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斗争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探析

2023-04-19马利飞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斗争思政精神

李 强,马利飞

(1.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毕节 551700;2.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715)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出现了很多需要下狠力气、大决心才能解决的问题。习近平强调要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并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1]257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将“坚持发扬斗争精神”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牢牢把握的五个重大原则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2]27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新时代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要不断提升大学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深刻认识新时代斗争精神的时代内涵,推动新时代斗争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利于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有利于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践行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途径。

一、新时代斗争精神的深刻内涵

新时代斗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的重要思想法宝,尤其独特的精神引领价值和深刻的内涵,充分展示了一个世界大党的历史使命、历史自信和责任担当,极大鼓舞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跟党走、奋进新征程的决心和信心。

1.不惧艰难、勇攀高峰的勇气

一百七十多年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产主义纲领性文件《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开辟了科学共产主义的新时代。《共产党宣言》中蕴含的斗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艰苦的革命时期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重要精神动力;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不惧艰难、勇攀高峰的精神武器;也是新时代处理各种“疑难杂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力量。建党以来的革命斗争、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证明,保持斗争精神、勇于斗争和善于斗争对于国家、民族和个人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新时代,我们取得了彪炳中华民族发展史册的历史性胜利。这些巨大成就也是党团结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排除万难、勇攀高峰而取得的。习近平在2019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指出:“我们在工作中遇到的斗争是多方面的,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都需要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3]面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必须具有不惧艰难、勇攀高峰的勇气。

2.知重负重、苦干实干的毅力

新时代斗争精神覆盖的领域包含了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敢于直面内外矛盾、较真碰硬,善于解决内忧外患、担当作为的时代精神,也是“知重负重、苦干实干、攻坚克难的精神”[4]。从马克思主义本体论上来说,人永远是实践的主体。人类从诞生以来都在不断进行斗争。斗争的主体永远是人,人与自然斗争、人与社会斗争、人与人斗争。在斗争中,人类才得以提高生产力,不断向更高文明层次发展。斗争精神是作为百年大党的中国共产党一直传承和发扬的精神法宝。在新时代,在各种矛盾交织和各种力量的角逐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是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决定性力量,也是发扬斗争精神的主要领导者。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面对“两个百年大局”交织激荡,形势复杂、变量更多、困难更大,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在党的领导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发扬知重负重、苦干实干新时代斗争精神。

3.坚持真理、坚决斗争的决心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呈现出一幅为了理想而不断前进、不断斗争的史诗级画卷。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是在斗争中成长和壮大起来的,斗争精神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5]一代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真理,坚定信念,带领中国人民走进新时代。在遇到重大认识错误、重要立场变节时,党中央果断出手、坚决扭转。这种坚决斗争的决心是中国式现代化顺利推进的重要精神保障。新时代的青年要在“两个大局”交织激荡的环境中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就要练就扎实过硬的本领、增强新时代斗争精神。尤其是青年大学生,一方面要树立担当精神,做到思想要正、勇气要足、能力要强,要用自己的言行诠释责任和担当;另一方面要经受住风险考验,要深入基层、勤于实践、敢于磨炼,在持续的实践学习中积累经验,掌握真才实学,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大学生要在风起云涌的时代浪潮中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二、新时代斗争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意义

新时代加快建设教育强国,龙头在于高等教育,重点在于立德树人,关键在于思政课。思政课是铸魂育人的课程,思政课教学的导向、内容和形式都是影响育人成效的关键环节。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6]新时代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思政课教学中融入斗争精神,对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增强大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勇于斗争的底气、敢于斗争的志气和善于斗争的勇气,具有重要的意义。

1.新时代斗争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加强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时代要求

习近平在庆祝建党百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7]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和进入新时代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才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出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才能让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才能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百年建党历程,见证了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路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虽然我们已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家综合实力大幅增强,但是,国外敌对势力对我国颠覆、侵扰和破坏从未间断。我国一直面临着巨大的意识形态风险和多领域的挑战。然而,因为我们一直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永远秉承斗争精神,我们的民族复兴事业才会勇往直前、乘风破浪。但是,那些企图分裂我国,鼓动和支持“台独”“藏独”的敌对势力;那些在国际上宣扬“中国威胁论”,企图抹黑中国形象的险恶势力;那些潜心经营、不遗余力打压中国经济,遏制中国发展的国外势力,面对日益强大的中国,不仅不会松手,还会变本加厉。他们紧盯我们的大学生群体,想方设法动摇他们的信念和价值观。因此,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思政课必然要作出应对。

新时代斗争精神为攻克复兴路上的“娄山关”“腊子口”,趟过改革开放途中各种激流险滩提供坚强精神力量。高校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主阵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宣传思想文化等极端重要工作的领导权,必须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为进一步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提供思想上和实践上的指引。把新时代斗争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现了党的创新理论和实践价值贯彻到人才培育的课程体系,体现了高校立德树人的价值取向,关乎“为谁培养人”这一历史命题。

2.新时代斗争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现实需要

教育在国家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地位,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党的教育方针是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在教育领域的集中体现,在教育事业发展中具有根本性地位和作用,是指导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原则和行动纲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教育方针适应时代要求,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不断调整和完善的历史过程,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方向、目标。进入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也与时俱进进行调整。高等教育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龙头,必须加强其引领作用。这对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习近平指出:“我们在工作中遇到的斗争是多方面的,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都需要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1]260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面对来自各个方面的困难,必须发扬不惧艰难、勇攀高峰的斗争精神。斗争精神一直在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进入新时代的实践历程中发挥着重要的精神力量。斗争精神蕴含着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这是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最好素材和载体。

新时代斗争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让大学生保持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更好地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中,更好地推动教育强国建设;能够在大学生群体中深刻植入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体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遵循,关乎“培养什么人”这一历史命题,也为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提供了理论和实践载体。

3.新时代斗争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增强大学生“四个自信”的精神动力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开创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实践和取得的辉煌成就,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富民强国的正确道路,是承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2016年7月1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8]面对波诡云谲的世界形势和复杂的国内局势,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新征程上必须发扬斗争精神。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指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9]333当代青年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更加需要增强“四个自信”。在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进程中,彰显着中国共产党独具的斗争精神。今天的青年大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生力军,他们对道路的选择与坚定,决定了他们能否真正投入到实现中国梦的自觉实践中去。斗争精神蕴含着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经验总结,为推进中国梦的实现提供理论支撑。

新时代斗争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以蕴含了“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直面困难、勇往直前”的斗争精神,发出“中国好声音”、讲好“中国好故事”;能够发扬新时代斗争精神,更好地提升大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动力;能够以强大的斗争气势坚决打消妄图阻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力的气焰、念头和行为;激发和坚定大学生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进而增强斗争本领,增强实现中国梦的勇气和自信。

4.新时代斗争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抵御西方错误思潮影响的重要举措

新时代,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不再是阶级斗争,也不是落后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而是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道路上,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是实现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问题。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好,归根结底是马克思主义行。随着我国开放的大门越打越开,各种社会思潮也相继涌入,其中一些是与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不一致、不协调,甚至是相反的言论、非议和责难。还有一些不断变异、粉饰包装,但实质就是西方自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思潮。部分大学生的政治判断力和政治鉴别力受到严重影响,产生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危机,价值观出现模糊化、边缘化和复杂化的趋向。当代青年大学生生逢其时,实现梦想的舞台宽阔,但也会经受巨大考验。受西方错误思潮影响,部分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建党历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不能辩证、历史及客观看待,甚至动摇过中国梦实现的共同理想。二十大报告指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不时出现,网络舆论乱象丛生,严重影响人们思想和社会舆论环境。”[2]5这些反动言论、错误思潮一定程度上助推形成今天影响我们大学生认识的“躺平”“内卷”“摆烂”思想。

新时代斗争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把坚持斗争精神的内涵、目的和意义给大学生讲清楚、讲明白、讲透彻,能够消解错误思潮对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学生的腐蚀和干扰,更好促进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新时代斗争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真理力量,充分展现“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强大精神力量;将能够解答大学生的疑惑,消除他们的迷茫。把新时代斗争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让大学生们树立斗争精神,与错误思潮进行斗争,进而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历史进程中自觉承担起自身的任务、使命和担当。

三、新时代斗争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践路径

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和重要路径,应充分发挥其主渠道作用。中办、国办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大思想性、理论性资源供给。”[10]根据这一要求,结合新时代斗争精神的实质和高校思政课特点,通过课前接入、课上嵌入和课后深入的思政课程教学改革,有机地把新时代斗争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更好地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更好发挥高校思政课铸魂育人作用。

1.课前接入:做好新时代斗争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素材准备

新时代斗争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百年奋斗历程中战胜各种风险挑战凝炼而成的文化自信和思想品质,具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素材。“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11]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课前做好与具体思政课程相对应的新时代斗争精神素材搜集准备,做好课前接入,采取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方法,把新时代斗争精神的有效融入更好地谋划在课堂教学前。第一,思政课教师做好充分故事素材搜集工作。教师要把道理讲活、把故事讲好,就要选择能够契合具体思政课程的案例,并且要做好内容审核。教师要挖掘新时代斗争精神的理论源泉、时代特征和育人特质及与高校思政课价值目标的内在契合点。如,在搜集和选择党史故事和地方红色文化故事时,要找准蕴含于其中的斗争精神的故事与课程教学目标的关联性,在加大思想性、理论性资源供给的同时,注重斗争精神话语的亲和力、吸引力。新时代斗争精神内涵丰富、立意深远、时代感强,做好课前接入将会对新时代斗争精神更好融入思政课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思政课教师做好课前预习安排和资料提供。教师要把道理讲透、讲明白,就要让学生提前熟悉课程内容和相应素材,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教师要在课前安排学生预习思政课程内容,并对“新时代斗争精神”进行检索、阅读,做读书笔记、写内容摘要、撰写心得体会等。教师可结合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各个时期的斗争经历,给学生拓宽阅读渠道,提供参考资料。如,党的二十大报告、《论党的自我革命》《毛泽东选集》等。第三,思政课教师做好课前问题设计。教师要把道理讲深、提升思想性,就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以问题为导向提升课堂学习专注力。教师要根据具体思政课程内容提出契合思政课程反映的斗争精神内涵或价值,提出相应的问题。例如,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2023版)课程的第二章“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课前准备时,可根据新时代斗争精神提出这两个问题——“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各个时期体现的斗争精神分别是什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什么要坚持发扬斗争精神?”让学生以问题为导向去熟悉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为课堂教学打下充分的理论基础。

2.课上嵌入:做好新时代斗争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课堂引导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思政课教师“思维要新,学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6]。思政课教师应积极探索高校思政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注重在思政课课堂教学中加大思想性资源供给,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信念和思维的引导。教师通过课前接入的充分准备,课堂上充分嵌入,采取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的方法,把新时代斗争精神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第一,发挥思政课堂理想信念教育主渠道作用。课前的一切精心准备,是为学生在思政课堂的“茅塞顿开”和“醍醐灌顶”。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讲好蕴含新时代斗争精神的故事、讲明白思政课育人的道理、讲清楚思政课程的原理,能让学生对新时代斗争精神内化于心,自觉抵御错误思潮的影响、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第二,发挥思政课教师的主导作用。思政课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注重贴近青年学生认知特征和接受习惯,在思政课教学中有机融入新时代斗争精神。如,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着重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切入,帮助学生认清错误价值观和错误思潮的危害,需要提升斗争意识,从而增强青年学生“自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使命感;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通过近代中国人民的艰苦斗争,最终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增强学生奋发有为的责任感;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中,通过对“两个大局”局势的解析,论述习近平提出的“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从而增强学生作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主力军的荣誉感等等。第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把学生看成教学过程的主体,坚持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通过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学习需求,科学选择教学形式和方法,使教与学的关系更加符合思政课教育教学规律。如,可以借鉴“翻转课堂”或“对分课堂”[12]的教学模式透析新时代斗争精神,让大学生不断思考,养成分析、综合、抽象、反思和推理习惯,逐渐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从而提升大学生勇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3.课后深入:做好新时代斗争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拓展巩固

讲好思政课,不仅要在课堂上,课后的巩固提升同样重要。把新时代斗争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更需要做好课后的延伸和拓展。“思政课建设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系列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为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提供了重要基础。”[6]通过借鉴和采用思政课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方法,能够有效帮助大学生从课堂教学的显性教育延伸到课外拓展的隐形教育,进一步巩固新时代斗争精神的深度嵌入。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方法,能够深化新时代斗争精神的深刻蕴意、精神价值。第一,利用课程建设巩固知识。教师应针对课堂上学生对新时代斗争精神的理解、讨论情况及时梳理和总结,及时在课后提升理论研习深度。可以借助智慧课堂、学习通等平台推送与课程有关的文献资料、视频或练习题。如,可以推送党的历次重要会议或党和国家领导人历次讲话中强调的斗争精神及其权威解读资料、中国共产党近几次党代会报告等重要文献;推送“大国重器(第一季)(第二季)”“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党史上的重要会议”等视频;配置适当练习题,在完善思政课教学过程的同时,以丰富的素材巩固学生学习成果。第二,利用榜样教育提升认识。发挥先进典型育人作用,以榜样的力量提升青年学生对新时代斗争精神的认识。教师结合思政课程选取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特质的具有斗争精神的典型人物或事件,为学生提高斗争精神、强化责任担当和提高斗争能力提供直观感受;还可以请革命老同志、脱贫攻坚先进人物、基层党组织先进代表等身边人物作为斗争精神引领的典型,为青年学生作报告。充分利用榜样力量发挥思政课的隐性教育功能。第三,利用实践参与增强胆识。新时代斗争精神独特品质的形成就是在实践中不断沉淀的。教师在课后可结合学生所学专业背景,与学校团委、学生会及有关社团商议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新时代斗争精神实践育人活动。如,人文社科专业的学生可开展有关新时代斗争精神演讲比赛、宣讲、社会调查等活动;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可开展“新时代斗争精神微视频制作大赛”等活动;艺体类专业学生可开展以新时代斗争精神为主题的书法绘画比赛、舞蹈体操比赛等。通过类似活动的开展,充分挖掘实践活动中蕴含的新时代斗争精神隐性教育资源。在思政课后延伸和拓展新时代斗争精神,不断加大思政课思想性、理论性资源供给,是提升新时代斗争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内在要求和有效途径。

斗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创造百年伟业的精神财富,也将会助力党创造新的伟业。新时代斗争精神给予我们直面困难、挑战困难的志气和底气,也给予大学生勇挑重担的信心和勇气。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提出:“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改革发展正处在攻坚克难的重要阶段,在前进道路上,我们面临的重大斗争不会少。我们必须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精神奋勇搏击、迎难而上。”[9]71将新时代斗争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培养大学生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是党和国家的嘱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使命,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任务。

猜你喜欢

斗争思政精神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朱允炆和叔叔们的斗争(下)
正当防卫正当斗争
拿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