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高校理工类专业课程思政探析

2023-04-16吴佩育张艳青

衡水学院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理工类工科专业课程

吴佩育,张艳青

新工科背景下高校理工类专业课程思政探析

吴佩育1,张艳青2

(1. 石家庄铁道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43;2. 衡水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河北 衡水 053000 )

在新工科背景下,高校理工类专业课开展课程思政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新需求,对落实“立德树人”中心任务和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思政教育融入高校理工类专业课程,有助于坚定理工科专业大学生理想信念、实现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而行、创新课程教育教学方法、建立专业课程思政育人长效机制。在新工科背景下,高校理工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应扎实做好课程思政顶层设计;积极创新课程思政实践,提高师生主动性和积极性;开展“互联网+”教学,为课程思政教育提供网络平台;加强校企联合,与科研机构及企业共建平台。

高校;理工类专业;课程思政;实践路径;新工科

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进程中,科技在我国社会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教育部积极响应当下新工科建设的需要,先后提出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关于推进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在我国,理工科院校数量占本科高校总数的30%[1],同时大国工匠精神的提出使得理工科的重要性更为凸显,因此,在理工科专业中建设课程思政,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育人方式,实现协同育人尤为重要。

在高校,推进理工类专业课开展课程思政,是培养新时代理工类人才的必然要求。理工类人才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强烈的爱国情怀以及实践创新精神,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合理运用,能够更好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在理工类专业开展课程思政,不仅需要在理论研究上下功夫,更应当作为一项重大而要紧的实践任务予以推进。

1 高校理工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时代背景

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对高校教学提出了要求:在课程教学中,要将科学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相结合,从而使得学生对问题的发现、认识和解决能力得到同步提高。理工类专业课程,更多地涉及技能的培养和科学思维方法的锻炼。同时,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又有如下要求:一是理念新,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二是要求新,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三是途径新,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工科”是本质,“新”是取向,要把握好这个“新”字,但又不能脱离“工科”。因此,理工类专业的大学生作为更加偏重“术”和“法”的熟练应用的主体和创造者,更应当培养自身的“大国工匠”精神、提升自身的科技报国情怀和敢于拼搏、勇于担当的历史使命。如何促使理工类专业的学生在理解、认同的基础上,自觉地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是进行课程思政的一项关键任务,这既是思想政治理论永葆青春活力的重要源泉与动力,也是构成思想政治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当下,经济全球化进程愈加迅速,在意识形态领域,各种思想斗争更加激烈,各种西方思潮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造成了一定的冲击。理工类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要结合国内国际两个大背景,结合当下国情,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课堂,这对大学生培养并构建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科技思维尤为重要。在新工科背景下,高校理工类专业应该注重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专业伦理,培养其高尚的行业道德、强烈的文化使命感和职业价值感,引导和培育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塑造理工类专业大学生敢于开拓求实的创新精神,大力弘扬其崇尚科学研究、尊重科学规律、关注人文素养、恪守职业道德的求实态度,促进理工类专业课与课程思政建设同向同行。

2 新工科背景下高校理工类专业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高校拥有大批的高级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与社会其他群体相比,学术氛围更加浓厚,思想意识更为活跃,是意识形态交锋的重要场所。与文科学生相比,理工科学生总体上在思想政治理论方面的基础较为薄弱,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他们思考社会现象、分辨社会热点问题产生影响,不利于其形成科学的“三观”。因此,在理工类专业加强课程思政,有助于消减此不利因素,从而使学生能够自觉坚定自身的理想信念,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最终形成高校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而行。

2.1 有助于坚定理工类专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党的教育方针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接班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培养高素质人才。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场所。作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坚定理想信念尤为重要,应该树立为共产主义事业奉献终身的意识[2]。在学校里,本专业的课程教育是进行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径,虽然理工类专业不同于文科类专业,开展课程思政会有一定难度,但是作为前沿科技发展的重要储备力量,开展课程思政,培育高校理工类专业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培养心怀“国之大者”,使其树立远大理想信念,种下“向善、向好、向强”的种子,才能增强我国未来科技力量,真正做到为全人类、全世界造福。

2.2 有助于实现高校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而行

课程思政建设是当今时代教育工作者的“必修课”,也是一项集专业性强、周期性长、复杂度高于一体的系统性教学改革工程[3],要保证课程思政建设的政治方向,挖掘理工类专业课中存在的思政元素,从而使这些元素融入课堂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来,真正让专业课中的课程思政目标更为明确、教学体系更为强大、教学内容更加充实、教学手段方法更加灵活,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真正落实服务发展、多方面协调发展的思政工作理念,深入推进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在育人载体和方法路径上同向同行。

2.3 有助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才能真正促进理工类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从而形成协同融合、全方位育人的向好局面。比如,教师讲授工程问题时,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通过问题间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用不断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锻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与能力,这些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学伦理的培养,既契合了新工科教学改革的理念,又属于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范畴。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功勋》《峰爆》等影视作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中国力量、中国创造,并结合自己的专业领域交流心得体会,唤醒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爱国情怀。

2.4 有助于建立专业课程思政育人长效机制

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推动思政元素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发挥立德树人协同效应,要以谋划实施时代新人培育工程为抓手,坚持通过重大平台建设为牵引,以完善落实机制为基础,以强化领导统筹为保障,切实把倡导性的理念落实为操作性的机制办法,把育人工作各项政策和举措落实落细到学校的工作理念、教学环节、人才培养中来,这样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大业培养高素质的时代新人,为高校专业课程建立思政育人的长效机制。

3 新工科背景下高校理工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路径

深入开展理工类专业的课程思政工作,要牢牢抓住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依托教育教学改革,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思政育人中的核心作用,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来,深度挖掘理工类学科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落实理工类教师育人使命,发挥理工类课程协同育人功能。

3.1 要扎实做好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

开展课程思政的过程中,要通过专业知识合理拓展,“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地将思政要素自然融入[4]。对于学科中的教学理念设计,要以本学科的特点为出发点,尊重课程间差异,围绕课程的教学目标,寻找合适的思政教育切入点,有的放矢地开展课程思政教育,设计品德教育融入教学方式,从课堂到校外,从理论到实践,从知识输入到知识输出,构建具有专业学科特色的全过程思政育人模式。

对于专业授课教师,要提高自身对于思政元素的挖掘能力以及迁移能力,首先,需要教师提高自身授课水平,研究透彻自身所教授学科知识点中的重难点。其次,任课教师要在平日里多多提升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关注国家政策方针、国内国际时事政治,了解学界热点话题,为挖掘、迁移思政元素做好知识储备。最后,将专业理论课程与思政元素进行有机结合,将思政教育、正确的价值观念寓于隐性教育中来,提升专业课堂中思政教育的强度,以理示人,以情感人,以事激励人,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高尚情感和社会价值的共鸣,从而十分自然地内化为自身的价值取向和理想信念。

3.2 积极创新课程思政实践,提高师生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理工类专业课程中,既要有理论知识的传授,同时也要进行一些相关的课后实践,其中实习、实践课程作为课堂教学的外向拓展,也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载体支撑,相较于课堂中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活动能够更为直观、具体,学生操作性、参与度有所提高。在实践过程中,学生通过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应用能力,为自己习得的知识建构体系,从而养成良好行为,培养优良意志品质、职业素养、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获得更高层次的感悟和体验。与此同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也为师生创造了许多能够近距离接触的良好机会,增加了师生间的沟通和交流,提高了双方沟通、交流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践行全方位育人创造了便利条件。课堂内外两个场景交汇,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叠加,思政教育更有说服力,更能引起学生共鸣。

任课教师在深度了解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情况下,选取与专业课相关的实践主题,通过学生亲身参与,从而把通过课堂教学中学到的知识,与社会实践、公益活动、生产劳动等对应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探究、实践、考察等一系列活动,培养自身的能力,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自主思考能力的有用人才。

3.3 开展“互联网+”教学,为课程思政教育提供网络平台

充分开拓“互联网+”教学资源,课前教师通过“云平台”上传本专业领域内的最新内容,学生做到线上预习、课中巩固学习成果和及时纠错、课后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增强所学知识的一致性和连贯性,从而增强学习兴趣,合理安排好自身学习实践,为思政教育元素在课程中融入留出时间和精力,从而使得课程思政能够有效开展。

在进行“互联网+”教学时,要注意教育方式的多样化,如进行课前十分钟点拨、课中分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课后总结学习成果、社会调查等。在融入方式上,注重创设学生感兴趣的课堂情境,可以通过观看科技类动画视频、真人讲故事的形式提高学生对专业课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好感度。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把三大目标一脉相连,在设计话题讨论环节上,要以开放性高的问题为要点,这样才能让思政元素融入得更为自然、妥当。在教学内容上,要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握时代发展动向,将学生所学习的教学内容与其自身所具备的社会伦理道德等相融合,切实做到显性与隐性教育的有效结合,促使学生把自己的所想、所行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贯通,努力成为一名积极有为、敢于担当的新时代青年。

3.4 加强校企联合,与科研机构及企业共建平台

学生在对企业进行实地调研时,既能将课本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又能对所在企业的发展历程、企业文化、主要业务有所了解。学校能够根据当下社会所需岗位、职业和行业的要求,深化教学改革,进行准确的办学定位,为社会培养所需要的人才;企业依靠学校的专业优势、人才优势和信息资源优势,不断获取人力支持和技术支持,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如石家庄铁道大学土木学院,与中铁四局土木工程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书,在科研合作、技术创新、人员培训等方面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共同搭建产学研创新基地。通过校企联合,让学生在公司内实习,利用所学专业,亲身参与到公司所进行的国家工程项目,让学生了解公司标准的制定过程,同时学生在实习工作中按照操作规程规范操作,正确对待所参与项目得出的数据,从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态度,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素养,增强学生自身的价值判别能力。

4 结语

高校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培养高质量、高素质、高学识的人才,为社会发展输送栋梁之材。因此,面对新时代、新背景、新使命,高等学校的教学活动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来开展。在理工类专业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培养学生自身独有的人文情怀、高尚的职业素养、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提升学生的自我获得感。

[1] 陆国栋.发展迅速成果卓著——70年我国理工科院校发展变迁分析[EB/OL].(2020-2-20)[2022-3-12].https://www.163.com/dy/article/F20P33HO0516RJ0M.html.

[2] 马廉洁,张玮,周立斌.理工类院校开展“课程思政”改革的认识与反思[J].高教学刊,2020(20):189-192.

[3] 周翊,范存辉,刘向君.“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理工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以地学学科为例[J].四川轻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6(2):33-46.

[4] 牛秋业.以专业课教学为平台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31(1):78-81.

A Study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Teaching in All Course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pecialties a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ngineering

WU Peiyu1, ZHANG Yanqing2

(1. College of Marxism, Shijiazhuang Tiedao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Hebei 050043, China; 2. Colleg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Hengshui University, Hengshui, Hebei 053000, 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ngineer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teaching in all courses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pecialties a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 new demand for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talents. It is of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implementing the central task of “moral education and talent cultivation” and guaranteeing the direction of socialist education.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into the teaching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urses a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helpful to strengthen the ideals and beliefs of college students majoring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realize the same direction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courses, innovative educational and teaching methods, and establish a long-term mechanism for cultivating talent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cours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ngineer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courses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pecialties a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e should do a solid top-level design, actively innovate the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courses to enhance the initiative and enthusiasm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carry out “Internet +” teaching and provide a network platform for the educ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strengthe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build platforms for research institutions and enterprise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pecial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teaching in all courses; practice path; new engineering

10.3969/j.issn.1673-2065.2023.01.012

吴佩育,女,河北石家庄人,硕士研究生;

张艳青,男,河北泊头人,讲师,博士。

G641

A

1673-2065(2023)01-0061-04

2022-04-07

(责任编校:曹迎春 英文校对:吴秀兰)

猜你喜欢

理工类工科专业课程
87年工科“学霸”成都追梦记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分部积分法在少数民族预科理工类高等数学教学中的探索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理工类院校韩国语专业转型研究——以山东省为例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
大学理工类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