和手机、互联网等媒介接触得越频繁,时间越长,他们越容易受到媒介的涵化作用。媒介学者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提出,“媒介决定了物质信息和精神信息的内容、形式、到达受众的速度、影响以及受众的价值观,强势媒介能够以一种隐蔽却强大的暗示力量重新定义现实世界,甚至塑造一个时代的文化精神。”[9]网络新媒体强势崛起,日益与传统媒体并驾齐驱,这使得涵化理论出现了新的变化和发展。在自媒体大行其道的今天,人人手握麦克风,成为内容的生产者、发布者和传播者。在用户、平台、信息源之间构建起的虚拟空间中,受众也以其前所未有的能动性、自主性,应对来自新媒体的培养与涵化。信息传播领域的“蒲公英效应”认为,社交媒体的信息传播就像吹散的蒲公英,向不同的方向进行扩散,最后会去适应用户的需求,落到最适合的土地上。红色影视文化的传播也可以借鉴“蒲公英”模式,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将传统媒体节目播出与新媒体推送相结合,节目播出前、中、后三个阶段可利用微博、B站等社交媒体设置议题引发受众关注、讨论热议、转发扩散,还可以针对不同的播放平台制作多种不同的版本,通过台网联动、大屏小屏互动,扩大红色影视作品的覆盖面,使其可以多次到达用户,形成持续性影响,加深用户印象。同时,通过媒介平台,形成专业的媒体传播者和用户之间的良性互动,创新节目产品、反哺节目内容。值得注意的是,利用网络新媒体,要准确把握用户心态、贴合互联网用户的接受习惯,将红色文化的教育变得富有感染力、穿透力,充分发挥红色影视文化对观众进行核心价值观培养的涵化作用。

2.拓展红色影视文化在教育教学中的传播渠道

根据涵化理论的“共鸣”说,如果用户从影视作品中看到的社会图景与自身感受到的社会现实相吻合,那么红色影视作品的广泛传播可以促使涵化效果进一步增强。例如,地方高校中很多在校大学生的家乡就是革命红地,来自这些地区的大学生从小就耳濡目染受到红色文化、革命精神的熏陶,是革命薪火的新一代传人。这些学生在课堂上接受了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之后又通过红色影视作品了解到党史故事、党史人物,并在学校的宣传阵地和平台也接触到相关信息,可以形成多元主体共同涵化的效果,培育文化认同,构建当代大学生正能量的价值体系,以维护社会良性有序运转。因此,要积极拓宽红色影视文化在教育教学中的传播渠道和途径,不断提升红色影视文化在高校的传播力、影响力。在思政课程上,可开设“红色影视说党史”这样的选修课,在影视赏析的基础上,教师对党史背后的故事展开深度解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建党百年的风雨历程,从而建构起对国家、对中华民族的身份认同。在课程思政上,可深度挖掘和凝练红色影视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意蕴,使其有机融入专业课程的教授中,以广播电视学专业为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强化思想引领,既要注重挖掘《广播电视学概论》、《剧情片创作》、《电视节目制作》、《文化产业管理》等课程教学中的红色资源,也要以课程实践、实习实训、双创项目为载体,将红色主题融入其中。在理论课程的讲授中,可结合国家广电总局优秀电视剧展播剧目等,设立红色影视作品资源库,从专业的角度将红色经典作品作为教学案例与学生分享探讨,加强学生对影视作品的了解;在实践课程的教学中,结合重要时间节点,探索红色影视在微电影、短视频、微短剧等领域的新应用,挖掘红色影视创作在理念、形态、技术方面的多样性,教育引导学生立足地方、本土文化传统,创作出符合国情与国人审美趣味的具有思想穿透力、艺术感染力、文化影响力的优质节目,让影视作品真正实现对大众的价值引领、精神启迪与文化滋养。

3.推进校园影视文化活动的创新性开展

丰富多彩的红色影视资源呈现的形式,并非只有通过播放视频来实现,还可以采取情景式教学、学生体验式学习和互动研讨等形式展开。亲身演绎和诠释红色文化,远比单纯的观看更能够激发学习的兴趣。可定期组织学生观看、赏析红色影视作品,开展红色影视专题讲座,多角度、多侧面地分析解读重大历史事件的背景及其意义,观影、讲座结束后,还可以通过撰写影评、分享心得体会、开展专题研讨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影片的内涵与价值,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红色文化、革命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某一部经典或者热门红色影视作品为主题,开展情景剧模拟、红色“剧本杀”、配音比赛等;举办主旋律短视频作品大赛、举办红色家书朗读活动,引导、支持学生社团开展相关活动,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活动中感受和领略红色影视文化的独特魅力,赋予价值观教育以温度、深度和广度,从而实现红色影视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涵化作用。

(三)提升教育工作者的政治素养,当好学生的引路人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为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可见,只有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能真正担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这其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红色文化、革命文化的传播、传承和弘扬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在红色资源的运用中、在红色文化的传播中、在红色基因的传承中、在革命薪火的赓续中,我们的大学生才能对党、对国家产生高度的情感认同和政治认同,切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而要实现以红色文化引领学生成长成才的目标,贵州高校必须立足红色热土,唤醒和盘活地方红色资源,释放红色动能。教师是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实施者,也是高校涵化过程的传播者。为此,思政课教师要持续深耕课堂主阵地,积极进行红色资源开发,让红色文化滋养学生新田;专业课教师要进一步培养课程思政意识,提升课程思政能力,“把红色文化全面融入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各环节,形成‘红色’思政课程体系”[10]。影视作品具有天然的主流意识形态表达属性,教育工作者只有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才能正确判断影视作品的思想内涵与文化价值,才能驾驭和把握影视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进而引导大学生认识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五、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聚焦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个首要政治任务,围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1]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影视文化不仅是青年成长的“光影养分”,也是推进高校“铸魂育人”的精神动力,还是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有力“武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内生动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义。贵州革命历史悠久,红色文化资源丰裕,“黔”味影视中的那一抹红色因此显得更加厚重而意味深长。新媒体传播情境下,红色影视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最大发挥,不仅取决于制作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有机统一的滚烫鲜活的高质量作品,还需要进一步拓宽传播渠道、扩大传播路径,提升跨媒体叙事能力,构建新时代传播话语体系。让红色文化于无声中滋润学子心灵,引导新时代青年坚定文化自信,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猜你喜欢

贵州红色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贵州,有多美
沉醉贵州
谁远谁近?
多彩的贵州 多彩的茶
我与贵州茶一起
追忆红色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