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史料实证:浅探高中阶段的“实”与“证”

2023-10-11唐明君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23年2期
关键词:史料价值历史

唐明君

(广东省中山市三鑫学校)

史料实证,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中是这样说的:“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近年来,历史学科的高考对于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考查越来越重视,这是以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深化课程改革的重点,但基于目前的教学状况,学生自己去获得可信史料的可能性较低,而且也很难进行相关考证,所以从史料实证的角度来考查学生能力及素养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对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及能力进行培养和教导,要注重教学方式方法的改变和创新,以课标要求为导向,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那么,如何来理解史料实证呢?我们先把这个词语分解开来看,什么是“史料”?在《史学概论》中是这样解释的:史料“或者称历史资料(historical data 或historical resources),指的是能够反映过去发生、存在过的所有事情的文字记载和一切物品,或者说,过去遗留下来的所有文字记载和物品都可以作为了解、认识历史的资料”。在百度百科和百度汉语中,“实”的解释有很多,大致有“富裕、真实、实际、事实、种子、实践、实行、核实”等;“证”即“证明、证据、凭证、症状、验证”等。由此可知,史料实证,就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分析、核实史料的真伪,能用可信的史料去考究及验证相应的观点或提出自己的观点,做到史由证来,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最后争取能达到以史为鉴、用历史智慧解决现实问题的层次;同时,还要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务实求真、严谨治学的态度,给学生种下“种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方法。所以,个人认为在高中历史史料实证的教学中,要抓住“实”和“证”这两点,“实”即核实,是核实史料的分类、价值、真伪、作者的意图及记叙史实的角度等;“证”即论证,即要明白论从史出的方法、了解孤证不立的原则、增强去伪存真的意识、建立批评质疑的精神等。简而言之,“实”就是“态度”,“证”就是“方法”。

要在高中教学中做好史料实证的教育工作,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一、“实”:明确史料的分类及价值;辨别史料真伪、看清史料的记叙角度、明确作者的想法。

史料的分类是高中历史教学中必讲的内容,也是进行史料实证教学的第一步。一般而言,必须让学生能掌握以下几种分类:

1.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一手史料即史事发生当时所产生或记录的,未经编修,可以直接作为历史研究根据的史料;二手史料即在一手史料基础上经过取舍编辑或思考诠释形成的资料。

2.文献史料和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即记载在某种载体上用来研究历史的资料,例如史书、档案、报刊、杂志等;实物史料就是以实物、物件的形式出现的史料,如遗址、文物、照片等。

3.有意史料和无意史料:有意史料指官方组织编写的史书或成文的历史著述、回忆录等。无意史料指当时的人们在无意中留下的证据,如政府的文书档案、军事文件及其私人信件、日记等。

4.正史和野史:正史,一般是指由官方记录的史书;野史,一般指民间编撰的各种资料,是与“正史”相对而言的。

还有一些史料的其他分类,如“纂修之史”等,现行高考中较少提及,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了解了史料的分类后,还要对史料价值有一个大致的判断,一般而言,一手史料价值大于二手史料,实物史料价值大于文献史料,无意史料价值大于有意史料,正史价值大于野史。明晓史料分类和价值,对于一些问题的解决能起到直截了当的作用。比如,2022 年高考广东历史卷的第17 题第1 问“分别阐述每则材料对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的价值”,以及第3 问“除上述材料之外,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还可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请至少列出两种”。

但是,有的史料并不能完全真实反映历史事实,这其中牵涉到的因素有作者的阶级立场、时代的局限性、作者的主观意图及记叙史实的角度等,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各方面来辨析史料的真伪,挖掘史料真正的价值。这需要我们有必要的历史知识,同时也要掌握相关的方式方法,其实就是一种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近年来,历史学科的高考题加大了对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的考查力度,课标也强调“历史学习和历史认识的发展,都要建立在掌握历史信息的基础上”,比如2022 年高考广东历史卷选择题的第1 题,“考古材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此题将考核史料的分类限制在考古材料这一块,也就是实物史料,解题时,要获取该考古材料的时代背景并解读其中的信息,从而对材料和结论形成比较完整的逻辑关系,如果某个选项逻辑关系不对应,则可以判断该选项是错误的,在这个过程中,其实就考核了能力。另外,人都是有阶级立场的,体现在文献中,就是对某一事件的看法会打上阶级的烙印;如果该事件还直接或间接牵涉到作者,那么作者的主观意图也要考虑在其中;一个人对某些事物的看法也会存在时代局限性,他的作品、言行一般情况下是无法超越当时的时代的,就好比你不能要求李自成提出“建立社会主义”的口号一样……诸如此类,这些都会影响到史料的价值,而对史料价值的比较,在史料实证的教学中也是不能忽视的因素,要教会学生全面、客观的去进行判断。比如2021 年高考广东历史卷的选择题第3 题,就是不同时代的史料记载对杨贵妃死于马嵬坡事件的看法,其实就是要考核对史料价值的判读。

二、“证”:明白方法、了解原则、培养意识和精神

历史学科的价值取向是要“求真”,史料实证就是一个求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大致要遵循以下思路:搜集整理史料→提取史料信息→辨析史料价值→综合运用史料→得出结论并加以论证,在这个过程中,还要随时有发现问题提出质疑的准备,比如:搜集的史料是否全面客观?选取的古文史料是否超出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史料中提取的信息是否真实可信、具有相应价值?得出的结论是否中肯客观?是否要补充其他史料?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在史料实证的教学过程中要全面考虑。比如2022 年高考广东历史卷的第17 题,解题的过程就是这一思路的很好体现。这也和课标中要求学生“能够区分史料的不同类型”“能够从获得的材料中提取有关的信息”“能够认识不同类型的史料所具有的不同价值”,从而“运用史料作为证据论证自己的观点”,进一步“能够利用不同类型史料,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互证”,最后“能够比较、分析不同来源、不同观点的史料”并“能够恰当运用史料对所探究问题进行论述”的说法是一致的。

个人认为,“明白论从史出的方法、了解孤证不立的原则、增强去伪存真的意识、培养批评质疑的精神”这几个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要渗透到“实”中去,但也不能刻板的将这几方面割裂开来,因为这几方面都是紧密联系、互为因果、互相推动的:因为要论从史出,所以要对史料有去伪存真的意识,而且“论”就不能只采纳孤证,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去伪存真的意识和批评质疑的精神就培养起来了;而这种意识和精神的逐步增强,也能提高论从史出的能力,能更好的将“论”建立在相关的“史”上,这样就能培养多方面搜集史料和论证观点的能力。目前高考试题命制往往呈现出“在陌生中考查熟悉,在熟悉中考查陌生”的特征,在史料实证的过程中,能使学生对既有认知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同时也善于运用批判性思维思考问题,这就培养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符合国家教育的要求。

对于基础比较好的学生,还可以在“实”这方面有更进一步的引导,比如找一些有深度的历史问题让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并指导他们搜集史料进行论证,从而提高素养及能力。如2001 年上海卷历史第37 题“老山汉墓”题“墓主属于哪一民族‘你倾向于哪种说法’”,这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合理想象和判断,然后依托史料证据,提出一种可能性并加以论证。另一种进一步的引导是结合史料进行逆向推理,如2015 年上海历史卷第39 题,“若你支持第二种观点,应选择以下哪些史料作为证据?理由是什么?”这要求学生从问题或观点出发,去选择能支撑观点的史料进行论证。这种做法不但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也考查了学生的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比较史料价值的能力,是史料实证教学中比较高的层次。

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说道:“故欲其国民对国家有深厚之爱情,必先使其国民对国家已往历史有深厚的认识。欲其国民对国家当前有真实之改进,必先使其国民对国家已往历史有真实了解。我人今日所需之历史知识,其要在此。”要达到这样一个目的,在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中,通过史料实证的方法,牢牢抓住“实”和“证”这两点来对学生进行引导就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这样,才能获取有价值的历史知识,从而形成正确客观的历史认识,提高学生的能力及素养。

猜你喜欢

史料价值历史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史料二则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