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课程思政”的内涵、当代价值及建设策略

2023-04-15周悦

文教资料 2023年23期
关键词:思政课程建设策略课程思政

周悦

摘 要: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铸魂育人目的的过程中,“课程思政”的提出是对现实问题的回应,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延展。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高校在“课程思政”的建设中要做到“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学者们在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对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当代价值、建设策略进行了基本的梳理和思考,具有一定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课程思政 内涵 思政课程 建设策略

新时代下,不同思想文化、社会思潮交锋、碰撞,影响青年的价值观。大学生是青年的中坚力量,思想政治教育是对青年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与手段。在此现状下如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从而获得更好的效果,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使高校学生获得正确的价值观和政治认同,这些问题值得思考。

基于此,“课程思政”应运而生。高校作为立德树人的主要阵地,承担着培养时代新人的使命。从《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等一系列相关文件来看,高校育人不仅需要“思政课程”,也要用好课堂教学来整体推进以高校“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程教学改革。上述文件对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了指导性要求,但“课程思政”作为比较新的概念,在建设过程中逐渐显现出“硬融入”“表面化”等问题。面对问题,明晰“课程思政”的概念,探寻“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内容,了解“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是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遵循,是对现实问题的积极探索和回应,是克服“思政课程”育人“孤岛效应”、形成“大思政”格局的必经之路。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

教育学家杜威曾说:“一个界定良好的问题,已经将问题解决了一半。”对新事物进行分析首先要认识其概念,然后由表及里,在此基础上展开探讨。

(一) “课程思政”中“课程”和“思政”的概念

“课程思政”由“课程”和“思政”两个词语组成。“思政”一词通指思想政治教育,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1]。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受教育者在适应与促进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和促进全面发展的过程。[2]

(二) “课程思政”的基本内涵

不同的学者对于“课程思政”的概念有不同的看法,韩宪洲认为,“课程思政”是一种新生事物,是“我国高等教育理念的新时代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行动指南”的理念创新,是“逐步推进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效制度设计”的制度创新,是“着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和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三全育人体制机制”的实践创新。[3]杨威和汪萍提出从“形”“质”的角度分析“课程思政”,“课程思政”的本质强调的是通过挖掘不同专业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并且需要建立在“思政质料”上进行运用。“课程思政”的“形”则是指其在发展中的外在表现形态和建设过程中所运用的基本方式。最后强调了“课程思政的形态与本质、形式与质料是彼此共生、相互依赖、辩证统一的”[4]。唐德海、李枭鹰、郭新伟提出“课程思政”的概念分为“课程类型说”“教育理念说”“思政方法说”“教学体系说”“实践活动说”“多重属性说”六种论说[5],“课程思政”易被误解为课程,实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呈现,是对教育方法的探索。何玉海以课程论的视域指出“‘课程思政是指通过运作整个课程,即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在全员参与下,对学生予以全方位、全过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与过程”[6],并从四大要义明晰“课程思政”是一个需要整个课程系统运作、全员参与,并予以学生全方位影响的终身过程。刘建军对“课程思政”的概念进行了更为清晰的厘定,广义的“课程思政”指全面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而“从广义转向狭义。并在约定俗成中固定在思想政治课之外的其他课程上,是有其原因和道理的”[7]。狭义的“课程思政”指的是思想政治课之外的课程发挥出思想政治育人的功能。除此之外,许多学者都对“课程思政”发表过自己的见解,都对“课程思政”的概念从不同的侧重方向进行了深刻的探究。

综上所述,“课程思政”是一种“大思政”观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是一种课程观而不是一门或一类具体的课程,是一种通過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的育人格局从而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育人体系。

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

“课程思政”作为教育理念的历史历程由来已久。从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沿革中我们可以看出,注重对人的“德”方面的培育一直是中国教育思想的优良传统。它强调,要在知识学习过程中,融入道德教育,把对社会发展和服务巩固政权的需要作为评价人才的重要标准。高等院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体现了对高校育人任务的深化,“课程思政”在强化其他课程育人功能的过程中与“思政课程”逐渐形成了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格局。

(一)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区别

第一,“思政课程”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高校学生直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德育课程。“课程思政”是对“思政课程”的深化与补充,是把各学科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与专业课知识巧妙结合,潜移默化地引导高校学生用科学的思想和理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二,“思政课程”强调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整合了其他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并起着引领正确育人方向的主导作用。而“课程思政”强调的是课程是育人众多方式中的主渠道,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因而,我们要“准确把握不同性质课程特点,既牢牢把握思政理论课的核心地位,又要充分发挥其他所有课程的育人价值”[8]。

(二)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发展价值的契合

“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是对“思政课程”教育理念的传承。“课程思政教育理念是在遵循人的成长成才规律、教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的教育应然性的创新、发展,具有继承性、发展性、创造性、开放性的特点。是对一脉相承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教育思想的生动阐释。”[9]

从实践方面来看,首先,二者有相同的任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在实践的过程中始终落实的是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其次,二者有共同的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0]。可以看出,“要做到同向同行必须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向就是正确的政治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行就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11],片面地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只是“思政课程”的任务只会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孤岛化”,为此必须把握好同向同行的本质,使“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发展。最后,三者在内容和要求上相契合。“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容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组成部分。“课程思政”贯穿在高校各种各类课程之中,“课程思政”的提出要求专业课更好、更深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也要求“思政课程”的开展更为深入。

(三)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

“课程思政”和“课程思政”都强调高校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二者相辅相成、同向同行,“思政课程”在思想价值方面引领“课程思政”的发展,“课程思政”完善了“思政课程”的教育资源。

三、“课程思政”的当代价值

“课程思政”在一定理论逻辑生成基础之上,回应了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模式改变的需要,推动了“三全育人”要求的落实,在根本上促进了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使高校在“课程思政”的内涵定位方面加深认识,对接下来系统规划“课程思政”的生成路径,办好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好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理论价值

“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课程思政”是将“课程承载思政”与“思政寓于课程”相结合的新思想政治工作理念。其一,“课程思政”的建设理念是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其他课程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支撑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导下寻求本身潜隐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从而形成协同效应。其二,“课程思政”理念回归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问题,专业课程不仅传授系统科学的知识,也要引导高校学生成为有理想、有追求的人,还要建立起知识与现实生活间多向度交融的关系。

(二)实践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所有课程以及所有学科的教师都不仅是在课堂的主渠道上,而且要全方位发挥好育人作用。践行“课程思政”的理念,既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是培养时代新人的内在需要。

“课程思政”的提出具有重大的实践价值:一是大大加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效果。“高校思想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阵地和重要渠道。”“课程思政”在实践中可以通过全过程全员育人加強育人效果,更好地形成合力育人的机制。二是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课程思政”的展开结合线上线下两个课堂载体,充分挖掘了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确保教育教学全过程都围绕着育人的核心工作。三是回应了对于培养时代新人的现实要求,“课程思政”在高等教育的实践中更能够引导学生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面对层出不穷的挑战诱惑面前坚定立场,与国家同行。

四、“课程思政”的建设策略

“课程思政”目前主要面临着以下困境:整体上思想理论课程与专业课教学长期各自为营,存在分离孤立的情况;部分专业课程教师只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却忽视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课堂教学上专业知识中的思政元素难以用生动的方式呈现;建设中未真正实现专业课与思想政治元素的价值导向和知识导向的有机统一。在探究“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本文主张从整体规划、专业课教师、课程教学三个方面分析面临的阻碍及原因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一)加强整体的规划

从源头看归根到底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因此要“避免出现站位失误、政策失位、施策失准等情况”,要明确“课程思政”是一种新型教育理念,不是新开一门新课程,统筹规划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理路;要深入解读国家政策,明确育人方向,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师资力量。“课程思政”的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教育部门和高校设计顶层计划,联动高校教师共同实施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二)提高专业课教师的道德修养

专业课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参与者,一方面,在专业课教师自身修养上,相关部门要积极引导专业课教师参与培训,使其转变传统专业课程教学思维定式,逐渐增强“课程思政”意识和自省意识,在不断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建设中明晰教师的天职不只是“授业”和“解惑”,更重要的是“传道”,是对学生进行价值的引领,在传道授业中影响学生的德性。另一方面,“课程思政”建设对于专业课教师是一个新挑战。专业课教师是将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的重要桥梁。教师要以时事为引创新教学内容,要在教学方法上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功能与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相结合,形成专业课程的思政化路径。

(三)找准课程教学中学生的兴趣点

“课程思政”建设的主渠道是课程,课堂不是硬性灌输学生专业知识的载体,一味讲授理论只会与现实脱节。如何让学生对思政知识感兴趣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难点,因为高校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根据相关调查,学生更希望能够了解当下的时政热点,更希望获得职业生涯和人生规划上的指导。

五、结语

随着“课程思政”内涵界定的逐渐完善和成熟,“课程思政”的理念逐渐成为高校的普遍共识。目前“课程思政”仍存在各个高校各专业课教师缺乏交流探讨难以共同创新,以及实践经验较为生涩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的问题。鉴于以上研究,“课程思政”在发展过程中坚持深化对内涵的认识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实践运用的系统观察和实效分析,要以问题意识为导向持续加强对“课程思政”相关问题的深入研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不断地守正创新。总而言之,“课程思政”是一个新理念,是一个新事物,要想确保“课程思政”推进得好、发展得好,就要进行多维度的探析,从问题中寻求改进,实现全学科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45.

[2] 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84.

[3] 韩宪洲.论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几个基本问题——课程思政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干、怎么看[J].北京教育(高教版),2020(5):48-50.

[4] 杨威,汪萍.课程思政的“形”与“质” [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1(2):195-202.

[5] 唐德海,李枭鹰,郭新伟.“课程思政”三问:本质、界域和实践[J].现代教育管理,2020(10):52-58.

[6] 何玉海.关于“课程思政”的本质内涵与实现路径的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10):130-134.

[7] 刘建军.课程思政:内涵、特点与路径[J].教育研究,2020(9):28-33.

[8] [11] 石书臣.正确把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2018(11):57-61.

[9] 孟旭琼,汤志华.改革开放以来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历史演进[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151-156.

[10]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 2016-12-09.

猜你喜欢

思政课程建设策略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对高校思政课程创新的探索
传统节日德育资源在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应用
论高职院校保卫工作信息化建设
高校医学科研机构综合管理系统建设策略
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思政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农村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策略探究
职业中专思政课程增强传统文化教育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