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坚持胸怀天下”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意蕴*

2023-04-17陈加飞

理论与评论 2023年5期
关键词:时代化胸怀人民出版社

陈加飞 刘 娇

对于理解“坚持胸怀天下”是立场观点方法的统一,亟须以理论阐释的方式展开理论言说与历史叙事。现有的认识主要从“立场”这一单向度视域来理解和阐释“坚持胸怀天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内涵,对于如何从“立场观点方法”三重视域及其辩证统一关系视角出发,深化其世界观和方法论内涵的相关研究还不多见。从总体性视角看,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由立场、观点、方法三个层级组合而成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是基石、观点是核心、方法是灵魂,三者有着深刻的内在关联和一致性。”(1)余斌、程恩富:《论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辩证统一》,《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年第12期。以“立场—观点—方法”为认知框架,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高度,俯瞰马克思主义及其本土化时代化的历史,有利于深刻阐释和领悟“坚持胸怀天下”这一立场观点方法,有利于在现有认识的基础上深化对“坚持胸怀天下”世界观和方法论内涵的总体把握。

一、从“时代确立”到“本土化坚守”再到“中国传承”:“坚持胸怀天下”作为价值立场的历史理路

价值立场是人们观察、认识和处理问题的判断标准。坚定价值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及实践创新的根本前提。作为坚守和捍卫人类解放立场的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及其本土化时代化就是一部不断坚守和巩固“坚持胸怀天下”这一价值立场的历史。

(一)“坚持胸怀天下”价值立场的时代确立

我们可以在诸多意义上理解“何为马克思主义”这一命题,但最为关键的是应在人类解放的思想旨趣上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2)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8页。。回到马克思主义的原初语境,人类解放和无产阶级解放互为一体,这源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抗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后一个阶级对抗形式。与为某些利益群体或阶级谋福利不同,马克思主义从无产阶级立场出发,抢占人类解放这一道义制高点。马克思的哲学革命,正是在继承辩证法这一“合理形态”的基础上,立足世俗世界的自我分裂,扭转了彼岸世界形而上学对现实的人生命生活的遗忘、对人类苦难的致思取向,从关注无产阶级开始,致力于思考人类社会的苦难,建构人类解放的历史科学和现实道路(3)参见王庆丰:《〈资本论〉与当代社会发展道路》,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第1页。。从这一根本意义上说,马克思所处历史时代提出的“时代之问”,就是现实的人的生活生命何以如此,以及如何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解放。

在马克思主义思想视域中,人类的解放意味着无产阶级的解放,只有无产阶级解放了,才有人类的解放。这是由于无产阶级的利益同整个社会的利益是一致的。“当无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来自我肯定的时候,也就肯定了整个社会的阶级结构;而当它作为一个阶级来自我否定的时候,它也同时消灭了整个阶级社会。正因为无产阶级具有这样优越的历史地位,才使无产阶级解放本阶级的斗争不可避免地带有解放全人类的性质。”(4)高宣扬:《新马克思主义导引》,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35页。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由于一切奴役关系只不过是“工人对生产的关系”的“变形和后果”,所以“工人的解放还包含普遍的人的解放”(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61页。。马克思把“必须推翻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作为“绝对命令”(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1页。,开启了人类解放的实践哲学征程,逐步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即“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47页。,实现了对辩证法“神秘形式”的解蔽,以“合理形态”的辩证法发现了历史发展的动力与规律,站在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立场,朝向人类历史的未来,指认资产阶级社会存在的暂时性,论证和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制度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现实可能性,为社会主义实现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自诞生以来,就以其真理的光芒照耀着人类走上探索历史规律和实现自身解放的道路。马克思主义坚持以全人类解放为己任,是无产阶级崇高阶级意识和共产党人胸怀天下价值立场的理论表达。

(二)“坚持胸怀天下”价值立场的时代坚守

人类的解放,既是一种未来的愿景,也是一个朝着这一愿景不断奋斗的历史过程。作为一个过程,意味着历史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需要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随着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及其内部矛盾不断凸显,无产阶级革命在资本主义世界链条上的薄弱环节爆发,让世界上处于水深火热的受苦人民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格局,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列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站在无产阶级立场,坚决反对社会沙文主义,提出“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8)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编译:《列宁斯大林军事文选》,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出版部,1962年,第143页。“使本国政府在帝国主义战争中失败”(9)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编译:《列宁斯大林军事文选》,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出版部,1962年,第159页。和“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10)人民出版社编辑:《列宁论帝国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91页。的革命口号,把非正义战争变为正义战争,把帝国主义弱肉强食瓜分世界的战争变成俄国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争取翻身解放的伟大革命。

不仅如此,列宁认为民族解放运动是一股世界社会主义新动力,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发展走向,并最终推动人类解放这一全世界事业向前发展。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正是由于坚定胸怀天下的价值情怀,因时因地践行胸怀天下的人类立场,应历史潮流而动,首先坚守和继承了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立场,才成功夺取了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纪元。

(三)“坚持胸怀天下”价值立场的时代传承

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某种意义上,也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人坚守和践行马克思主义胸怀天下、解放人类这一价值立场的历史。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时起就把实现共产主义和人类解放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历经百年磨砺而屹立不倒,跨越世纪沧桑而风华正茂,其根源就在于坚守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以“坚持胸怀天下”的时代自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中国人民的鲜血和斗争诠释了“坚持胸怀天下”的价值立场。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我们之所以在众多的思潮当中、众多的主义当中选择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正是因为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先进性深信不疑,这也正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类情怀’的认同。”(11)艾四林:《坚持胸怀天下,推进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https://theory.gmw.cn/2023-01/04/content_36277800.htm。创建伊始,中国共产党就积极与国际上一切进步力量合作,致力于实现民族解放,为推动人类和平发展贡献自身力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由俄国胜利开辟的人类历史新纪元的时代洪流中,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大地,扛起了胸怀天下的伟大使命,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方式回应和解答了革命时期提出的“时代之问”,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创造性实践推进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新进程。毛泽东指出,十月革命使“整个世界历史发生了变化,开辟了世界历史的新时代。从这时起,资本主义倒霉了,走下坡路了,社会主义走的是上坡路”(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毛泽东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380页。。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到了危亡时刻,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中流砥柱,助推世界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挺身而出、奋勇杀敌,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口号激励下,为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不懈努力。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既帮助新生中国突破了帝国主义的封锁与包围,又开辟了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崭新局面,为胸怀天下做了新的诠释。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根据国际形势的复杂深刻变化与国内发展转型的迫切现实要求,中国共产党作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精准判断,对内深化改革,对外扩大开放,以经济全球化浪潮为契机,促使中国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复苏的新引擎,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交往新格局,走出了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新路子,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天下观”进入成熟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世情国情党情,提出“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一“时代之问”,坚持胸怀天下,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定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倡导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旗帜鲜明反对一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毫不动摇反对任何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凌行径。进入新时代,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到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从共建“一带一路”到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从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到“全球安全倡议”等,中国共产党以天下情怀与时代担当维护世界和平发展,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方案集中诠释了人类解放和胸怀天下的价值立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格局新征程新境界。

二、从“何以是”到“如何坚持”:“坚持胸怀天下”作为理论观点的逻辑转换

“坚持胸怀天下”既是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类解放学说的核心要义,又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理论倡导“自由人联合体”的时代表达,同时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观”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回应“时代之问”,创新天下观、时代观铺设了厚重的理论积淀和文化底色。

(一)马克思主义对何以“坚持胸怀天下”的理论初解

恩格斯指出:“共产主义作为理论,是无产阶级立场在这种斗争中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理论概括。”(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91页。胸怀天下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是共产主义关于人类解放的立场在这个运动中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价值立场和理论旨趣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发展过程中的具体化和理论化。

“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873页。以研究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基点的马克思主义,超越时代局限,把人类解放这一胸怀天下的理论品格纳入自身的思想体系之中。1847年,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回答第一个问题“什么是共产主义”时指出,“共产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学说”(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95页。。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22页。“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13页。。由此观之,马克思主义内在蕴含着“坚持胸怀天下”的精神气质与价值情怀。

“坚持胸怀天下”还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理论倡导“自由人联合体”的时代表达。不同于历史唯心主义对“虚幻的共同体”的思辨想象,历史唯物主义坚定“自由人联合体”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为人类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恩格斯在1883年德文版序言中阐释《共产党宣言》核心基本思想时指出:“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80页。无产阶级的世界性,决定了它所肩负的解放事业的世界性,共产主义事业“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66-167页。,“只有随着生产力的这种普遍发展,人们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所代替”(2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66页。。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揭示了世界市场与世界历史的内在关系,论述了地域性国家向世界性国家转变的过程,突出强调了人类交往共同体的必然性。站在人类解放的立场,马克思主义阐明了“共产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学说”,指明了“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提出了世界历史理论、社会发展三形态理论,指出了人类共同体发展的历史必然,揭示了资产阶级必然灭亡、无产阶级必然胜利的历史趋势,并对未来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由王国和共产主义社会提出了一系列原则与设想,创新了一系列以胸怀天下为主题的理论观点,提升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类情怀和世界眼光。

(二)列宁主义对如何“坚持胸怀天下”的理论接续

列宁主义以胸怀天下为己任,立足于资本主义时代新情况,揭示了帝国主义的腐朽与垂死状态,成功发动了十月革命,在帝国主义链条的薄弱环节砸碎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迷梦,提出了“一国胜利”学说,点燃了社会主义的燎原星火,以历史的辩证法书写了马克思主义发展新篇章。

其一,针对时代发展新阶段出现的一系列矛盾,作出了“一球两制论”的时代判断。列宁指出,十月革命开辟了“两个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时代,即资产阶级时代和社会主义时代,资本家议会制度时代和无产阶级苏维埃国家制度时代的世界性交替的开始”(21)《列宁全集》第3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208页。。后来毛泽东进一步确证了这一观点,指出:“列宁主义之所以成为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就是因为列宁和斯大林正确地说明了这些矛盾,并正确地作出了解决这些矛盾的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策略。”(22)《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14页。

其二,针对资本主义出现的新情况,提出了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论”。列宁认为,从20世纪初开始,资本主义已经从早期的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而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从前的‘和平的’资本主义时代被当今帝国主义时代所代替”(23)《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72页。。

其三,针对民族解放运动出现的新情况,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民族平等和民族解放”的理论观点。1895年,列宁撰写《社会民主党纲领草案及其说明》时,明确列入“民族平等”的条款,“全体公民在法律面前完全平等”“宗教信仰自由,所有民族一律平等”(24)《列宁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71页。。他提出了民族的科学概念,率先主张世界各民族不分大小、不分民族、不分地域一律平等的思想;提出了民族平等的原则,认为民族平等的原则是处理民族解放运动问题的核心。

列宁关于民族解放运动的思想开启了殖民地人民解放运动的新纪元,客观上改变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性质,丰富了共产党人和马克思主义者“坚持胸怀天下”的时代内涵和民族意蕴,开辟了马克思主义致力于实现人类解放的新征程。

(三)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对如何“坚持胸怀天下”的理论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25)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17页。“在近代中国受到西方文明冲击后,天下主义的内在要求使得中国知识分子在无法取得现实世界的中国至尊秩序后转向对未来人类文明之幻想中。在这种背景下,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并被中国共产党人加以符合天下观的改造。”(26)卢俊达:《试论“天下观”与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的关联》,《黑龙江民族丛刊》2015年第1期。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以“坚持胸怀天下”的时代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际,融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下观”,形成反映不同历史阶段实践内容的一系列关于胸怀天下的重要论述,书写了“坚持胸怀天下”的中国华章。

在毛泽东思想中,“太平世界”的伟大构想提出,“三个世界”的科学划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国际交往观的阐明,体现出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共产主义“大同”理想、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独有品格,是第一代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坚持胸怀天下”的智慧结晶,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志向抱负与胸怀气度。早在青年时期,毛泽东就把“改造中国”与“改造世界”联系在一起加以思考,并把新民学会的宗旨确定为“改造中国与世界”。当时毛泽东极力主张“与全世界解放的民族携手”(2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62页。。1937年,毛泽东提出了“中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世界的和平阵线相结合”(28)《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53页。的战略思想。1956年,毛泽东指出,“中国是一个大国,它的人口占全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但是它对人类的贡献是不符合它的人口比重的”(29)《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24页。,这种状况一定要改变。同年,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中提出:“中国是一个具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和六万万人口的国家,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30)《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56-157页。重温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关于中国对世界贡献的重要论述,足以窥见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坚持胸怀天下”的中国担当与世界情怀。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针对经济全球化、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以及各种文化的交流与碰撞的时代特征,提出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提出关于科学技术在当代世界发展和时代潮流中所处地位的科学分析,提出关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世界历史命运的深刻论述以及关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的战略思考。同时,突出多极化是当代世界形势的特点,申明尊重和维护世界的多样性,倡导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多样化共存,主张在民族与世界的互动关系中思考中国和世界的问题,初步“开创了一种新的文明发展模式,不仅适用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现代化运动,而且对世界其他民族发展道路的选择也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31)丁晋清:《论科学发展观的世界眼光》,《广东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将中国情怀与世界视野统一起来。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针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强调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时代发展大势,围绕世界之问、时代之问,集中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与方案。阐释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规律的认识,也包含对当今世界现代化发展共同特征的认识,实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天下为公”“义利合一”“协和万邦”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同时,倡导尊重和维护文明的多样性,主张文明平等对话,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澄清了“历史终结论”“文明冲突论”的理论迷雾,充分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胸怀天下”的中国智慧和世界眼光。“秦汉以后,政治制度发生根本变化,天下观念与政治实践脱节而失去了实质的制度性意义,基本上退化为政治和道德的象征和想象。直到明末黄宗羲等人才对天下概念进行反思,主要是对天下的政治古意的怀想。现代则有梁漱溟把天下意识看做是中国区别于西方的一个文化特征。”(32)赵汀阳:《天下体系的一个简要表述》,《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年第10期。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坚持胸怀天下”的自觉意识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所表现出来的天下意识及其实践意蕴,是对中国传统“天下观”的传承与发展。在全球化时代,胸怀天下是“人类共生共存的‘道德积蓄’,是国家民族守望相助、互尊互重的‘理性枢轴’”(33)张自慧、闵明:《中华民族的“天下观”与“天下情怀”》,《哲学分析》2020年第5期。,实现了“天下观”从人民到人类的主体拓展与视域融合。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坚持胸怀天下”上升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堪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典范。

三、从“立场观点”走向“方法”:“坚持胸怀天下”作为实践方法的辩证觉解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是基石、观点是核心、方法是灵魂,三者有着深刻的内在关联和一致性。”(34)余斌、程恩富:《论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辩证统一》,《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年第12期。立场观点方法的辩证统一,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内在品格,也是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理论创新的方法论自觉。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中“所说的方法,是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相统一的方法论,它是指导我们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35)习近平:《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求是》2010年第7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就包含了对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方法论的坚持和发展。把马克思主义当作一种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获得持久生命力、更好发挥马克思主义对实践指导作用的方法论自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要运用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的问题,而不是要背诵和重复其具体结论和词句,更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成不变的教条。”(36)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17页。面对如何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等时代使命,亟须坚定和弘扬胸怀天下的方法论自觉,把握和处理好蕴含其中的几对辩证关系,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一)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辩证关系

“胸怀天下、立己达人。”(37)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468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38)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283页。历史的潮流不可抗拒,“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3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68页。。自从民族、地域的历史转化为世界历史之后,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命运就紧密联系在一起。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科学研判和处理中国与世界互动关系的历史,也是一部中国被世界现代化浪潮裹挟并不断实现从被动到主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起源于近代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殖民、野蛮、非正义的西式现代化道路压制,但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方式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实践的辩证法打破了对西式现代化的形而上学迷思,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中国方案,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胸怀天下的道义情怀。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没有脱离特殊性的普遍性,也没有离开普遍性的特殊性。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对立统一核心规律的方法论要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需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倡导胸怀天下,“作为理想的现实主义或现实的理想主义”,“试图发现对于政治冲突的一个理性化最优解”,“设想了一个和平、普遍安全、有着文明活力的可能世界,因此完全区别于所有种类的历史终结论”(40)赵汀阳:《天下:在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之间》,《探索与争鸣》2019年第9期。。在奋进新征程上,继续回答好民族与世界提出的“时代之问”,需要进一步处理好中国式现代化普遍性与独特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必须增强胸怀天下的时代自信和方法论自觉,统筹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间的辩证关系,把拓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同促进世界现代化发展相贯通,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和世界大同的统筹发展,将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与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故事相结合,为回答时代之问、中国之问持续贡献中国智慧,为世界现代化发展持续贡献中国力量。

(二)展现马克思主义行与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真理力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前提,离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创新将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马克思主义不是一经创立就被供奉起来、到处套用的教义,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应用和发展,“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4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16页。。问题作为时代的声音,是被思想把握到了的时代在人们思想观念中的能动性反映。不同的时代都会提出属于自身时代的“时代之问”。随着历史环境的转换,在中国运用马克思主义,既不同于欧洲各国,也不同于俄国。随着时代条件的变化,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对马克思主义的运用,不同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进入新时代,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也要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和世界格局的调整而发生改变。

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提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4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16页。从“一个行”拓展为“两个行”,进一步厘清了把握马克思主义精髓“知其然”与“所以然”的辩证逻辑。从根本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行,源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人类历史发展演进的规律认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源于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坚持和发展,源于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和世界改变的实践明证。“两个行”是一个有机整体,只有马克思主义行,才有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也只有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才进一步证明了马克思主义行,两者相互依存、共生共在。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坚持胸怀天下”,充分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哲学自觉,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走向世界、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重要途径。新时代新征程对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更大挑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如何继续解答“时代之问”,必须增强胸怀天下的时代自信和方法论自觉,不断开辟胸怀天下的新境界,处理好马克思主义行与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之间的辩证关系,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源头与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时代潮头的辩证关系,不断增强思想与现实、源头与潮头的方法论自觉,既要守好马克思主义不受时空限制的基本原理之正,也要创新因时空改变而过时的具体结论,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与世界之间的互动关系,不断丰富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彰显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解释力和引领时代的感召力。

(三)促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交融发展

源于西欧工业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和根植于封建与农业社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属于两个不同时空的时代意识与历史文化,两者能够在新的时空境遇中实现融合与共生,就在于找到了“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时代化”这一运行形式,探索出了一条把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主张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结合的道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创新的核心与实质在于“两个结合”,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原理看,“第一个结合”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第二个结合”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基础和前提。强调“第一个结合”,就是强调要立足中国国情,着眼于中国问题的解决,不断运用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反对抽象、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坚持具体、实践的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解、坚持和发展不能脱离中国历史、中国实践与中国文化,否则不可能得出科学结论;强调“第二个结合”,就是强调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需要和相互创造,既要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在改变中国的历史与实践中得到了发展,也要认识到是马克思主义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43)姜迎春:《“两个结合”视域中的文化复古主义思潮评析》,《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4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的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既不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来克服和消解中国传统文化,也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儒家化,既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背叛,也不是完全脱离中华文化沃土、撇开中华文明时代化道路。

与此同时,世界历史文明发展道路也证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是文明多样化繁荣的规律。世界丰富多彩,文明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单一文明不可能实现繁荣发展,不同文明之间也具有文明共通性。同样,马克思主义既不是一经产生就被限制于西欧之地,也不是变成一种过时的文化积淀下来。与此相反,胸怀天下的马克思主义在自身民族化时代化道路上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和平与发展是我们的共同事业,公平正义是我们的共同理想,民主自由是我们的共同追求。”(4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第475页。在奋进新征程上,“坚持胸怀天下”必须处理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之间的辩证关系。坚定中华文化的历史自信,需要尊重世界精神文明多样化,不断把共产主义的新文明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各国先进文化结合起来,通过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赓续红色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的先进文明成果,在文明发展普遍性与独特性的时代张力中不断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以开放包容的胸怀共享人类文明成果,推动人类文明共同进步,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实践内涵和文明内涵。

四、结语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一个重要体现就是立场观点方法的统一,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相互嵌入和转化,在更深层次上激活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活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也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或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六个必须坚持”的提出,标志着和展现出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中国化时代化的哲学高度和时代样态。作为有机整体的“六个必须坚持”,“坚持胸怀天下”既有在整体中的逻辑定位和哲学内涵,也有自身存在的立场观点方法形态,其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相互融合与转化,实现了价值立场与历史形态、理论观点与思维形态、实践方法与现实形态的多维整合和融合创新,充分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阐扬与拓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整体思路和宏阔视野,提升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哲学自觉和哲学境界。作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化时代化的产物,“坚持胸怀天下”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解读自我、认识世界、统筹“两个大局”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胸怀天下”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意蕴,要求我们既要从中国看世界,又要从世界看中国,树立个体与总体、中国与世界、民族与人类、自我与他者的总体性思维,既要坚定自我,又要拓展眼界,不断以中国式现代化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探求人类解放新道路。

猜你喜欢

时代化胸怀人民出版社
不断推动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评《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胸怀军旅梦
我可以咬你一口吗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胸怀 情怀 不曾忘怀
胸怀 情怀 不曾忘怀
抉择
试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人民出版社
“时代化”视角下的毛泽东思想——兼论“国际时代”与“国内时代”及其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