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弈论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认同路径探析

2023-04-15王菲

文教资料 2023年23期
关键词:认同博弈论思想政治教育

王菲

摘 要:高校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面对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认同度低的现象,本文借助博弈论的分析模型,以利益为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博弈起点,互动为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博弈过程,达到合作是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博弈旨归的思路,以提高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度、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让受教育者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认同 博弈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好作用,完成立德树人的教学工作,需要加强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认同感。博弈论作为一种数学分析模型,已广泛应用于经济学、社会学、生物学、政治学等其他领域。将博弈论作为一种新的研究工具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仅会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效果,同时也将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注入新的活力,给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机制,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得更加完善。

一、利益: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逻辑起点

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是认同主体出于自身利益需要的考虑,对思想政治教育自觉自愿的承认、认可、赞同乃至尊崇的倾向性态度,并主动以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来规约自己的言行举止,以求自身思想和行为与思想政治教育要求趋于一致的活动过程。[2]有学者认为产生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感的起点是利益需求。但是利己是人们的本能选择,利己不等于自私,注重利益不代表个体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不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反而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从寻求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利益追求的聚焦点,从唤醒受教育者的利益需求出发,引导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价值等产生认同感。

在博弈论分析中,每个局中人都是追究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智能理性决策者,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博弈论局中人(追求个人利益)看似与思想政治教育所倡导的集体主义、共产主义等(追求集体利益)理念是矛盾的,但是个体利益和集体利益是同向而行的统一体[3],若个人只追求自我发展、自我利益实现,不顾社会的发展,如此恶性循环,个人的发展、利益实现只是“昙花一现”,不符合博弈论“理性人”设定,个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实现自身最大发展。因此,博弈论理性人的实际设定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方向是一致的——坚持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相统一。

面对大学生以利益需求为起点的选择,或许是打开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豁口。其一,尊重受教育者的利己本性,激发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原动力。思想政治教育应发挥帮助个体全面发展的功能,受教育者的发展促进自身的发展、切身利益的实现,受教育者看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效,从而理解、认同、赞许思想政治教育。其二,坚持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相统一,以自身发展促进社会发展。虽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学科主要传播的共产主义、集体主义等理念可能会引起受教育者在一定程度上的误解——集体利益的实现以个人利益受损为代价。根据这一矛盾,教育者可结合零和博弈理念,通过正确的义利观、价值观引导,让学生懂得社会利益的实现与个人利益的满足并不冲突,不是只能一方的利益得到实现,让学生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是以人为本的,始终重视受教育者个体的发展、个人利益需求的满足,不断深化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认识,让受教育者领悟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以总体性眼光看待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使利益成为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内驱动力。

二、互动: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博弈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教育者依据一定社会意识形态、通过一定教育媒介和方法,向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实践活动,互动是师生活动的基本交往形式。从博弈论的起源来看,博弈论亦被称为“Game Theory”,中文被译为游戏策略。在罗杰·B.迈尔森的《博弈论:矛盾冲突分析》一书中,“相互影响的决策理论”被指为是描述博弈论更加准确的术语。[4]无论是博弈还是教育活动,互动是解决理性局中人利益矛盾的首要方法。

(一)理性人的博弈

博弈论可以被定义为对智能的理性决策者之间冲突与合作的数学模型研究。[5]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充分体现了师生之间的博弈互动。理性人的博弈要求体现在:第一,你得知道你想要什么,并且对你想要的东西得有一个明确的排序。在思想政治教育认同这项教育实践活动中,教育者不能靠传统的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需要了解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道德素养等,把握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排斥点,以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内容、运用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在合适的时机给予受教育者正确的解答疏解,以达到思想的共识与情感的共鸣,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的“要我学”到主动发挥的“我要学”,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第二,你的行动是在一定的规则之下,争取到你想要的东西。博弈论的行动规则之一就是在充分考虑他人决策行为的因素下做出理性选择。在师生的互动过程中,双方想要实现各自的目标,首先要了解和懂得对方的想法,懂得换位思考。面对一些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一时的不认同态度,教师应当悉心教导,做好“重复博弈”的准备,营造充满人文关怀的教育环境,创新理论课内容,转变语言方式,提高教学本领,提高自身的亲和力,激发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和热情。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實践活动,鼓励受教育者投身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中,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将理念上的认同转化为价值认同,外化为自身的行为规范,以此检验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质量与效果。

(二)完全信息博弈

在博弈中,局中人知晓其他参与者的特征、策略等方面的信息称为完全信息博弈。信息是在博弈格局中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信息包含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两方。对于教育者而言,信息体现为教师的理论水平、价值取向、师德师风等;对于受教育者而言,信息则体现为理论素养、道德素质、政治水平等。由于互联网的发展、新媒体的诞生,受教育者的思想受到多元文化和不同价值观的冲击,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认同度降低。因此,实时掌握受教育者的全方位信息是解决认同问题的重要途径。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者而言,与受教育者的互动不应局限于课堂内,要延伸至学生的日常生活里。教育者同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研究者,还应善于运用他们的权威形象,把握受教育者的心理,引导受教育者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当中。同时,不应只依赖教师的主动,教师与学生应该双向选择。受教育者也应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出于对成绩以及个人追求的考虑,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活动中,加强与教育者的沟通交流,在互动中相互理解、信任、认同,达到良好和谐的师生互动状态,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的最大化。通过在理念、精神上的充分互动,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价值产生认同,达成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获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用最大化。

三、合作: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博弈旨归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6]人不应是单个“原子式”的存在,个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更好地实现也自身的价值。基于博弈论的视野,如果博弈双方只注重自身需要的满足,只注重个人利益的实现,导致集体利益得不到实现,如此恶性循环,自身利益的实现只会是暂时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认同不应遵循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运行机制, 应该以师生共赢为合作目标。“合作”概念按照字面意思的理解是:为了共同的目标一起行动。寻求共同目标,引导受教育者与教育者合作才是良法,才能达到师生关系和谐的稳定局面。

(一)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博弈过程中,局中人没有平等关系的具体规定,但是博弈双方平衡是实现合作的重要条件。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由于师生所处的地位不同、对同一观点的理解不同等情况,在互动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冲突,教育者的主导性、权威性使受教育者产生排斥心理。教育者应充分利用博弈双方平衡分析的理念,以平等的态度、平等的观念同受教育者进行沟通交流,加强人文关怀,让受教育者意识到自己是受到充分尊重的、是被平等对待的,使“我”和“你”的师生关系走向“我们”的合作关系,加强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学方法的认同,从而激发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自我教育活动,由被动接受到主动认同,并外化为自身的行为规范。

(二)构建制度“硬”规范

学校可以设置奖惩分明的制度规定,制度规定设置得越明确清晰,违反规定受到的惩罚代价越高。理性的受教育者在制度设定的影响下会改变自己的策略选择,选择最有益于自身利益的行为,从而自觉地遵守教育规定。当然,奖罚并施,让遵守教育制度规定、表现出色的学生获得更多的奖励,如此,其他的局中人(受教育者)根据从众心理也会改变自己的策略,纷纷选择合作。受教育者意识到合作的好处,会长期选择同教育者合作,达成稳定局面,从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就会显著提高。

(三)坚持道德“软”约束

尽管利益是社会人之间的一种关系形式,但是处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伦理道德的重要性不容小觑。制度规定的设计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强迫性,在制度设定的“硬”前提下,道德作为意识形态的一种,同制度一样,作为“软”保障,是人们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道德感约束局中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不侵害他人的利益,在此理念上,利用道德调节人的内在行为以加强对受教育者的道德观教育。同时运用伦理学中“德福一致”理念,道德与幸福也是同向而行的。教师以自身行为为向导,用善心、善行去感化受教育者,在实践活动中提升受教育者的成就感、幸福感,引导学生达成从内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进而引导受教育者将内心的认同外化为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选择。

(四)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在博弈过程中,局中人的决策行为不单单受到其他局中人的决策影响,也受到博弈环境的制约与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做人的工作,以人为本。受教育者在教与学的互动中也会受到教学环境的影响。因此,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校园文化的隐性教育功能。如在校园文化长廊加强“四个自信”的宣传,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提升大学生自觉抵御西方不良意识形态影响的能力。同时注重学校的校风、校纪,完善学校的制度建设,可以在校园网站、校园公众号等定期投送榜样人物事迹,传递青春正能量,调动大学生的青春活力,积极投身于新时代的建设中去。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 王易,朱小娟.思想政治教育认同初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5):97-103.

[3] 张婧,吴先伍.博弈论视野下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生成逻辑[J].思想教育研究,2019(11):36-41.

[4] [美]罗杰·B.迈尔森.博弈论:矛盾冲突分析[M].于寅,费剑平,譯.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5] 万维钢.博弈论究竟是什么[M].北京:新星出版社,2020.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

猜你喜欢

认同博弈论思想政治教育
认同的崩溃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跨性别者认同矛盾研究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博弈论视角下的自首行为分析
无知之幕与博弈:从“黄灯规则”看博弈论的一种实践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