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塑·他塑·中介:中国共产党形象塑造的三重维度*

2023-04-17秦小琪史诗宇

理论与评论 2023年5期
关键词:政党中国共产党群众

秦小琪 史诗宇

在政党政治时代,政党形象是政党重要的政治资源。政党形象良好与否关乎人心得失,关乎前途命运。中国共产党能够在短短百余年间从力量微弱的小党发展成为日益强大的大党,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始终高度重视自身形象的塑造,在理论上科学阐释、在实践中积极推进,并一以贯之地推动党的优良形象向现实转化。政党形象作为以人民群众为认识主体对政党历史和现实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与抽象理解,是政党的长期实践活动与人民群众的评价和综合感知的统一体。从形象形成方式来看,政党形象的塑造可以分为三个维度,即“自塑”“他塑”和“中介”,这三者共同构成中国共产党形象塑造的基本结构。从中国共产党形象塑造的整体发展历程来看,中国共产党的政党形象是在传播中介的作用下,通过以党为实践主体的“自塑”和以人民群众为认识主体所进行的“他塑”而形成的,是“自塑”形象与“他塑”形象在“中介”作用下动态发展的结果。

党的形象和威望树立牢固与否不仅关系到党的前途命运,而且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在拥有诸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历经磨难的百年大党,中国共产党清醒地认识到,良好的政党形象是党至关重要的执政资源。当下,学界对于党的形象建设的研究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回顾中国共产党形象建构的发展历程,总结中国共产党形象塑造的历史经验;二是立足新时代新征程,探讨中国共产党形象塑造的实践进路;三是统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场域,研究中国共产党形象塑造的境遇和挑战。基于此,以学界当前的相关研究为基础,从中国共产党政党形象塑造的“自塑”“他塑”以及“中介”维度对中国共产党形象塑造的历史过程进行全面阐述,系统总结中国共产党在形象塑造的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并积极探索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形象塑造的提升路径,对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的形象塑造,走好新的赶考之路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形象塑造的“自塑”维度

“自塑”是中国共产党形象塑造的基本点。中国共产党的主体形象是党的整体形象的基本原型,党领导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执政理念、党员结构,以及在实践中取得的奋斗业绩等客观要素,是党进行形象塑造的现实基础和客观依据。中国共产党的形象深深植根于党的革命史、建设史、改革史、复兴史全过程,党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实践活动中所展现出的精神面貌,是其形象的精华所在。同时,中国共产党是自身形象建设的主体,党的百年奋斗实践始终是党领导下自觉的社会历史活动。因此,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塑造是党作为主体进行“自塑”的过程,即中国共产党通过自我革命来丰富自身的实践活动、提高自身实力、实现自我提升的过程。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始终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不断通过自我革命塑造和完善自身的政党形象,夯实自身形象塑造的基础。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进京赶考”的全新课题,强调“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1)《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38-1439页。。这在全党范围内敲响了警钟,起到了防患于未然的作用。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展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延安整风运动,彰显出党自我革命的巨大勇气和强大定力,同时在这一阶段党通过广泛动员人民群众,推翻“三座大山”,带领人民赢得革命胜利,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使中国人民的前途和命运发生了彻底改变,初步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良好形象。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的“三反”“五反”运动彰显了党强烈的自我革命意识,培养并提高了党员干部的政治素养,党领导广大人民以艰苦奋斗、发愤图强的精神面貌,顺利完成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改变了中国“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思想等多个方面进行自我革命,领导广大人民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全党面临着错综复杂的执政环境和难以预测的国内外形势,在诸多不利因素叠加的情况下,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艰辛探索中,“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14页。,党中央以强大的政治勇气、崇高的责任担当、坚定的自身革命性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三个务必”,是全党面对更加艰巨的历史任务和时代要求所承担的责任使命,亦是对“两个务必”的继承与发展,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着力点和理论保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依靠人民、领导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打赢了脱贫攻坚战,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的实践表明,中国共产党的政党形象不同于经过精心设计和包装的“镜头形象”,而是一种“实践形象”,通过党的现实实践活动得以构建和呈现。虽然党的形象塑造是主观与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但从根本上说,所有的主观评价都是基于党的客观状况。中国共产党在不懈奋斗中取得的光辉成就是中国共产党政党形象塑造最牢固的基础,既是中国共产党形象的真实写照,也是人民群众认识和评价中国共产党形象的关键根据。因此,提升中国共产党整体形象的根本途径,是持续推进中国共产党的“自塑”,即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深入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坚定不移地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断严密党的组织体系,为党的形象塑造奠定坚实基础。

第一,在自我革命中狠抓党风建设,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进入新时代,党情国情世情发生了深刻复杂的变化,这不仅对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严格考验,也对党风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党风是政党的内在精神,反映了党的总体素质,贯穿于党的建设的各个领域和全部过程。换言之,影响政党形象的根本因素是党风状况,党风问题既关系到党能否继续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也关系到党能否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充分信任和广泛支持。面对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日趋尖锐复杂的新形势,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必须从党员的思想作风入手,狠抓党风建设,强化理想信念教育。要求全体党员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政治判别力和政治敏锐性,加强思想防线,坚定政治立场,增强党性意识和宗旨意识,自觉维护党中央的领导权威;要坚定理想信念,常抓理想信念教育不放松,不断增强党自身的责任意识,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塑造全体党员“不敢腐”的思想境界,维护党的清正廉洁,在党内形成自我反省、自我革命、廉洁奉公的良好氛围,进而以党的自我革命推动党的自身形象塑造。

第二,在自我革命中加强干部管理,抓住“关键少数”。毛泽东指出:“中国共产党是在一个几万万人的大民族中领导伟大革命斗争的党,没有多数才德兼备的领导干部,是不能完成其历史任务的。”(3)《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26页。这充分显示出在历史的艰辛发展过程中党的领导干部队伍所承担的艰巨任务与使命。从组织架构来看,政党是由领导干部群体和普通党员共同组成的,其中,领导干部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中扮演着尤为特殊的角色。他们不仅是党的自我革命的主体,也是决定党的自我革命成效的关键因素,是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决定着党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实现自我革命、跳出历史周期率(4)董蕾、田鹏颖:《从人民监督到自我革命:中国共产党破解历史周期率的守正创新》,《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年第8期。。因此,新时代党要塑造良好的政党形象,就必须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坚持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确立为领导干部的任用标准,不断加强纪律建设,强化党内监督,塑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形象。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提高科学文化素养,坚持问题导向,增强忧患意识,从波诡云谲的时代变化与重重挑战中把握规律、丰富经验、提高本领。

二、中国共产党形象塑造的“他塑”维度

党的形象既是一种客观存在,又具有相对可塑性,是相对于外部环境和认识主体而言的,反映了人民群众作为认识主体对中国共产党的实践行为、领导能力与实践成效的总体认识和主观评价,是在依靠人民与人民评价相统一的过程中形成的。在评价、判断政党之前,认识主体会有一个预设标准,人民群众会以政党的自身性质、执政水平及其实践活动、实践成果等为基础,根据特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形成自己心目中的政党形象。这表明,中国共产党政党的形象塑造是以人民群众为认识主体的“他塑”过程,即政党形象需要通过他者话语以及媒体传播加以塑造。“他塑”作为中国共产党形象塑造的“落脚点”,其重点在于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和支持。中国共产党通过“自塑”形成的主体形象与以人民群众为认识主体形成的客体形象相互作用,客体形象以主体形象为基础,受主体形象的影响并对主体形象产生反作用。因此,人民群众对党的形象有绝对的话语权,党的奋斗成果只能由人民群众来评判,党的形象也只能由人民确认(5)聂家华、苏童:《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形象的经验性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22年第3期。。我们党能够带领人民群众不断取得胜利,重要前提就是党能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能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窑洞对”中给出了“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修订本)中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611页。的答案。这一判断深刻阐明了人民群众对党的重要监督作用,是确保党的工作、提升党的形象的重要环节。随着革命事业的发展,中国共产党以人民群众为支撑、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成功实现了政治和经济上的解放,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以人民群众为中心、带领人民群众积极寻求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从而有效改善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为国家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以人民群众为支撑、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大力推动生产力发展,使我国综合国力持续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7)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7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8)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7页。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取得胜利,之所以能够树立起伟大光辉的大党形象,关键就在于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与广大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始终坚持党的初心使命。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密切依靠人民群众,不断造福人民群众,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在践行初心使命的伟大实践中逐步确立、巩固、完善自身形象,牢牢把握自身形象塑造的落脚点,主动追求自身形象的“他塑”。

党的形象是人民群众对党的自身行为、实践活动的主观感知与综合评价,人民群众对党的形象的判断与评价,决定着党的整体形象的最终呈现。党的自我革命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实践活动具有外向性特点,要求广大党员要深入人民群众,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和需求(9)董蕾、田鹏颖:《从人民监督到自我革命:中国共产党破解历史周期率的守正创新》,《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年第8期。。在中国共产党形象“他塑”过程中,人民群众作为认识主体,对党的认可与否会影响党的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强大与否。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坚定人民立场,党的初心和使命不仅规定了中国共产党奋斗的根本性质和前进方向,也规定了党形象塑造的价值支撑。因此,在纵深推进党的形象塑造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必须恪守人民立场、坚持为人民谋幸福,自觉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监督,努力获得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支持。

第一,坚持为人民谋幸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10)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7月2日。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原则,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站稳人民立场,把重点放在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上,努力实现人民群众向往的美好生活。一是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难题,保证人民群众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努力让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现实,为党的形象塑造筑牢坚实的价值支撑。二是要纾解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问题,一方面,要牢固树立文化根植于人民、发展于人民、在人民中繁荣并为人民服务的建设理念,坚持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建设规律,大力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不断适应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11)陈胜锦、黄艳芳:《中国共产党使命担当形象塑造的历史嬗变与深化路径》,《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3期。。另一方面,要把公平正义作为人民群众发展和追求美好生活需要的本质规范,切实推动社会公平正义朝正确的方向发展,不断回应人民群众在公平正义方面的动态化需求。

第二,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党的工作的检验标准,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书写历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1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7月2日。这表明,人民群众是我们党工作的最高仲裁者和最终裁决者,中国共产党作为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中国共产党的工作只能由人民来评判。追溯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13)《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953页。,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14)《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50页。、强调“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全体中国人民和中华儿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共享幸福和荣光”(15)《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64页。,这些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塑造必须充分依靠人民群众,把人民群众的支持和认同作为检验工作的试金石。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必须要求党的工作要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聆听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入手,创造经得起历史和人民考验的业绩,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带领人民群众谋发展、创伟业。

三、中国共产党形象塑造的“中介”维度

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并不完全是党的执政能力、执政理念、执政业绩等完全自然的流露和呈现。也就是说,在党的形象塑造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内在品质及其实践行为往往不会自动转化为良好的政党形象,而是要更多借助新闻媒体的报道与宣传,通过新闻媒体的报道与宣传实现党的形象塑造。这意味着在中国共产党形象塑造的过程中,新闻媒体是连接“自塑”与“他塑”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是推动人民群众认识与评价的重要媒介,也是中国共产党“自塑”形象与“他塑”形象产生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就十分注重利用新闻媒体来塑造自己的形象,先后创办了各种传播党的理论、宣传党的主张的红色报刊,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人民群众开展革命的同时,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传播资源,如实地记录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进行革命的光辉历程,为党的形象塑造与宣传提供了重要载体;新中国成立以后,除传统的纸质媒体以外,电视、广播也成为党进行形象塑造的重要媒介,邓小平要求报刊、广播、电视都要把提高青年的社会主义觉悟作为一项经常性、基本的任务(16)《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46页。。江泽民强调要“采用切实有效的方法,通过灵活多样的手段,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播到全社会”(17)《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95页。。胡锦涛提出要“以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为主”(18)《胡锦涛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64页。,整合多种宣传资源、构建舆论引导格局。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建立“四全媒体”,“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19)《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24页。。中国共产党人在政党形象“自塑”与“他塑”的过程中重视运用宣传媒介,主动宣传自身的实践成果、奋斗业绩、执政理念,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与执政水平由此不断得到提高,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

党的形象塑造以党自身行为、实践活动以及奋斗业绩等客观因素为基础,不仅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制约和监督,而且也受制于政党有效传播信息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谁的传播手段强大,谁的思想理念和价值观念就能广为流传,谁就能在话语权上占据主动。”(2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317页。在中国共产党形象塑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传播媒体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有利于最大程度减少负面新闻对党的形象造成的消极影响。在当今信息化时代,中国共产党必须综合运用多种传播形式,既要充分发挥党报党刊的传播优势,也要重视短视频技术等新兴传播方式的应用,实现媒体传播与党的形象塑造相得益彰、共同发展。

第一,坚守党报党刊作为中国共产党形象建构的重要载体。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风雨历程中,党报党刊发挥了政策宣传、舆论引导、社会动员、见证历史等重要作用(21)林绪武、周玉顺:《党报党刊与中国共产党百年形象建构》,《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时期先后创办了各种党报党刊,对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取得的伟大成就进行了广泛宣传,记录了党领导人民群众艰辛奋斗的历史过程。当前,面对“两个大局”相互交织的时代场域,党报党刊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供了强大的文化支撑、舆论引导以及受众基础。因此,一方面,要深入总结党报党刊的传播经验,广泛汲取党报党刊的传播智慧,发挥党报党刊的独特优势,真实全面地展示党勇于自我革命的大气魄大格局、深刻阐释党的初心使命与责任担当、积极宣传党领导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和作出的伟大贡献,为新时代党的形象塑造提供强大的思想引领与舆论引导。另一方面,要将党的形象塑造与宣传需要、人民需求和媒体特点相结合,重视创新应用研究,实现党报党刊的创新性发展,提高党报党刊的吸引力,为新时代党的形象塑造提供舆论支持。

第二,将短视频技术合理融入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塑造。当前,随着互联网深度普及,短视频技术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这种传播方式在国家文化、国家形象以及政党形象建构等方面具有重大影响。因此,中国共产党要充分利用短视频技术的传播优势,提升中国共产党形象传播的效果。一是要增强传播主体的民间力量,注重传播主体中“他者”的传播作用,促进传播的双向流动。从传播主体来看,短视频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单向度传播方式,强化了受众与传播主体的关系,实现了传播活动的双向流通。正因传播内容的真实性、朴素性,短视频更能反映普通民众的真实感受,引起基层群众的共鸣,凝聚强大的政治认同。在互联网技术加持之下,通过民间力量传播中国共产党形象,更能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二是要利用大数据技术赋能,实现传播的精准投放。从传播技术来看,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塑造是一项系统工程。中国共产党要针对不同地区的受众特征、社交偏好、信息偏好等进行详细分析,精准把握不同受众的需求,推动传播内容由无差别传播到个性化传播转变,实现中国共产党形象的高效率传播(22)杨扬、张文忠:《短视频环境下的国家形象建构与传播策略研究》,《传媒》2022年第20期。。三是要以受众为中心,运用平民化视角丰富传播内容。随着新媒体时代到来,短视频的传播内容要深入人民群众的真实生活,发掘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生活故事,增强受众对中国共产党形象的认同(23)卢佳伶、梁长平:《中国共产党形象建设的百年回溯、总结与展望》,《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21年第6期。;要采用人民群众耳熟能详、喜闻乐见的话语进行阐述,实现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情感共鸣,有效增强中国共产党形象的感染力。

回顾中国共产党形象塑造的历史过程可以看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中塑造了勇敢救国的光辉形象;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日益密切的党群关系中树立了执政兴国的良好形象和崇高威望;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在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改革开放的伟大革命中塑造了开拓进取的良好形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塑造了复兴强国的大党形象。从中不难看出,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塑造是在传播媒介作用下,以自身为实践主体的“自塑”与以人民群众为认识主体的“他塑”相互交织、动态发展的过程。

需要说明的是,在党的形象塑造过程中,“自塑”和“他塑”并不是相互平行、相互孤立、前后交替的,而是相互交融、共同作用、有机交融的,统一于党的形象塑造的伟大实践。在此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所进行的一切实践活动构成形象塑造的现实基础,是中国共产党形象塑造的基本点;人民群众作为认识主体对党的综合认知与评价,是党形象塑造的关键因素,指明了中国共产党形象塑造的落脚点;传播媒介则是沟通“自塑”与“他塑”的桥梁和纽带,凸显了中国共产党形象塑造的聚焦点。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形象塑造是需要长期坚持、持续推进的伟大工程,离不开持之以恒地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伟大工程,离不开一以贯之地坚守人民立场,离不开灵活运用传媒阵地进行广泛宣传。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只有以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为基础,以多样的传播方式为媒介,以人民立场为价值支撑,中国共产党才能将自身塑造成为充满活力、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加坚实的组织保障,形成党的形象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猜你喜欢

政党中国共产党群众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带领人民过上好日子的政党”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多让群众咧嘴笑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型政党制度的“三个新”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