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劳动教育纳入高校思政课程论析
2023-04-16郭文飞茹亚辉
郭文飞,茹亚辉
新时代劳动教育纳入高校思政课程论析
郭文飞1,茹亚辉2
(1. 衡水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衡水 053000;2.大连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4)
高校思政课程融入劳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是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的必由之路。新时代劳动教育纳入高校思政课程以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原理为理论规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耕读文化”与“工匠精神”为历史根脉,以新时代劳动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为现实语境,对丰富高校思政课程的内涵、发挥劳动教育综合育人功能以及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重要价值。为有效将劳动教育纳入高校思政课程,要全面提升高校学生的劳动素养、优化高校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加强高校劳动教育的制度保障。这对于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实现教育强国远景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新时代;劳动教育;高校;思政课程
劳动教育关乎新时代人才培养大计。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在全面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领域所取得的成就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工作要求和战略部署,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以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举旗定向。然而,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劳动形式的多样化,劳动教育逐步被异化,并且在高等教育中处于弱化、淡化的境地,这使得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纸上谈劳”的现象日益突出。因此,为了有效克服劳动教育在高校教育体系中的缺位问题,立足新时代这一崭新方位,探讨将劳动教育纳入高校思政课程的理论基础、价值定位与路径选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
1 新时代劳动教育纳入高校思政课程的理论基础
新时代劳动教育纳入高校思政课程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内蕴着理论规范、历史根脉与现实语境的理论基础,由此实现了理论、历史与实践的有机统一。
1.1 以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原理为理论规范
劳动是马克思主义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基础性概念与范畴。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劳动样态的考察,并对其进行扬弃和超越,创造性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原理。这一理论克服了私有制和旧式分工对人的本质的极大扭曲,实现了提高社会生产与革新社会形态的统一前进。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原理是我国新时代劳动教育发展改革的主要思想资源,是将劳动教育纳入高校思政课程的理论遵循。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原理是改造社会形态强有力的手段。劳动教育使得工人阶级实现了由自发到自觉的跃升和由消极抵御到积极斗争的跨越,最终必将推翻充满剥削压迫的资本主义社会,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原理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劳动教育克服和超越了异化,实现了人本质的复归,从而让劳动成为了劳动者自觉自愿的活动,实现了人的能力和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因此,劳动教育要充分利用与滋养高校思政课程这个主阵地,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的育人作用,促使思政课的劳动教育内容专题化、常态化。
1.2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耕读文化”与“工匠精神”为历史根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勤于劳动、热爱劳动是根植于中华儿女内心深处的文化基因。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历久弥新,正是因为具有勤劳的品质。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耕读家传、工匠文化等思想至今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为新时代劳动教育纳入高校思政课程的合理性提供了历史根脉。“教子孙两行正路,惟耕惟读”。耕读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体现出的自觉的文化追求堪称是中国人民的“精神专利”和安身立命的处世智慧。同时,“耕读”对中国传统教育也产生着重要影响。可以说,古代的耕读结合就是原生态的劳动教育,是内嵌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教劳结合”。此外,“工匠精神”源于“工匠”,是工匠文化的核心内容。在“庖丁解牛”这一成语故事中,庖丁在“道”的指引下才拥有了娴熟的技艺。因此,工匠做到德才兼备,才能赢得大众的认可。工匠精神的塑造离不开劳动教育。新时代劳动教育要求劳动者具备“辛勤劳动”的苦干、“诚实劳动”的实干及“创造性劳动”的巧干,这是继承和发扬工匠精神的必然要求。劳动教育纳入高校思政课程,就是要培养学生具备严谨敬业、专注执着和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由此推动实现千万劳动人民的中国梦。
1.3 以新时代劳动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为现实语境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根本上抓住了人才培养的薄弱环节,为新时代劳动教育改革发展赋予了新担当、提出了新要求、增强了新使命。一方面,新时代青年劳动教育存在种种问题。因为家庭传统就业观的影响和社会风气的导向,部分青少年一心只读圣贤书,长期脱离了体力劳动,存在脑力劳动比体力劳动更高级的认知偏差。同时,当代青少年面对热门舆论的负面引导,如若缺乏科学的价值判断,就容易养成“躺平”“佛系”等缺乏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的不良习惯。另一方面,时代发展迫切需要加强劳动教育。青年是社会发展中最具活力、最富激情、最有朝气的群体。新时代中国青年既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又承载着崇高的历史使命。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新时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义不容辞地与时代发展、祖国繁荣、民族复兴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因此,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是为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筑梦历程提供后备力量。将劳动教育纳入高校思政课程就是要培养学生深厚的劳动情怀,唤醒部分青年的劳动意识,为新时代的伟大事业砥砺奋进、勇毅前行。
2 新时代劳动教育纳入高校思政课程的价值定位
劳动教育与高校思政课程具有目标的互促性、内容的耦合性、方法的互补性与功能的契合性。新时代高校必须将劳动教育纳入高校思政课程,这在丰富高校思政课程的内涵、发挥劳动教育综合育人功能、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等方面,具有鲜明的价值定位。
2.1 增添劳动元素,丰富高校思政课程内涵
劳动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其他教育形式无可替代的效能。劳动教育作为全面培养学生劳动素养的教育方式,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与教育途径方面与高校思政课程有颇多共鸣之处。高校思政课程中增添劳动元素,可以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德育价值、教学价值与评价价值,从而丰富高校思政课程的内涵。在德育价值方面,“劳动作为具有教育性的活动,是儿童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发展方式”[1]。这也是劳动教育可以融入思政课程并能够彰显其德育价值的重要前提。高校思政课程要培养学生礼敬崇尚劳动的价值观和树立尊重劳动者的价值观,并在未来自觉践行中成为一名新时代的光荣劳动者。在教学价值方面,高校思政课程融入劳动教育元素也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劳动教育不同于传统课程中理论化、抽象化的填鸭式灌输,而可以凭借其活动化、操作化的特点有的放矢地对高校思政课进行有益补充,从而提升高校思政课程的实践力,提高教学质量。在评价价值方面,劳动教育既可以补齐表现性评价的短板,又能够为形成性评价方式的实体化提供强有力的教育内容载体,从而促使劳动教育的评价作用在新时代得到应有的重视。
2.2 落实五育并举,发挥劳动教育综合育人功能
“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2]。立足于新时代的崭新方位,我们需要在“五育并举”的框架下再次确认劳动教育的价值与优势,将劳动教育打造成德智体美四育的重要载体和统合途径,从而更加充分地发挥劳动教育综合育人功能。劳动教育与德育在升华道德情感方面有着契合性,与智育在发展人类理性方面有着一致性,与体育在追求身心一致方面有着关联性,与美育在抒发审美情怀方面有着融通性。因此,我们应结合新时代的发展诉求,摒弃之前在原先发展轨道上惯性推进自动获得的传统方式,凸显劳动教育对德智体美四育集中检验的效用。将劳动教育纳入高校思政课程,就要以综合创新的方式来重构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四育的关系。高校要构建与学生自身相匹配的劳动教育课程、涵育与校内外联动密切契合的综合实践活动、打造与班级建设深度融合的劳动教育,从而促进“五育”之间相辅相成、同向同行、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在新时代重提劳动教育的背景下,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落实“五育并举”,既能彰显劳动教育的本体价值和特殊优势,又能锻造出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2.3 培养全面发展人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劳动教育的终极价值在于助力人的全面发展,要用劳动教育筑牢立德树人基石。劳动教育是立德树人的底层逻辑,其有利于树崇劳之德、增成才之智、强健康之体、育创造之美。劳动教育发挥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等效能,着力培养全面发展、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课程,其与劳动教育在内容和目标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联性。高校将劳动教育与思政课程相融合,为大学生创设了一个与生活、社会更为亲近的空间,旨在让劳动成为每位大学生的“必修课”,使他们在劳动实践中全面发展,从而形成两者协同育人的效应。新时代将劳动教育纳入高校思政课程,需要基于立德树人的视角,来明确劳动教育的价值定位。劳动教育在“五育”中处在基础性、渗透性地位,在实现“五育融合”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彰显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 新时代劳动教育纳入高校思政课程的路径选择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只有纳入劳动教育,充分挖掘其中的劳动教育资源,才能够真正实现“五育并举”,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将劳动教育与高校思政课相融合,应该从全面提升高校学生的劳动素养、优化高校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加强高校劳动教育的制度保障等方面下功夫。
3.1 全面提升高校学生的劳动素养
明晰劳动素养的内涵与结构,是有效提升学生劳动素养的首要问题。高校要将目光投放于学生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全面提高学生劳动素养。高校要帮助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3]的正确劳动价值观,要培塑学生处理个人生活事务、生产劳动事务和服务性劳动事务的劳动能力,要涵育学生养成诚实劳动、辛勤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劳动习惯。在此基础上,教导学生将自己的劳动岗位视作创造人生价值的最佳平台,把劳动精神融入自身的成长成才过程,从中体认奋发图强、艰苦卓绝的丰富蕴涵;继承勤俭节约、敬业奉献的优良传统;弘扬开拓创新、砥砺奋进的时代精神。只有从劳动价值观、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劳动精神这四个关键部分入手,才能够全面提升高校学生劳动素养,从而拓宽高校思政课程中融入劳动教育的实施途径,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
3.2 优化高校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
课程是实施劳动教育的有效载体。优化高校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是将劳动教育更好地与高校思政课程相融合的重要举措。为了凸显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比较优势,就要跨越劳动教育“形式化、空心化、工具化”的困境,将劳动教育纳入未来人才培养体系,有效地建构和优化高校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一方面,要建设通识性的劳动教育课程。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劳动教育基础等课程,既能传授劳动教育的理论知识,又能够让同学通过实践和体验清晰地认识到自身的志趣所在,为未来职业生涯做好规划。另一方面,要实施融合性的劳动教育课程。高校要充分发挥融合课程的引领作用,搭建起“必修+拓展”的“劳动教育—思政教育”的课程体系。高校可以利用好第二课程的育人作用,提供多种劳动教育平台,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实践与体认劳动精神,更好地弘扬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或者通过案例教学或沉浸式教学等方式,推进劳动教育在思政课程中专题化,从而形成有系统性、针对性的融合课程体系。通识性劳动课程与融合性劳动课程有效衔接、良性互动,联袂打造高校思政课程中的劳动教育“升级版”。
3.3 加强高校劳动教育的制度保障
高校实施劳动教育需要建立一套系统完善的制度予以保障,防止劳动教育走偏。首先,加强组织保障。高校要将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四育放到同等地位,同样纳入高校教育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中。同时要加强高校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例如组建劳动教育名师工作室、打造劳动教育综合研究智库等。其次,加强物质保障。高校可以利用工训中心、体育馆、图书馆、健身房等作为劳动教育阵地。同时要配备劳动教育专项经费,对考核优秀的教师给予绩效工资、评奖评优等政策支持,以激励教师群体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最后,加强评价机制。高校要建立健全劳动教育督导监控、考核评价制度,以推进新时代劳动教育改革创新,构建起科学合理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以此打造劳动教育“金课”,有利于切实保障劳动教育持续推进。
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程是遵循新时代我国教育方针而展开的非常有意义的探究,具有清晰的理论基础、鲜明的价值定位与切实的路径选择。在新征程上,高校要形成劳动教育与思政课程良性互动的局面,助推“五育”交融贯通,进而培育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1] 赵荣辉.劳动教育及其合理性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2:105.
[2]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0-03-27(1).
[3]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46.
Analysis on Bringing Labor Education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GUO Wenfei1, RU Yahui2
(1. College of Marxism, Hengshui University, Hengshui, Hebei 053000, China;2. College of Marxism,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Liaoning 116024, China)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to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labor education is the only way to strengthen labor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The integration of labor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aking the principle of the combination of Marxist education and productive labor as the theoretical norm, taking the “farming and reading culture” and “craftsman spirit” in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s the historical root, and taking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aced by labor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as the realistic context, will be of great value in enriching the connot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comprehensiv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labor education and implementing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To effectively incorporate labor education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e should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labor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optimize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labor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strengthen the institutional guarantee of labor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cultivating qualified builders and reliable successors of socialism and realizing the long-term goal of strengthening the country through education.
the new era; labor educ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10.3969/j.issn.1673-2065.2023.01.010
郭文飞,男,河北武邑人,讲师;
茹亚辉,男,河北张家口人,博士研究生。
衡水学院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jg2020023)
G416
A
1673-2065(2023)01-0051-04
2022-05-06
(责任编校:李建明 英文校对:李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