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二届全国儒学史学术研讨会暨河北省董仲舒研究会2022学术年会”成果综述

2023-04-16

衡水学院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董仲舒儒学思想

代 春 敏

“第二届全国儒学史学术研讨会暨河北省董仲舒研究会2022学术年会”成果综述

代 春 敏

(马来西亚理科大学 人文学院,马来西亚 槟城 118002;衡水学院 河北省董仲舒与传统文化研究中心/董子学院,河北 衡水 053000)

2022年10月29日,“第二届全国儒学史学术研讨会暨河北省董仲舒研究会2022学术年会”在衡水市故城县董学村召开。此次会议由河北省董仲舒研究会、中共故城县委宣传部、河北省董仲舒与传统文化研究中心、衡水学院主办,衡水学院董仲舒研究院(董子学院)、故城县文旅集团•董子学村、河北省董仲舒与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秘书处、《衡水学院学报》编辑部承办,衡水学院科研处、河北大学燕赵哲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董仲舒国际儒学研究院、西安外事学院国学院、韩国高丽大学董仲舒研究中心、韩国孔子文化中心、董子(上海)科技文化有限公司、衡水董学府酒业有限公司协办。来自河北省董仲舒研究会的理事、全国各地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者、儒商代表、董子故里文化管理部门人员以及韩国学者共90多人,采用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围绕“董仲舒学说在儒学史上的地位”主题展开研讨,成果丰硕,颇多创见。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董仲舒思想研究

关于董仲舒思想的研究是本次会议研讨的主要内容,涉及天人哲学、王道、灾异、五常、阴阳五行、养生、法律、天下观、战争观、重情观、四时观等诸多层面,主题更加深入而广泛。

中国人民大学韩星教授做了题为《董仲舒对曾子孝悌之道的传承与发展》的主旨演讲。他认为,董仲舒对曾子孝悌之道进行形上论证,强化了孝悌之道的神圣性、普遍性、必然性、合理性,并影响汉武帝,将其转化为治国之道,以德教为本,实行举孝廉、孝悌力田、重视《孝经》等具体措施,开创了古代帝制社会“以孝治天下”的传统。

西安外事学院张丰乾教授做了题为《董子论“感”“应”“副”》的主旨演讲。他在《春秋繁露》中精心挑选出“感以礼乐奉人本”“君人者,感而后应”“圣人见端而知本,得一而应万”“天之副在乎人”“人理之副天道”等二十多处集中反映董仲舒“感”“应”“副”天人哲学思想的句子,并从训诂及经学角度进行了深入辨析。

于水的《董仲舒孝论新探——以〈孝经〉为线索》、张思齐的《董仲舒对孝及相关范畴的论述》、李慧子的《董仲舒对五常之道的建构及其意义》、周莲芝的《论董仲舒礼乐思想的渊源》,对董仲舒的五常之道、礼乐思想、孝德、智德等展讨论。

冯斌的《历史与天道之间:董仲舒智德思想研究》,围绕董仲舒“必仁且智”观念进行探讨,认为真正的智慧是在具体的历史境遇下,以最恰当的方式匡扶是非、维护道义,最终上达天道。

白立强的《“天之继欤”:董仲舒辩证养生观的主体意涵》认为,董仲舒养生观体现着鲜明的辩证性质,在注重先天命赋的同时,更强调“寿夭自行”的后天之为。这种从“法天”到“继天”模式的转换,延展至“继天而为”以成物之境域,构成了董仲舒辩证养生观的又一向度。

臧明的《董仲舒“三统说”与王道政治的构建——对“五德终始说”的借鉴与超越》,认为董仲舒在“五德终始说”的基础上构建起了自身的“三统说”,引入阴阳五行观念,引申出“三纲”“五常”观念,构建“天人感应”学说,完成了对“五德终始说”的借鉴与超越,构建起王道政治思想。

刘鸿玉的《董仲舒“高庙高园火灾对”的几点思考》,以“高庙高园火灾”为例,详细解读了董仲舒灾异思想的基本架构、方法及其结果。

曹宝武的《阐道醇儒董仲舒的“至廉而威”》,结合董仲舒的经历,从心正、身正、行正三方面,深入阐发了董仲舒的“至廉而威”的廉政思想。

刘恺的《董仲舒的经与权浅说》,认为经与权是孔子提出的,董仲舒以《春秋》为经权根据,以《中庸》为基础,提出平衡理论,以天人、阴阳、五行论证经权的合理性,认为“春秋大义”指向纵向合作和个体自合作的伦理。

高华时的《从董仲舒的“春秋决狱”到〈唐律疏议〉——实践儒学的确立及其对法律的影响》,李清章、贺小溪的《德主刑辅的礼法阐微:董仲舒法律思想研究》,对董仲舒的法律思想进行阐述。

韩涛的《调均与限田:董仲舒的分配思想》一文认为,董仲舒提出调均与限田,在经济分配上主张限制收入分配差距,调均贫富,遏制统治阶层的贪欲,不与民争利。

李章军的《董仲舒天下观与明清对西方文化的认知》,阐发了董仲舒沿“京师—诸夏—夷狄”的治理进路实现天下太平的天下观,并站在文明互鉴的角度,分析明清时期与西方文化的相互交流和融合。

张业康的《董仲舒“四时”观及其哲学史回响》、孟兵强的《论董仲舒的战争观》、张军的《论董仲舒的重情观念》、马新民的《荀子实学与董子实学》,分别从不同角度分析了董仲舒的“四时观”,“战争观”、“重情观”和“实学”思想,从不同层面折射出董仲舒思想的哲学光辉。

二、董仲舒春秋学思想研究

董仲舒春秋学思想是董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一股学术清流。本次会议成果丰富,且更加深入而精微,既有细致详实的经学考证,又有高屋建瓴的哲学阐发和史学评说。

上海交通大学余治平教授做了题为《“属万物于一而系之元”——公羊家“大一统”观念的哲学起点》的主旨演讲。他系统阐发了董仲舒天哲学“元”“一”“始”“本”的性质,认为“一”被赋予万物本体的蕴含,“始”植入“一”“一元”,是董仲舒公羊学的创造。董仲舒强调“一”“元”,是为君权合法性做论证服务。天道尊阳、尊一、贵一,“大一统”的逻辑归宿是把天下命运都维系于君王一人,给天子施加道义压力。

代春敏、乔彦贞的《救日与救君:董仲舒的“重异”思想——以《春秋》“日有食之”为中心》,认为日食被赋予天道伦理和政治哲学的象征意义,董仲舒“重异”实则是“重政”,“救日”实则是“救君”,体现了董仲舒对王道的笃信和实践。

张靖杰的《“行权”与“尊君”的牵合——论董仲舒“丑父欺晋”的诠释困境》,围绕《公羊传》逄丑父欺晋而存君一事,将董仲舒与何休的观点进行对比考察,阐释关于行权与尊君的问题。

张咪的《道德满足与国祚安危的两难困境——公羊学语境下季札让国的争议分析》,在公羊学语境中比较了《三传》、董仲舒及唐宋以降学者关于季札让国事件的不同评价。从经文是否有贬抑和辞法上分析了产生争议的关键点。

张禹的《逢丑父救齐顷公:何以“当斮”?——公羊学对大夫行为动机、手段和结果的判准》,以逄丑父“当斮”事件为核心,从公羊学视野就大夫行权的动机、手段和结果展开讨论,认为逄丑父救主违背孔子所设定的王道正义,不仅应当受到批评,而且有罪当斩。

张辉的《思想与政治的互动:董仲舒〈春秋〉公羊学对汉代意识形态的建构》,认为董仲舒通过阐发《春秋》公羊学,在发挥尊王思想、倡导“大一统”、主张改制更化三方面建构汉代的意识形态,体现了公羊学的价值理念与现实政治的需求高度吻合,最终为统治集团接受,成为意识形态的组成内容。

李寅生的《略论汉代经学与董仲舒儒家思想构建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影响》,认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后世中华民族思想和国家的统一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杨昭的《〈春秋〉公羊学三系说》,系统梳理了《春秋》公羊学的四种治学路径,认为《春秋》学的理论框架为:事→辞(非辞)→义→道→义→礼(权)→事,表现为道下义、辞、礼、事的展开,四者皆可通道。公羊学有义、例、礼三系,其中公羊义学与公羊例学是研究的重镇,公羊礼学一直受到忽视。

三、《春秋繁露》文本及著作研究

随着近年来董学研究的逐步深入,对《春秋繁露》文本的研究也拓展到具体篇章,包括文本的真实性考辨、思想内容的研读、哲学意义的阐发等,成果丰富。

德州学院季桂起教授做了题为《〈春秋繁露〉之〈三代改制质文〉篇释义》的主旨演讲。他认为,董仲舒关于王朝更迭改制的思想具有鲜明的公羊学派的特点,其主要目的是在变与不变之间找到一种政治文化的平衡,而且变革是由天道法则所规定的。董仲舒的这一思想,代表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成熟,既合乎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又在很大程度上保持文化传统的延续与国家形态的稳定。

魏彦红、魏可音的《董仲舒论〈春秋〉治世原则:“十指”》,以《十指》篇为核心,阐发其治世原则和价值所在,并强调遵循“十指”将会使万物和谐、阴阳和顺、四方仁爱、道义畅行,万事万物循天道以从事。〈春秋〉

崔锁江的《董仲舒〈爵国〉思想探析》,在深入分析董仲舒的授爵授官思想、古代军制、井田制的基础上,揭示了董仲舒分封制与郡县制糅合的制度设计理念,以及对汉帝国政治制度设计的历史贡献。

安桂玲的《初读〈身之养重于义第三十一〉》,比较不同版本的校释,从文字训诂学切入,围绕“义重于利”,重点分析了董仲舒的义利观。

曹迎春的《〈春秋繁露·山川颂〉释读及写作特点分析》,在解释文本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山川颂》的写作手法,指出该篇以经学的方式颂美山水之德,阐述儒家思想观念,堪称“经学化”汉颂的代表作。

耿春红《儒道融汇,共筑君主术——〈立元神〉文本梳理释读》,认为《立元神》篇在阐述君主治国之术时,融合了道家和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主要体现在引用古道家之言、神秘主义、内修技巧等方面,而涉及现实层面和具体操作层面的时候,还是运用儒家思想来阐述。

钱寅的《论清代学者对〈春秋繁露〉的研究》,系统梳理了清代《春秋繁露》的刊刻版本及在校勘、注释、应用等不同方面的研究成果,指出董天工本成书时间最早,凌曙本最早产生影响,苏舆《义证》则是最完备的注本,康有为的《春秋董氏学》是对《春秋繁露》思想资源的重新整合和应用。

韩邦亭的《董仲舒辞赋创作中的儒学烙印》,以董仲舒的《士不遇赋》以及《春秋繁露》中的赋化篇章为中心,解析其文化价值和儒学色彩。

班云雷的《〈天人三策〉与汉代散文》认为,董仲舒《天人三策》所表现出的卓越思想魅力和文学特色,推动了汉代散文“新儒学”创作立场的确立,逐渐形成了汉代文论的实用化标准,此后,经学化的哲理散文风靡两汉。

四、董仲舒生平、贡献及历史地位研究

关于董仲舒的生平考据、历史贡献和地位的研究是本次会议的主要议题,考证的内容更加广泛,方法、原则更加严谨,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评价董仲舒的历史贡献和地位。

董子学院教授、河北省董仲舒研究会会长李奎良做了题为《立足儒学史,反观董仲舒》的主旨演讲。他指出,儒学在孔子之后,发展为以孟子、张载及宋明理学家为代表的“理论儒学”和以子夏、荀子为代表的“实践儒学”,董仲舒是具有先驱意义的第一位“实践儒学”大师。

河北师范大学秦进才教授做了题为《董仲舒正谊明道的影响初探》的主旨演讲。他从思想影响和社会影响两个方面,系统整理了宋代以来董仲舒正谊明道思想的深远影响。从正谊明道与义利观、春秋大义、诸子思想、学术研究、道德观念、衍生主张等方面,阐发了其广泛的思想影响;从皇帝对正谊明道的提倡以及正谊明道对官员、教育、称谓、地域文化等方面深刻的社会影响。

王文书的《明清董仲舒古像及图赞考述》,全面系统地考证了明清时期各地、各种版本董仲舒的画像、雕像及图赞,勾勒出董仲舒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形象,展示出董仲舒的文化影响力和历史地位,也为董子文化产品的开发提供了权威材料。

桑东辉、刘兆扬的《董仲舒对先秦儒家中和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石真龙的《道之接续:董仲舒对西汉儒学的理论转型》,高伯羽的《论公羊学家董仲舒经学上的成就及其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宋泽方的《董仲舒的“天”与早期思想的联系》,张静的《汉代的风俗与历史、哲学:董仲舒的批判与建构》,站在儒学发展史的角度,分别从董仲舒的中和思想、道统接续、经学思想、天人哲学、风俗建构等方面,分析并明确董仲舒在文化传承中的贡献和地位。

白晨昭的《王充对董仲舒的评价及其学术史价值》,认为王充不仅从德行、才能及思想层面,大力褒扬董仲舒,而且还借此展开了对汉代思想的深入讨论,彰显天人关系内涵的演化,为后世人物及思想评价提供了参考范本。

刘长城的《“经学时代”第一人——冯友兰、张岱年论董仲舒》,通过分析冯友兰、张岱年对董仲舒思想要旨、时代关联的论述,客观评价了两位哲学家对董仲舒哲学思想的梳理和定位。

杨英法、郭广伟、戴雅娜的《董仲舒在中华文化道统形成中的定型性作用及其历史反思》,认为董仲舒“独尊儒术”主张的实现,在理论内核上实现了中华文化的道统统一,在思想文化尤其是道德伦理领域实现了“一是非”的道统效果。

田卫冰的《浅析历代吟咏董仲舒潜学诗歌》,辑录了历代歌颂董仲舒潜心治学的诗歌200多首,并对创作者和创作特点进行了分析。

董观堂的《董仲舒“下帷讲诵”民间之说》,认为“下帷讲诵”在当地民间广为流传,与正史遥相呼应,相辅相成,是历史永恒的记忆。

董忠泉的《董子世家之从广川董仲舒到湖北麻城董必武、江西婺源董天鸿》,以大量真实可靠的家世传承谱系,考证了董子世家的起源、出世、迁徙以及与孔子、朱子世家的渊源。

陈国阳的《董仲舒——玩转政治的思想巨人》,郭永积的《董仲舒的圣人地位》,以宏观视角,对董仲舒的先祖和故里进行考证,明确董仲舒的历史地位和评价。

五、董仲舒思想的现代价值

董仲舒思想的现代价值是董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学者从生态文明、治国理政、命运共同体及企业管理、公共突发事件应对等方面,深入挖掘董仲舒思想的时代意义和价值。

韩国高丽大学申昌镐教授做了题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与生态意识》的主旨演讲。他认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揭示了自然与人的交流与共生关系。面对当前人与自然的分离、严重的非人性化和漠视生命等问题,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所蕴含的尊重生命、尊重自然的生态意识,能够为解决问题提供重要的启示。

林志卿的《董仲舒学说对优化民权社会秩序的启示》,运用矛盾分析法剖析了董仲舒学说的历史必然性和个体偶然性,提出了董仲舒学说对优化民权社会秩序的五点启示。

张艳青、丁萍、袁志刚的《董仲舒“度制”思想及其对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的若干启示》,全面讨论了董仲舒以调均、度制解决社会贫富不均的思想,认为这种上下有分、爱有差等的度制思想对于当今社会治理、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高春菊、吴秀兰的《关于董仲舒“大一统”民族观的当代思考》,从文化大一统观、“爱及四夷”的夷夏观、尚“和”的民族观等内容,挖掘董仲舒民族观的智慧以及对当代民族观的启示和影响。

钟邦定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治国理政中的有益启示——兼论董仲舒思想对人与社会道德建构方面的研究》,认为董仲舒的伦理观、教育观、政治观、法学观等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道德建构及治国理政都有基础性的引领作用。

秦奕玮的《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与〈民法典〉绿色原则的完善》,从董仲舒“天人合一”角度解析《民法典》中的绿色原则,挖掘其蕴含的生态文明发展观,并且进一步指出了绿色原则在立法层面的完善路径。

周冉的《董仲舒儒学思想对故城县道德理念及文学生态的影响》,认为董仲舒刚正仁义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儒学思想体系在故城奠定了坚实基础,董子思想对故城道德理念和文学生态产生的影响巨大而深远。

苏东来的《“董子故里”文化建构的实践路径与内在逻辑——以民国版〈景县志〉为例》,以《景县志》中的相关文献为中心,通过学术考证与场景实践,提出打造“董子故里”文化品牌的路径。

张鹏的《董仲舒学说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启迪》,认为董仲舒将人事政治与天道运行融会贯通,以“天人感应”学说作为理论核心,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和现代价值。

董旭楼的《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的“九信”》,将董仲舒思想的“天人合一”与现代企业管理相结合,以阴阳五行解读企业管理的信念、信息、信心、信任、诚信、信仰、信用、威信、忠信等“九信”。

刘贵生的《疫情防控视野下对董仲舒思想的观照》,从“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执政理念”“尊重科学、重视人才的务实精神”“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防范意识”“政令通达、万众一心的抗疫机制”等方面,分析了董仲舒思想的现实价值和意义。

六、儒学研究

崔玲玲的《〈论语〉“慎终追远”章的考证和现实意义》,从曾子的思想和儒家的孝道丧葬观把握《论语》“慎终追远”章的内涵,认为该章的运用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传承良好的家风家教有着重要的作用。

刘道岭的《仁政与王道:孟子的政治哲学初探》,通过阐述孟子的仁政与王道思想,系统分析了孟子的政治哲学主张:力倡制民之产、力主息不义之战、致力于“格君心之非”。

郎嘉晨的《儒门内的韩非:韩非仁说发微》,全面分析了韩非子关于“仁”的解说,认为其上承孔孟,下启董仲舒、韩愈、二程、朱子,是先秦仁说的总结者、汉宋仁说的先觉者。

杨海中、杨曦的《董仲舒、二程〈春秋〉观蠡测》,将董仲舒与二程的《春秋》观及其历史贡献进行了梳理,指出董仲舒使儒学典化,开启儒学的主流地位;二程使儒学哲理化,恢复并巩固了儒学的主流地位,分别是儒学两次高峰的代表。

王闻文的《形上与形下:儒家“气”之思想发微——以董仲舒、朱子、阳明为中心的考察》,认为“气”思想开端于孟子,经过董仲舒系统的诠释和论证而更为显要,对朱熹、王阳明都有所影响。

闫齐麟、闫春新的《〈公羊〉“尊王”传意及其汉唐的衍化、发挥》,分析了汉唐公羊学家尤其是董仲舒、何休对于孔子“尊王”义的阐发,认为其推出了迥异于孔子“尊王”义的公羊“王鲁”说,这是对孔子“尊王”的衍化、发挥和违背。

陈山榜的《论儒学》,站在儒学发展史的角度,以批判的眼光客观评价“尊儒、尊孔”的历史影响,认为对于孔子学说,应给其以适当的历史地位,并加以科学的研究探讨。

张斯珉的《兼综儒道的“未定之论”——周敦颐〈太极图说〉新解》,认为《太极图说》可以被视作一部兼综儒道的“未定之论”。一方面,在人道方面,强调人之为人的规范;另一方面,“无极而太极”的形上体系与人道之间又存在思想断裂。

魏可音的《朱熹“义”“利”观初探》,深入研究了朱熹义利观的内涵、价值维度、工夫论及现代借鉴意义,认为朱熹将本体论与心性论结合,实现了对义利观的创造性发展。

郑建钟的《“实践儒学”的基本观念》,系统考察了西方“实践”观念的主要流变及生活儒学的核心议题,从奠基性角度提出“实践儒学”的纵向轴的三个层级思路:本源实践层级、价值实践层级和客观实践层级。

七、其他研究

赵立新的《技术进步对董仲舒与朱熹思想传播的影响杂谈——以著作权(版权)保护为线索的考察》,以董仲舒和朱熹思想的传播为例,从传播学角度考察技术进步对著作权保护的问题;蔡志栋的《动作哲学论纲》,从哲学发展史角度,阐发关于动作哲学的一些问题;孙斌的《战国布币地名汇释四则——兼论公羊学货币经济思想的现代价值》,对先秦布币进行地名汇释和实测对比,考察公羊学货币经济思想的现代价值;耿文娟的《高校德育途径研究》,探索传统文化与高校德育融合新方式;常海成的《勘定南海疆界,建立不朽奇勋——记衡水籍杰出地理学家郑资约》,论述了郑资约为捍卫南海主权所做的努力和贡献。

本次会议立足学术,议题广泛,研讨深入,学者们从不同方面加深和拓展了董仲舒思想研究的领域,既具有高水平的学术考证,又有真切的现实关怀;既凸显鲜明的时代性和地域特色,又兼具国际视野,不乏新识和创见。丰厚的学术成果必将促进董学研究进一步向纵深发展,推动董学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代春敏,女,河北衡水人,讲师,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校:曹迎春

猜你喜欢

董仲舒儒学思想
春秋决狱与法律解释——以董仲舒春秋决狱案例为中心的考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问题研究述评
《董仲舒思想通解》出版
思想与“剑”
春秋“王鲁”说刍议:以董仲舒为中心
儒学交流在路上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宋代儒学对汉唐儒学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