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2023-04-18赵敬华施佳马淑娇

经济研究导刊 2023年6期
关键词: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

赵敬华 施佳 马淑娇

摘   要: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集信息分类、管理与研究应用为一体,为坚持贯彻“稳定、培养、引进、竞争”方针,落实国家教育部发布的行动纲领,应建设一支既能开展理论教学,又能开展工程实践教学的“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为此,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为中心,从其关系文化、专业文化、实践文化角度探究“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并从坚持专职与兼职教师并行、全方位提高教师素质、完善师资队伍考核与奖励机制三个方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3)06-0114-03

引言

2015年11月16日,教育部、國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加强“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1]。因此,“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在各大高校各专业进行了广泛建设。譬如,同济大学构建分层分类多维的教师能力发展框架体系,并与其他院校及企业合作共同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双师队伍”;又如,浙江大学结合自身科研项目,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到世界著名大学强项学科或一流研究企业开展合作研究,提升师资力量等。

2020年11月启动的第五轮学科评估突出学科内涵建设,强调提升师资质量和学术水平,凝聚师资,打造学科优势[2]。本论文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明确“学科带头人+团队”建设模式,实现师资队伍专业与知识结构的多元化。本文研究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集信息分类、管理与研究应用为一体,主要是用来研究信息管理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随着社会对信息管理系统的需求增多,企业诸多核心业务及日常事务都需要通过信息管理系统来完成,故该专业就业涉及面广、发展前景较好[3]。

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现状

起源于西方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常采用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方式,这是一种将学校理论学习与企业实践学习交替进行的模式。在德国的双元制教育中,该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呈现出双师结构、双师素质的特点[4]。通过将学校教师与企业专家结合来构建高质量的师资队伍,使其在实践中协调合作、在企业中专业化发展。西方高校相对成功的师资队伍建设对我国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我国最早研究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是孙风梅、李月诚(2003),他们从医学院校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入手,研究其师资队伍建设与发展问题。随后,关于该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不断涌现,涉及“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的观点也正在凸显。陈延寿(2006)提出,要通过外聘一些从事相关专业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来一线授课,以改善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机制;同时提倡终身学习制,让教师继续攻读学位等来更新师资队伍知识结构。白家明(2010)研究发现,皖南医学院该专业采用“内调、外聘、引进”的方法,建立专业师资队伍。谢人强、叶福兰(2017)以福州外语外贸学院为例,研究了该专业应用型特征及专业建设措施,其中就包括“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安庆贤、张红宇(2021)深入研究中南大学该专业的改革方案,并提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企业导师制,保证一线实践经验,从而优化师资结构。

基于国家发展规划要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师应同时具备良好的基本素质和较强的行业实践能力。大数据环境之下,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而言,培养“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刻不容缓,必须大力构建高素质应用技能型教师培养体系,打造复合型管理人才。

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内在价值

根据各高校及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理论+实践”的转型需求,教师身份由专职型向“双师双能型”转型也是必然。“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内在价值主要体现在关系文化、专业文化及实践文化三个方面。

(一)关系文化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强调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故各地本科高校该专业教师转型应该将高校教师与技术专家建立必要的联系。高校教师与技术专家处于不同的工作环境之中,文化氛围存在差异。高校教师身处的高校文化是在各专业理论知识的融合之下孕育而生的,而技术专家置身的企业文化是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是具有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工作作风、行为规范等的总和[5]。理论与实践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高校教师与技术专家之间的关系文化强调学术型教师与实践型教师的相关性、整体性与协调性,提倡二者之间平等的合作关系。双方在协同工作的过程中实现思维的碰撞,拓宽“双师双能型”教师的眼界,逐步深化对综合型身份的理解。国家大力提倡的共享理念也贯穿于关系文化中,它在高校教师与行业精英间的持续互动中得以彰显;与此同时,理论与实践的间隙得以弥合,从而促进综合型信息管理人才的培养,逐渐完善“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的发展。

(二)专业文化

应国家新一轮学科评估建设要求,各地本科高校的培养目标由学术型向“学术+职业型”转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双师双能型”教师应具备鲜明的技术技能性特征,故其师资队伍需要协同学校和企业,通过产教融合,在教书育人与传授技术中、在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中,不断构建“双师双能型”教师的专业文化。专业文化中包含的工匠精神作为一种精神理念,它代表着较强的专业素质。只有那些具有工匠精神的教师才能塑造出具有工匠精神的学生,只有打造出具有工匠精神的专业文化才能持续推动“双师双能型”教师的转型。转型后的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是培养具有工匠精神人才的主阵地,而作为“双师双能型”教师职业精神重要内在支撑的工匠精神,往往是高校文化和企业文化共同的价值追求。独特的专业文化是“双师双能型”教师的标识,唯有“双师双能型”教师主动实现专业文化的创新,未来师资队伍才会有恒久的发展动力。

(三)实践文化

西方应用技术大学通常采用双元制教学模式,教师通常有在相关企业工作实践的经历。而我国各地本科院校教师大都是直接从学校学习到学校教学的历程,在实践上存在明显的不足。只有当教师对相关企业深入了解,综合理论和实践,并在实践的指引下深化理论知识,才能增强自身的专业实践感,于实践和反思理论中不断强化“双师双能型”身份。实践智慧是一种合乎逻辑的、求真务实的实践品质。针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育应用型管理人才的要求,学校更应加强“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的实践智慧,这也是培养教师具备高素质实践教学能力的需要。“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通过实践知识的获得、实践智慧的形成,逐步凝练出必要的实践文化。各高校专业实践文化的形成,便于“双师双能型”教师身份受到学生、社会、国家认可,并为其专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诚然,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双师双能型”教师的转型发展、获取实践知识,有利于提高创新型人才的质量,并助力国家走向创新型国家前列。

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相关建议

(一)坚持专职与兼职教师并行

目前,我国各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日益注重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吸引该专业优秀硕士、博士到学院工作,扩充专职教师队伍,组建本专业的基础教学团队。例如,景德镇陶瓷大学该专业专职教师数量偏少,高学历教师比例偏小,严重缺乏具有工程技术背景的师资力量,故该校制订教师引进计划,重点引进高学历、高层次人才[6]。另一方面,聘请部分在社会工作岗位上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的专家学者参与到学校的课堂教学中来。例如,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采取灵活多样的聘用机制,从IT企业选调一些学历符合要求且有多年工程实践经验的优秀高级软件人才到本校从事兼职教学工作[7];又如,湖南中医药大学成立“信管扬帆论坛”,定期邀请在专业上和行业内有一定影响力的专家学者、企业高管进校为师生讲学[8]。

我国各高校的专职教师大都是从学校毕业直接走上教师岗位的,理论知识扎实,但是缺乏社会经历,具体的实践经验不多,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就面临着很大的困难。然而兼职教师的独特专业背景和经验知识恰好能够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相互结合,既拓展了学生的学习视野,又丰富了学生的实践经历,使学生能学到一些真正的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

(二)全方位提高教师素质

唯有教师做到终身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培育出一代又一代兼备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双师双能型”教师应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该专业的教学改革来变革自身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师素质一般包括专业性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故只有不断地全面吸收专业知识,及时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活动中,做好反馈工作,才能不断提升“双师型”教师能力,扩大“双师型”教师队伍,从而指导学生少走弯路。譬如,福州外语外贸学院鼓励教师参加教师序列以外的技术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及获取,并有计划地把青年教师派到企业锻炼,每年不少于1个月[9];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鼓励支持教师到信息技术类大型企业和行业管理部门开展项目研究和工程实践,以强化教师行业实践背景,丰富教师实践经验和教学案例,为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奠定扎实的基础[10];长江大学文理学院选派教师参加国内外名校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教学研讨会,组织教师参加本专业的教育培训,以及参加管理软件开发实训研修班等[11]。

(三)完善师资队伍考核与奖励机制

目前的”双师双能型”教师考核指标仅有“德、勤、能、绩、廉”等几方面的模糊指标,既不好量化,又不能体现考核的全面性和科学性。因此,各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构建并完善师资队伍考核与奖励机制。通过了解教师队伍中拥有博士研究生学历和博士学位的教师数量,知晓其理论知识及科研能力;通过统计指导学生为排名前三作者的学术论文和专利,及参加相关竞赛获奖情况,掌握教师队伍科研指導能力;通过以“双师双能型”教师作为介绍人促成高校与企业单位共建教学实践基地的合作数量,作为考核师资队伍外联能力高低的依据。根据省、市、学校的相关文件要求,改进教师的评价体系,将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的工作量作为教师晋升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务的必备条件;同时,将教师参与或组织各类型技能竞赛、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参与企业横向课题等纳入系部的年终考核。例如,江苏商贸职业学院在教师的管理机构和机制上进行改革创新,尤其是评价考核指标的创新,实行动态跟踪评价,避免一刀切。此外,该校每年拿出一定数量的经费用于建设“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对考取本专业资格水平证书的教师给予经济奖励,并在职称评定、绩效考核上向其倾斜,优先选派双师教师到国内外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发达的地区考察学习[12]。

四、总结及展望

信息技术的系统管理离不开高等教育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与其他专业相比,该专业技术性、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特点,决定了“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是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各高校尤其是省属本科院校,应通过开展“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工作,引导专职教师向“理论+实践”方向发展,从而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不断为国家培育优秀人才。

未来,我国还需进一步明确“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的结构框架与能力要求,建立高校教师与企业专家结合的双师结构,提升专业性与实践性融合的双师素质,使我国“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真正符合新时代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EB/OL].https://www.chinanews.com.cn/gn/2015/11-16/7624837.shtml.

[2]   孙曙光,张帆,郝爽.学科评估视域下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建设的问题与策略[J].情报科学,2021,39(5):163-168.

[3]   佟喜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J].国际商务研究,2006,27(6):20-23.

[4]   罗恩韬,黄丽韶,唐雅媛,等.应用型大学“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及协同创新机制探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7,36(7):253-256.

[5]   欧小军.双师双能型教师的身份焦虑及其文化建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2):107-110.

[6]   张俊娜,童芳.关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思考——以景德镇陶瓷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为例[J].科教文汇,2017,(5):22-23.

[7]   朱晓东,戴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特色专业建设规划与探索——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为例[J].中国电力教育,2009,(15):28-29.

[8]   辛国江,丁长松,周燃犀.浅谈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以湖南中医药大学的"FLY"课程模式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8,27(5):47-49.

[9]   谢人强,叶福兰.应用型本科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探索——以福州外语外贸学院为例[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9(6):136-139.

[10]   周冬杨.浅析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为例[J].科学咨询,2019,(1):29.

[11]   刘春梅.独立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课程体系创新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14):106-107.

[12]   孙克争,汤丽娟. “双师双能型”教师的研究与思考——以江苏商贸职业学院为例[J].知识经济,2021,(4):164,177.

[责任编辑   妤   文]

猜你喜欢

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双师双能型”英语专业教师团队建设策略研究
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中商务英语专业“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研究
转型发展背景下的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探析
转型发展背景下的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探析
守望沃野助力小康
关于加强乡村学校美术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国外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对我国“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