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意蕴

2023-04-18刘凌峰陈星竹

经济研究导刊 2023年6期
关键词:总体布局以人民为中心五位一体

刘凌峰 陈星竹

摘   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蓝图的具体写照,其中以人民为中心是始终贯穿“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主引线,也是其最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构建为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筑牢物质基础,是为夯实人民民主的政治根基,也为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在社会发展中对保障和改善民生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这一切都蕴含着在建设美丽中国中以人民为中心的目标宗旨。

关键词:“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人民为中心

中图分类号:B0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3)06-0145-03

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性质、宗旨和具体实践都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因此,中国共产党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谋划和部署“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发展战略的主引线,强调要把人民的主人翁地位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各方面和各环节,并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以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其核心出发点、落脚点。从这个意义上看,“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继承和创新。

一、现代化经济体系为以人民为中心提供物质基础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根本着眼点在于实现和满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谓利益,究其根本就是满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需要。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经济建设作为工作中心,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来满足人民多样化的需求,推动我国社会不断发展进步。如今,我国生产力迅猛发展,国民生产总值显著提升,在一些领域的生产与创新能力已经排在世界前列。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摆在我们眼前,迫切需要我们解决。这一问题不仅制约了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而且成为制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因素。针对当前的国情,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科学论断,提出要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贯彻新发展理念不动摇,始终把经济建设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引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拔高、效率提速、动力转变,实现高质量增长,加快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这样看来,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直接目的是做大做好物质基础的“蛋糕”,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滿足人民需要,使人民共享量大质优的“蛋糕”,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物质基础。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不仅要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物质基础,而且必须发挥好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和创新性。因为人民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唯物史观认为“只有人民才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人民群众不仅是价值主体,更是实践主体。脱离人民群众,在经济建设的实践中就没有了根基,就丧失了动力之源。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不仅是发展方式的革新,更是人民思维方式和观念的更新,其根本动力始终来自人民群众。因此,在实践中,应该把尊重社会客观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统一起来,坚持“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调动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激发全社会的参与感和创新能力,努力回应好人民群众的美好诉求。

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以人民为中心夯实政治根基

唯物史观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因此,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必然要求发展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

社会主义民主必然是人民民主,“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另外,“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她没有党自身的特定利益,而只有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正是人民至上、人民利益第一的无私性从根本上决定了其统领的国家必须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前提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推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建设,夯实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根基。

现如今,国际反华势力对中国和平崛起仍然敌视,不遗余力抹黑中国,宣扬“中国威胁论”,竭力想将西方的民主、文明模式灌输给中国。但是,西方的民主归根到底只是少数人的民主,只是用来维护少数人利益的工具。对此,我们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不动摇,夯实人民民主的政治根基,确保为民用权、为民谋利。以人民为中心贯穿在我国政治制度的全方位、各环节,为保障人民主人翁地位、行使权利提供有效保障。在深化改革的实际中,要通过政治协商、民主选举和决策、舆论监督、法律诉讼等,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另外,要在转变政府职能的同时,打造服务型政府,使权力运行程序规范,受公众的监督和相关机构的制约,扩宽人民管理国家和公共事务的渠道,为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真实表达自身诉求提供有效途径。

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为传播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提供有效途径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文化。因此,在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文化建设也必然要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展开。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毛泽东同志曾提出,“我们的文化是人民的文化。”在改革开放阶段,中国共产党结合具体国情,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融入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工作,以创新性思维和创造性方式探索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途径。在党的十二大到党的十四大之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始终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强调文化建设不仅反作用于物质文明建设,创造更多的物质文明财富,还对全体中国人民的思想道德修养产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积极影响。党的十五大报告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并确立了文化建设的纲领。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文化建设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影响,在奋斗目标中突出了文化建设,并对提高全体中国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养提出新要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宝贵经验,并从多方面进行科学部署,为建设文化强国提供纲领性指导。步入新时代,文化建设工作尤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文艺究其根本就是人民的文艺。”因此,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工作的实践中,以人民为中心不仅是其根本立场和鲜明特点,还成为其繁荣昌盛的关键所在,这也集中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更是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工作的根本立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仅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建设的外延,而且还为其发展提供精神支撑。必须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贯穿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各方面,从而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为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传播提供有效途径。

四、以人民为中心要求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党的十九大报告系统展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突出了人民群众的重要性:既是历史的伟大创造者,更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这就要求各级党员干部和政府工作人员必须把人民中心思想融入进保障和发展民生的各方面。同时也鲜明地指出了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不断提高民生福祉,发展的根本力量源自于人民群众,发展的过程中必须为民谋利益、为民解忧虑,不断补齐民生短板,保障社会公平正义。这进一步呈现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基本内涵和价值追求,并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社会建设擢升到全局高度,作为党和国家的重要事业矢志不渝地奋斗;也将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观念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社会建设结合起来,为今后的社会建设工作指明方向。

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愿景要求我们必须在社会建设的过程中,把人民群众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放在首位,将人民中心思想揉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中。同时,更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在利益分配、公平正义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必须紧紧把握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想民众之所想、忧民众之所忧;必须大力发展国民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的就业;必须进一步增加人民收入,建立健全完善的社会服务和保障体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完善健康服务水平,为人民提供高质量的健康保障;必须把群众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对待,坚持满足群众基本生活和基本权益的民生底线,充分发挥政策托底作用,搞好基础性、兜底性的民生建设工程,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五、美丽中国建设中蕴含着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宗旨

生态文明建设既与经济发展、政治进步、文化繁荣、社会稳定环环相扣,又是民心所向、民意所在,关乎人民福祉,关系千秋万代。在我国建设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党中央和国家领导人都不断强调,想要人民健康生活、社会稳定发展,那就离不开生态环境和资源能源的保护。毛泽东同志在1956年就提出“绿化祖国”的口号,认为生态环境事关世世代代,要为我国人民的生活学习工作打造清新美丽的环境。邓小平同志在1983年再次强调,绿化祖国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要坚持二十年,坚持一百年,坚持一千年,要一代一代永远干下去”。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江泽民同志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明确指出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实现人类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的协调,绝对不能走先污染环境,再重金治理环境的路子。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初步彰显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要求。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生态文明”四个字首次浮现,并将其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具体要求中。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要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不仅涉及经济方面,“这里面有很大的政治”。生态文明建设既要符合当代人的生产生活要求,又要考虑后代的生存需要,为后代营造清洁美丽的家园。习近平同志强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推进我国生态文明体制变革,建设美丽中国,并将“美丽”一词列入我國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中。归根到底,建设美丽中国的着眼点是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最终目的是要使人民获得更多的幸福感、满足感。在建设美丽中国的实践中坚持人民中心思想,说到底就是为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态需要,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态福祉。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总结过去中国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五位一体”总布局,为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了全方位、系统化的保障。其中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为以人民为中心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并决定,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夯实人民民主的政治根基;又决定,必须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进一步促进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传播,从而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中更好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归根到底是要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要求必须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全体人民在共建共治共享的发展中有更多的参与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同时,为满足当代人“绿水青山、蓝天白云”的美好愿景和为后代营造绿色家园的需要,必须加快建设美丽中国的步伐,早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总之,“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深刻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意蕴,必能带动人民群众为早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5,57.

[2]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

[3]   中国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89.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

[5]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367.

[6]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12.

[7]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

[8]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386.

[9]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6.

[10]   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103.

[责任编辑   彦   文]

猜你喜欢

总体布局以人民为中心五位一体
城市新区综合管廊总体布局研究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中国改革的成功取决于科学的理论指导
搭建“五位一体”多功能培训平台
浅议在党建中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深刻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