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国古代中央官制沿革复习课的教学思考
——从2022 年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历史试题第3 题谈起

2023-04-15张意珠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23年2期
关键词:官制中书三省

张意珠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九江中学)

2023 年高考将是新课标、新教材和新高考在广东的首次“大汇合”,与过渡时期(2021、2022 年)相比,试题结构、板块分布、考查内容、设问方式等将发生怎样的变化,是师生共同关心的问题。教育部考试中心撰写的《2022 年高考历史全国卷试题评析》明确考试内容改革稳步推进,因此,观察、赏析、研究2022 年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历史试题,对备考大有裨益。笔者试图通过分析2022 年广东卷第3 题,分析比较新旧教材在三省六部这一考点上的异同,探究中国古代中央官制沿革的复习备考策略。

一、历年考查情况及特点

(一)试题品味赏析

2022 年广东卷第3 题:

图1 为南北朝时期北齐到隋唐政府机构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

图1

A.加强了中枢决策权

B.避免了相权被分割

C.降低了政令的执行效率

D.使中央机构分工更明确

本题考查的是三省六部制的历史演变,关注的是我国古代国家治理的沿革,属于必备知识。试题材料选自韩国磐1988 年发表在《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的《略论由汉至唐三省六部制的形成》一文,原图(图2)较为复杂,命题人做了删减整理。本题难度适中,根据材料,北齐时期的政府机构,或是得到保留,如吏部;或是职能被重新划分整合,如殿中被拆分为礼部、兵部和刑部,礼部又是由殿中、祠部和都官整合而来。整合后机构的功能得到优化,分工更加明确,行政效率得到提高。

图2

本题的新颖之处体现在两点。第一,试题选取了机构变化示意图作为载体,考查学生在提取信息、迁移运用知识的能力。较之文字,示意图更加简洁明了,学生需要从示意图充分提取信息,再结合特定时空背景分析这一变化的影响,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时空观念等素养均得到考查。第二,在教材空白处做文章。新旧教材均重点关注三省六部制的分工、运行机制,新教材简单提及了三省的历史沿革,但均未介绍六部的演变情况。本题在教材的空白处做文章,意在引导中学教学关注三省六部的“来龙去脉”,完善学生对“三省六部”的认知。

(二)近年高考考查特点

近年高考对这一考点的典型例题搜集如下:

分析以上试题,不难发现,三省六部制是热门考点。考查题型以选择题为主,主要是文字史料,也有部分是图片史料。重点考查三省六部的分工和运行机制、产生与演变,如2021 年广东卷、2022 年山东卷、2020 年浙江卷都聚焦三省六部的“来龙去脉”,与2022 年广东卷第3 题同样在教材空白处命题,有一定的难度。

二、中国古代中央官制沿革复习备考建议

仅从教材出发,尤其是从旧教材出发,学生会片面地认为整个唐代都严格执行三省六部的分工和运行机制。事实上,唐初就出现了政事堂,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而三省六部到了宋代,为何又演变成为中书门下呢?其中的演变,学生难以从教材获知。复习课的教学,很有必要补上空白,建立连接。

(一)立意要高:教学目的是引领学生感悟中国智慧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以立德树人为历史课程的根本任务。历史课程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教育理念,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使历史教育成为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重要途径。发挥历史课程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使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关心国家的命运,关心世界的发展,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那中国古代史的教学要培养怎样的学生,培养学生哪些品德,《2022 年高考历史全国卷试题评析》有了回答:试题注重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内容,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的价值观、理念、思想,引导学生礼敬、自豪地对待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一段时间以来,受“知耻后勇”革命宣传等原因的影响,历史教学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角度阐述中国古代政治史,这造成不少学生认为整个中国古代政治是“黑暗的”“专制的”“腐朽的”。钱穆先生感慨:“中国历史上已往一切制度传统,只要已经沿袭到一两百年的,何尝不与当时人事相配合。又何尝是专出于一二人之私心,全可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因此,过往的教学是对历史的误解,不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复习课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引领学生在中国历代国家治理中感悟中华文化的政治智慧。例如:汉代中央官员的选拔,一般需要经过以下流程:进入太学学习,考试合格后进入地方政府担任幕僚获取行政实践经验,再经过考察、考试、选拔进入中央,正式入仕,如此选拔出来的官员,既受过专业教育,又有行政实践经历,官员的素质可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保证;同时,这样其组成的政府可以称为“士人政府”,贵族子弟并不占据多数,这在古代世界难为可贵。再如,新王朝建立之初,一般会基本承袭前代制度,保证政治制度的稳定性和延续性,进而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后又会结合本朝实际进行调整,体现政治制度的弹性和活力。

(二)视野要宽:动态观察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演变

动态观察中国古代中央官制,要注意两个“变”。

首先是“渐变”。正如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指出:“制度虽像勒定为成文,其实还是跟着人事随时有变动。某一制度之创立,绝不是凭空忽然地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渐渐地在创立。某一制度之消失,也决不是无端忽然地消失了;它必有流变,早在此项制度消失之前,已有此项制度之后影,渐渐地在变质。如此讲制度,才能把握得各项制度之真相。”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在继承前代制度的基础上,根据本朝的实际,有所损益,即为“渐变”。笔者早年间讲授中国古代官制演变时,喜欢采用表格归纳法,左边列上朝代,要求学生在右边填写出相应的官制。这种做法在现在看来是极为刻板的,将历史事物脸谱化,忽略了历史的动态变化和生命力。

以三省六部制的历史沿革为例,2004 年各版本旧教材简单提到了魏晋时期三省的形成,重点阐述了隋唐三省的分工、运行机制和影响。与旧教材相比,《中外历史纲要(上)》更加注重官制的沿革。第4 课提到汉武帝时期尚书令的作用开始提升、汉光武帝增强尚书台的作用,第7 课在介绍三省六部的分工和运行机制的基础上,补充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省的形成,还关注了三省一体化趋势的出现。由于《中外历史纲要(上)》采用通史体例,各朝官制散见于各课,《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的第1 课、第5 课还分别以专题体例介绍了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官员选拔与管理的演变,两种体例相互配合,丰富学生的历史观。这些介绍和补充,很好地纠正了过往中学历史教学刻板化的问题,引导师生从更大的视野观察官制的动态变化,值得师生关注。复习备考时可以引导学生借鉴2022年广东卷第3 题,用图示的方法梳理历代官制的演变。

2022年广东卷第3题关注的是三省六部制的“来龙”,复习课堂时可继续关注三省六部制的“去脉”。

【原创命题1】

公元723 年,唐玄宗接受大臣建议,把政事堂改为“中书门下”,下设吏房、户房、兵房、刑礼房、枢机房五房,对应领导六部的工作。中书门下的出现

A.顺应三省一体化的趋势

B.打破了皇权独尊的局面

C.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

D.标志着三省体制的瓦解

【答案】A

本题关注的是三省六部制的演变。随着国家形势的变化,唐玄宗设立中书门下,原本一分为三的相权又重新集中,顺应了在唐初已经出现的三省一体化的趋势,宋设置中书门下其实就是唐末这一趋势的延续。

【原创命题2】

唐玄宗时期政务繁多,中书省难以完成诏书的起草任务,便由翰林学士院协助。到唐宪宗时,翰林学士负责机密诏书的起草,中书舍人只负责起草一些事务性的诏书。这反映了

A.决策机制不断完善

B.政治中枢随着国家发展变化

C.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D.官僚机构增多导致冗官现象

【答案】B

本题聚焦的是唐后期三省六部制的演变。随着国家由盛转衰,国家治理制度也随之发生转变。而唐宪宗时机密诏书起草权的转移,反映了政治中枢发生重大转变,也预示着三省体制走向瓦解。通过原创命题1,2,关注三省六部制在唐后期的发展演变,引导学生长时段观察三省六部制的演变。

其次是“转变”。“转变”是指中国古代官制继承前代制度后的“有所损益”。仍以三省六部制为例,秦朝尚书隶属于少府,主管文书;到了东汉尚书仍隶属于少府,据《通典》记载“东汉众务,悉归尚书”,权力大增,由此到唐尚书省,权力不断增加。魏晋时期,尚书不复隶属于少府,这是一条三省走向独立,权力不断增强的线索。再如,尚书、中书、门下在秦汉时是内廷官,司马迁受腐刑后出任了中国第一任中书令,但到了唐朝则演变为正式执政官。因此,在复习备考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演变时,要注意讲清这些“转变”。

(三)回到现场:在具体时空下理解官制的演变

用学者总结的抽象结论作为史料素材,论证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演变,以论证论,违背了历史研究从史实得出结论的基本原则,是历史研究的大忌。因此,复习备考中要通过情境创设和史料选取,带着学生回到历史现场,在具体时空条件下理解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演变。

钱穆先生提出:“某一项制度之逐渐创始而臻于成熟,在当时必有种种人事需要,逐渐在酝酿;又必有种种用意,来创设此制度。”要让学生理解各朝在前朝制度基础上的“损益”,就要带领学生回到当时的历史现场。

例:东汉增强尚书台的作用

材料尚书权力之重,始于汉光武建国之初,用侯霸为尚书令,《后汉书·侯霸传》说:“时无故典,朝廷又少旧臣;霸明习故事,收录遗文,条奏前世善政法度,有益于时者,皆施行之。每春下宽大之诏,奉四时之令,皆霸所建也。”光武用侯霸为尚书令,制订朝章制度,尚书令的权力日益隆盛。

——摘编自韩国磐《略论由汉至唐三省六部制的形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东汉尚书令权力提升的原因。

教材分析东汉增强尚书台作用的原因是刘秀加强皇权,通过材料的补充,让学生回到东汉建立之初,各项制度百废待兴,急需熟悉历代典章制度的人重建规章制度,丰富学生对加强尚书台作用的认知。

复习课堂是对新课知识的巩固和提升,因此要在新课的基础上,以正确价值观为导向,基于课程标准和高考动向,链接历史知识的断裂处,在空白处做文章,切实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官制中书三省
费孝通题名“三省井”
赞大别山三省五市新田园诗大赛
三省发布“十四五”交通规划 明确智慧交通任务
徐谓礼文书——南宋官制百科全书
王言撰制与魏、齐文运承变
豪华的龙舟
金朝酋邦社会形态下勃极烈官制始末
刘向《列子书录》之“中书”即“内书”,“中”字不借指朝廷
唐代的政事堂不等同于宋代的中书门下——从浙江高考卷中的一道选择题说起
浅谈师兑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