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习近平政德观的践行路径探析
2020-02-22
政德是治国理政的道德原则,是领导干部职业道德的核心,是社会道德的引领者与风向标,具有“头雁效应”,历来被我国政治家和思想家视为执政根本。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狠抓领导干部政德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政德建设发表重要论述: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1];2018年3月10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审议时指出,“领导干部要讲政德。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2],并就政德建设作了系统性论述,形成了新时代习近平政德观。
新时代习近平政德观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从全面从严治党出发,以从严治吏为关键,把立政德、讲政德作为关键,为全体领导干部加强政德建设确立了目标、提供了遵循,为培养一支信仰坚定、忠诚为党、担当有为、崇廉实干的干部队伍指明了方向、规划了路径。践行新时代习近平政德观,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主动加强自身政德修养,大力加强政德教育引导,强化政德制度建设和监督保障,通过“内”修“外”治确保政德建设有理可循、有道可遵、有规可依、有据可查,落实“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3]的要求,不断推动政德建设再上新水平,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一、主动加强个人政德修养
政德的养成首先靠主体的修身自觉。践行新时代习近平政德观首先要靠领导干部“反求诸己”(《孟子·离娄上》),正确的态度、积极的心态是提高政德修养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修炼道德操守,提升从政道德境界,最好的途径就是加强学习,读书修德,并知行合一,付诸实践。”[4]强化政德修养重在自觉自律地学习和实践,要通过自我反省、自我批评实现自觉而心正、自省而意诚、自修而修齐、自律而为政以德,内修圣人之德、外行王道之治,从而明德、亲民而止于至善。领导干部须知“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周易·系辞下》),要牢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主动从思想上构筑牢固的政德防线,按照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严格约束自己的从政行为,做到“心中有戒”,从而“守住底线,不越红线,不碰高压线”。
(一)自觉而深明政德大义
自觉是人的自我解放意识,包含主体的自我认识、发现、觉醒等意识活动,是修身立德的基础。道德自觉是对道德教化使命与伦理责任的清醒体认,政德自觉是运用先进政德思想观念与规范引领从政道德的使命自觉,也就是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习近平政德观的主动意识。领导干部增强贯彻落实新时代习近平政德观的自觉,一是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清醒认识政德对于国家、政党兴亡的重要性,深明讲政德大义,提升讲政德的政治觉悟与行动决心,唤醒内在的道德存在以立政德、讲政德、养政德,清除权力异化毒瘤。二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浸润思想,真正树立起人民至上的理念。三是保持政治定力、站稳政治立场,在任何时候都要严以律己,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二)自省而反思政德差距
自省是省察自己的言行,通过“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可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四书集注·论语集注》),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领导干部要时刻对照新时代习近平政德观反省自己的思想与行为,用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检查自己的政德问题,寻找存在的不足和差距。一是反思大德是否已“明”。大德系领导干部大节,领导干部要严格按照党性要求反思自己的理想信念是否铸牢、党性是否坚强,在大是大非、风浪考验、各种诱惑面前能否旗帜鲜明、无所畏惧、立场坚定。二是反思公德是否能“守”。公德是用权的基本规范和要求,领导干部要反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是否树牢、能否自觉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能否恪守,能不能秉公办事而无私想杂念。三是反思私德是否从“严”。私德是公德和大德的基础,领导干部要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反思能否戒贪止欲、做到克己奉公,是否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于造福人民,家风是否良好,“三圈”是否净化。总之,就是要通过自我反省、自我批评提高讲政德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针对性,达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的效果。
(三)自修而内化政德于心
自修是通过自学修养自己的德性,是践行新时代习近平政德观的重要途径。领导干部当“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不患无位,而思德之修也;不思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洪范传》),只有“盛德以自修,柔仁以御下”(《两同书》),方可“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5]。一是加强政德学习。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党史国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党纪国法等,从中汲取政德营养,补齐政德短板,培养奋发进取精神与为政以德情操,把新时代习近平政德观内化为自己的精神追求,为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控制奠定思想基础。二是加强党性修养。领导干部要按照党性原则加强党性修养与锻炼,严肃党内生活、锤炼党性、改进作风,不断提高政治觉悟、政治能力和政治品德,贯彻落实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担责、为党尽责要求,经得起人民群众检验。三是强化实践锻炼。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践了解民情、倾听民意,在为人民服务中检验自己的政德素养,提高自己的政德水平,培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的政德情操。
(四)自律而外化政德于行
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人格力量,自律是根据自己善良意志和道德标准而行事的道德原则。自律才能自由,领导干部要遵循法纪、自我约束,认真践行新时代习近平政德观,否则就会“不检束,则心日恣肆”(《朱子语类大全》),不自制而走向违法乱纪。一是坚守政德原则。领导干部在为政实践中要坚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德原则,用新时代习近平政德观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和操守,把“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外化为自己的自觉行动,全面落实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在“慎独慎初慎微慎欲”中强化自我约束、自我控制。二是多积尺寸之功。领导干部要坚持从小事小节上加强修养,从一点一滴中完善自己,“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在为人民服务中多积尺寸之功,积小善而成大德。同时,要防微杜渐,牢记“堤溃蚁孔,气泄针芒”的教训。三是处理好公私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衡量党性强弱的根本尺子是公、私二字。”[6]践行新时代习近平政德观必须处理好公与私的关系,自觉树立公仆意识,摆正自己的人民公仆位置,坚持天下为公、立党为公和人民至上,做到秉公用权、不谋私利。
二、大力增强政德教育实效
政德教育是加强领导干部政德建设的一条重要途径,因为领导干部的政德并非与生俱来,亦非随年龄或职务俱增,而是与持续学习教育、实践磨练密切相关。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先进典型教育和警示教育,增强学习教育针对性、实效性、感染力。”[7]作为一种预防性约束措施,增强政德教育实效性能够通过教化引导领导干部的政德认同和践行,促进其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根据政德要求自觉调适思想和行为,更好地践行新时代习近平政德观。
(一)增强政德教育针对性
提高领导干部政德教育的实效性,要实事求是地分析领导干部存在的政德不足和政德教育缺陷及其原因,根据教育规律有的放矢地采取教育措施,以教育针对性提高教育实效性,帮助领导干部提升政德素养和水平。一是增强教育目标针对性。政德教育的主要对象是领导干部,他们是教育重点。二是增强教育内容针对性。要从思想建党的高度对领导干部开展严肃认真的政德教育,依照党性教育原则和内容,分级、分层和分类建立长效政德教育机制和体系。三是增强教育对象针对性。要根据领导干部岗位和实际工作的不同适当调整政德教育内容,使其学习更有收获、政德水平提升更快。四是增强施教部门广泛性。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社会主义学院等都要把政德教育作为领导干部党性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二)提高政德教育内容丰富性
政德教育要坚持“内容为王”,因为“教育的本质是‘思想’的输送,而内容是思想的载体”[8],丰富多样的内容是提高政德教育实效性的基础。要广泛运用古今中外的政德理论和事例,特别是全面从严治党和传统政德典型案例,从正反两方面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政德引领与镜鉴[9],促进其守正创新。一是增强正面激励。政德教育要以正面引导为主,用正面典型树立政德标杆,引导领导干部明是非、辨善恶、知荣辱,学有榜样、赶有目标,用榜样的力量感召其守初心、担使命。二是加强反面劝戒。用反面案例深刻触动领导干部灵魂,让其深受警醒,从中吸取教训而知敬畏,真正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10],从而纠正问题、避免错误。三是增进历史镜鉴。历史是一面镜子,用前人的政德可以反观自己的修为。政德教育要多以先贤之德教化领导干部,使之明白政德乃兴替之道。四是借鉴国外经验。国外的廉政教育和行政伦理对政德教育有借鉴意义,可用来丰富政德教育内容。
(三)增强政德教育学术性
“教什么”是政德教育要优先解决的问题,也就是教育的学术性问题。学术是对学科问题的科学研究,学术性是研究的创造、价值特性。任何教育都以学术性为基础,政德教育也要加强学术性;随着领导干部知识、理论水平的提高,也要求政德教育迅速提高学术水平。提高政德教育学术性,需要做到:一是深入研究新时代习近平政德观。要提升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把新时代习近平政德观真正学深、悟透、做实,做到融会贯通、真信笃行。二是加强政德思想和典型案例研究。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政德思想、先模人物的政德事迹等,提高政德教育学术底蕴。三是加强政德教育规律研究。深化政德教育内外部各种构成要素和现象之间本质联系的研究,通过提高教员与学员、教育内容与形式等的契合度来提高教育效果。四是用学术讲政治。以政治正确性和学术科学性、严谨性的结合,推进学术政治化和政治学术化,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坚定领导干部的“四个自信”。
(四)不断创新政德教育形式
“怎么教”是政德教育面对的现实问题,也就是教育形式问题。形式是内容的包装,好的形式与内容能相得益彰,因而需要不断创新政德教育形式,来提高政德教育实效。新时代习近平政德观教育要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构建多维度、多层次的教育平台、载体和形式,增强政德教育的感染力,让领导干部喜闻乐见,产生政德共鸣。一是加强体验式教学。充分利用政德和红色等教育资源,建立领导干部政德教育培训基地,采用现场教学、体验教学等方式增强教育的感染力。二是拓展新媒体教学。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开展政德网络教学与宣传,开发政德教育网站、微课堂、APP、直播等,营造政德教育的浓厚网络氛围。三是开展政德文化文艺活动。围绕政德建设开展各种文化文艺活动,在喜闻乐见中促进政德文化传播与实践,在娱怀取乐中陶冶政德情操。四是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政德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使之互相促进,共同提高教育效果。
三、建立健全制度监督体系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离娄上》),良好的体制机制是领导干部立政德、讲政德的基本保证,也是践行新时代习近平政德观的必要条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11]政德作为自律和他律的统一,构建讲政德的制度体系和监督、考评、引导机制,引领领导干部施政行为,提升政德水平,形成良好作风,是践行新时代习近平政德观的基本路径,也是建设清明政治和清廉政府的前提。
(一)加强制度的政德建设基础作用
作为共同遵守的规则,制度代表着社会价值观,是治理现代化的基础,也是新时代习近平政德观得以践行的根基。推进领导干部政德建设制度化,实现自律和他律的结合,要坚持“多用制度治党、管权、治吏”[12]的原则,实行以德治党与依规治党相结合,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统一,把道德和制度的软、硬约束结合起来,德法并举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格推进政务公开和干部选拔,推进政德建设上台阶。一是健全领导干部政德规范。党章是党的根本大法,健全以党章为标准的政德建设制度体系,制定领导干部政德行为标准和责任追究制度,是加强政德建设的基石,也是“权为民所用”的标杆。二是强化领导干部政德培训制度。根据全面从严治党和加强政德建设的要求,制定领导干部政德培训制度,把政德培训作为提高领导干部政治素质与执政能力的一项基础工程。三是完善政务公开透明制度。只有公共权力公开透明,才能防止腐败,要推行政务公开法制化,健全政务公开评议制度,建设法治、廉洁与服务型政府。四是贯彻落实选人用人标准。选人用人是政德风向标,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干部选拔标准,让具有良好政德的人才脱颖而出,带动领导干部政德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二)重视监督的政德建设保障作用
监督是通过监视、督促和管理达到预期目标的手段,领导干部的政德建设也需要不断的监督。可以说,强有力的监督既是政德建设落细落实的保障,也是贯彻落实新时代习近平政德观的有力保证,因为“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这是一条铁律”[13]。各级党委、纪委、监委、巡视组等要严格执行政德建设监督制度,强化党内外监督,把组织、群众和媒体的监督结合起来,提升监督的广度与深度。一是加强政德监督制度落实。党委(党组)和纪律检查机关等要落实政德监督制度,实现监督全覆盖、无死角、常态化,使领导干部无法滥用权力。二是强化组织监督。充分发挥民主集中制的制度优势,抓好组织对领导干部的监督、上下级之间的监督、同级之间的监督等,既要事前防范,也要事后监察,让领导干部在组织严管厚爱中成长。三是强化群众监督。群众的监督是确保执政为民的前提,一方面要增强群众监督意识、拓宽群众监督渠道,另一方面要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及时认真核实与处理,使群众监督落到实处。四是强化媒体监督。政德监督要充分发挥传统媒体、新媒体等“第三只眼”的作用,对各种不合理、不合法行为及时“曝光”并褒善贬恶。
(三)强化考评的政德建设检验作用
考评是通过考核进行评价和评定,是考查工作实效的一般方法。新时代习近平政德观是否得到积极践行,领导干部政德建设是否落到实处,都需要通过考评检验。对领导干部的政德考评,要落实“好干部标准”,把政治标准列为第一条,坚持公平公正原则和“群众公论”,在工作和生活中贯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原则,进行严肃、认真的考评并充分运用考评结果,建立政德档案,作为干部选拔试金石。一是确定好考评内容与范围。这是“考什么”“考谁”和“谁来考”的问题。组织部门要根据考评对象的不同,科学设置有针对性的考评内容,让领导、群众和媒体共同评价。二是创新政德建设考评方法。这是“怎么考”的问题。要根据“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要求,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确定考核指标,根据实际工作不同进行分类考评,既看“显绩”也重“隐绩”。三是处理好政德与政绩关系。要“既重政绩又重政德”[14],政绩必须建立在政德基础上,不能是“无德之绩”,更不能是“缺德之绩”。同时,要把政德建设成效作为政绩考评重要内容。四是正确运用政德考评结果。这是“考了有什么用”的问题。要强化考评结果运用,作为选人用人、评先树优、工作奖惩的重要砝码,发挥其正向激励与负向惩戒作用。
(四)发挥示范的政德建设引领作用
示范即做出榜样或典范供人学习。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示范引领历来是立政德、讲政德的重要方法。领导干部天然具有较强的示范性和引领力,其为政之德对下级干部和民众有强烈的示范功能,以上率下引导领导干部加强政德建设是践行新时代习近平政德观的达道。“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一是领导干部要以德服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领导要以德服人。”[15]在为政实践中,领导干部要摆脱权力依赖惯性,建立自己的政德威信和人格魅力,以“其身正,不令而行”(《论语·子路篇》)实现“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孟子·滕文公上》)的影响。二是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领导干部在政德建设中要率先垂范,一级带一级、一级抓一级,立政德、讲政德。三是发挥“师傅领进门”作用。对于政德建设迟钝者,领导干部要发挥“传帮带”的引导作用,强化其政德修行意识与行动,传授其政德修行内容与方法,督促其提升政德水平。四是构建讲政德的良好社会环境。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和塑造力,构建全社会讲道德、领导干部讲政德的环境,在潜移默化中推进政德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