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量化管理的高校班级管理模式探析

2023-04-15赵兵

文教资料 2023年23期
关键词:量化管理班级文化辅导员

赵兵

摘 要:近年来,量化管理在高校班级管理中的应用愈发普及。班级量化管理不仅有利于提高班级管理工作的效率,对于提高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也有着积极作用。但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因应用需求与现实状况之间尚存抵牾,导致在参与性、人文性、效率性等方面表现欠佳。对此,可以从提高班级量化管理的参与度、增添班级量化管理的人情味、强化班级管理者的专业素养等方面入手,促进量化管理在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中发挥其应有作用。

关键词:高校班级管理 量化管理 辅导员 班级文化

量化管理“又称‘管理的数量管理法,是指用数字的方法来考察和研究事物的运动状态和性能,以求对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等作出精确的数字描述和科学控制的一种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1]。近年来,这种以数据为基础,通过计算分析而得出结论的管理模式,被广泛应用于高校班级管理领域,对于提高班级管理工作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其在具体应用过程中也存在着学生参与度不高、管理者专业程度较低等现实问题。对此,我们立足当前量化管理运用的现实困境提出相应的优化路径,以期更好地发挥量化管理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一、量化管理在高校班级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量化管理系统化、数据化以及信息化等特点与当前高校学生工作实际需求相契合,将量化管理嵌入高校班级管理,契合时代发展潮流,能够提高教学管理质量,为高校班级管理模式优化创新提供了有益思路和方向。

(一)提高班级管理工作效能

量化管理是基于数据统计和分析的管理方法,通过收集、整理、分析和利用大量的数据来为班级管理提供决策支持,对于管理者掌握班級整体情况、探析班级建设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具有积极作用。

首先,量化管理能够为班级管理者了解班级情况和制定管理策略提供客观数据支撑。量化管理将班级管理的各项工作事宜以数字化的方式进行规划并将收集到的数据以信息化手段展现出来,使管理者能够直观地看到当前班级整体状态和发展趋势。信息收集的过程还可以帮助管理者及时发现班级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依此来制定相应的管理策略、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提高管理者的工作效率。此外,全面的信息收集能够使管理者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实际现状和需求,从而为做好班级管理工作提供有效借鉴。通过对学生个体数据的收集与分析,管理者可以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成长动态,“全过程掌握班级学生的思想特点、行为习惯、学习状态”[2]。这样管理者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和辅导,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需求。

其次,数据留痕可以为管理者探索学生成长规律和班级建设规律提供数据溯源。“大数据时代,任何数据痕迹都可以被保留、记录和收集,通过大数据视野和大数据技术,可以实现对所有数据的快速梳理和整合,描绘出个体行为的全貌图景。”[3]量化管理在班级管理的应用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就是管理者探索学生成长发展和班级建设的重要数据支撑。数据留痕能够为后续开展数据分析和决策提供相对客观、准确的信息支持。通过对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的分析,管理者可以更好地把握学生的成长轨迹和发展趋势,掌握班级管理和学生成长中的规律,从而在此基础上构建起学生成长和班级建设的动态模型。而模型的拟态机制可以帮助管理者“先发制人”,提前预测和预防班级管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因素,预知班级发展和学生成长的趋势,从而更好抓住班级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重要节点,使班级管理工作更加有针对性,有效提高班级管理工作效率。

(二)提升学生自主管理意识

“班级管理的最高境界是让学生自主管理班级。”[4]班级管理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既要依靠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又离不开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发挥。班级量化管理内在要求的主体的广泛参与性和外在体现的个体反哺的精准性,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

一方面,量化管理能够为班级自主管理奠定实践基础。在传统教育观念影响下,辅导员是班级管理的“主心骨”,“哪里需要,就会出现在哪里,对学生是全面管理,细致入微”[5],学生主体处于相对被动地位。而“量化管理模式不是教师本人在做班级管理,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参与其中,自主管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有了自主参与的平台”[6]。因此,实行量化管理,从规则商榷、指标制定、数据收集到结果反馈等一系列环节,均需要整个班级的积极参与和配合,是班级所有成员皆可全程、全面、全方位参与其中的一种管理模式。这种模式能够让学生以主人翁姿态参与班级各项工作,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形成“师管”与“自管”辩证统一的管理局面。

另一方面,量化管理能够为学生自我管理提供客观依据。量化管理既有宏观层面对于班级整体水平的全面性与系统性把握,又有微观层面对学生个体垂直领域的精细化和精准性控制。量化管理需要统计学生各方面的翔实数据,在经过数据分析后及时将结果向班集体成员展现,学生可以依次观照自身的优缺点,了解彼此之间差异,从而对自己进行有效定位,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学生更加客观地认识自我,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这种透明化反馈可以帮助学生实现自我审视、自我评价、自我调整和自我教育,从而激发其自我管理的主动性。“自主管理在自我管理的基础上得以实现,自我管理是自主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7]学生自我管理能效的激发,有利于提高其对于班级量化管理的体验度,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自我管理的习惯,逐渐实现“他律”向“自律”的良性转变。

(三)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班级量化管理的应用,不仅可以帮助管理者开展精细化班级管理工作,提高班级管理工作效率,更好地引导学生健康成长,而且能够让学生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

首先,管理者可以通过量化管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指导学生全面发展。在传统班级管理理念下,班级管理者一般由辅导员及少数班干部担任,了解学生状况主要依靠消息通知、口头传达等方式,或者是通过与学生沟通的方式。这种方法往往需要较长时间,很难及时获取班级动态信息和了解班级状态。而量化管理则能帮助管理者准确地从数据的客观性上把握班级学生实时情况,并通过掌握量化指标、分析量化数据,悉知学生学习、工作、生活等各方面的具体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以便能在之后的教育与管理中有针对性地采取应对措施。基于此,再加上量化管理后的客观数据,管理者就能更有针对性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有效提升班级决策公信力和学生对管理约束的认可度,进而让管理决策有的得以实施和落地。

其次,学生能够通过量化管理进行自我提升,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量化管理把班级管理的一切事务数字化并细化到学生个体身上,使班级所有学生都有特定的发展目标。而且无论是目标达成的过程中还是目标达成的结果,学生均会得到相应反馈信息,对自己进行适时的调整。一方面,量化过程有助于学生对实时样态进行校正。成长目标过程性统计反映了学生成长中的动态过程,能使学生对自己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可以及时发现不足并同步改进自己。另一方面,量化的结果有助于学生对自己的成长历程进行反思。成长目标结果性反馈概括了学生阶段性的成长历程,基于量化管理后的数据反馈可让学生查缺补漏,复盘并归纳出自身薄弱环节与问题所在,为今后生活提供借鉴。

二、量化管理在高校班级管理中的应用困境

量化管理方法在高校班级管理中虽然已经开始逐步得到推广和运用,但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由于量化管理的应用需求与现实状况之间存在冲突,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难点。

(一)标准化要求与个性化需求冲突,导致学生参与意愿降低

传统班级管理往往倾向于使用标准化的管理指标和规则以确保管理的公平性和客观性。量化管理能够有效满足这一需求,但却与学生的个性化样态和需求存在冲突,会降低学生对于班级管理的参与意愿。

一方面,班级管理的“大”指标与学生主体的“小”需求存在矛盾。量化管理指标是严格按照规则设置的,这些具体的量化指标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特征,是针对全体学生而设定的,但是它并不能被普遍接受。班级成员的构成是一种多元结构,他们在生理上、心理上、认知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并不能保证人人都对量化管理这种模式持完全认同的态度,进而导致部分学生在参与班级量化管理的意愿方面存在一些差异。而且学生个体间由于自身因素,对自己的要求有很大区别,因而很难将个人目标融入班级目标中。此外,学校传统教育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也束缚着学生主体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进而限制着班级量化管理模式作用的发挥。

另一方面,量化管理的“硬”约束与学生主体的“软”需求存在矛盾。“量化考核是硬性的,是以刚性的规章制度为衡量准则,准则是生硬的、持久的、不允许变通的,而班级管理的对象则是充满灵性的、富于创造性的鲜活个体,他们有个性、有思想,时时刻刻都在不断成长、不断发展变化。”[8]可见,班级管理更注重标准化和客观性的硬性准则,而学生主体因个性化需要则更关注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的软性规则,这就出现了硬性准则无法完全适应学生需求和发展的问题。硬性准则注重符合规范的行为和表现,当其无法灵活地应对这种变化和发展时,则可能会限制学生的创造性表达和个性化发展,导致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忽视或不公平对待,也就无法满足他们的个性需求,进而导致其对班级管理的参与意愿降低。

学生既是量化管理的对象,同时也是量化管理的主体,学生群体对于班级量化管理参与度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管理工作的质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学生参与的班级管理无疑只是一种空谈,而且也难以取得实质性成效。

(二)理性化趋势与人性化需求冲突,导致人文关怀希求削弱

量化管理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能够使管理者更加方便、准确地了解到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行为特点,大大减轻了其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高效率、高精准给班级管理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但是量化管理可能会导致管理者对量化管理工具产生依赖,即管理者过于依赖量化所带来的客观性成果而忽略班级管理所需的人性化考量。

一方面,偏重目标导向而忽视个性需求。量化管理注重实现目标和提升效率,强调可量化的结果和数据,并以此作为衡量学生成长与发展状况的重要参考依据。但由于个体具有多样性,存在特殊情况,所以量化结果并不能确保能够充分反映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特殊需求,特别是非可量化的方面。如果简单地套用一套标准去进行评价,过多地依赖于量化指标或成果,则会出现学生个性化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的倾向。“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高校应在尊重学生发展意愿的基础上探索出一条契合学生实际、激发学生潜力、彰显学生个性的成长发展之路。”[9]班级管理不仅仅是为了达成目标和结果,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个性发展,更加强调教育的整体性和综合性,注重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然而量化管理这种工具理性的管理方式可能将这些方面边缘化,导致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缺乏情感的联系和关怀。

另一方面,机械化考核有可能会削弱人文关怀体验。过度依赖具体的数据指标和评估标准来衡量学生的表现,会使评价体系机械化。机械化考核重结果、轻过程,使管理者出现简单化和绝对化倾向,将学生的表现量化为具体的分数或等级,认为通过对学生个体认知和行为表现进行简单测量即可得出较为客观公正的结论。这显然忽视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以及学生个体在不同阶段的差异,亦无法精确掌握学生的情感状态和个人成长。这还会使管理者的关注点局限于学生的成绩和排名,导致对于其他需要通过人文关怀去引导和帮助的方面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基于班级管理的交互性特征,学生主体在被机械化考核的同时,其所希求的人文关怀与实际体验相脱节,导致其对班级管理满意度不高,甚至会产生抵触情绪。

(三)专业性需求与非专业现状冲突,导致量化管理效能减损

量化管理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专业门槛与操作难度,需要有相关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做支撑。对量化管理的理解和应用不到位、相关专业知识储备不足及对管理工具的选择与使用能力不够等,均会直接影响到量化管理在高校班级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首先,量化管理相关的专业知识储备不足。量化管理涉及指标设置、数据分析、评估标准等方面的知识具有一定的专业性,这就要求管理者必须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储备。他們需要了解和熟悉相关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掌握数据分析和统计技巧,具备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但不管是作为高校班级管理主导者的辅导员,还是作为重要参与者的学生群体,他们的专业背景复杂多样,并不都具备量化管理的专业能力。而且辅导员的日常工作事务本来就相对繁杂和琐碎,学生也同时承担着不同程度的学习任务,对于量化管理需要的额外投入可能会显得力不从心,从而出现量化管理应用的低效化。此外,知识储备的不足还会造成对于量化管理的理解片面,对量化管理缺乏全面系统的认知和把握,因而难以真正做到在具体实践中合理有效的运用。

其次,管理工具的选择与使用能力欠缺。量化管理的核心是数据的收集、分析和解读,涉及复杂的统计分析、数据挖掘和建模等技术,通常还需要借助专业的量化管理工具或者平台来辅助实现。使用何种量化工具、如何使用量化工具以及在什么时间内使用什么样的工具成为班级管理者必须面对的问题。然而目前我国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对于量化管理工具的配备并不充分,通常都是以校或者學院为单位的信息管理系统,尚未下沉到以班级为单位甚至以个人为单元来进行精细化的量化管理工作。在没有统一的量化工具或缺少专门培训的情况下,班级管理者对于量化管理工具的选择可能会比较盲目,对于管理工具的应用熟练度往往不高,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反复摸索才能逐步掌握,增加了班级管理的成本投入。

三、量化管理在高校班级管理中的优化路径

量化管理虽然有着许多优势,但是在应用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问题需要解决。为了使量化管理更好地为学校教学管理服务、为学生发展服务以及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进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进行探索。

(一) “刚柔相济”,提高班级量化管理的参与度

“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应促进制度化与人性化的融合,采用刚柔并济的手段来实现班级管理的目标。”[10]制度化管理指的是制度规范下的刚性管理,而人性化管理则主要强调柔性管理。以硬管理为主约束学生,以软管理为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才能够达到既保证班级秩序又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主动性的目的。

一方面,以硬管理为主约束学生。“量化管理模式应用于高校学生管理之中,需要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以约束学生的言行举止,并且设计规范的考核标准来对学生的各方面表现进行评定。”[11]量化管理需要制定一系列明确的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应当明确规定各种不良行为的界定和相应的处罚措施,确保学生清楚什么是被禁止的、什么是被要求的,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同时,对学生的各方面表现进行评定时,应制定规范的考核标准和评分体系,以量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估,确保评价结果真实客观地反映出学生的实际情况。只有公平公正、公开透明且有章可循、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才能够实现班级量化管理的预期效果。

另一方面,以软管理为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量化管理属于严格管理,需要班级成员对于量化管理的制度规范有高度共识。班级契约文化就是一种基于契约精神的柔性机制,旨在构建师生之间的“重叠共识”,以使师生进入自觉自在的生活样态,让学生在履行契约中养成自觉主动尊重班级管理规定的习惯。[12]将班级量化管理与班级契约文化相结合,可以让量化管理的实施从硬性约束走向软性激励,从被动接受变为积极主动地参与。这是因为契约文化需要师生达成一致的约定或承诺,并以此为基础明确自己的行为准则,能够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而且契约文化更强调学生的自主行动和自我管理。建立在班级契约文化基础上的班级管理制度,能够让学生更加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并自觉履行,从而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他们对班级量化管理的参与度。

(二) “以生为本”,增添班级量化管理的人情味

班级管理不是没有人情味的强制命令式的管理,而是有感情、有爱心、有智慧的人性化管理。在开展班级量化管理时,应充分融合人性化考量,既强调班级管理的全面性,要照顾到学生群体的个别性需求。

一方面,综合考虑量化和非量化指标。班级量化管理应该兼顾个性化管理和标准化管理,除了要关注成绩和排名等可量化指标外,还应该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情感需求等非量化的主观指标,以实现班级管理的全面发展。可量化的硬性指标是显性的、具体的,往往比较容易设定和操作,能够为班级管理提供客观的数据支持,接受程度和认可度相对较高,因而通常被广泛应用于班级管理中。相对而言,非量化的软性指标是隐形的、抽象的,因不能直接转换为数字或者数据导致其本身具有一定的模糊性,虽然实施效果难以测量和控制,但其却是班级管理中不可或缺也无法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需要对非量化指标给予明确的定义和标准,将这些软性指标具象化,构建以量化指标为主、非量化指标为辅的多元动态管理模式。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管理方式实现班级管理的综合监控和评价,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整体发展情况,并为其提供更准确和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指导,提高班级管理的全面性。

另一方面,注重情感联系与个性化关怀。“‘以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才是育人为本的管理。”[13]班级量化管理并不是完全机械化的手段,而是一种“以生为本”的活动。班级管理者需要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提升人本意识,并将其贯穿于整个班级管理工作中去,充分落实人性化管理,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和谐温馨的氛围中得到健康成长和成才。为此,除量化数据沟通外,管理者还要和学生之间建立良好互动关系,把班级管理建立在情感联系之上,在彼此信任和协作中共同探究有效管理策略,创造和谐共进的班级管理环境。另外,管理者要重视和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与需求,以量化管理为基础,恰当地引入个性化管理、设定合适的个性化目标、运用相应的个性化评价等方法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个体的多样化需求,充分体现班级管理的人性化理念。

(三) “内外兼修”,强化班级管理者的专业素养

量化管理通过数字评估、行为量化使班级管理工作走向专业化和科学化,但同时也对管理者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管理者需要不断强化专业知识储备并落实专业技能运用,进而保证班级量化管理的有效推进。

首先,内修素养,强化专业知识储备。为了更好地进行量化管理,班级管理者需要加强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储备,这就需要有能够提供系统化学习资源的供应体系来支撑。高校可以建立和完善量化管理的相关指导和支持体系,如提供适用的量化管理工具和平台、组织量化管理相关理论与实践的培训和学习、为管理者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指导等,以帮助管理者了解量化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解决量化管理中遇到的问题,掌握数据分析和统计技巧,提升信息处理能力。只有管理者具备足够的量化管理专业能力,才能更好地应用量化管理方法,提高班级管理的效能。此外,管理者自身也需要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审视自身在量化管理应用过程中的专业短板,及时加强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技能训练,为探索班级量化管理的高效运用之法打下基础。

其次,外练本领,夯实专业技能运用。理论是实践的指南,实践又反过来丰富着理论,二者相辅相成。班级量化管理常态化开展,需要管理者勇于尝试,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积累经验,才能逐步摸索出一套适合自身的班级量化管理模式。因此,应鼓励管理者开展实践探索,将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运用起来,通过实际操作和反思总结,逐步提高量化管理应用水平,从而为进一步做好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除了获取直接经验外,管理者之间对于量化管理应用的互相学习和交流分享同样是非常重要的一种间接经验获取途径。在此过程中,管理者可以通过相互间互动获得启发和帮助,达到相互借鉴提升各自专业素质的目的,从而夯实技能素养,最终促进班级管理水平的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 张铤.论高校“量化—柔性”学生管理新模式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2):29-31.

[2] 李超,窦而立.量化管理在高校班级管理工作中的运用[J].教育与职业,2016(10):39-40.

[3] 陈坤,李佳.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1):120-123.

[4] 谢海波.“后妈”如何顺利转正[J].思想理论教育,2013(6):91-92.

[5] 黄锐.辅导员队伍建设难点的学理探讨及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1):91-93.

[6] 孙艳波,王家青,王芳.量化管理模式在中职—本科衔接班级管理中的实施运用[J].职业技术教育,2019(5):19-22.

[7] 胡晓轩.强调以生为本理念 提高大学生自主管理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14(22):58-60.

[8] 张长松.班级管理量化考核的优与忧[J].教学与管理,2019(7):31-32.

[9] 安国勇,赵翔.“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问题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1):117-125,155.

[10] 郭麗.班级管理的多元化与长效性发展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0(9):35-36.

[11] 冯晓星.高校“量化—柔性”学生管理模式探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18):9-10.

[12] 李建辉.班级管理中的契约文化构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26):26-29.

[13] 封亚君.让学生“当家作主”——浅论“以生为本”的班级管理[J].现代教育论丛,2001(1):64-65,61.

基金项目:2021年度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智能思政:基于 VR 技术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202101195009),2021年度江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互动仪式链理论视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动力研究” (21KS25D)。

猜你喜欢

量化管理班级文化辅导员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借“文化三宝”促“班级文化建设”
班级管理中的人性化探索
建设班级文化,增效班级管理
班级管理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
独立学院班级文化建设探索与实践
大学图书馆编目工作量化管理及其他的利与弊
科研单位支出预算量化管理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