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学习型返乡青年就业创业行为逻辑的质性分析
2023-04-19◎文/郭芳
◎文/郭 芳
一、引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战略辐射乡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个领域, 因此必须要拥有一支知识结构合理、 综合素质全面的农村人才队伍。“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青年返乡就业创业也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镇化和城乡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聚焦“学习型返乡青年”这一群体,该群体包含接受过技能培训的返乡农民工、 受过高等教育的大中专学生。 他们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 有丰富的城市学习和就业经验, 视野开阔, 对就业、 创业活动有认知、 有热情、有干劲。 “学习型返乡青年” 将成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也必将成为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实现产业融合的未来主体。
本文通过对天津郊区青年就业创业者的微纪实访谈形成的多个案例进行梳理和分析,发现随机采访对象中,大专以上学历的青年占到了39.1%,接受过技能培训者约13%。 创业知识的获得是其就业、创业选择的重要变量,因此,本文从“学习型返乡青年”的角度,探寻创业者从学习到实施就业创业行为这一过程的成长脉络, 构建创业学习与创业行为之间的关系框架。
二、样本选择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涵之一,因此,要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力度, 让人才能够逐步掌握现代科学技术, 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 返乡青年中有很大部分受过系统的知识训练, 不同于以往的返乡主体, 他们能够创新农业生产经营形式, 利用多种途径践行产业融合, 是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人才振兴的后备力量,将其界定为“学习型返乡青年”。调研团队采用随机访谈的方式, 对天津武清区和蓟州区创业者进行微纪实访谈。 其中年龄在35岁及以下的青年创业者共23位,有过大中专以上学习经历或接受过系统培训的青年共12位,剔除掉不合格的调研资料,选取其中10位作为研究样本,提取与创业学习、初创企业成长相关的关键因素, 汇总形成以下基本信息表(详见表1)。
表1 样本基本信息表
三、就业创业行为逻辑分析
通过对10 位创业者的访谈梳理可以看出,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 农业现代化的经营模式、 农民思想意识的转变, 使得在外就业和学习的青年人看到了返乡发展的机会, 这些青年人也正是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下成长起来的新型农民。 他们有知识、有技术、有胆识,有的已经建成小规模家庭农场,有的在积极推进和完善当地农民合作社的建设。 人才战略是乡村振兴的“引擎”,“引才”是基础,“留才”是根本,厘清返乡青年的就业创业行为逻辑, 可以更具有针对性地“用才育才”,为农村发展可持续地“引才留才”。
(一)创业学习与兴趣
1.创业学习
创业学习是通过在各种积累的经验中学习, 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知识存量的过程。 关于创业学习的内涵有不同的研究视角。 一是行为主义视角。 如Petkova(2008)基于创业学习模型, 提出了产生结果、辨析错误、改正错误的创业学习过程。Holcomb(2009) 以直观推断为核心,构建了一个重在反映直观推断、 知识和创业行为之间关系的创业学习模型。 二是实用主义视角。Alegre(2013)提到, 知识是创业学习中必不可少的资源, 创业学习对于新创企业采取创业行动尤为关键。 张秀娥与徐雪娇(2017) 通过识别创业机会,分析了创业学习过程。 三是基于社会网络视角。 如魏江等(2005)认为衡量企业家学习能力是否提升, 关键是看能否获取更广范围信息和资源。蒋剑勇等(2013)、董晓波(2007)都认为农民创业者的社会网络规模影响资源获取效果以及物质资源和信息资源的获取。 四是基于系统论视角。 如Crossan(1999)认为学习活动在个体、 团体和组织水平上都能够产生, 它是知识存储和流动的一种整合。五是人本主义视角。基于这种视角的研究者认为创业学习的范畴比较广, 包括创业者自信心的提高、 情绪控制能力、 抵抗压力的水平以及态度的改变等。
“学习型返乡青年”创业者与其他返乡者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其学习的过程中。 他们一般具有较好的学习经历, 大部分人都接受过高等教育或技能培训, 在学校专门化的学习为其后来的创业提供了良好的知识储备,后期的技能培训更有利于其知行合一。 创业学习的知识主要分为通用知识和专业知识: 通用知识主要是指一般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相关知识, 这些知识的学习在此后的创业中能够转化为相关创业能力, 如对项目的管理经营, 而且不受行业限制; 专业知识的学习是指创业者所学专业技能的系统化知识, 许多创业者对创业项目机会的识别和选择, 都与其所学专业知识技能紧密相关。 通用知识和专业知识可以通过个体、学校、社会机构等组织获取学习资源, 成为就业创业的资本积累。
2.兴趣
在创业学习的过程中,兴趣起着重要的作用。 许多被访谈的年轻创业者都提到了兴趣对其就业创业学习的影响。 在访谈一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创业者时, 他就谈到了他的创业是从兴趣开始的:“我最早学计算机的时候,还没有摸过计算机,我是当时在卖旧书的地方, 捡了一本《计算机应用》,晚上就一页一页看……就是感觉非常有兴趣。”另一位从事网络电商平台项目的创业者也谈到了兴趣对知识学习的影响:“那时候虽然年纪很小,但是几乎那些年所有与电脑相关的杂志、报纸,我全看了……然后暑假就学了两个月,彻底让电脑给改变了,从那时候开始自己只要有时间就去研究电脑, 研究网络这些东西。 ”
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 是动机产生的重要的主观原因, 是对所从事的活动持创造性态度的主要条件。 Dewey 提出建立在兴趣基础上的学习和建立在努力基础上的学习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Hidi(1990)等人提出作为一种相对稳定的个体倾向, 个人兴趣对于创业学习有着更为深刻的影响。 它是创新创业活动发起的原动力、持续的能动力、创造的启动力。 魏翠妮与沈永健(2015)建立了从创业意识到创业行为的理论模型, 认为创业行为受到创业兴趣、创业实践、 创业支持的综合影响。 王淑红(2018)通过问卷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得出创业兴趣是影响大学生创业动力的因素之一。
个人兴趣可以促进学习者对所学知识采用深度加工, 与所学知识建立更多的联系; 促进学习者对所学知识的深度理解; 提高学习者对所学知识的迁移能力。 由于兴趣具有指向性和集中性的特点, 导致学习者将兴趣与知识学习相互作用, 形成较为稳定的兴趣认知倾向。一旦年轻人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个人兴趣认知倾向, 那么在毕业后的创业选择上往往就与这种倾向性密切相关, 其所学知识也就更易于转化为创业能力。
(二)就业经验
从调研的案例来看,返乡青年经过学习后的创业有两条路径,一是直接创业,另一条路径是毕业后就业,在获取了工作经验后再进行创业。 这些在工作中获得的就业经验归结起来也就是创业者创业的先前经验。
20 世纪80 年代, 美国学者MacMillan(1986)提出创业者在创业之前获得的各种知识、 技能以及感性的或理性的观念等, 都属于先前经验的范畴。Cantor(1991)等则将创业者在创业之前经历的所有事件之和作为先前经验, 它是创业者内在特质和外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郭红东(2013) 等也认为,先前经验主要表现为知识、技能与经验, 是逐年累积和沉淀的经历。 杨学和儒杨萍(2017)通过研究发现,先前经验中的行业经验和职能经验等要素对创业机会的识别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总的来看, 研究者对于先前经验的认识虽然有些差异, 但都认定了先前经验对创业行为的影响。 从本研究所调研访谈的案例来看, 创业者的先前就业经验主要包括行业经验和职能经验。
1.行业经验
行业经验是指创业者在就业状态下, 所积累的行业内工作经验。首先,行业经验使创业者掌握了关于行业产品或者服务的技术和知识,为将来的创业活动奠定了基础。其次,相对于非行业内人员来说, 具有行业经验的创业者所积累的经验和信息有助于其能够更为敏锐地发现机会, 并且运用专业知识对机会进行判定, 直至将创业机会进行落实开发, 提升了对行业的预判能力, 降低了不确定性。再次,行业经验帮助创业者形成了供应商、合作者、 顾客以及其他利益攸关方等关系网络, 为创业积攒了人脉关系, 使其能够较快地进入市场。
在对新传媒案例的采访中, 创业者大学毕业直接就业,先后在影楼做过摄影、干过微博推广, 又在电视台工作过,就业经历较为丰富,但是基本上都是从事着与传媒行业相关的工作。 在工作过程中积攒了相关的技术技能和行业知识, 对于其创业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谈到选择创业项目时, 被采访的创业者说:“那时候从网上也看了很多传媒公司,也就是做广告牌拍广告的,我觉得那些东西属于传统的文化传媒, 它是一个向下行的发展……, 所以我觉得这种类型的没必要再做。”这反映出了创业者之前的行业经验为再创业选择时提升了他对行业发展前景的预判能力,避开了一些低端竞争的项目, 降低了创业中的许多不确定性, 提升了机会识别判断能力。
总之, 行业经验对于创业选择有着重要的影响。 具有行业经验的创业者, 其对行业的发展变化具有更为敏锐的洞察力, 因此在识别机会时更具优势。 他们在就业的过程中往往熟知该行业内或该领域内的运营规则、上下游供应商特点、 顾客群体特征等, 因而能够快速识别出关键的资源支持者和市场发力点, 创业资源的整合能力凸显; 在企业具体的运营管理中, 也能够较为顺利地找到问题的关键节点, 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2.职能经验
职能经验主要是在就业过程中积累职能领域的经验, 即创业者在创业之前具有的企业管理职能方面的经验,通常包括一般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生产管理和技术管理五个方面。 又有学者将职能管理经验分成了两大部分: 通用性职能经验和专用性职能经验。一般管理、市场营销、 财务管理这些在各行业中大致相似, 在不同企业中都能够表现出一定的通用性, 因此这些方面被称为通用性职能经验。 而生产管理和技术管理则往往是针对行业或者产品的, 具有行业局限性, 针对其他企业不具有适用性, 因此将这两方面归结为专用性职能经验。创业者在前期就业过程中积累的职能经验, 特别是通用性职能经验, 能够使创业者较为快速和准确地提高创业过程中遇到的琐细且繁琐的事务性工作, 并且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日常经营管理的经验也有利于对创业机会的识别。
在关于农家院创业者的采访中可以看到, 创业者大学所学专业是市场营销,毕业后一直从事市场营销相关工作, 在就业的过程中积攒了市场销售的职能经验,“我也是做了两年市场营销方面的工作, 之后开始回到家乡做农村旅游。”当创业者开始选择农村旅游这个行业时,他原有的在市场营销中积累的通用性职能经验起了很大的作用, 为其后来的创业解决了许多困难。
由此可见, 具有职能经验的创业者由于掌握该职能领域的营销、研发、生产、财务、行政等方面的经验,对于市场中潜在创业机会的识别有比较敏感的洞察力和整合力, 对于新创企业的经营管理也较为高效。
(三)关系网络
从学习到创业的整个过程中除了先就业再创业以外, 还有一种是毕业后直接创业。 根据深度访谈的案例来看, 关系网络对于直接创业有着直接影响, 关系网络可以分为家庭环境的影响和社会关系的影响。 家庭环境是指一个家庭所处的情况和条件,包括生活条件、家庭结构、家庭关系等行为因素;社会关系则是指与个体存在较密切交往的朋友或是个体所处的社会组织 (这些组织并不一定和创业活动或商业活动相关)的情况。
1.家庭环境
Aldrich,Cliff (2003)较为系统地总结了创业者的家庭系统对于创业活动的影响,如家庭的变化、资源、规范、态度和价值观等。秦芳等(2018)研究了省外务工经历对家庭创业的影响, 发现省外务工经历能显著提高家庭创业的可能性。 谢西金(2018)发现家庭背景越优越的大学生, 个人支持创业的意愿越强烈, 创业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总之,家庭是个人学习、 成长和获取文化知识的一个重要场所, 家庭作为个体和社会文化的中介,不断将社会文化内化为个体的涵养。 不同的家庭环境会导致大学生对于社会文化的理解以及吸收程度的不同,同时也会造就不同的创业观。
在深度访谈的案例中,那些没有经过就业阶段直接进行创业的年轻人受家庭环境的影响较大。 例如进行水果销售的26 岁创业女孩的案例中, 她毕业后直接进行创业实践, 在没有就业经验的情况下, 她的创业能力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就更为显著。 她说:“我们家本身就是开水果店的,从小耳濡目染,拎出来就能进货卖货。”由于先前工作经验的缺乏, 导致其创业能力尤其是经营管理能力的不足, 为了弥补这种不足, 她充分利用了家庭关系的力量。 在关于创业团队的建设中, 这一点能够明显体现出来:“现在团队里有五个人,都负责不同的环节,有的负责采摘,有的负责包装,有的负责运输。 因为目前规模相对较小, 主要还是亲戚朋友的资助。 因为我父亲他本身就是做水果销售的,因此进货、 销售由他负责管理。 ”
同样在对养蜂创业的年轻人采访案例中, 家庭环境的作用比较明显。 在问及创业者选择创业动机时,他说:“其实就是子承父业,大概是从我爷爷开始的……, 我整个家族都是在做这一块,我有两个哥哥, 也是主要从事生产蜂蜜的……, 对一个行业的感情是受到小时候环境影响的,耳濡目染。 ”
无论是从事水果销售还是养蜂, 这两个创业者明显是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并且选择了家庭中原有的经营项目作为自己的创业起点。而且在这两个创业者身上还显示出了年轻人创业中的另一种特质,那就是创新因素。在继承的基础上自我创新,在家庭环境影响下学习创业的同时,又在不断自我成长,显示出不同于父辈创业的特征。
在具有创业意识或者本身就在创业的家庭中长大的年轻人会耳濡目染, 感受创业氛围, 家长也会有意无意地教授孩子们相关的技能、价值观, 这些重要的因素都会影响他们将来的创业意向。 因此,在这样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更倾向于直接创业, 而不是走先就业后创业的路子。 同时,这样的年轻人在创业项目选择上,往往与家庭原有经营的内容有较大关联性,但是又在继承的同时表现出了创新性发展的意识。
2.社会关系
在选择直接创业的年轻人中, 除了家庭环境影响之外, 还有一种就是社会关系对创业的影响。 在没有创业相关的家庭环境下, 年轻人选择直接创业往往与其外部社会关系有着紧密联系。
人在社会中的存在不是孤立的,而是社会性的存在。关系又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人际交往形式, 中国的社会关系是行动者之间特殊的、带有情感且具有人情交换的社会纽带。 如亲属关系、家族、地理关系、 工作关系、 战友等, 有着一定的功利主义或是变现主义的成分, 人际支持以及慷慨大方则是他们期望回报的形式。 关系是一种特殊的资源, 因此拥有的关系越广, 就意味着掌握的资源越多, 也就越有利于创业机会的识别与实施。
在退伍军人转业回乡创业的案例中, 创业者是一个退伍军人, 由于一直在部队生活,缺乏对市场的了解。他既没有就业的经验积累,也没有家庭环境的创业影响,因此在创业机会的识别把握时, 其社会关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007 年退伍回来之后在家里呆着, 后来通过朋友介绍, 才接触到这个行业……”,朋友作为一种创业者的熟人关系, 对其进行创业项目选择和机会把握上起到了关键作用。
总之, 社会关系是创业中重要的资源, 它能为创业者提供必要的支持和鼓励。年轻人创业通常会以最低的成本方式获取各种资源,社会关系恰巧满足了创业者低成本、快速度的要求,创业初期机会的识别选择、 资金资源、物质资源、人力资源等都可有效获得。
四、构建就业创业行为逻辑模型
通过对天津郊区返乡青年的微纪实访谈, 勾勒出了这一群体的鲜明特征: 这一群体大多都接受了系统的校园学习或社会再继续教育,通过学习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兴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而且会直接影响其就业创业方向的选择。学习结束之后,部分年轻人选择就业, 在就业过程中掌握了行业经验或者职能经验, 这转化成了其就业创业的能力。 部分年轻人由于家庭环境或者社会关系等关系网络的原因, 没有就业而是选择了直接创业, 在创业的机会识别等方面, 关系网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根据以上创业学习的分析, 绘制出返乡青年就业创业的行为逻辑模型(如图1 所示)。
图1 “学习型返乡青年”就业创业行为逻辑模型
(一)创业学习是嵌入因素,兴趣是前置变量,就业创业行为是结果变量
对于“学习型返乡青年”,创业学习一直贯穿于就业创业行为的实施, 兴趣是持续探究的源泉, 是继续学习的动力, 也是就业创业方向选择的引导。 创业行为发生后,创业学习正向作用于创业能力,有利于精准识别创业机会以及对项目的具体运营和管理。如做新媒体公司的崔先生和做网络科技公司的李先生,都是在兴趣的指引下,坚持专业领域的学习,对行业认知产生了较为准确的把握, 识别机会,实施创业行为。
(二)就业是创业的前导因素, 是创业学习到创业行为的过程变量
就业经历正向作用于创业行为, 学习结束之后的就业能够带来较为完整的知行合一的体验, 深入了解所在行业以及锻炼一般性的职业能力, 是从知识到行动的飞跃。 而且可以积累丰富的创业资源, 尤其是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多数“学习型返乡青年” 将前期资本用于学习或培训费用的支出, 创业资金的缺乏是普遍问题, 因此就业经历成为创业经验和创业资本的双重积累过程。
(三)关系网络是介入因素, 是创业学习到创业行为的中介变量
部分返乡青年在创业学习结束之后,不选择就业,而是直接创业, 导致这类创业者选择直接就业的因素主要是关系网络的介入, 即家庭环境和社会关系。 原有家庭创业的继承性会解决前期创业资金缺乏的问题, 良好的社会关系会减少职业技能经验缺乏的困境, 没有良好的关系网络, 返乡青年必须经过就业阶段才能降低创业实施后的风险。 关系网络越强大,创业风险就会越低,如做水果电商和农产品电商的于女士和蒋先生, 在面临创业困境时, 是家庭环境的力量帮助其渡过了难关。
五、建议
乡村振兴战略不仅仅是调整经济结构,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抓手, 也是实现我国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学习型返乡青年” 就业创业行为逻辑的质性分析, 发现创业学习是新时代对返乡青年的要求, 同时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对新农村建设人才的要求。建议发挥天津高等教育丰富的培训优势, 以开设特色创业班等多种形式, 助力农业人才培养,加强对“学习型返乡青年”的吸引;结合天津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企业资源, 以技术供给带动创业项目,为“学习型返乡青年”的创业行为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平台;建立乡村振兴人才培训基地,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创业”的人才,促进创业行为的实施和创业风险的降低,助力“学习型返乡青年”为乡村的发展创造更多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