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离骚》情感张力的几点细读

2023-04-16黄芙华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3年3期
关键词:党人离骚先贤

黄芙华

提起我国古代文学史中浪漫主义抒情诗的里程碑,就不能不提《离骚》。不过《离骚》的佶屈聱牙、艰涩难懂,也是令广大中学生倍感头疼,甚至将其视为语文学习的“拦路虎”。但是,此诗中的情感实在不可小觑。我们如能潜心拜读,带着感情去品味《离骚》,带着虔诚去对话屈原,相信会收获满满的感动。无论是在语言表达,还是在内容叙述上,《离骚》中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张力,即刚正不阿的抗争、坚定执着的信念以及舍己为国的抱负等,都值得我们学习,文章处处释放着满满的正能量。

一、孤独抗争——初心不改“无我”

“美政”一直是屈原的理想,是屈原认为富强楚国的必由之路。为此,屈原勇往直前,奈何“……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方正之不容也……”,因此就会遇到各种挫折,遭到种种打击与压迫。不过屈原仍是初心不改,勇于与整个世俗为敌,孤独抗争,成为人们眼中的另类。他在旷野上呼喊,以“无我”为国为民奔走请命。

君主虽贤却中道改路,致使屈原被疏远。屈原一心为国,可奈何是英雄无报国之门,不怕艰险,“恐皇舆之败绩”,结果却是“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自己遭遇到不公平的待遇,君主不能理解屈原的一片忠心,反而听信谗言责怪屈原,抛弃屈原,使得屈原备受打击。忠心为主,一心为国,结果却是遭到唾弃与流放,哀伤与怨恨也就在所难免了。正如司马迁所言:“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此外,朝廷中的党人颠倒黑白,不惜一切代价迎合君主,甚至排除异己,贪求富贵,嫉贤妒能,“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各兴心而嫉妒”。由此可见,将国富民强抛之脑后的大有人在。“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这群人还指染造谣诽谤屈原,将屈原置于困境。面对这样的斗争,屈原以一己之力难敌众人之口,只能是深深怨愤。尽管如此,屈原最终也未改变自己的节操,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与使命,没有被权贵摧眉折腰,哪怕是粉身碎骨也并未退缩。

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屈原有著远见卓识,他志向宏大,一心只为楚国的强盛而竭尽所能。但他所面对的,不仅仅是君主和党人,更要面对时俗败坏,上行下效的小人。当时的楚国,投机取巧、漠视法度、随波逐流的人更是不在少数。“固时俗之工巧兮……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屈原一直以为那些投机取巧之人必然不得长久,与他们同流合污,就犹如“以皓皓之白”“蒙世俗之尘埃”,所以他注定是那个站在荒漠上大声呐喊的人,困兽亦斗,虽败犹荣。屈原没有退让,前行的路上,哪怕是付出生命代价,也是初衷不改。

二、坚守信念——至大至刚“守德”

屈原对国家的情感可谓是天地可鉴。屈原既然选择了孤军奋战,必然具有强大的心理能量。屈原抗争的能量源于他的坚守信念。他一直认为与先贤圣人同在,从而至大至刚。面对来自不同方面的压力,屈原是气贯长虹,不问东西,勇往直前,不停抗争。坚定的信念使得屈原在内心深处守住自己的底线,从不为个人的得失计较。

这种信念更是一种精神信仰。屈原继承了周代敬天重德的思想,形成了自己的精神信仰。屈原认为“皇天无私阿兮……苟得用此下土”,自古以来明君贤主都是选拔好德贤能之士,辅佐君王。只是没想到,楚王不仅是非不分,更是纵容为非作歹之人。这样鲜明的对比,让屈原深感不安,也对古法有了担忧。不过,屈原始终认为先贤的榜样力量不可小觑,唯有遵循正道,正大光明,才能成就最好的自己。为此举贤授能,君臣遇合,定会被朝廷所重用。因此,屈原遵循效法先贤之道,不断汲取先贤榜样的力量。他没有畏惧,没有一丝的退缩。当然,这也与屈原的美好品德自信有着密切的关系。“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屈原一直以为天赋给了自己美好的素质,自己也不断精益求精。自己爱好美德爱好修饰习以为常,并且不断地约束自己,毫不松懈。即便在黑暗中,自己也不会屈服,甚至认为自己就是那一束光,能给人们照亮前行的道路。“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作为一个堂堂正正的楚国人,屈原认为自己行得正,做得顶天立地,绝不会畏惧鲜血。他认为自古以来邪不压正,道不同不相谋,哪怕是在漆黑一片的夜晚中行走,也绝不会害怕,因为他认为,自己行的就是正道,何惧怕歪门邪道?

正是这种坚定的信念支撑着屈原,使得他不畏惧任何困难。面对世人的不解和君臣疏离,屈原始终坚守自己的美德,一以贯之。他保持良好的道德操守,对自己的言行坚定不移,为了实现自己的美政,为了楚国的民富国强,不辞辛劳地呼号奔走,哪怕是在自己被流放期间,仍不忘国家和民众,即便是众人的不解与嘲弄,自己对国家的爱始终如初,对美政始终保有热情。

三、鞠躬尽瘁——宁为玉碎“去全”

“闺中既以邃远兮,哲王又不寤”,屈原也知道自己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狭小,自己已经到了身陷绝境的地步。屈原要想精神突围,唯一有希望的便是另选明主。不过,屈原并没有这么做。究其原因是自己虽然遭受不公正的待遇,尽管楚王抛弃了自己,自己却不能忘记楚国人民,“生于斯,长于斯”,屈原对楚国的感情至死不渝。面对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屈原自己的内心深处也挣扎不断,是进是退,是去是留,值得深思。

我们知道屈原经历的痛苦可谓是无边无际,是一场注定要失败的悲剧。在这样的情形下,你若是屈原,会怎么做?面对来自世人的不解、党人的排挤、君王的疑惑,屈原依然没有选择退却。他是孤独的奋斗者,坚定的爱国者。面对颠倒黑白的世道,屈原确实哀伤之至。上至昏庸的楚王,中至嫉贤妒能的党人,下到迎合工巧的时俗,屈原凭借一己之力无休止地斗争。他在不断求真求善求美中实现自我价值。这是一种深情的美,这是力量的美学,也是生命的美学。屈原内心的苦闷与彷徨,围绕苟生还是舍身,需要琢磨一番。或许是屈原背负太多的苦闷,背负着太多的孤独,屈原决定以死来抗议和诅咒这个荒谬的世界。“宁溘死以流亡兮……”宁可站着生,也不愿意跪着死。这是一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抗争精神。屈原用自我的即将消失的“无”,来抗衡那些无法改变的“有”。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屈原以死明志,让我们读懂了一位为国尽力和为君尽忠的大夫,让我们看到了刚正不阿的民族脊梁。无论从诗歌的情感基调还是对话辩白,都能让我们感受到作者无不通过寄情草木、幻化变形的方式来呈现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这种情感世界无不告诉我们屈原决心远逝,亦是同样的惊天动地,非同凡响。这样的人物在历史的天空里,无疑会成为一颗璀璨的明星。

作为长篇的抒情诗,屈原所描述的更多是隐藏于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这种情感是屈原悲剧一生的写照,尽管充斥着怨愤、绝望,但也不缺自信、执着,值得我们反复吟咏和仔细揣摩。这是因为诗人的浩然正气、伟大人格、炽热情感,已然光耀千古,让后人深有感触,可谓是“自铸伟辞”,终为“卓绝一世”的华章。

作者单位: 江苏省邳州市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

党人离骚先贤
与先贤共度午后
七八休假月,法国“两党”相互调侃
虚张声势,轻松筹款
“地下组织部”还是右翼“阴谋集团”?
慷慨宗祠祭先贤
《离骚》中的象喻手法及创作范式
解读《离骚》中屈原的思想斗争和心路历程
尊师重教的古代先贤们
神性的转向
法国大革命中雅各宾党人在军事上的创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