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年来国内语料库译者风格研究综述

2023-04-16秦筱婉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译本语料库译者

秦筱婉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高级翻译学院,广东 广州 510700)

一、引言

语料库翻译研究的发展受到语料库语言学和描写性译学研究发展的影响[1]。有学者认为,语料库翻译学的基础为语料库,对真实双语或翻译语料进行研究,采取数据统计和理论分析,依据语言学、文学理论及翻译学理论,来解析翻译的本质、过程和现象[2]。语料库翻译学作为新的翻译研究范式,给翻译研究方法变革提供了新思路。

语料库翻译学始于20世纪60年代,在这一时期几乎所有重要的语言学理论均不同程度地被运用在翻译研究中[3]。国内学者胡开宝在2012年发表的《语料库翻译学:内涵与意义》中提到,语料库翻译研究涉及三个领域:首先是属于传统译学研究领域,与翻译史、文学翻译、翻译教学和实践、机器翻译等相关的研究;其次,语料库翻译学还涉及描写性译学研究,涉及翻译规范、翻译共性和批评译学等领域;最后,第三类属于语料库翻译学特有研究领域,包括如何建设译学研究语料库、研究各种语言对语言特征和译者风格等的研究[4]。JamesHolmes将翻译研究分为翻译规范研究、翻译普遍性研究、译者风格研究、翻译文本特征研究以及应用研究五类[5]。随着20世纪70年代的文化转向,译者主体地位提高,学者们开始关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比如“译者声音”,Venuti认为在译本中,译者“无处不在”[6]。

20世纪90年代后,国外的语料库语言学开始被应用于译者风格研究,Mona Baker首次提出了“译者风格”这一概念,将语料库用于译者风格研究当中[7]。2002年,张美芳首次将语料库这一研究方法引介到中国翻译学界[8]。近年,国内基于语料库的译者风格研究发展迅速,本文将在语料库翻译学理论基础上,探讨采取语料库的译者风格国内研究现状,提出相应问题,希望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有用借鉴。

二、语料库翻译学的理论基础

语料库翻译学有两个理论基础:第一个理论其实是将情景观转化为语义观,突破原来的“对等”,认为语言的转换与对应必须考虑不同社会文化情境;第二个理论则是指,现代翻译研究方法由规约性翻译研究转向描写性翻译研究[9]。对于第一点,可以理解为翻译学研究除了关注文本,还关注文本外的信息。而语料库支持翻译研究者收集大量的数据来进行历时或者共时研究,这无疑开拓了研究视野,纳入了更多影响翻译行为的因素,从而在社会文化语境中更好地来描写翻译现象。对于第二点,规约性翻译研究将翻译规范根据过程前后分为三类,即预备规范、初始规范和操作规范[10]。预备规范指译者选择文本的阶段;初始规范则是使译者在充分翻译原文和使原文具备接受性两者间作出选择;操作规范主要指译者翻译时所采取的策略所表现出的规律。国内学者林克难认为,规范性翻译研究的特点是,任何时代的译者都会普遍遵守这个既定规范[11]。外国学者Maria Tymoczko认为,描写性翻译研究是把翻译放到时代大背景中来研究,包括政治、意识形态、经济、文化等背景[12]。综上所述,语料库翻译学属于描写性翻译研究,而基于语料库的译者风格研究要求通过收集许多数据来描写译者风格。

由描写翻译学派理论可得,语料库可以用来研究翻译规范、翻译普遍性、译者文体等主题。针对早期的翻译普遍性研究,Mona Baker利用平行语料库得出了翻译文本的普遍性特征,即简略化、明朗化、规范化,这说明语料库的可操作性以及不同于传统翻译研究方法的优势[13]。随后的翻译规范研究中,要求研究特定语言和时代背景的典型译本,为使用语料库进行翻译研究提供了机会。随着学界出现文化转向,有关译者文体的研究主要讨论如何体现原文文体和译者风格,而语料库翻译研究方法可以对此进行量化研究,科学的数据统计能够有效避免过度主观分析。由此可见,描写翻译学派理论的发展也促进了译者风格研究的发展。

关于译者风格的研究主要聚焦在译者是如何遵循某一规律,来选择词汇和句式以及安排语篇结构等,因此语料库非常适合用于研究译者风格。Jeremy Munday将语料库分为单语语料库、可比对照语料库和平行语料库[14],以下是国内对这三种语料库的使用情况。

单语语料库用于收集同一语言的文本,可以用来分析体裁特点、作者风格或者特定词语构式的用途。译者也可以用它来检查语言的自然度,包括常用的搭配。在中国知网检索关键词“单语语料库”,2006年到2021年共有文献20篇,其中峰值为2020年和2021年,各自发表了5篇相关文献,其主题大多与辅助教学相关,比如《COCA英语语料库在英汉商务翻译教学中的应用》《单语语料库应用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探索》等;关于译者风格研究的只有一篇文献《基于语料库的<蒋兴哥重会珍珠衫>译者风格研究》。

可比双语语料库通常专门收集两种语言中的相似源语文本,可用于术语学以及其他方面的对等参照。在中国知网搜索关键词“可比双语语料库”,文献为0篇。再次搜索关键词“可比语料库”,1998年到2021年共有文献230篇,其中峰值为2017年发表27篇相关文献。主题大多与术语研究和机器翻译相关,比如《汉英翻译界面下的语义韵探究——来自<红楼梦>英译本的证据》《中西学者学术论文特征性it评价型式与意义的对比研究》等;关于译者风格研究的文章则有23篇,比如《基于语料库的西方描述性翻译研究:回顾与展望》等。

平行语料库包含了原文和译文的文本对,可以是句子与句子、段落与段落对齐的,能够通过考察发现译者所使用的策略。在中国知网搜索关键词“平行语料库”,1994年到2021年共有文献1391篇,其中峰值为2017年和2019年各自发表127篇相关文献。主题大多关于辅助教学、机器翻译、文学翻译等领域,并且在口笔译研究领域均有较多的文献,比如《英汉更正标记比较研究及其类型学调查》《同传专业译员预制语块使用特征:基于语料库的对比研究》等;关于译者风格研究的文章则有359篇,比如《胡塞尼小说译者风格对比——平行语料库视角》等。

由上文可得,首先,国内使用语料库研究方法的文献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并且在2010年后增加数量速度明显加快,说明经过十几年的科技和理论的发展,学者们意识到需要借助语料库的科学数据来进行更精准的描写,从而挖掘更多更有说服力的细节,推动学科发展。其次,语料库翻译研究方法主要用于辅助教学和机器翻译领域,关于译者风格的研究在2010年后稳步增加,这说明近年来译者主体地位显著提高,而在此之前学界则更加关注语料库技术本身,比如开展术语匹配等缺乏语境语篇和脱离社会文化环境的研究。最后,三种语料库互相对比,平行语料库的使用范围最广泛、相关研究最为成熟丰富。综上所述,通过语料库翻译研究方法,翻译研究者可以开展语言规范研究、语言共时或历时分析、翻译的共性分析和语言的对比分析等。

三、国内基于语料库的译者风格研究现状与特征

由中国知网检索可得,2005年到2021年间,主题同时包括“语料库”和“译者风格”的文献有502篇。最早于2005年发表3篇后平缓增长至2010年发表15篇,之后于2013年发表了22篇后,快速增长到2014年发表48篇,这是增速最快的一年。发表数量最多的是2021年,高达69篇。为了选择更合适的研究对象,笔者在“语料库”和“译者风格”的基础上,增加“英语”和“国内”在中国知网进行主题搜索,仔细阅读和筛选后,得到55篇文献。基于Mona Baker的译者风格研究基础之上,Gabriela Saldanha将研究方法分为源语取向视角和目的语取向视角[15]。前者主要关注原文语言特征如何再现于译文,后者主要关注译者特有的表达风格。在实际翻译过程中,两种视角也可以相结合,从而既能传达原文意义和风格,又能顾及到目的语读者的需求。经过对这些文献的阅读和归纳,本文将首先回顾研究综述后,从源语取向视角和目的语取向视角来分析国内语料库译者风格研究的现状和特征。

(一)文献综述

15篇文献属于研究综述,包括回顾与展望、现状描述和翻译研究评述等内容。在这类研究中,研究方法逐渐由诠释性质化研究方法走向诠释性质化研究与实证性量化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2007年语料库与译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将语料库与译者风格确定为会议主题之一,与会代表发表了相关论文27篇。这些论文阐述了翻译是充满创造性的,而不是一味机械模仿[16]。通过这一会议综述可得,语料库对译者风格研究的作用得到重视,为后来的国内学界开展译者风格研究提供了明晰的方向。

2013年宋庆伟开展了对国内语料库翻译学20年述评(1993—2012),第一次提到了国内译者风格研究综述。其数据采集来自中国知网外语核心期刊所收录的语料库翻译学相关研究,对已知的应用研究、译者风格和翻译语言特征等六方面描述特征,得到结论“基于语料库的译者风格研究已经引起学者较为广泛的兴趣,但其广度和深度有待提高,且研究规模和语料规模较小”[17]。不过其中关于国内译者风格研究的综述也只是简要列举了四个例子,且未解释例子的代表性,得出的结论也较为宽泛。

2015年朱娅缩短了时间跨度,对近十年国内外语料库翻译研究进行了综述,其中对语料库翻译学研究分类标准和2013年宋庆伟所采用的基本一致。不同的是,朱娅还分析了国内外研究者出于不同研究目的选取的不同语料库和统计方法,并且通过直观的表格数据对比,分析并得出了两个结论:一是关于语料库选取,即“国内外研究者更倾向于自建语料库,且大部分自建语料库由某一源文本及其不同译本或者由原创文本与多个翻译文本构成”[18];二是国内的语料库翻译学研究大多采取定量分析方法,主要使用WordSmith、ParaConc、Concordance来检索发现文本的整体特征(字节数、形符、类符等)、词频﹑词语搭配、关键词和主题词等要素。虽然其中关于国内译者风格研究的综述仍然占比较少,但是文章中介绍的语料库选取和数据统计方法综述,对后来的译者风格研究采取量化研究方法提供了参考。

2017年中国知网收录了两篇关于基于语料库译者风格研究的综述。就国内相关研究而言,许多研究以语料库采取类型为分类标准,分别介绍了基于平行语料库和可比语料库的研究情况。但由于未限定时间范围和总结异同,因此并没有得出整体发展趋势。相较而言,侯羽从发文数量、所涉体裁、描写参数和比较模式四个主要方面,通过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考察了2000—2016年国内外语料库译者风格高水平期刊文章,并且归纳了发展趋势和提出了建议。其建议包括“扩大研究体裁和内容;注重对语义、语用和语篇层面的描写;丰富比较模式,加强理论应用和实际应用研究意识”[19],对后来基于语料库的译者风格研究具有指导作用。

2018年黄立波对基于语料库译者的风格研究讨论最全面,不仅梳理了其理念源头及其近二十年的发展,还对内容和方法上提出了创新建议[20]。该文论证严谨充分,结合定量统计与定性分析方法,开阔了翻译文体研究范围,此方法论更加科学和系统。2018年后发表的相关综述,均使用了科学计量软件Cite Space来辅助描写,并且领域范围也更加广泛,口译和其他小语种的译者风格研究也进入研究视野。

综上所述,语料库译者风格研究在2007年成为国内翻译界热点,2013年出现在语料库翻译学的研究综述中,2017年单独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综述,2018年形成较为科学和系统的方法论。整体发展呈上升趋势,研究领域呈现多样化,研究方法更加科学化和系统化。

(二)基于源语取向视角的语料库译者风格研究

Mona Baker提到译者风格是译者的“指纹”,具有语言特征和非语言特征[21]。其中语言特征可以通过平均句长、标准化类形比、词汇密度、高频词统计等形式参数来定量考察,可以使用工具如Wordsmith等。其研究领域较为广泛,包括叙事标记语、报道动词、亲属称谓语、意义显化、颜色词、语义韵、元话语、说书套语、人称视点转移等[22]。因此,这类研究往往采用平行语料库。源语取向视角的研究对象大多为名著小说,一方面与小说和散文诗歌相比,篇幅更长,能有提供更多反应译者规律性风格的语料;另一方面,名著往往用词考究,承载了深厚的文化意蕴,具有较高的翻译价值。在中国知网搜索主题“译者风格”和“语料库”,就书籍而言,《红楼梦》相关研究最多。因此,本文主要选取名著《红楼梦》相关译者风格研究为代表,分析从源语取向视角出发的语料库译者风格研究特征。

刘泽权选取平行语料库,以《红楼梦》的四个英译本为研究对象,采取量化分析的研究方法,在词汇和句子层面探讨了四个英译本的风格异同[23]。得出“乔译多使用复杂的长句,邦译较易阅读,杨译对原文尊崇最大但阅读难度较大,而霍译明显趋向英语的叙事方式与篇章手段”的结论。同样是选取平行语料库,并且选取同样四个英译本为研究对象,张丹丹则聚焦于《红楼梦》乔利译本前24回与后32回,着重讨论了句子层面(数量、长度、翻译模式)、语境层面(动词与爱称的翻译)和韵式层面的不同之处,提出乔译本可能具有多个译者的猜测[24]。值得一提的是,在数据收集的过程中,张丹丹并未止步于乔译本,还纳入了其他三个译本的语言参数。通过对照分析可得,译者风格具有稳定性,因此不同译者或成为乔译本前后风格不一致的原因。

目前相关研究大部分采用语义学视角,但是仍然有一些学者从语用学视角出发来探讨译者风格。侯羽采取了包含霍译本、杨译本和邦译本的三个平行语料库,使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红楼梦》前80回霍克思英译本语用标记语I think的使用特点和原因进行了考察,得出“霍克思对语用标记语I think特殊偏爱,这主要缘于汉英文化差异和他对西方读者的特殊关照”的结论。该文章是语用学视角下译者风格研究的一次有益尝试,可以反映译者身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对其翻译风格的影响。

除了《红楼梦》以外,主题检索量靠前的关于《老人与海》《道德经》《庄子》《阿Q正传》和《骆驼祥子》的基于语料库的译者风格研究,也在选择语料库、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和上述文献具有异曲同工之处。

通过平行语料库,黄立波对《骆驼祥子》的三个英译本进行了分析,从而讨论汉英小说翻译中,不同的译者是如何处理汉语“两可型”叙述话语,并且得出“英语母语译者喜欢直接描述人物心理,让读者感同身受;中国的译者则更倾向于采用第三人称过去时”的结论[25]。该文从话语表达角度来考察译者风格,对国内外话语表达的不同研究模式进行了详细而全面的综述。美中不足的是,文章有一半的篇幅都在介绍话语表达的不同研究模式和汉语小说中的话语表达模式及其英译,但是对于《骆驼祥子》三个英译本中的“两可型”话语表达模式及其英译讨论较少,并且这里通过考察人称使用情况也只能得出中外译者的风格差异,而不能推及到具体的译者。

赵颖通过自建小型平行语料库,从句子、词汇、语篇的叙述视角对《道德经》的两个英译本进行了有关翻译风格的比较研究,得出“前者译词常见、易懂、句式简短,重在沟通和接受;后者译词专业、书面,句式复杂,重在准确和充分”的结论[26]。值得一提的是,本文将“语料选取和参数设定”单独成章,并且在讨论译者风格差异原因时,将“翻译目的”和“翻译策略”分开陈述,逻辑结构十分清晰,也体现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特点。

刘泽权自建《老人与海》英汉平行语料库,其中包括原文以及较为出名的六个译本,采用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方法,通过对比分析译本的不同,“推翻了前贤对个别译本的赞誉,质疑了名著重译的价值”[27]。值得一提的是,该文对译文风格的考察不止于数据分析,而是深入语境进行了考察,这无疑能更好的把握文章意蕴和译者风格。

许明自建《阿Q正传》可比语料库,以杨宪益和王际真的两个译出译本与蓝诗玲和莱尔的两个译入译本为研究对象,从词汇丰富度、活动度、主题集中度、文本相似度以及文本可读性五个计量学指标进行不同翻译方向译本的风格计量学对比研究,得出“译本风格计量指标与翻译方向不存在必然联系”的结论[28]。文章选题新颖,讨论了哪种译出和译入翻译方向能带来更好的翻译质量,并且以图表形式清晰明了地分析了数据。不过,选择《阿Q正传》译本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仍需要进一步介绍,因为如果原文本身就通俗易懂的话,那么可以预见译出和译入的翻译风格可能不会有明显不同。虽然文中提到《阿Q正传》译本众多,但是上文提到的《红楼梦》等依然如此,或许换了研究对象就会带来不同的研究结论。

综上所述,从源语言取向视角出发的国内语料库译者风格研究有以下特征:一是语料库类型多采用平行语料库,其来源除了国家或省部级社科基金资助的通用型或专门用途型语料库[29],比如“《红楼梦》汉英平行语料库”、“莎士比亚戏剧英汉平行语料库”、“中国现当代小说汉英平行语料库”等,更多的是学者自建的小型语料库;二是研究对象往往至少包括两种译本,哪怕是研究某位译者的风格,也需要和其他译本做对照;三是研究方法具有量化和质化相结合的倾向,目前学界对考察参数的标准基本一致;四是研究内容多是从语言学视角出发,缺少从语用学视角的思考。

(三)基于目的语取向视角的语料库译者风格研究

与源语取向视角相比,目的语取向视角更加侧重于译者自身相对稳定的风格,这种风格是不受原文影响的。因此,采取目的语取向视角的研究往往需要基于同一作者的多种译本来考察其风格的一致性,并且采用单语语料库进行研究。除此之外,非语言的“指纹”,比如“译者的选材、翻译策略、前言、后记、注释等”[30],也可以用于对定量考察结果的定性解释。这类研究在国内比较少见,研究对象往往是著名翻译家的作品集。在中国知网搜索主题“译者风格”和“语料库”,就翻译家而言,关于葛浩文的翻译风格研究数量最多。因此,本文主要选取与著名翻译家葛浩文相关的译者风格研究为代表,分析从目的语取向视角出发的语料库译者风格研究特征。

黄立波采用单语类比语料库,以葛浩文十本现当代中国小说英译本为研究对象,以戴乃迭的翻译作品为参照,通过分析STTR和平均句长等语料库统计数据来区分不同译者的翻译风格[31]。虽然结果显示以上数据无法体现译者的独特风格,但是文章提出将源文本纳入研究范围,使用平行语料库或许能提供更多的有效数据。相比之下,侯羽使用了平行语料库,并且减少了五本译著,增加了考察参数“中英文文字量比值、中英文句对主要类型排列顺序、said报道小句语序、强调斜体词使用数量”[32],总结得知葛浩文译文风格不仅具有一致性,还具有明显的美国英语原创文本特征。

除了关于葛浩文的语料库译者风格研究,主题检索量靠前的关于许渊冲和刘宇昆的语料库译者风格研究现状也和上述文献类似,不过因为没有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所以这里就不多做赘述。综上所述,从目的语取向视角出发的国内语料库译者风格研究有以下特征:一是语料库类型由单语语料库转向平行语料库,将源文本纳入研究范围;二是如果使用单语语料库,往往需要至少一个对照译本,从而判断是翻译的共性规律还是译者独有的风格。

四、国内语料库译者风格研究的问题与趋势

通过分析文献发表的年份和数量可知,语料库译者风格研究在语料库翻译学中所处的地位呈现上升趋势,越来越多的学者选择语料库,并采取量化和质化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译者风格研究。由于研究目的不同,目前该领域研究大体是从两个视角出发,分别是源语言取向视角和目的语取向视角,其中源语言取向视角的研究更加丰富完善。以下是笔者认为国内语料库译者风格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建议:

其一,就研究对象而言,语料库译者风格研究大多以文学体裁为主,非文学文本较少;并且在文学领域中,小说占比最多,散文、诗歌和戏剧译者风格研究不多。前者可能是因为文学体裁给译者留下的发挥空间更大,后者是因为小说的篇幅更长,能提供更丰富的语言参数。不过,文学翻译在人类翻译实践中占比并不大。因此,为了避免研究对象的单一性和形成更完整的译者风格研究生态,应该纳入更多的体裁。

其二,就研究参数而言,语言形式的参数比如词汇丰富度和句长仍然是主要的数据,今后应将非语言特征比如译者的选材、前言、后记和注释等纳入研究范围,并且将其当作译者话语的一部分。译者对译作的影响无处不在,因此译作并非完全再现原作[33],译者不仅是“翻译主体”,而且还是“历史存在”[34],译者风格也不等同于翻译策略,仅仅通过语言特征来描述译者风格是不全面的,译者采取的翻译策略不仅要考虑源文本,还要考虑译者的翻译目的和所处的文化环境,而这些都要通过收集非语言特征才能得到。

其三,就研究模式而言,平行语料库使用的越来越多,不过大多数学者使用的自建语料库。目前文献数量较多的研究对象大多是使用的国家或省部级社科基金资助建成的语料库,比如关于《红楼梦》和《莎士比亚》的平行语料库。一方面是因为这些著作本身具有翻译研究价值;另一方面已经存在的语料库客观上为学者们提供了便利,所以这些著作及其译本为研究对象的文献数量明显更多。除此之外,单语可比语料库可以帮助分析译文语言特征及其译者风格,而平行语料库则可反映译者选取的翻译策略及其译者风格的成因。因此,国家可以加大对语料库建设的资助力度,除了选择国内外经典著作,还可以选择当代具有影响力的中国著作,这样可以更好地促进优秀中国文化走出去。

不过,未来译者风格研究上也不能因为语料库所具备的优势而夸大其功能,毕竟语料库属于静态文本,其时限会影响译者创造性[35]。除此之外,如果一味追求量化手段,导致脱离源语文本风格和译者风格,则会让研究过于浅显或者提供了无意义的冗余数据。

五、结语

语料库作为新媒介出现,为翻译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范式,也为国内译者风格研究采取量化与质化相结合的方法提供了技术支持。从2002年第一次引介到国内,目前已经过去了二十年,关于语料库的译者风格研究,学界对其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的认识也更加深刻。本文在中国知网上选取了近年收录的核心期刊的语料库译者风格研究,并将其以源语言取向和目的语取向视角划分为两类进行了特征分析。总体来说,虽然语料库译者风格研究目前仍然存在研究对象较为单一和自建语料库规模较小等问题,但是语料库作为实证研究的工具,有效避免了传统描述性方法可能带来的主观评价偏差。因此,相信随着语料库技术升级,译者风格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会有所提高。

猜你喜欢

译本语料库译者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语料库翻译文体学》评介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佛说四人出现世间经》的西夏译本
翻译中的“信”与“不信”——以《飘》的两个中文译本为例
基于JAVAEE的维吾尔中介语语料库开发与实现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语料库语言学未来发展趋势
从翻译的不确定性看译者主体性
《孙子兵法》俄译本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