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我国社区公共健身服务体系构建的路径选择
2023-04-18颜骏凌
颜骏凌
(同济大学体育学院 上海 200092)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1]。从1987 年提出“全民健身”的概念,到2011年提出“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命题,再到2015年“覆盖城乡比较健全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2]总目标的提出,无不彰显政府对全民身体素质的重视。然而,伴随着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健身需求,加上“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认知、公平及正义诉求的意识增强”[3],社区公共健身服务体系建设水平的短板已经显露。身处全民健身的大浪潮,人民迫切的健身服务需求,时刻倒逼着全民健身服务体系趋于健全和完善,显然,此时构建社区公共健身服务体系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和实践价值。因此,我们需要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依托全新的视野,深入思考为什么构建新时代社区公共健身服务体系、构建什么样的社区公共健身服务体系,以及如何构建并不断完善新时代社区公共健身服务体系,从而使人民群众在社区公共健身服务领域内感受到温暖并获得健康。
1 新时代社区公共健身服务体系的概念
正确理解新时代社区公共健身服务体系的概念,是真正构建新时代社区公共健身服务体系的重要前提和逻辑起点。要理解社区公共健身服务体系,就需要先了解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概念。“全民健身”概念所强调的是全民性、普遍性的特征,过渡到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则强调服务性、保障性的特征,直至最终形成“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其强调公益性、公平性的特征[1]。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是由满足全民健身需求的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1],它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涉及服务和管理两个层面,利用活动、组织、场地设施信息、科学指导、资金、政策法规、监督反馈、绩效评估等子系统[2],满足社区居民多元化的健身需求,切实获得健身的益处和价值。新时代社区公共健身服务体系是隶属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子概念,是细化到社区居民公共健身服务的子系统,涉及服务和管理两个层面,具有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内涵特征,只是在外延层面,新时代社区公共健身服务体系涉及的供给客体局限于新时代社区的居民。在管理层面,新时代社区公共健身服务较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在供给主体、供给方式、供给客体、供给内容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
2 新时代我国社区公共健身服务体系建设的内容
2.1 指导思想:基于“以人为本”的思想价值体系
首先,新时代我国社区公共健身服务体系的建设需要正确的思想指引,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社区公共健身服务体系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并取得优异成果。新时代我国社区公共健身服务体系的构建,其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其发展成果受益于人民”的根本思想,最终让社区人民在共建、共治、共享的发展中获得健康、收获幸福。其次,新时代我国社区公共健身服务体系的构建需要明确发展目标,其发展是为了全心全意服务于人民。身处疫情暴发之际,众多媒体多方反映国民体质之羸弱,国民公共健身服务体系发展之滞后。新冠疫情期间,钟南山院士强调锻炼身体,增强免疫,白岩松也在“新闻1+1”直播中多次强调健康扶贫,可见构建我国社区公共健身服务体系的重要性。再次,新时代我国公共健身服务体系的构建要依靠人民。中国共产党的历代领导人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时刻依靠人民,绝不能与人民脱离的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将以“人民为主体”的思想贯彻落实到国家建设的各个方面,时刻要求政府部门简政放权,并强调“该政府管理的事情一定要管好、管到位,该放权一定要放足、放到位”[3]。最后,新时代我国社区公共健身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成果要受益于社区居民。“十三五”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始终坚持让体育服务成为提升人民幸福感的重要指标。城镇化进程加速社区建设,构建我国社区公共健身服务体系对居民身体素质提升具有显著优势。基于此,努力建设我国社区公共健身服务体系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2.2 法律制度:基于“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的政策法律规章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法律政策是保障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创新健康、有序和科学发展的基本条件。但遗憾的是,作为体育领域中的基本法——《体育法》中却没有关于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相关规定,没有明确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权利和义务[4]。当下,要想发挥社区公共健身服务的最大效能,需要从宏观、中观、微观等层面建设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的社区公共健身服务体系。从宏观层面而言,新时代我国社区公共健身服务体系的政策化建设,首先要围绕宏观层面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和去中心化建设。因此,新时代我国社区公共健身服务体系政策建设要以标准化、均等化为核心,以准则、办法、细则、规定等内容为主干,以决议、决定、意见、通知等为规范,构建配套措施统一的规范性系统文件。从中观层面而言,需要构建我国社区公共健身服务组织政策制度、内容政策制度、监督保障政策制度,形成三位一体的制度格局,让主体、行为、监督保障相互映衬,协调发展。从微观层面而言,我国社区公共健身服务体系的法制政策构建要功能清晰、层级明确;不同层级的社区公共健身服务的政策制度要层次清晰,上下层级不抵触、不冲突;不同种类的公共健身服务政策在社区内部要具有鲜明的区分度,要“各司其职、相互匹配,且在实体性、程序性、保障性规范”等方面不脱节、不缺失。总而言之,新时代我国社区公共健身服务政策法律规章制度方面的建设需要按照标准化、程序化建设,既要明确监督体系的内容,又要有规范性的约束性文件,切实满足不同层级的政策需要,为我国不同层级的社区公共健身服务体系提供明确的法律规章制度。
2.3 组织管理:基于“共建共治共享”的组织管理体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5]。而新时代要想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的管理体系,应该要了解我国社区公共健身服务组织管理体系的基本内涵[6]。我国社区公共健身服务组织管理体系应该涵盖两个子体系,且子体系之间彼此互为需要,其一为组织结构;其二为运行机制。首先,新时代我国社区公共健身服务组织管理体系的结构是由政府、社区体育组织、社区公众、社区区委会等利益主体组成,利用大数据、云平台计算机网络、智能移动终端的最新技术手段,采用多元化服务渠道和手段,为社区居民公共健身服务的供给提供人力和物力支持,从而推动社区公共健身服务供给按照高质量、高效率的运行程序推进,最终形成多元、复杂、综合的有机体系。其次,新时代我国社区公共健身服务的运行机制涉及分工机制和协同合作机制[1]。所谓的分工机制只为强调不同服务主体之间有明确的职能分工,清晰的职责范围[1]。其中,政府机构在我国社区公共健身服务中扮演的角色是组织者和管理者。社区体育组织是社区政府机构之外合理分配社区体育资源的参与者、执行者,借助身处社区的优势,从事社区体育活动调查、宣传、组织、实施、评估等工作,解决社区居民的实际困难,满足社区居民体育健身的多元化需要,提升社区健身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所谓的协同合作机制,是我国社区公共健身服务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组织管理的关键。新时代我国社区公共健身服务协同合作机制的建设,需要各利益相关部门之间建立全方位的沟通渠道,破解因沟通不畅而产生的争议,团结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基于此,需要不断强化各部门之间的服务联动,构建从上到下协同合作的工作模式,真正促进社区公共健身服务体系建设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组织管理体系。
2.4 绩效评估:基于“公平公正、健康满意”的绩效评估体系
新时代我国社区公共健身服务绩效评估体系的建设应包括绩效评估的原因、绩效评估的主体、绩效评估的范围、绩效评估的手段、绩效评估的目的。换言之,就是解决为什么要绩效评估、谁人来绩效评估、绩效评估什么、怎样绩效评估、绩效评估的价值[7]等问题。基于对我国社区公共健身服务体系的建设为何纳入绩效评估体系的思考,发现社区公共健身服务的供给存在严重的失衡和不均衡问题,如供给主体具有单一性,社区公共健身服务的供给主体被政府和社区委员会垄断,社区体育组织参与缺失;供给客体具有偏向性,社区公共健身服务的客体只落实到接收信息较便捷的客体,很难做到均等化;供给方式具有滞后性,社区公共健身服务供给的方式较为传统,只是简单的公告宣传、微信传播等方式。显然,庞大的社区公共健身服务需要被纳入绩效评估,评估公共健身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效率,评估社区公健身服务的结构,评估公共健身服务体系的内容,从而形成更好的健身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绩效评估的内容应涵盖社区公共健身服务供给主体、客体,供给方式及基础设施等相关内容,涵盖社区公共健身服务体系建设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不仅需要总结社区公共健身服务存在的问题,还需要研习其存在特征,总结并制定社区绩效评估的指标,为社区公共健身服务绩效服务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另外,新时代我国社区公共健身服务体系的建设需要利用大数据、云平台等网络信息监管,对社区居民、社区设施和社区公共健身服务进行监管,收集数据并分析,用于绩效评估服务。当前,鉴于新时代我国社区公共健身服务项目具有多变性和特殊性,不同的项目和活动的评估需要采用不同的评估分析方法,针对新时代我国社区公共健身服务的实践问题,需要遵循“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合理运用绩效评估的方法。
3 战略思考:新时代我国社区公共健身服务体系建设的路径选择
3.1 以人民满意为宗旨,实现我国社区公共健身服务均等化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8]为此,我们维护和发展社区公共健身服务应从社区居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满足社区居民多元化的健身需求,让广大社区居民享有公平的健身氛围,实现机会均等,人人健康。首先,要建立完善的社区公共健身服务需求表达路径和评价手段。目前,我国社区体育服务是由辖区体育主管部门管理,日常事务则由居民委员会负责。社区服务工作内容的脱节,使得居民获取的体育服务不均等,社区体育需求反馈不清晰,且社区间纵向的需求比对缺失,导致社区居民不同群体的体育服务需求难以兼顾,诸如社区老年人健身的真正需求难以表达。社区公共健身服务作为实现全民健身的关键一环,必须时刻围绕社区居民的健身需求,提供有效的体育供给,满足社区居民身心健康的时代需求。其次,要实现社区公共健身服务均等化的发展。目前,我国社区公共健身发展存在资源缺失和资源盈余的现象,社区公共健身服务供给主体单一和供给结构失衡导致社区公共健身资源缺失,如发达城市社区公共健身资源盈余与农村社区公共健身资源缺失形成鲜明的对比[9]。基于此,要想解决我国社区健身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就要解决财政资助的偏向问题,财政援助应重点扶植农村社区公共健身;辖区体育主管部门应积极动员社会体育组织、企业参与社区体育服务体系的建设,提升社区公共健身服务能力和水平;政府部门应协同相关部门和体育组织共同治理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实现体育资源的整合和优化。
3.2 以“互联网+数据分析”为手段,追求社区公共健身服务信息网络畅行
步入新时代,我国社区公共健身服务体系的建设必须依靠互联网、物联网、移动终端、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推进社区公共健身服务供需网络信息平台的建设,切实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社区公共健身服务的精准匹配。社区公共健身服务供需存在严重失衡,显然,供需信息不畅通造成了有效供给的缺失。基于此,我国社区公共健身服务的建设要从以下几点着手。首先,需要从我国社区公共健身信息技术的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借助互联网、移动智能等网络资源,改善社区公共健身服务的网络环境,不仅要改善社区的硬件设备,而且要优化社区的信息网络软件,让社区公共健身服务跨区域、跨领域多元融合发展,切实实现社区互联网网络信息的畅通。其次,建立并完善社区公共健身服务供需信息交流的平台。信息交流平台的建立满足社区健身需求和健身供给的有效对接,通过信息交流平台的数据收集、分析,实施有效的健身服务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此外,通过信息交流平台的建立,增加社区居民多元化获取信息的途径,实现均等化服务。最后,培养“互联网+数据分析”的专业人才。通过专业人才的培养,满足社区网络信息平台建设的需要,依靠优秀的信息技术人才,完善社区居民体质监测系统,同时,采集社区公共健身场地设施运用的数据并收集社区居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数据,分析社区居民设施云运用和健身活动的对接情况,真正做到用数据说话,用技术监管,用智慧服务,让社区居民在科技发展中获益,满足健身的需求。
3.3 以协同治理、多元治理为理论基础,强化社区公共健身服务,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组织运行模式
新时代我国社区公共健身服务体系的建设需要协调诸多部门对健身服务资源的管理和调配,最大限度地、高效地满足社区居民健身需求,真正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社区公共健身服务体系在建设中不仅要运用互联网、网络通信等技术满足社区居民信息交流的需求,而且要协调各部门实施各项健身服务政策和活动,让健身服务与提升社区人民健康形成无缝对接。当务之急,实现合力的途径就是协同治理公共健身服务,多元主体共同监管运行组织社区公共健身服务的相关内容。另外,从协同治理理论入手,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公共健身服务组织体系。对于新时代我国社区公共健身服务体系的建设,从宏观而言,其建设的相关子系统尽管属性不同,但在建设环境中,彼此之间既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也存在相互合作的关系。例如公共健身服务体系指导思想系统为诸多子系统的建设指明方向、明确目标,诸多社区公共健身服务体系的子系统,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以人民为中心”。从微观而言,社区公共健身服务体系的建设需要各部门之间的协作,诸如辖区体育主管部门、社区居委会、企业、社会体育组织之间需要相互协作,实现“1+1>2”的整合效应,所以通过诸多部门之间相互合作,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组织模式。从“多元治理理论”入手,首先决定社区公共健身服务体系的多中心管理,传统政府排他性管理已不适应社区公共健身服务发展的需要,应引进多元治理理论,采用多种形式共同行使主体权利,让辖区体育主管部门、社区委员会、企业、体育组织,以及社区居民、利益相关者共同建设、管理社区公共健身服务,让社区公共健身服务有效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3.4 以居民满意度、幸福度为考核指标,完善我国社区公共健身服务绩效考核机制
监督和绩效考核是管理层面不可或缺的两项内容。社区公共健身服务监督和绩效考核存在严重的滞后性,其监督形式主要采用纵向监督管理,缺乏横向监督,表现为社区内部监督的匮乏,其主要特征是辖区体育主管部门对社区体育组织的单向监督管理,难以提升社区公共健身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因此,构建社区公共健身服务绩效考核机制,需要以人民满意度、幸福度为考核指标,由辖区体育主管部门牵头,带动社区委员会、社区体育组织,积极实施多元化监督和考核策略,推动社区公共健身的高质量发展。针对社区健身服务的绩效考核建设要从多方面着手。首先,注重绩效考核内容的选定。对社区体育服务主体的考核要考虑实际操作性,不能打击服务主体的积极性,也不能过于调动服务主体的热情,绩效考核范围要有统一标准。其次,绩效考核要注重绩效考核过程和结果。采用短期绩效考核和长期绩效考核、内部绩效考核和外部绩效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抑或采用第三方绩效考核,制定相应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制订人民满意度和幸福度定期调查反馈信息表,用于印证绩效考核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最后,社区公共健身服务绩效考核结果评价。结果评价是社区公共健身服务绩效考核的重点,缺失绩效结果评价的考核对社区公共健身服务管理而言无任何意义。社区公共健身服务绩效考核结果评价应采用多元评价方式,除采用辖区主管部门单一的评级方式外,还可采用同行评议方式,即邀请相同等级的社区管理员参与社区共同健身服务绩效考核评价工作,这样可以公平公正地评价社区公共健身服务工作的开展情况。
3.5 以标准化、程序化、统一化为制度标准,建设我国社区公共健身服务保障机制
首先,从宏观层面而言,国家财政资助社区公共健身服务要具有标准化、程序化、统一化的制度保障,社区公共健身服务标准化、程序化、统一化的财政补助申请渠道、申请标准有利于体育主管部门对社区体育服务财政补助申请、运用的监督管理,并且标准化的社区公共健身服务便于国家政策和健康中国精神的传达。其次,从中观层面而言,社区公共健身服务体系需要标准化、程序化和统一化的工作机制和工作流程,一方面有利于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主体具有可操作性的工作顺序和流程,另一方面,社区公共健身服务的受众也可以均等化享受社区公共健身服务。同时,标准化、统一化、程序化的制度环境有利于社区公共健身工作的开展,减少诸多因标准和程序不明的争端出现。最后,从微观层面而言,标准化和程序化对社区健身群体具有身心方面的影响。标准化、统一化、程序化的制度标准有利于为社区群众提供标准、统一反馈供需信息的环境,同时有利于社区公民形成程序化、标准化的行为规范。显然,以标准化、程序化、统一化为制度标准,将有利于社区公共健身服务体系的建设,对提升社区公民身心健康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