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宋词阅读的“美育场”

2023-04-15庞丽丽

成功密码 2023年4期
关键词:宋词词人意象

庞丽丽

语文学科具有丰富的人文价值,能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陶冶情操。但部分教师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过分在意学生的考试分数,在教学中减少了对美育价值的探究,减少了学生的审美体验。在宋词教学中,教师要挖掘宋词中的美育元素,引领学生诵读、品味,感受文本的语言之美、意境之美。

一、知美,积累美的知识

知美,就是让学生了解美学及文学知识,联系宋词背后所涉及的作者生平、年代事件等内容以及意象、典故等知识去分析作品,实现美育知识的积累。宋词是中华文学史上璀璨的艺术瑰宝,以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艺术风格享誉世界。但部分学生在阅读宋词作品时,只注重字面意义的理解,却忽略了对美的感知。教师通过补充材料、课堂提问等方式引领学生感知美,促进学生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如:在教授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一词时,教师引导学生从“秋思”解题,让学生了解“秋天”所代表的肃杀、凄凉、萧瑟的意象,从而能感受这篇作品低沉的情绪。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词人选取了哪些具有边塞特色的意象。学生在了解意象的基础上,再去理解“孤城闭”的意思,就能感受到边地的孤寂荒凉以及战事的吃紧。教师依托题目的解析、意象的分析,让学生去体悟词的情感,也能感受词的意境之美。

有些词牌的来历颇有美感。教师引导学生去了解词牌背后的文化故事,能增加学生的审美体验,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比如,在“浣溪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以《西施浣纱图》导入,想象一位美丽女子在溪边浣纱的情景,由此介绍“浣溪沙”词牌名的来历。又如,东汉沁水公主在封地沁水县兴建园林,称为沁园。相传她曾设宴庆贺,宾客中有一擅长音律者作曲《沁园春》,不久便传唱开来。《鹊桥仙》始见于《欧阳文忠公近体乐府》,词中有“鹊迎桥路接天津”,取为调名,专咏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传说。在阅读宋词的过程中,教师要联系词牌名去解读作品,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与词人产生心灵的共鸣,让学生获得美的感受。

二、寻美,获得美的情感

好的作品以优美的语言拨动读者心弦,陶冶情操。教师可让学生以多样的方式去诵读作品,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他们在亲近美、追求美中获得感染。教师从而以美的语言、美的情境引导学生,让他们感受语言魅力、体会情感。

(一)借助语言传递美

教师运用语音、语调、语气,并辅以肢体动作去表现美的形式,向学生传递美的内容。如果教师语言不连贯,也缺乏肢体动作的配合,学生就难以被感染。在传达细腻的情感时,教师可以运用缓慢的语速,让学生感受相应的情感。诗词之美,美在意象,教师带领学生寻找词中的意象,让学生去感受语言的美感,感受意象美。语文教师要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运用有感情的诵读、智慧的启发、恰当的导引,让学生的注意力聚焦于课堂,获得情感的体验,从而能不知不觉地融入宋词的世界里。如在赏析苏轼的作品时,教师可以导入如下:“苏轼一生遭受众多坎坷与磨难,却收获无数知己,有明月清风,有竹杖芒鞋……在失落孤独时,有明月相伴,与孤鹜齐飞。大家只有从词中找到相应的意象并细细品味,才能感受到苏轼的旷达情怀。”

宋词有语言精练之美,教师要借助美的语言引领学生感受词作的内容,品味词人传递的情感。如:在学习李清照的《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一词时,教师可导入:“在现实生活无法改变时,古人常借助美好的梦想表达复杂的情感,比如《桃花源记》《明月几时有》等,今天让我们走进有‘天下第一才女之称、婉约派词宗李清照的梦境。”学生阅读作品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假如你‘穿越到南渡之后的公元1130年春,成为在海上航行时的李清照,说说‘你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何有如此梦境?你为何写此词?采用这种写法,想表达什么思想感情?”教师结合学生的兴趣点引导学生阅读、品析,将自白、对话、想象融为一体,让他们去探寻美的意蕴,理解其中蕴含的思想精髓。

(二)融入生活感受美

部分學生生活范围狭窄,生活经验匮乏,他们往往缺乏思考的深度,缺少审美的体验。亲情、友情、师生情是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校园生活、假期生活也能积累他们的生活经验,虽然他们的经历与词人不可同日而语,但也会有诸多相似之处。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审美心理与审美情趣,创设具体的情境,让学生产生与词作相类似的情感,能引发内心的共鸣。很多学生喜欢“古风”作品,教师要从插画、动漫、手游等有古风特点的作品中挖掘宋词的元素,结合流行的“古风”对学生开展宋词美育的教学。这样学生更能易于接受。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电视剧中呈现的宋代风尚,感受他们尚雅、尚逸、尚韵的审美风格,增进学生对宋词之美的体验。

(三)诵读作品品味美

教师要引领学生诵读词作并细细品味、想象,增加学生美的体验。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感受作品的音韵节奏美、思想情感美,达到心神相融的境界。宋词具有抒情性,用吟诵的方式去赏析宋词,既能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学生在诵读中探索适合的吟诵调,通过细细地琢磨,能引发情感共鸣。学生细细品味字音、字意,再现作者的推敲、揣摩过程,从而与作者感同身受。吟诵宋词时,要做到“平长仄短”“依字行腔”,平声读得长一些、仄声读得短一些,要字字清楚,能使用合适的基本调。宋词与音乐密不可分,古人讲词也伴以吟唱。教师可以为词配曲,再现文字美妙的意境,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思绪。如:将《如梦令》配上《青花瓷》的曲调、将《相见欢》配上《独上西楼》的曲调,让学生感受词的特点。

在诵读作品时,教师在关键处重复,或增加语气词、辅助肢体动作引导学生融入美的意境,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通过重复加强情感,或用语气词直接抒发情感,或辅以肢体动作去感受体验,能实现“情动于中,形之于外”的效果,让朗读变得生动。如:在吟诵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一词时,在读到“误入藕花深处”时可以加入嗅的动作,在读到“争渡”时可以做出划船的动作,在读到“惊起”时可以加入自己的手势,从而在沉浸式的诵读中与诗人产生共鸣。

三、审美,融入美的鉴赏

教师建立课内外词作篇目的联系,让学生阅读同一作者、同一风格的作品,以加深对词作的理解,感受其中的异同。如:将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住》与《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两首词放在一起连读对比,前者看似写孤鸿,实则是词人自己,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孤高自许的心境;后者表面写杨花,实则写离愁,将物性与人情无痕融合,写得情调幽怨缠绵,彰显了苏轼词作婉约的一面。同一词人的作品虽然风格相同,但往往表现方式、写作结构却有所不同,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教师要引导学生区别其中的不同,以连读的方式去发现词作之美,促进学生鉴赏能力的提升。

文字与美术、音乐等融合起来,让作品更具艺术表现力。宋词结合曲调可以唱成歌曲。很多宋词篇目改编后产生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教师采用旧词新唱的方法,将词作与音乐结合起来,能增加宋词的音乐性。如:《月满西楼》的歌词选自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歌曲深沉凄婉,如诉如泣;《但愿人长久》是根据苏轼《水调歌头》谱曲的,透出哀怨的情感,让人柔肠百转。

教师在宋词教学中呈现图画,给学生带来直观的感受,让教学的内容变得更加生动、立体,令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学生有了初读的体验后,教师适时展示图画,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从而能发现文学作品与图画有诸多相通之处,能感受其中的意境,能提升自己的艺术鉴赏力。如:在学习《卜算子·咏梅》一文时,可以呈现黄慎的《踏雪寻梅图》《陆游咏梅图》等画作,前者写雪景为梅,高洁的风格跃然于纸上,后者道出了词人在梅花绽开时若有所思的神情。教师带领学生观看画作,获得不一样的视觉体验,同时也感受到宋词之美。

综上所述,在宋词教学中,教师要融入审美的体验,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陶冶情操,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猜你喜欢

宋词词人意象
宋词里的中秋月
抚远意象等
半小时漫画宋词
论词人择调与审美联想
半小时漫画宋词
品读宋词
词人的职业
林逋梅妻鹤子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
“玉人”意象蠡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