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岩精神融入“课程思政”的价值分析

2023-04-16红,曹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南方局红岩共产党人

姚 红,曹 刚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1331)

一、引言

中国共产党经过百年磨砺,终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以《决议》的形式“形成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1],红岩精神就在其中,而且还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中唯一诞生在国统区的革命精神,因而其精神气质更显独特,更有和其它时期革命精神不一样的特殊的历史价值和教育价值。进入新时代,红岩精神仍能穿透时空深深浸入中国共产党人的血液与灵魂之中,值得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薪火相传。

二、红岩精神的独特属性

梳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三个不同阶段所展现出的一系列伟大精神,它们都具有两个基本的属性,一是体现为共同属性,二是体现为特色属性,共同属性表现为有“崇高思想境界、坚定理想信念、巨大人格力量、浩然革命正气”以及“爱国、奋斗、团结、奉献”[2]的精神。中国共产党在三个不同历史阶段展现出的所有精神都有以上共同的属性,它们体现了在不同历史背景、不同时代条件下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精神品质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也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价值和理论基础。纵观中国共产党在每一个阶段产生的精神,除了共同属性外还有其各自独特的个性。“红岩精神是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以周恩来同志为代表的南方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在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初期风雨如磐的斗争岁月中锤炼形成的革命精神。这种精神冠名‘红岩’是因为南方局的驻地叫‘红岩村’。”[3]总之,红岩精神有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所描述的所有共同的本质属性,同时还更具有其独特的属性。

(一)红岩精神承载的特殊的使命

红岩精神承载的特殊使命是指南方局中国共产党人为了执行统战任务,在国民党统治区进行的“合法”斗争。抗战时期在国统区的陪都重庆成立了中共中央秘密的领导机关南方局,南方局最早成立的目的是为了推动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维护抗战团结大局,这时南方局共产党人具体的使命是在国统区各方势力的重重包围之中巧妙地与国民党周旋、斗争,做着艰难的特殊的工作。抗战胜利后南方局的活动历程,包括毛泽东在抗战胜利后奔赴重庆谈判,商讨和平建国的事宜;也包括解放战争后期,川东地下红岩英烈们为了理想、信念、信仰,身处劣境,仍坚贞不屈进行隐蔽斗争。红岩精神在各个阶段的特殊使命,彰显了共产党人的人格正气以及承载的爱国、团结、奋斗、奉献的精神。由于执行的是特殊使命,革命中难免会出现叛徒和不坚定分子,他们为了得到国民党高官厚禄的赐赏相继叛变革命,使革命遭受巨大损失,血的教训让关押在监狱中的红岩英烈们反思,他们以自我革命的精神用鲜血乃至生命在狱中总结了八条教训,内容为:“1.防止领导成员腐化;2.加强党内教育和实际斗争的锻炼;3.不要理想主义,对上级也不要迷信;4.注意路线问题,不要从“右”跳到“左”;5.切勿轻视敌人;6.重视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经济、恋爱和生活作风问题;7.严格进行整党整风;8.惩办叛徒特务。”史称“狱中八条”,“狱中八条”充分反映了英烈们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对革命事业的高度负责的态度。[4]

(二)红岩精神凸显的政治智慧

红岩精神的政治智慧是衡量南方局共产党人政治成熟度和政治斗争水平和能力的重要标志。在南方局工作的共产党人面对异常复杂政治局面,以超凡的政治智慧,在国民党的虎穴进行隐蔽的斗争,体现了共产党人处变不惊、运筹帷幄、刚柔并济始终不渝的维护统一战线团结抗日的政治智慧。特别是在抗日前线进入最困难的相持阶段后,国民党蒋介石一面破坏统一战线,另一面有吞并共产党的企图,南方局的共产党人在周恩来同志的带领下,用刚柔相济的斗争策略,果断地拒绝了蒋介石的无理要求,揭露和制止了国民党蒋介石破坏统一战线的行径,最终捍卫了团结抗日的局面。中共南方局面对国民党“溶共、防共、限共、反共”政策,始终以“有理、有利、有节”为斗争原则,尽心竭力扩大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影响,全力维护国共合作抗日的团结局面。尤其是在国民党破坏统一战线的皖南事变发生后,面对统一战线破裂的危险,周恩来、董必武等同志不顾个人安危,留守在复杂的国统区艰辛地工作。为了揭露皖南事变,周恩来同志通过《新华日报》奋笔写下“千古奇冤,江南一叶”的著名题词,揭露了国民党蒋介石对皖南事件的消息封锁,在道义上赢得了国统区各界爱国人士的高度赞誉和支持,其高超的斗争艺术,精准的分寸把握,都令人叹为观止。[5]总之,中共南方局通过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在险恶的环境中,扭转了被动的局面,保存了自身的力量,还唤醒了中间势力,凸显了中共南方局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智慧。

(三)红岩精神呈现的政治品格

红岩精神的政治品格是南方局的革命志士共产党人通过自己的言行、理想和信念凸显出的品格、情操与修养,表现了“出淤泥不染,同流不合污”的政治品格。[6]抗战时期,与在重庆灯红酒绿、金迷纸醉、花花世界生活的国民党完全不同的是中共南方局共产党人的生活却是克勤克俭的,如当年南方局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的工作人员生活条件非常困难,不能完全饱食暖衣,喝水都要去很远的嘉陵江边挑,蔬菜基本靠自力更生自己开荒栽种。[7]在国统区这个“大染缸”里,不仅要面对严酷的斗争考验,还要面对和经受各种美色、名利、地位的诱惑和国民党特务的监视。在这种情况下,中共的地下党员卢绪章、肖林受党的委派以资本家身份经营广大华行和华益公司,赚取了巨额资金,却分毫不差地都交给党组织,而自己过着清苦的生活,并且还要不计得失,委曲求全,忍受着不知内情的亲朋好友的误解,被骂作财迷心窍、与豺狼为伍。这种同流不污、淤泥不染的高尚情操,昭示了共产党人高洁如玉、纯洁无瑕的本色。[8]面对这样的恶劣处境,南方局的共产党人始终从事着与国民党同流而不合污的特殊工作,充分彰显了他们高尚的政治品格。

(四)红岩精神表现的眼界和胸襟

红岩精神的眼界和胸襟表现为南方局的共产党人在统一战线中始终践行着和衷共济、顾全大局的团结精神,也积极践行着和平民主协商的精神。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的团结合作是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的基础和关键,南方局的共产党人运用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和统战政策,在团结国民党共同抗日的过程中,在处理统一战线的复杂矛盾中,总是以和衷共济、顾全大局、团结多数的胸怀和眼界,肝胆相照地与各界爱国人士、各民主党派、海外侨胞等团结合作,使统一战线不断发展壮大。为此,周恩来同志创造性提出了统一战线工作的六条守则:坚定的立场、谦诚的态度、学习的精神、勤勉的工作、刻苦的生活、高度的警觉[9]。正因为周恩来同志带领南方局共产党人在统一战线中正确地采取了以斗争求团结的策略方针,广寻中间势力做朋友,工作中求同存异、休戚与共、同舟共济,赢得了国民党民主派人士的支持和配合以及正义的国际势力的援助,最终形成了更加团结和广泛抗日统一战线。

(五)红岩精神体现的英雄气概

红岩精神的英雄气概表现在南方局的共产党人在国统区面对的时时突如其来的身陷桎梏或百般的酷刑拷打甚至死亡威逼时候,总是挺身而出扭转乾坤或力挽狂澜,总是以牺牲个人利益来保全他人利益或集体利益。这种英雄气概映衬了南方局和红岩英烈共产党人不怕牺牲的鲜明特质和先进性。以周恩来、董必武同志为代表的南方局共产党人以自己言行和精神为全体党员树立了光辉榜样。皖南事变后,面对随时被捕杀的危险,他们总是带头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争取了时局的好转,成功粉碎了国民党的反共逆流。如革命烈士刘国志,面对敌人软硬兼施的威逼,刚毅果决地回怼敌人说道:“有共产党,我等于没有死;如果要我退出共产党,我活着也等于死了。”[10]革命烈士许晓轩面对敌人宁死不屈向难友告别道:“革命胜利后,请转告党组织,我做到了党教导我的一切,在生命最后几分钟仍将这样。”[11]两位烈士铿锵有力的话语,表现出了共产党人的英雄气概。

三、红岩精神的思政内涵

当今的高校学生,成长在国家高速发展的大变革时期,受到多元文化思潮的影响,他们思维活跃、追求个性,接受新生事物比较快,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上会面临着多重挑战与困境。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多种社会思潮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其中一部分大学生存在着过分追求金钱和物质享乐,缺乏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观念,忽视精神追求的现象。红岩精神中蕴藏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契合了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利益观和职业观培育的需要,是涵养当代大学生的宝贵精神资源。红岩精神在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引领、文化传承、实践效能等方面能发挥重要的教育作用。

(一)红岩精神是传承红色基因增强文化自信的宝贵思政教育资源

红岩精神中不仅蕴含了爱国、奋斗、团结、奉献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和精神品格,同时更蕴藏着维护党在统一战线中的处变不惊、运筹帷幄及刚柔并济的政治智慧和政治品格,和衷共济、顾全大局的团结精神,平等协商的民主眼界胸襟,以及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红岩精神还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思想、理想信念、人格力量和浩然正气等特质。红岩精神能为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提供丰盛的精神营养,是传承红色基因增强文化自信的宝贵教育资源。

(二)红岩精神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生动教材

红岩精神体现出当年南方局的共产党人在国统区特殊而严峻的处境中,为了执行党的特殊使命,面对着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时,表现出的高风亮节、宁静致远的人格魅力和党性修养,为今天大学生提供了人格榜样。特别是“狱中八条”的总结虽带有时代的局限性,但它对今天追求进步青年大学生来说仍是难得的党性教育资源。“狱中八条”对于当今大学生发扬奋斗精神和增强理想信念有重要的警示作用。今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正处于关键时刻,新时代赋予新使命,红岩精神中蕴含的中国共产党的一系列先进的理论和策略以及自我革命精神,为当今青年大学生了解执政党应对国际国内繁杂处境的严酷考验提供襄助,是对当今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生动教材。

(三)红岩精神是传承统战智慧及操守的珍贵思政教育资源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红岩精神的眼界和胸襟表现在统一战线中实施和衷共济的团结精神和平等协商的民主精神。红岩精神蕴含的这种智慧和操守是巩固和发展新时期统一战线的需要,也是维护今天社会政治稳定的需要。红岩精神对于化解今天国内外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当前正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面临的对外开放程度也前所未有的加大,随之而来的是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不断涌入,社会意识多元、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复杂。在这种环境下,执政的中国共产党面临着随时处理国内和国际矛盾的状况,决不可以放弃党的统一战线这个致胜的法宝,应从中吸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统战智慧、统战斗争艺术、统战斗争精神来应对国内外各种挑战,来发挥团结中华儿女铸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功能。执政的中国共产党需要用统战思维和理念,以宽广的胸怀,以诚待人,团结国际国内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要不断增强斗争本领,坚持正确的斗争方向,在各种斗争中,以斗争求团结,既讲原则又讲策略,实现两者的灵活结合。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处理国际的事务中需要汲取红岩精神中的“出淤泥而不染”“同流而不合污”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做到刚柔相济、锲而不舍。在处理一些棘手的国际事务的时候,能科学地判断和把握中国与西方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斗争规律和方向,无论在经济领域还是政治领域都要时时关注国际环境的变化,既要做到敢于斗争,又要做到善于斗争,以最终达成以斗争求团结、求合作的局面。总之,红岩精神中内涵诸多统战智慧及操守,是弥足珍贵的教育资源,这种教育资源能够激发大学生在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团结精神和平等协商的民主精神。

四、红岩精神融入“课程思政”的价值分析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强调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高校学生的各门课程的教学中,着力构建“大思政”“大德育”的工作格局。高校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战场,红色精神为高校立德树人提供精神动力。为了弘扬和传承红岩精神,除了发挥“思政课”的主阵地的作用外,更需要借助“课程思政”起协同作用,通过发挥两个主要载体的育人作用来传播红色基因。“课程思政”是由上海大学创新提出的一种全员参与育人的新的教育理念,它的本质是一种教育观和课程观。“课程思政”是以课程为载体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最终实现全员育人的格局。“课程思政”要求高校的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把教书育人的使命落实到位,要求在恪守各门课程自身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课程的知识内容和能力培养要求,从各门课程中深挖能达成价值引领、思想启迪以及真善美的一切德育元素,并把这些德育元素“基因式”地融入到各类“通识课”、专业课程以及各类实践课程和校园文化活动中,让这些课程和文化实践活动在达成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同步实现价值引领的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课程思政”实施的方法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不同的,“课程思政”是隐形教育,“课程思政”需要有效地运用隐形的特点及途径来实现寓德于课,发挥出因势利导、润物无声的育人作用。通过实行隐形教育,让“课程思政”与实行显性教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共同实现协同育人的教育目的。总之,“课程思政”建设,旨在破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思政课”与各类“通识课”和专业课各自为阵,相互隔绝、彼此孤立的“孤岛”现象,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既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也是教师“教书育人”职业本色的理性回归。为此,高校要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课程思政”双轮驱动来传承红色基因,营造出传承红岩文化基因的学校氛围。为了实现广泛的传播,特别需要发挥“课程思政”这个课程范围广的载体优势。通过考察红岩精神的育人价值与“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发现两者的内涵都指向“育人”这个共同目标,两者都有通过价值引领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价值取向。其中红岩精神的内涵凝结了丰富的红色基因和时代核心价值元素,是诸多学科“课程思政”可选择的德育元素,都有正向的价值导向功能,具有丰富的价值引导性,将其“基因式”地融入到各类“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以及各类实践课程和校园文化活动中,并找准课程内容中与红岩精神育人内容相关的契合点,就能实现在更广范围内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

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发挥校园文化宣传活动和社会实践课程育人的功能,让红岩精神为今天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提供丰盛的精神营养,通过深入挖掘和研究红岩精神的内涵品质及时代价值,发挥好红岩精神的“课程思政”全员育人作用,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自信。通过建立大学生红岩文化精神实践教育基地,随时让青年大学生去亲身体验和领悟红岩精神的内涵和品质。通过把红岩精神运用到学校各种形式的文化教育活动和培训领域中,塑造出以红岩精神为核心的校园系列文化精品,形成系列红岩文化宣传品牌,以红岩精神铸魂,以红岩精神化人和以红岩精神兴业。还可以通过把红岩文化精神与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科技手段相融合,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和人工智能等传播手段,积极推动红岩文化精神的创新性传播和创造性传承,从而凝聚并推动校园文化发展的强大正能量,从而进一步带动和确保高校的党史学习教育取得实效。

五、结语

红岩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中唯一产生在革命时期国统区的革命精神,它在中国革命中承载着特殊的使命,蕴含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基因,有其独特而深厚的育人价值,是传承红色基因增强文化自觉自信、传承统战智慧及操守的珍贵思政教育资源,是新时代激励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高校把红岩精神融入“课程思政”和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中,应先注意将红岩精神蕴含的思想精髓和时代价值凝练成与所属专业课程相关的知识点,再有选择地将红岩精神所承载的特殊使命、政治智慧、政治品格、眼界胸襟和英雄气概的生动历史故事有机融入,这样可以极大地提升课程及校园文化活动的生动性、鲜活性及发挥出价值引领的作用。学生通过红岩精神的学习与体悟,亲身感受红岩精神的思想品格、凛然斗志和精神魅力,感受红岩先驱们的革命足迹和奋斗精神,在红岩精神的传承与弘扬中不断提升思想境界、磨炼意志品格、涵养浩然正气、练就过硬的本领。总之,红岩精神融入高校“课程思政” 和校园文化建设实践有重要的价值,有助于培育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利益观和职业观,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弘扬爱国、奋斗、团结、奉献和创新的品质。

猜你喜欢

南方局红岩共产党人
共产党人的感情
修炼好共产党人的“心学”
南方局历史是一座富矿
关于共产党人“心学”的几个问题(下)
关于共产党人“心学”的几个问题(上)
上汽红岩插上互联网翅膀
抗战时期南方局的文化统战工作及其意义探析
红岩英烈张文端:潜伏在敌营中的乡长
中共中央南方局对中间势力的统战工作研究
毛泽东与红岩精神——从党的建设和群众路线角度所作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