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百年政德建设历程和经验研究
2023-04-18杨明娇
杨明娇,郑 斌
(南昌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南昌 330032)
政德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政以德”思想的历史性借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政德建设,2019年1月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党员领导干部:“持之以恒锤炼政德,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1]。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再次要求全党同志要做到“学史崇德”。回顾百年党的政德建设历程,揭示党的政德建设成就,总结党的政德建设经验,有利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拓展丰富党的建设理论,为解决好大党独有难题提供实践指引。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政德建设(1921—1949)
(一)树立共产主义道德理想
建党初期,我们党就非常注意对广大党员进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1920年11月,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拟定了《中国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主义者的目的是要按照共产主义的理想,创造一个全新的社会。”[2]党的一大提出“以共产主义精神教育”党员,“申请入党的人不得具有非共产主义的思想倾向”[3]的要求,以保证党员的质量和党的先进性。土地革命时期,党的工作中心向农村转移,为克服非无产阶级思想,实行思想上建党,1929年古田会议提出了“纠正党内非无产阶级意识的不正确倾向问题”[4],强调党员应该具备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报告中提出:“共产党人决不抛弃其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5]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理想并提,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共产主义理想认识的具体化。同时期,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谈到:“我们的道德之所以伟大,正因为它是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的道德。”[6]可见,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重视道德武装,注重共产主义道德理想的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共产党人以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斗争的自觉性。
(二)明确为人民服务的道德宗旨
“为人民服务”是共产主义道德理想在共产党人道德宗旨上的集中体现。1939年12月,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中号召每个共产党员学习白求恩共产主义的精神,做“五种人”,即“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有利于人民的人”。1941年11月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上,毛泽东说:“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7]。1944年,毛泽东在张思德的追悼会上第一次从理论上阐明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对“为人民服务”的内涵作了系统的阐述。1945年党的七大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首次写入党章,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具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从此之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载入历次党章,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永恒价值追求。
(三)确立根据地和军队干部的道德规范
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探索在军队建设中构建新型道德关系和规范。1927年9月“三湾改编”,确立了官兵平等、军民一致新型道德关系,使起义军精神面貌焕然一新。1928年4月,朱德、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后,提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给红军立下道德行为规范。1929年古田会议,针对党内出现的错误思想,提出以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式,消除革命团体内的分歧,增强党内团结。1938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六届六中扩大会议上首次提出才德兼备的干部标准,他认为,“领导伟大革命斗争的党,没有多数才德兼备的干部,是不能完成其历史任务的”[8]。根据毛泽东同志的这个干部选任原则,1940年11月,时任中组织部部长的陈云同志将德才兼备原则进一步细化和具体化,提出了干部选拔的四条标准。这些标准强调了一个共产党员应具备的道德品质和思想觉悟,包括忠诚于无产阶级事业和党、保持密切地联系群众、能够独立决策并承担责任以及守纪律。这些标准的制定,表明中国共产党在干部选拔中能更加注重人的思想品质和道德素养,而不仅仅关注技术能力和专业知识,从而为党赢得广大根据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提供道德支撑。
(四)提高党员思想道德修养
在干部教育方面,中国共产党创建了红军大学、工农夜校、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行政学院等院校,在转变党员干部思想和提高道德修养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自1939年到1942年,中共中央陆续发出《关于成立干部教育部的通知》《中共中央关于在职干部教育的决定》等一系列文件落实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从1941年到1945年,在全党范围内开展整风运动。毛泽东第一次提出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运用“团结一批评一团结”的方式,在教育对象上注重区分重点和层次,整风运动使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提高了党员的道德修养。亲历过延安整风运动的李维汉回忆延安整风运动时说:“经过整风学习我的世界观得到根本性的转变”[9]。
总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革命政党,政德建设尚处于萌芽期,带有强烈的革命色彩,在政德实践特别是革命实践中充分展现出勇于革命、不怕牺牲的政治品格,在革命根据地形成了苏区干部好作风,延安干部好作风。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政德建设(1949—1978)
(一)整顿党风,加强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教育
党风是党员干部道德外化的体现。毛泽东首次在理论上提出“党风”概念,并通过整顿党风来提高共产党人道德修养和党性修养。这一时期党内开展了四次运动,即1950年5月到1954年2月的整风整党运动,1957年4月到1958年8月的整风运动,1963年2月到1966年5月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1967年10月到1973年8月的整党建党运动。周期性的整风运动主要目的就是要实现全党范围内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自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社会主义建设。
(二)惩处贪污浪费,捍卫“为人民服务”宗旨
党在执政后,大多数党员干部保持了战争年代艰苦奋斗和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优良作风。但也有一些党员干部未能经受起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的袭击,出现了一些贪污腐化问题,严重损害了人民利益。1951年4月,中纪委书记朱德在党的全国纪律检查工作干部会议上作的《加强党的纪律性而斗争》报告中指出:“一年来,根据很不完全的统计,各中央局、分局及人民解放军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共受理各种违犯纪律案件8671起,处分党员8026人,其中涉及党纪处分者3014人”[10]。面对出现的贪污浪费问题,1951年12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实行精兵简政、增产节约、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和反对官僚主义的决定》,要求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法,检查贪污浪费现象。时任天津地委书记、天津行署专员的刘青山、张子善因贪污腐化被执行死刑,成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初期干部道德建设的反面典型。
(三)坚持“又红又专”,干部选用重政德标准
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更多既懂政治又懂业务的干部。1957年10月在党的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又红又专”的干部选用标准。“我们各行各业的干部,都要努力精通技术和业务,使自己成为内行,又红又专”[11]。这里的专就是懂业务,红既是政治标准,也是道德标准。在红与专之间,红更优先。1963年周恩来特别强调党员干部要过“五关”,即过好思想关、政治关、社会关、亲属关和生活关,主要指向党员干部德的方面的要求,其中,思想关、政治关关乎干部的党性修养,社会关、亲属关和生活关关乎干部的道德操守。
(四)率先垂范,彰显党员干部道德情操
这一时期,党员领导干部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党的领袖人物严格要求自己及其子女,与人民同甘共苦,成为广大干部群众作风建设方面的楷模。1949年10月9日,毛泽东给杨开智写信:“湖南省委派你什么工作就做什么工作,一切按正常规矩办理,不要使政府为难”[12]。建国后,毛泽东没有安排一个亲戚提干转正。此外,树立了一大批为人民服务的光辉模范,特别是雷锋和焦裕禄两个先进典型,为引导和激励全党形成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作风,发挥了巨大作用。1962年焦裕禄到条件艰苦的贫困县任县委书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广大党员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树起一座丰碑。1963年3月2日,毛泽东在《中国青年》杂志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在“学雷锋”活动中,国家领导人自觉带头学习,各级党组织积极响应,在全国掀起了学习雷锋的热潮。
这一时期,过于强调依靠党员干部主体的道德自觉,通过大规模的整党整风运动和群众运动方式来推动政德建设,没有把政德的相关制度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在道德标准的要求上一味拔高道德义务的标准,只讲共产主义道德,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谈道德。“文革”中,中国共产党的政德建设遭遇严重挫折。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政德建设(1978—2012)
(一)愈是改革开放,愈要身体力行共产主义思想和道德
改革初期,受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影响,国际共运处于低潮,西方资本主义趁机输出诋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错误思潮,一些共产员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产生了动摇。邓小平告诫全党,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真正优势”。党的高级负责干部,要高度重视、身体力行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1986年他在接见美国记者迈克·华莱士时指出:“马克思主义,另一个词叫共产主义。我们过去干革命,打天下,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就因为有这个信念,有这个理想”[13]。没有共产主义信念,就不会有中国革命的胜利。世纪之交,中国面临着不少新的社会问题和挑战,其中包括一些同志的“革命意志衰退、思想空虚”以及社会上盛行的“拜金主义”等现象。1999年江泽民同志在纪念建党78周年座谈会上指出,“我们共产党人的根本政治信仰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14]党员领导干部要认清共产主义理想的长期性,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征程中,胡锦涛同志再三强调:“我们要胸怀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也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矢志不移地为实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而奋斗,扎扎实实地做好当前的每一项工作”[15]。
(二)提出干部选拔“四化”的首要标准是革命化
为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党适时调整了干部选拔任用标准。1978年邓小平同志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指出:“干革命、搞建设,都要有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闯将。”[16]“闯将”被赋予新时期锐意改革,勇于开拓的精神品质。1980年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明确提出干部队伍“四化”评价标准,并强调首先是要革命化。这里的革命化是政治标准,也是道德标准。1989年12月,江泽民同志在党建研究班上讲话指出,“我们讲的革命化,最主要的就是忠于马克思主义的坚定立场。”[17]胡锦涛同志进一步强化了干部选用中“德”的要求,2011年11月,中组部印发《关于加强对干部德的考核意见》,明确规定了干部德的考核由“政治品质”和“道德品德”两大类组成。
(三)通过党章构建政德原则
1982年9月,在胜利完成拨乱反正和启动改革开放进程的基础上,党的十二大党章新增“党的干部”一章,提出党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党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选拔干部,提出比过去历次党章更加严格的道德要求。1992年党的十四大党章增加了党任何时候都要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不懈地反对腐败,加强党风建设和廉政建设等内容。2002年党的十六大党章新增关于党性和道德修养方面的内容,如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信念”,“自重、自省、自警、自励”。2007年,党的十七大党章增加了坚持“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艰苦创业,树立正确政绩观,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等加强道德修养的内容。
(四)通过党规党纪推动政德规范具体化
道德准则作为一种具体道德要求的规范,在党内法规中往往通过条例、规则、规定、办法和细则等体现出来。一方面健全了党员领导干部政治生活道德规范。如1979年11月,中纪委针对部分高级干部生活特殊化问题,出台《关于高级干部生活待遇的若干规定》。1980年1月,中纪委全体会议讨论和修改的《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提出了党内政治生活的12条准则,对全党政治生活、组织生活和全体党员行为作出基本规定。另一方面健全了党员领导干部自律规范:如1997年试行、2010年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明确了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八项禁止”和“五十二个不准”,初步形成了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行为规范。除了上述规范,还有部分作为底线道德的纪律要求,早在1997年2月,中央就曾发布实施《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试行)》,试行条例共172条,将违纪种类分为七大类。2003年12月31日,《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共178条,将违纪种类分为九大类,纪律处分条例的颁布和实施,推动了道德规范向道德实践的现实转化。
总之,在新时期,政德建设日趋制度化、经常化,反腐倡廉法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政德建设成效显著,“2007年11月至2012年6月,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643759件,结案639068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668429人。涉嫌犯罪被移送司法机关处理24584人”[18]。但也存在一系列政德规范落实落细落地困难的问题,有待进一步改善。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政德建设(2012年至今)
(一)持之以恒锤炼政德,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南考察时,要求党员干部“努力以道德的力量去赢得人心、赢得事业成就”。2018年3月10日上午,习近平同志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19]这是他首次将政德系统阐发为大德、公德、私德,丰富了新时代党员干部政德的时代内涵,强调政德作为领导干部的立身之本、从政之基、成事之要,意义重大。2019年,中共中央颁布《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要求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带头加强党性修养,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坚决防范被利益集团“围猎”,持之以恒锤炼政德,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注重家庭家教家风,自觉做廉洁自律、廉洁用权、廉洁齐家的模范。
(二)提出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忠诚干净担当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汲取传统选贤任能的治国理政智慧,多次阐发好干部的标准。201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对什么是好干部作出回答:“好干部要做到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20]在这五条标准中,每一条都和“德”的要求相关。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着力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问题主要指向的是实践中出现的党员干部弱化“中央权威”,“不信马列信鬼神”,“两面人”,热衷搞“小圈子”等突出问题。2019年4月出台的《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条例》,就明确提出要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坚守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价值观,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
(三)强调家庭家教家风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反腐败斗争不断走向深入,家族式腐败问题日渐凸显。习近平注重吸收中国传统治国理政的道德智慧,继承革命先辈家教家风的道德传统,将政德建设的着力点深入到私人生活领域。2016年10月,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规定:“教育管理好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经得起亲属圈、朋友圈人情关系的考验,在生活作风、生活情趣上提升道德修养。2016年12月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党员领导干部传承红色家风,向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等同志学习,“做家风建设的表率,把修身、齐家落到实处。”[21]《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第十四条明确规定中央政治局委员要“带头树立良好家风”。
(四)法德共治推进政德建设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依规治党与以德治党相结合是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的重要经验。具体到政德建设,主要是纪律建设与政德建设一体推进。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指出,“讲规矩”是检验党员领导干部党性修养和对党是否忠诚的重要尺度。2015年10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审议中国共产党廉政准则、党纪处分条例修订稿时的讲话》中指出:“全面从严治党,必然要求依规治党与以德治党紧密结合。道德使人向善,是纪律的必要前提和基础;纪律用来惩恶,是道德的坚强后盾和保障。”[22]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布局中,一方面正风肃纪“运用制度的手段方法来调整、约束、规范和处理党内症结问题。”[23]另一方面通过政德建设激浊扬清,弘扬正气。既立起了道德“高线”又划出了党内法规的“底线”,体现依规治党与以德治党的辩证统一,体现了对党员干部“德”的要求与“规”的约束的内在统一。
五、中国共产党百年政德建设的基本经验
(一)初心不改,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道德宗旨
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一切为了人民是党的初心使命的核心要义,是党员干部的政治立场和政治品格。政德建设既是践行初心使命的必然要求,也是党的初心使命的具体体现。党的初心使命体现了党的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奋斗的本质,决定了党的性质和宗旨,也决定了党员干部必须具备高尚的政治品德和道德品质。从毛泽东同志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邓小平同志的“领导就是服务”、江泽民同志的“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同志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到新时代习近平同志的“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共产党始终把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工作重点,始终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工作动力,并不断开拓出新的境界。
(二)“两个结合”,推进政德理论创新的根本路径
纵观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政德建设历程,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在“两个结合”中推进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革命的、实践的、发展的理论,它要求我们不断地根据实际情况和时代特征进行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解决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创新理论,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飞跃。中国共产党关于政德建设的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政德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政德理念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人民立场、公仆观念、党性修养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从政者“为政以德”的德政传统、践行“敬德保民”的政治实践、“修己以安人”的道德修养等政德思想都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政德理论创新提供了丰厚滋养。
(三)与时俱进,不断丰富政德建设的时代内涵
根据不同历史阶段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来确定党的中心任务,围绕实现这个中心任务来加强党的建设是我们党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政德建设同样遵循这一历史经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中心任务是反帝反封建,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党的政德建设主要是侧重理想信念的建设。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中心任务是巩固人民民主政权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此时,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党的政德建设主要是侧重宗旨意识和党的优良作风建设。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中心任务是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党高度重视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背景下强调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建设,同时,吸取“文革”的教训,强调政德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大局”战略高度,围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四个全面”的战略的要求,党的政德建设突出强调丰富时代内涵,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党员干部队伍。总之,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表明,党坚持与时俱进,始终紧密结合党的不同历史阶段的中心任务来不断推进政德建设。
(四)砥砺前行,奋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政德建设之路
中国共产党经过一百年的探索和实践,已经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政德建设之路。在政德建设主体上,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典型的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有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与西方现实型政党短期谋划相比较,有着本质的区别。在政德建设内容上,以“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为核心内容,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对大德的不懈追求与资本主义道德贫困和精神危机相对比,“理想信念是我们的真正优势”[24]。在政德建设模式上,以守底线和坚持高标准相统一,以自律和他律相结合的基本模式,系统构建家风、社风、党风三位一体,家庭—社会—国家相互协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德建设生态体系。这种系统建构的模式,是对西方政德建设中的公德与私德之间严格分野的超越。因此,可以说中国共产党政德建设已经走出一条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政德建设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