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的当代价值

2023-04-16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历史观人类历史

王 跃

(安徽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一、引言

当前,人类社会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继续走在世界历史进程上。站在全人类共同命运的高度,“整体主义精神”这种进步历史观必须得到高度重视。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正是深刻把握了当今世界的整体性,把人类从“利益共同体”引向“命运共同体”,在世界历史进程中为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是对中国与世界的历史和现实问题长期深入思考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当代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丰富的实践积淀、科学的内涵和广阔的时空视野,为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指明了历史方位和远景目标,深入学习和把握习近平历史观的整体性原则和整体性特征,对于我们深入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整体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现实意义,具有十分重要的当代价值。

二、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的理论意义

习近平历史观在理论上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作出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原创性贡献,为巩固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指导地位和推动发展新时代的新史学提供了理论指南,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一)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与时俱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新阶段,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科学分析了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为未来中国的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深化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作出了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原创性贡献。

1.深化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转变,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习近平基于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历程,提出社会矛盾发生转变和“中国梦”等重要论断,从理论上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

首先,“中国梦”概念是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的科学表达。习近平根据中国近代以来的发展历程,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梦”的概念。“中国梦”的时代价值,鲜明地体现在其历史(时间)整体性和空间整体性上,这既是时间的连续性,也是空间的拓展性,在新时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意义重大。“中国梦”的现实性本身就在于,随着当今时代世界历史朝着纵深方向发展,它以中国智慧为人类发展贡献了中国方案,这都得益于其整体性的特征,包容并拓展了人类现代化的空间。可以看到,在这里,习近平是从整体性的视角来阐发“中国梦”的,特别是从时间整体性上,描绘了中华民族对于“中国梦”的接力过程。“中国梦”本身具有其整体性特征,包括时间整体性、空间整体性、理论整体性和实践整体性,统一于“现实的人”这一主体。

其次,中国梦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密切联系。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向全国人民指出“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2]他认为“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我们首先要回答的问题。这是邓小平对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守正创新,显然,这也是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立论基础,正是这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吹响了向新时代进军的号角,构成了中国道路的立论基础。“中国梦”的提出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深化。随着改革开放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提出的“中国梦”,把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推进到一个新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2.发展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

历史和现实充分表明,人类社会依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马克思所描绘的大变革时代。因此,马克思的整体性历史观是我们分析历史和世界发展大势的强大理论武器。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首次提出了关于“世界历史”的理论,他们认为人类活动不仅是民族的、地方的,也是世界性的普遍交往。马克思认为,世界历史是在人类生产方式及交往方式的变革基础上形成的。[3]习近平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基础上指出:“今天,人类交往的世界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深入、更广泛,各国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频繁、更紧密”。[4]习近平创造性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以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深刻分析和把握了人类的历史进程。所以,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贯穿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方方面面,把握住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就抓住了“牛鼻子”,有助于提升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水平。

首先,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的又一集中表达。大变局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时代背景。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立足于新时代新背景倡议世界各国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为契机,复兴古代“丝绸之路”这条商贸大动脉,搭建“一带一路”新平台,推进全球现代化。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深刻把握了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紧紧围绕世界局势的新变化和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发展难题,为人类在世界历史进入新阶段继续健康发展找到了“最大公约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构想,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和积极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经济格局变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我们知道,“真正的共同体”作为马克思恩格斯共同体思想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落脚点是关注人类发展命运,而人类命运也正是离不开共存、共生、共荣的思想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马克思恩格斯所表达的实现“真正的共同体”理论的延伸和创新,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追求与马克思恩格斯“共同体”思想的理论精髓高度契合,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共同体”思想的继承和创新。

其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深化。习近平指出,中国不断扩大开放,发展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中国梦”在空间意义上的整体性,为人类解决共同面临的问题给出了方向,那就是构建起命运共同体,其空间整体性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升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解决当今世界人类共同发展难题的一把金钥匙,也是符合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利益的战略举措,在理论和实践上回答了在世界历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世界各国如何继续发展的问题,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想是应对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秩序与治理规则深度调整的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符合世界历史发展当代特征的,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继承与升华,它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得到了深化和发展,也是推动21世纪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创新的理论成果。

总之,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在坚持与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开创历史唯物主义发展新境界,推动了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社会发展动力理论和世界历史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当今时代,人类社会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期,现代性和世界历史正朝着纵深方向发展,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使得人类日益联系为一个整体,人类社会正面临着众多共同的发展难题。要合理解决这些难题,需要一种整体性的历史观,全面深刻分析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为人类未来发展指明一条科学的康庄大道。

(二)为新时代治国理政提供了科学的历史观

历史观,是人们关于历史的根本认识,也是对自己本民族文化的根本理解。历史观如果不正确,那么对其本民族历史文化的正确理解也就无从谈起。当前,历史虚无主义者以编造、歪曲和分解历史的方式,丑化先进人物和领袖,企图去翻反面人物的案,这种畸形的历史认识就是错误历史观的典型代表,它们的目的是否定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搞乱人心。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从整体性上为意识形态的正本清源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抵制歪曲国史、党史的错误言论,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对于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定“四个自信”,从而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有助于在治国理政中帮助人们树立科学的历史观,从而巩固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指导地位。

(三)为推动发展新时代的新史学指明了方向

大力普及历史唯物主义知识,在全社会形成科学的唯物历史观,建立公共历史科学,开展历史知识的教育普及,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常识,建立自己的话语体系,坚决抵制西方敌对势力在网络文化中的反历史唯物主义话语霸权,构建形成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新生态,建立起属于中国历史科学的话语体系和学科体系以及学术体系,这是促进新时代我国新史学的发展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针对史学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对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进行了严厉回击,对史学研究领域进行规范引导,史学研究中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首先,推动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新形态。中国传统史学中的许多史学观念和史学理论等观念在史学发展中或长久地传承,或广泛地使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需要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赋予它们史学发展的新的意义和内涵,将它们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相结合,进一步彰显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十分强调加强对中国传统史学的认识,要求把中华传统史学中的一些优秀思想观念和人文精神深入挖掘出来,从而促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健康发展,这对于树立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坚持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有助于推动历史研究、历史学科建设发展。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把握它的精髓,这对于当今中国历史理论和史学理论的建设在实践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可以说,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为新时代推动中国的历史研究和历史学科的健康发展也指明了前进方向。

习近平指出,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5]可以说,在史学理论上,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创新性地回答了应以何种态度对待和学习历史以及应以何种方法运用历史。习近平总书记专门给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中国历史研究院致贺信,鼓励开展历史研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积极带领中央政治局同志自觉主动带头学习历史,同时也动员号召广大干部和群众认真钻研历史,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历史思维能力。他也多次以历史为主题,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的集体学习,在学习时听取讲解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以及讨论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等问题,鼓励大家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历史学的发展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中国史学开始真正步入发展繁荣的黄金时代。

其次,推动中国历史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建立。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明确指出,必须从宽广的视角,从世界和我国发展的大历史背景下,来研究当代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当前的重要任务就是,把中国的历史故事和民族精神讲给世界听,把中国的灿烂文化和为人类作出的贡献讲清楚,使得世界各国加深对今天中国的理解,在国际社会上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6]所以,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为推动构建中国历史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提供了理论指导。

新时代,我们要加强对马克思整体性历史观的研究,深入挖掘以《历史学笔记》为代表的史学著作所蕴含的历史观点、历史理论和历史研究方法,尤其是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的阐发和传播,不断深化对历史学习、历史思维和历史借鉴的重要性的认识,深化对“三大”规律的认识。这将有助于推动中国历史科学的不断向前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更多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总的来说,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对学史、治史和用史等方方面面都进行了阐述,囊括了党史、国史、中华民族史和世界史等方面,充分反映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历史与历史科学方面的认识和理解,在这里高度的历史自觉和历史意识得到充分的体现,同时宽广的历史视野和大历史观得到充分的展现,强烈的文化自信和历史担当也得到了充分的彰显,它为推进新时代中国史学研究提供了方向和遵循。

总之,在新时代,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在理论上使得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和境界,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发展具有原创性贡献,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中国的治国理政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为推动历史科学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

三、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的实践意义

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的人民性的科学价值导向、认同感的科学认识导向和共享性的科学治理理念,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具有深刻的实践意义。

(一)人民性:科学的价值导向

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在人民根本性上为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跳出历史周期律以及增进社会团结的最大公约数提供了科学的实践价值导向。

首先,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是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科学价值导向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去深入了解中国近代以来的各阶段的历史,就可以清晰地看到假如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今天这样的发展成就是不可能取得的,取得现在的国际地位也是绝不可能的。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系统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改革开放前三十年的历史和改革开放后四十年的历史,特别是对中国共产党在中国近现代史中的历史地位给予了科学评价,有利于巩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地位与执政地位。这是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实践意义的生动体现。

其次,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根本内容,也是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科学价值导向的集中体现。历史的本质在于人民追求生存发展交往需要的过程。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人的主体性原则的延伸,是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认为,必须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人民的意愿必须能够得到顺应,人民的首创精神也必须能够得到尊重,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再次,跳出历史周期律是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的科学价值导向的又一集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曾多次提到历史周期律问题,提到当年毛泽东和黄炎培在延安窑洞里的长时间对话,而且强调二人的对话今天依然对中国共产党具有重要的鞭策和警示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又进一步深入回答了这个问题,那就是通过不断解决党的自身问题即自我革命,这样才能够长期执政,从而跳出历史周期律的梦魇。其中,全面从严治党就是为了防止“历史周期律”重演,从而跳出“历史周期律”。在以群众路线为方法的中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深度把握住了“人民创史论”的科学内涵与精神实质,实现了执政规律性、实践性和价值性的高度统一,“在实践逻辑上对历史周期率实现了全面地破解”。[7]

最后,增进社会团结的最大公约数同样是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科学价值导向的集中体现。历史和现实都启示我们,一个国家和民族要想有统一的意志和行动,就必须要有一个能够一直维系的精神的纽带,而这个纽带其实就是人民的精神世界里具有共同的价值理想以及科学的历史观。当下的中国,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速度在不断加快,在这样的历史阶段,各种思潮、观念和价值取向纵横交错,有时会并存着,思想层面也逐渐变得复杂和多样,有时简单的看好像只是具体利益和观念观点不一样,可是事实上并不是这么简单,背后的价值观和历史观的分歧才是最根本的。习近平指出,在价值观上,要想找到一个全国各族人民都能够共同认同的“最大公约数”不是易事,这一点十分重要,因为它与一个国家的前途命运和生活在这个国家的人民的幸福安康密切相关。[8]在新时代,阐发和研究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有助于最广泛地形成价值共识,从而形成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总之,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的人民根本性这一根本理论特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有助于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跳出历史周期律以及增进社会团结的最大公约数[9],为团结和带领14亿中国人民积极投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提供了科学的实践价值导向。

(二)认同感:科学的认识导向

习近平强调指出,对我国当前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的把握正确与否,关系重大,因为这既是我们党进一步明确阶段性中心任务必须首先要搞清楚的,同时也是我们党在制定路线方针政策过程中的根本依据。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在时间整体性上对人类社会和古今中外的历史发展历程作了系统的评价和阐述,为增强历史认同感,即正确认识和评价中国民族的发展历程;现实归属感,即正确认识和把握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未来自信心,即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自信,以及增强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信心等方面提供了科学的实践认识导向。

首先,坚持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的时间整体性,有利于促进历史认同,即正确认识和客观评价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总的来说,近代以来,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就是推翻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大山,努力通过实现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进而在此基础上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可以说,这就是中国整个近代以来100多年历史的主线和主题。因此,如果能够将这个历史的主题和主线把握住,那么就意味着我们从整体性、系统性和方向性的高度上把握住了历史,也就意味着割裂历史、碎片化历史的现象便可以得到避免,更不会陷入历史的迷茫之中。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正是在时间整体性上把中国古代史和中国近现代史看成一个整体,强调中华民族历史的连续性和整体性,这对于抵御历史虚无主义,增强对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认同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其次,坚持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的时间整体性,有利于促进现实认同,即正确认识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和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科学分析和评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现实和未来的问题,它对今天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现实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上都给予了科学回答,这对于全体中华儿女增强“四个自信”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我们知道,新时代中国的主题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它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党和人民经过多年探索,通过千辛万苦才取得的,通过付出巨大的代价才换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从历史中传承下来的,也是从持续不断的探索中走出来的,更是从伟大革命的实践当中走出来的。这是新时代中国取得历史性成果的渊源所在,同样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根基和灵魂所在。

最后,坚持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的时间整体性,有利于增强对未来的自信心,即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信心,从而能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心聚力。在对中国未来的发展蓝图的描绘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未来的30年我们将要完成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历史任务。可以看到,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以宏大的历史视野,指明了中国社会主义的未来发展的前进方向,同时也深化了对“三大”规律的认识,通过对规律的把握,这必将对于增强中国人民对共产主义社会的远大理想的信仰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的信心具有十分重要历史意义。

可以看到,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必将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凝聚起磅礴的中国力量。中国的历史和现实都已经雄辩地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去救中国,这是亘古不破的真理,同样也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因为,这不仅是历史发展得出的结论,同样也是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作出的正确选择。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旨在使中国人民在时间上把握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发挥历史的凝心聚力作用。

总之,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的时间整体性这一基本理论特质,从时间上对人类社会和古今中外的历史发展历程作了系统的评价和阐述,为正确认识和评价中国民族的发展历程,增强历史认同感、现实归属感和未来自信心,激发14亿中国人民积极投入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伟大工程提供了科学的实践认识导向。

(三)共享性:科学的治理理念

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在空间视野上,旨在以“命运共同体”思考历史与未来。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在空间整体性上具有宽广的历史视野和地域视野,立足于中国和世界两个大局进行科学分析与决策,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伟大事业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程以及科学理性应对全球治理体系及治理规则的新变化等提供了科学的实践治理理念。

首先,坚持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的空间整体性,有助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一带一路”倡议是习近平根据世界和中国的历史文化和当前的发展需要提出的,是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提出的重要国际合作方案,推动相关国家和地区在“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基础上共同发展。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立足于中国和世界两个大局,以宏大的历史空间,充分吸收中国古代历史智慧和世界历史发展规律,积极倡导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和积极参与,这对于中国和世界都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从历史上为世界各国,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找到了互惠合作的利益共同点,必将在未来的世界历史进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其次,坚持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的空间整体性,有助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历史意识的整体性观念十分重要,尤其对于今天的人类社会来说,更是不言而喻的,它对于我们今天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历史启示与理论价值。所以说,习近平的整体性历史观作为一种整体性观念,对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当今世界,世界历史向纵深发展,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增多,特别是2019年末以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更让全世界人民深切体会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意义。习近平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与联合国的共同安全的和平理念是高度契合的,它给今天充满了不确定性的世界指明了继续前进的方向。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立足于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充分并深刻地分析了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发展大势,把人类从“利益共同体”引向“命运共同体”,为推动构建新型的大国关系和积极构建人类的命运共同体找到了一个共同遵循,是世界意义的“最大公约数”,为人类社会的未来的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最后,坚持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的空间整体性,有助于积极应对全球治理体系及治理规则的新变化。众所周知,在人类的历史上,中国的智慧曾经对世界带来过极其深刻的影响,中华文化也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有十分重大的贡献。推动构建新型的国际关系,促进世界各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互鉴,是未来人类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的必由之路。习近平的全球治理理念为推动人类文明新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摆脱贫困一直是困扰全球发展和治理的突出难题,中国的脱贫攻坚的历史伟业在世界上是一个人间奇迹,它为世界范围内的贫困治理事业提供了中国样本,可以说为全球的减贫事业作出了十分重大的贡献。中国所开创的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模式,用客观事实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了“历史终结论”的失灵,同时也宣告了那种每个国家最终都要采取西方的制度模式作为归宿的单线式的历史观的失效,超越了“西方中心论”“历史终结论”“文明冲突论”。

总之,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的空间整体性这一基本理论特质,具有宽广的历史视野和地域视野,立足于中国和世界两个大局进行科学分析决策,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以及应对全球的治理体系及治理规则的新变化提供了科学的实践治理理念。

四、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在对现实问题的把握和分析上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性和实践目的性,贯穿于新时代现实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繁荣和发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错误思潮、促进党史学习教育和“四史”学习教育活动等各项事业的始终,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整体性的大历史观,将过去长期取得的成功实践经验适时地上升为了制度性层面的成果,促进了中国特色的国家制度与国家的治理体系都充分地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有根、有源和有生命力,体现了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高度统一。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问题,在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期,这对于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和开启现代化中国之治的新境界的实现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坚持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有助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治理体系、治理理念和制度体系,给今天的中国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和智慧,可以为今天所吸收借鉴。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一个国家究竟要去选择怎样的治理体系,那么这是根据其本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以及其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况而来的,同时也是根据本国的国民的意愿来进行选择的。所以今天我国的国家治理体系,是从中国几千年来的治国安邦的理论演化而来的结果。习近平的治国理政思想以历史传承的中国元素为表现形式,彰显了中国风格。

其次,坚持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有助于开启现代化建设的中国之治的新境界。可以说,实现现代化是中国近代以来的伟大目标,也是世界各国的共同目标。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全会提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这个远景蓝图其实就是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的理论和实践的集中体现。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施工图,是在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指引下作出的,它立足的是当前国际大循环和国内国外的双循环,目标指向是努力开创一个新的发展格局。人类文明历史迄今已有5000多年,人类自古以来就不乏对于未来美好社会的设想和追求,古代中国关于理想社会的图景可以说是异彩纷呈。“中国之治”不仅是意味着一个古老文明要实现现代化,可以说,在时间整体性上,它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大历史的有机统一,而在更大的空间视野上,它将对“世界之治”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

(二)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要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一系列事实可以看到,习近平十分爱好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他本人也积极地推动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他在很多的讲话以及论述里表达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在他的讲话里,我们能经常看到他引用我国古代典籍中的一些经典名句,让人激情澎湃,这都充分体现了他对中国文化的高度的文化自信。此外,习近平近年来多次到全国各地红色革命文化基地和历史文化古迹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如对敦煌研究院、大同云冈石窟等地的考察并主持座谈会,强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工作。习近平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上所作出的一系列亲身的实践,对今天的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弘扬起到了很好的模范作用。例如,2019年8月19日习近平在敦煌研究院考察并座谈、针对我国考古最新发现及其意义为题举行专题的学习等。所以,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三)繁荣和发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

当前,从国际舆论的现状来看,我国总体上还处在劣势,然而这种现状也不是不可以改变的,关键在于怎么去改变。中国是一个哲学社会科学的大国,然而现实中,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的世界地位与我国是不相称的,这是当前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习近平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也找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为此,习近平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在会上强调,当今时代,我们特别要以一个宽广的视角来审视今天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把眼光投射到世界与我国发展的大历史中去,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来构建中国的话语体系。同时,习近平在文艺座谈会上也指出,我们的文艺工作,必须要以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作为根本任务,让文艺作品真正能在鼓起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10]可以说,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对繁荣和发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坚持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有利于推进“史学强国”建设进程。我国史学话语体系的建设和史学话语权要想提高,必须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开展具体的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研究开始,必须形成一种自觉,这是最根本的方法。纵观人类整个历史,可以发现,一个国家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怎么样,这和这个国家的物质基础是相适应的,尤其是在话语体系和话语权上是要相匹配的。在新时代要加强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的研究,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历史观的丰富内涵和鲜明的历史文化指向,增强中国人民对我国各个历史阶段优秀文化的自信。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从近代的“史学救国”向新时代“史学强国”的转变,才能发展形成新时代的“新史学”,才能提高全民族的自信心,从而完成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文化使命。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对于今天推进“史学强国”建设进程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贯穿于其中的各个层面及其具体内容。因此,坚持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有利于构建并传承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共同价值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要“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非不乱则国家治”。传统一刻也不能丢掉,这是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在,如果丢掉了那就相当于把自己的精神命脉丢掉了。所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要做好,把它作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工作来抓,而且要抓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坚实的现实基础和强大的道义力量,其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性、人民性和真实性深刻蕴含了人民、历史(时间)、空间、理论和实践等五个层面的整体性特征。所以,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五)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错误思潮

坚持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有利于抵制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想。当下,历史观的争论是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出现复杂化和隐蔽化的一个突出重要的表现。对于错误的历史观,我们不能坐视旁观,而是要予以坚决的反对。所以,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的重要论述精神,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把历史虚无主义的政治本质充分暴露出来。当前,国际上出现的扭曲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歪曲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的历史、颠倒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等敌对势力观点,以及国内出现的否定中国革命正确性、否定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等错误思潮络绎不绝,把握住了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就能在实践上对历史虚无主义予以有力还击。历史虚无主义严重违背了历史研究的党性和科学性原则。所以,必须旗帜鲜明地打击历史虚无主义的势头,这是新时代历史研究者应当自觉担当的历史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指出,要树立正确党史观,要坚持以我们党关于历史问题的两个决议和党中央有关精神为依据,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他在讲话中,特别提到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更好正本清源,固本培元。所以,深入把握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这对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错误思潮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六)促进党史学习教育和“四史”学习教育的开展

新时代中国增进文化自信,要在“四史”学习教育中深刻理解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从2010年至今,习近平在讲话中多次提及学习“四史”。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不管在任何条件下、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我们的历史,我们党的历史更是如此。中国共产党人绝不做历史的虚无主义者,同样也不做文化的虚无主义者。他强调,进行“四史”的学习的过程中,必须以“大历史观”的视野去考察历史,这样才能真正清楚地“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指出,要教育和引导全党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树立大历史观。在这里的“大历史观”就是要把握住历史的整体性,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广阔的空间视野来观照历史。现实中,在“四史”学习教育过程中把握住了习近平历史观的整体性,就能始终抓住“四史”的主线和精髓,把“四史”联系起来进行学习并抓住各自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做到深入学、集中学、对照学,从而使得“四史”学习教育活动和党史学习教育取得实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强调,全党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这对于促进“四史”学习教育活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可以说,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内涵丰富、体系完整、富有智慧,新时代开展“四史”学习教育,要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就必须深刻把握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加强对习近平历史观的整体性研究,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观、历史学习的指导思想与理论方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观,发掘中华文化中积极处世之道和治理理念、党员干部修身处世的历史借鉴观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观等重要论述的研究要继续推向深入,不断推进习近平历史观的大众化,从而构建起中国独立自主的历史叙事和现代性叙事框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建设提供坚实的历史文化根基,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注入更多历史智慧元素,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所以,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在现实意义上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正在推进的各项重大工作和事业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即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凝心聚力;为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政治保障;为繁荣和发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提供科学指引;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挖掘深厚的历史底蕴;为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错误思潮正本清源;为促进党史学习教育和“四史”学习教育活动提供了方向指引。

五、结论

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具有十分丰富的思想文化渊源,深刻把握了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和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带来的挑战这一时代境遇,具有十分丰富的实践形成过程和科学内涵[11],呈现出严密的整体性理论特质,其人民根本性、时间整体性、空间整体性、理论整体性和实践整体性的内在逻辑具有十分明确的价值指向。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贯穿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全过程,是全面的、系统的历史观。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深刻地把握住了新时代的历史方位,通过深入剖析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从整体性视野来理解和把握习近平历史观,有利于深化对习近平历史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和把握,有利于增进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整体性原则、方法论和历史视野的认识和把握,有利于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现实意义。当前,学术界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界越来越重视习近平历史观的研究,值得注意的是,已经有不少学者开始从整体性视野来研究和把握习近平历史观,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相关研究成果出现。

猜你喜欢

历史观人类历史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历史观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大历史观”与历史思维培养——以《洋务运动》为例
新历史
习近平的历史观
历史上的6月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