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3-04-15解廷鑫

成功密码 2023年4期
关键词:第二课堂思政政治

解廷鑫

思想政治课程是高校各专业必修的一门公共课程。一直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发展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学课程,但是由于经济全球化对思想文化的冲击,对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教学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不少大学生由于不能有效地应对和调节思政教育面临的各种价值理念与新旧观念之间的碰撞,对大学思政课程的教学价值产生了看法和质疑。所以教师应与时俱进,提升自己的学科素质,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把革新理念运用于课程实施之中。

一、新媒体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与优势

新媒体是立足于数字和互联网技术的新型媒体形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新媒体的定义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新媒体具有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便捷等显著特征,是当前大众信息交互的重要媒体平台。基于新媒体环境下开展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具有新的特点和优势。

(一)拓展理论知识,丰富育人资源

在传统媒体时代,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主要利用书籍、广播、宣传栏等形式進行知识传播,因为理论知识覆盖范围有限,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新媒体技术依托互联网平台,将汇集的海量信息组成信息资源库,并将各类理论知识通过视频、音频、图像等形式呈现,实现了知识和资源的公开,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理论支撑。

(二)突破局限性,促进碎片化学习

以往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主要依托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活动,需要学生在指定的时间和地点接受教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为实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要求思政工作渗透于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潜移默化的育人效果。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满足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变革要求,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教育手段和形式,进一步拓宽了思想政治工作边界。

(三)打破传统界限,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以课堂为主导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任课教师通常掌握教育活动的主导权和话语权。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逐步认识到,只有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深度参与教育活动,才能提升思政工作的效果和质量。

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水平低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始终占据较高的政治地位。作为学校的一级课程,其内容涉及社会学、思想道德、法律法规、哲学文化等。但事实上,不少高校思想政治教师依然故步自封,在课堂上按图索骥地根据教材去讲课,忽视了对现实生活的导入,使得教育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脱节。同时,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也较少,死板且单调的教学模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上往往只顾完成自身的教育目标和任务,而忽视了学生们所关注和感兴趣的问题,既不能与时俱进,也不能切实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与欲望,进而阻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效开展。

(二)理性思维有待提升

理性思维是以感性思维为基础的,是建立在大量证据推理和严谨的逻辑推理基础之上的一种思维模式。理性思维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主动分析和积极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让大学生在当下融媒体时代中,更好地辨别信息,提高独立思考能力。在网络化和信息化的时代,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国家大事,生活十分便捷。但是,网络技术的革命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不少学生过度沉迷于网络,忽略了在现实生活中的交往;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学生易受不良信息的侵害;等等。

(三)忽略思政教育,思想存在偏见

一些高校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效开展,只是停留在课堂和理论上,并没有将思政教育融入学生的实际生活中。部分家长对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偏见,往往以“有没有用”作为评判标准。在不少学校的思政课堂上,学生虽然坐在教室,但埋头做自己的事,或者是漫不经心地听讲,就算教师再如何去调节课堂气氛,也起不到太明显的作用。

三、高效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表现形式,应时代之需提供美的思想产品

思想政治教育内含的价值观念总是通过一定的载体表现出来。我们可以把这个载体称为“思想产品”。“思想产品”处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系统的表层,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念最直接、最感性、最具体的表现,既包括承载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念的书籍、报刊,也包括蕴含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念的理论、口号和标语。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来看,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应该是高于其他社会的意识形态的。但在传统的“思想产品”中往往强调其理论性、思想性和正确性,而忽略了“思想产品”的感性魅力,致使其表现形式往往欠缺足够的“美”。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低的重要原因。在视觉文化日益占领生活世界的时代,依靠主观体验和主观感受把握世界的审美,可以通过非政治性的手段实现政治性教育,在影响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的传播和接受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敢于创新、敢于探索,在遵循人的思想和行为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艺术创作的特点,不断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品的表现形式,借用文学、影视、音乐等不同形式,构建“立体化、动态化、大众化”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品体系,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美的含量,让思想政治教育所蕴含的价值理念和思想内容借助“美”的手段走向社会。只有提供“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所需要的,又是社会生活所反映的”思想产品,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品的外在表现形式,才能获得新时代大学生的响应,真正引发思考与实践,从而影响大学生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二)聚焦发力思政课程,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校园

思政课程是以理论的力量、思想的魅力来教育引导学生懂得人生、社会、世界发展的道理,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肩负传播阐释科学理论、弘扬和发展先进文化的职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战略,形成了系统完整、逻辑缜密、融会贯通的科学体系,既是加强和改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纲”和“魂”,也是思政课程的理论指导和主题主线。高校应当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进教材”是首要任务,是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融入思政课教学大纲,同时加强思政课程一体化建设,从而实现大中小学生思政课程的衔接递进。“进课堂”是主要渠道,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引入具有时代特色的教育内容,探索和运用新技术新方法来开展思政课教学,同时推进“全课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头脑”是重要目标,应坚持价值引领,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实践,引导大学生将生命价值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机结合。

(三)贯通两大课堂,提升“三全育人”实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教育教学是由多个教育主体联合开展的。因为聚合了多方面的责任和管理,相关教育主体之间很难真正实现工作协同。但是,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并非两个独立的个体,第一课堂是大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主阵地,第二课堂则是大学生提升综合能力的主引擎,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拓展与补充。因此,高校要在做好頂层设计的基础上,制订出具有整体性、连贯性的两大课堂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贯通和融合。具体可以从三个角度切入:一是根据第一课堂内容设计、规划第二课堂活动,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具体实践,使第一课堂教学内容更加具有实效性、针对性,从而使两大课堂的内容相互贯通,形成一个知识闭环。

二是合理配置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指导教师资源,为思政教育工作者设定任务目标,并将工作量纳入课时统计系统,提升指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同时,高校应运用奖励的形式对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的指导教师予以鼓励和引导,如为获得省级赛事荣誉的指导教师在职称晋升评定过程中开通“绿色通道”,促使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相辅相成、同步推进。三是科学合理地设定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培养目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评价要综合参考第一课堂的成绩与第二课堂的成效,确立科学的育人目标,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协同育人的格局。

(四)明晰实践路径,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性与具体性

首先,需要弥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性、具体性之间的缝隙,从根本上重视大学生现实生活价值观念中的合理利益诉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的精神自觉与价值追求来观照大学生现实生活,解决大学生遇到的具体思想政治问题。其次,需要拓展实践路径,有效整合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意识。即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批判精神,深刻揭示现代性的缺陷与弊端,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嵌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形成一种弥合裂痕、对抗异化的批判性重构力量,直抵大学生的灵魂深处,在现实性与具体性中克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现代性危机。最后,构建良性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机制,从而抵制现代性的蔓延渗透。增强媒体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魅力,需要构建良性的交流互动机制,从而应对现代性语境下的意识形态传播机制,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实化与具体化提供有效的载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充分运用新兴媒体的立体化传播能力,使主流意识形态不断进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四、结语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改变,成为高校思政教育与时俱进的重要推动力。高校必须在充分明确新时期思政教育需求的基础上调整思路,优化高校思政教育实践体制机制,使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推进,能更好地满足高等人才教育培养的多元化需求。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思政政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