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衡水毛笔溯源

2023-04-16

衡水学院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冀州兔毫制笔

韩 雪

衡水毛笔溯源

韩 雪

(衡水日报社,河北 衡水 053000)

衡水自古就有制作毛笔的传统,但确切起始年代较为模糊。近来考察文献记载及文物等相关佐证,结合衡水市政协编撰《衡水侯店毛笔》一书时所做田野调查,推测衡水制笔业在春秋战国时期或已存在。

作为中国标志性的书写工具,毛笔在衡水地域的生产和应用具有丰厚的文化基础。武强县杜林村古河道遗址、故城县子游弦歌台遗址这些春秋时期的遗址,说明两千多年前衡水一带已是文化昌盛之地。衡水历代明贤辈出。汉代有大儒董仲舒、《诗经》释者毛苌、书法家崔瑗;魏晋南北朝时期有文学家张载、天文学家张胄玄、史学家李百药、佛学家释道安,儒学人物有北魏熊安生、刘献之、孙惠蔚以及北齐刘昼;唐代有著名边塞诗人高适、写下“人面桃花”的崔护,“十八学士”中有两位是衡水人(经学家孔颖达、盖文达);宋代有类书学家李昉,明代有铮臣马中锡等。

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得衡水地域对文化用品有较大需求。据调查,衡水近代数十个有制笔传统的村庄中,有些是从战国、汉代就有的古村落,如小侯、大赵常、周言等。老盐河畔的小侯村曾是重要的毛笔集散地。“三月三”祭祀笔祖蒙恬的传统习俗,在衡水地域各个制笔乡村代代相传。

古代衡水地区笔材原料丰富,方便就地取材制作毛笔。毛笔的结构主要分为笔杆、笔头两大部分。早期笔杆多为竹木所制,笔头原料为各类动物毫毛,主要有羊毛、兔毫、鹿毛等。

据竺可桢教授《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可知,早期毛笔初步确立形制的春秋战国、秦汉之际,中国气候正值第二个暖湿期。《左传》《诗经》等,那时太行山以东地区冬季经常无冰,北方黄河流域可一年两熟,并多见竹子、梅树等亚热带植物。春秋战国时期,在衡水所处地域,制作毛笔笔杆所需的基础原料之一竹子,曾有条件出产。冀州城北的竹林寺相传为晋代“竹林七贤”之一山涛出任冀州刺史时所建造。据《冀县志》有关记载和民间传说,竹林寺周边曾有竹林繁茂,寺内常年香火不断。这说明华北平原一带曾生长有大片竹林,包括适合制作毛笔的竹子。

至于笔头的制作原料动物毫毛,衡水地区也不缺乏。衡水市博物馆藏有1999年出土于冀州南门外的原始麋鹿头、角化石,经研究断代为新石器时代。枣强县大营镇生产经营皮毛的历史可上溯到商代。这些都说明衡水地区自古皮毛资源丰富,可以为毛笔制作提供充足的笔毫供应。

春秋战国时期,衡水先后处在中山国、赵国的疆域之内。在制笔历史上,“中山兔”“赵国毫”一直为人称道。王羲之《笔经》有:“汉时,诸郡献兔毫,出鸿都,惟有赵国毫中用。世人咸言:兔毫无优劣,管手有巧拙。”唐代韩愈所著《毛颖传》隐喻了毛笔从制作到使用,再到磨秃、废弃的过程。首句就是“毛颖者,中山人也”(毛颖即拟人化的毛笔),在一个侧面说明中山国的毛笔久负盛名。20世纪70年代,河北省平山县灵寿城址和中山王墓先后被发现,出土大量精美文物。其中有墨书玉佩和墨书的石条、木条,还有笔削(修改工具,可削去木简竹简上写错的部分)等文物,虽非毛笔实物,但也是一种指向。唐代,制笔中心随文化中心南迁,宣笔逐渐兴起。但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认为,“宣城亦有兔毫,要之不及北方者劲健可用也”。王羲之也曾感叹“江东下湿,兔毫不及中山”。《古笔考》作者王学雷认为,“中山”是指“北方那个以出产兔毫闻名的中山”。近代,衡水有制笔作坊的村庄基本上都位于当年中山国境内。《战国策》载,公元前297年“赵伐中山取扶柳”。扶柳城遗址在现冀州区小寨乡扶柳城村西南,距现在被誉为“笔乡”的侯店村不过20来公里。中山灭国后,衡水地域大部被并入赵国。这里所处的华北平原之上野兔众多,出产著名的“赵国毫”,至今侯店制笔艺人还在制作兔毫笔。

唐代的笔材兔毫产地主要集中于今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地区。《新唐书•艺文志》记载:太府岁给集贤书院“河间、景城、清河、博平四郡兔千五百皮为笔材”。这些地方与衡水地域关联紧密。查阅衡水各县县志可知,饶阳县隋初属冀州河间郡;故城县唐代分属河北道清河郡,贝州武城县、漳南县;枣强县隋开皇十八年改为漳南县,属清河郡贝州辖,大业三年(607),改贝州为清河郡,漳南县仍为清河郡辖;今衡水市东北部和沧州西南部一带,隋时置有景城县,大业初属河间郡。也就是说,今衡水饶阳、故城、枣强、景县等地域,在唐代均产优质兔毫。

程民生《宋代地域经济》(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载,宋代河北气候凉爽,水草充足,南近京师,北临边防线,成为当时官方最大的牧马之地。宋仁宗时,群牧司管下的河北牧监有十处之多,分布于洺、卫、相、澶、瀛、定州和大名府之间,“相望皆是棚基草地”(《长编》卷三七四,元祐元年四月辛卯条)。不仅有官营养马业,还有官营养羊业(宋政府设有养羊司),为制笔业生产羊毫笔、马毛笔提供了丰富的原料来源。

宋以前笔头原料多为动物毫毛,北宋时期开始以竹丝、麻丝等植物纤维作为辅料,成为制笔史上的一个创新。当时,安平、饶阳两县“田野饶沃,人物繁庶”(《梦溪笔谈》卷一一),“奥润衍沃,麦茧丝之饶,足赡四方之求……虚市之繁如通都”(《初寮集》卷六《北京深州安平县真府灵应真君庙碑记》)。

衡水所在的中原地区原有比较发达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但在蒙金、宋元战争中受到严重破坏。元朝建立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经济。到元朝中期,中原的多数地方已经“烟火相望”“桑麻被野”。胡祇遹《论司农司》记载:“我中原平野沃壤,桑麻万里。”从蒙古国到元朝,均在北方农业区征收丝料。北方农业区普遍种植的桑、麻两种作物,不仅是纺织原料,也是制笔辅料,沧州、冀州、深州等地曾广植桑树。

明靖难之后衡水人口再次骤减,几次移民后生产才有恢复,笔材仍有出产。嘉靖二十七年(1548)《冀州志》卷七“物产”篇记载:“畜属:牛、骡、马、羊、驴……”“兽属:兔、狐、獾。”卷七“田赋”篇记载:“冀州,马地540顷50亩,每亩征银五厘二丝五忽;牧马厂地十处共113顷20亩6分。”

清康熙十九年《衡水县志》记载:“侯店村,治西南十二里,民居六十余家,民多造笔贩笔为业。”至此,衡水制笔业才见于文献记载。在民国时期的各类统计资料中,其蓬勃发展的印记更为明显。

从1915年巴拿马赛会大奖章,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业部优质产品奖、河北省轻工业厅工艺美术百花奖、振兴河北经济奖,衡水市“明星企业”“十佳创汇企业”……在一代代制笔人的奋斗下,衡水毛笔获得多种荣誉,“笔乡”美名声誉日隆。现在,衡水市委市政府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助力古老的衡水毛笔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韩雪,女,河北衡水人,衡水日报社专题部主任,主任编辑。

责任编校:曹迎春

猜你喜欢

冀州兔毫制笔
探析宋代斗茶文化对兔毫盏的影响
冀州中意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河北冀州国昊电力设备科技有限公司
兔毫建盏的鉴赏*
On Humanisim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rough Uncle Tom’s Cabin
2018年《中国制笔》目录索引(总148~151期)
砥礪奋进 筑梦前行——庆祝中国制笔协会成立35周年
黄色兔毫釉的研制
2017年《中国制笔》目录索引(总144~147期)
2016年前10月制笔行业统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