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挖教材史料,落实核心素养
——以《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一课为例

2023-10-11刘泽军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23年2期
关键词:江南地区史料资本主义

刘泽军 姚 念

(1.广州市番禺区市桥金山谷学校;2.广东省江门市台山市鹏权中学)

与旧版教材相比,《中外历史纲要》提供了更丰富的史料。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不仅可以运用这些史料,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还可以选取部分史料进行深度解读,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从而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本文以《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5 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以下简称“本课”)为例,笔者以“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子目中“历史纵横”部分“17 世纪初苏州丝织业中的自由雇佣劳动”为探究主题,抽丝剥茧般地挖掘史料,以求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史料研读的方法

史料是人们了解过去、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和基础。我们在讲解史料时,要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经过日积月累的练习,高中生在史料阅读方面要逐渐做到触类旁通,这样才能在高考中游刃有余。本课“史料纵横”中比较详细地介绍了17 世纪初苏州丝织业中的自由雇佣劳动,选取史料如下:

材料一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户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明神宗实录》卷361 万历二十九年七月丁未

材料二我吴市民,罔藉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百数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饔飧(yōng sūn)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xiāo),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蒋以化《西台漫纪》卷4

在史料之后,教材还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补充说明:

有学者认为,这种生产方式近似于西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早期形态,称之为“资本主义萌芽”。

首先,我们对史料来源做分析。材料一出自《明神宗实录》,高中生需要初步了解“实录”这一体例,它是编年体史书的一种,比较详细地记载了某一皇帝统治时期的大事。《明实录》是明代历朝官修的编年体史书,属于一手资料,具有重要史学价值,是研究明朝历史的基础史籍之一,但在明末战乱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损毁。

在讲述到本课“科技”子目的“历史纵横”部分时,教材提到清代在编撰《四库全书》时,按照清廷的政治标准销毁了不少“禁书”。有一位同学提到《明实录》作为明代官修史书,又涉及大量明政府与清先祖的历史关系(即建州卫女真与明政府的隶属关系),加上清代康雍乾三朝“文字狱”盛行,思想专制逐渐加强,《明实录》的原本是否被销毁或篡改?如果真的如此,其可信度是否会下降?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我表扬了这位同学的勤学好问,史料的可信度是史学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关注点。《明实录》官方藏本包括4 份,即皇史宬藏正本、内阁藏副本、乾清宫藏大本、御览小型本。乾隆四十八年(1783)三月,清廷听从满族大学士三宝的建议,将《明实录》的四个官方本子全部焚毁,现存《明实录》分为2 个系统,第一个系统是馆本(清朝为了编写《明史》,将明朝官方的《明实录》重新抄写了一套,又称清抄本),第二个系统是传抄本(多为私人抄写,版本众多,但不完整)。由于原版已经被焚毁,清廷对该书删改了多少,我们难以估算。但教材引用的是与苏州丝织业中的自由雇佣劳动有关的史料,与明清政治关系并不紧密,删改的可能性不大。同时,根据孤证不立的原则,教材又引用了《西台漫纪》加以印证,对“江南地区自由雇佣劳动”进行了比较细致的描述。因此,关于这一现象,《明神宗实录》的可信度是比较高的。

材料二出自《西台漫纪》,属于杂记,清代史学家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修志十议》记载:“凡事属琐屑,而不可或遗者……当于正传之后,用杂著体,零星纪录,或名外编,或名杂记,另成一体。”可见杂记记录的内容多样,琐事、感想、见闻等都囊括在内。对于研究市民的经济、文化生活具有较为重要的参考价值,可以作为官修史书的补充或印证。作者蒋以化,字仲学,江苏常熟人。明代隆庆丁卯举人,明神宗万历年间写成《西台漫纪》,共计六卷。作者身处万历朝(说明《西台漫纪》属于一手史料),又是江苏人,对江南地区经济生活描述细致,又和《明神宗实录》中的记载互相印证,可知江南地区出现“自由雇佣劳动”的可信度高。

其次,我们在解读史料前可以预先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材料,做到有的放矢。在阅读材料一时,笔者设置两个问题。一是材料中“机户”和“织工”有什么关系?二是官方如何看待“机户”和“织工”的?从“机户出资,织工出力”可以看出“机户”类似于早期资本家,他们出资创办了手工工场。“织工”类似于雇佣工人。“相依为命久矣……机户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说明“机户”和“织工”密不可分,如果“机户”出资的纺织厂停开,“织工”就会失业,他们因此失去收入来源。在这里我们可以继续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织工”失业后就会失去收入来源?材料开头给出了答案,“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这说明江南地区人口增长快,出现了一大批类似于无产阶级的贫民,他们为了换得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以务工为生。在中国古代社会,商业被称为“末业”,从事商业活动者社会地位不高,往往受到歧视,例如西汉“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唐代规定,商人及其子弟不能参加科举;明太祖规定商人只能穿绢、布两种料子的衣服等。但是在官修史书中,将“机户”和“织工”评价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说明他们没有受到官方歧视,这是历史的进步。可以引导学生联想记忆,明末经济领域的变动引发思想领域的变动,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提出反对君主专制,提高商人地位(例如“工商皆本”说),开创了新思潮、新学风。但学生需要注意的是,随着清朝建立后不断加强君主专制统治、加强思想控制(例如文字狱),这股新思潮并没有蔚然成风。从宏观角度来看,尽管在特定时期,有部分思想家批判过“重农抑商”思想,但这种思想仍然占有主体地位。

根据材料二,学生可以概括“大户”和“小户”有什么联系?“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说明“大户”出资购买织布机,招募工人,赚取利润;“小户”以织布为业。随后材料详细描述了二者相互依存的关系。“小户百数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饔飧计”,“小户”提供劳动力,获取收入,用以换得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说明“大户”如果一日不开工则无法收回投资成本、获得利润,“小户”一日不工作就无法购买食物,维持生计,二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从两则材料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出现了自由雇佣劳动,早期的资本家和工人相互依存。

最后,我们在阅读完材料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新版统编教材为什么在正文删除“资本主义萌芽”这种说法,取而代之的是在两则材料后补充说明部分学者认同“资本主义萌芽”这一概念?

二、史料引申的问题

新版统编教材正文删掉“资本主义萌芽”这一概念,以“出现自由雇佣劳动”表述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经济的变动,这一变化值得高中师生深入研究,接下来文章以一些课外史料(来自CSSCI 期刊论文)来讨论“资本主义萌芽”提法的争议点,同时让高中生初步接触史学前沿动态。

首先,我们需要厘清什么是资本主义萌芽。

材料三资本主义萌芽是一种社会关系,而不是个别人之间的关系,因而不能孤立地看待。这种生产关系,是在封建社会晚期,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条件时产生的。在这以前,像在自然和社会史中许多事物一样,它会有一些偶发的、先现的现象,但不能因此认为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

资本主义萌芽一旦产生,除非有不可抗原因,是不会中途夭折的,而是引导新的生产方式。因而,真正的资本主义萌芽应具有延续性和导向性……自由雇佣 劳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核心。但是,不能从自由雇佣劳动直接引伸出资本主义萌芽来。

——吴承明《关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几个问题》

从材料三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其一,资本主义萌芽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需要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才会出现。因此,虽然在明清以前有一些偶发的“征兆”,但不能认定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其二,如果不是受本国封建主义、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会茁壮成长,中国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这一点是反对“资本主义萌芽说”的学者批判较多的一点。其三,自由雇佣劳动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紧密相连,但出现了自由雇佣劳动不等于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新版统编教材采纳了这个观点,因此正文部分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这一概念。

此外,吴承明先生这篇文章还详细阐述了资本主义萌芽和生产力的关系、资本主义萌芽和商品经济的关系、资本主义萌芽的形式,讲解深入浅出,高中生阅读时不会有过多障碍。

其次,我们来探讨支持者和反对者对“资本主义萌芽”的争论。

材料四五种生产方式不再是人类必经的共同的社会阶段,也就是说,中国按照自身的发展规律不一定会进入西方式的资本主义社会。假如这一前提成立,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相信资本主义萌芽会在中国的历史上生根发芽?而且事实已经表明,现代中国未经过成型的资本主义阶段已经迈入社会主义社会,它也反证了资本主义萌芽论者立论前提的不真实——资本主义不是中国的必经道路。

——徐晓望《“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论”的合理内核与中国近代化问题》

材料五近代早期欧洲的经济发展不会必然导致近代工业资本主义,英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出现是一种特例,其他国家资本主义的产生,都是受英国影响的。既然英国的工业革命道路在欧洲是唯一的,是其他国家所无法重复的,中国也不可能重复英国的道路。

——[美]王国斌《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

材料四涉及资本主义萌芽的理论基础——“五种社会形态说”。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明确地指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如下五个阶段:原始氏族社会、古代奴隶制社会、中世纪农奴制社会、近代雇佣劳动制(资本主义)社会、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国史学界曾经有一种“单线论”,即人类社会是按顺序经过这五种社会阶段。因此,中国也必须经过资本主义社会阶段。于是,人们自然就要为中国寻找“资本主义萌芽”概念。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史学界倾向于多元化的史学观念,五种社会形态不再被认为是世界各个民族必经的发展过程。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表明,中国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社会,既然中国没有资本主义社会这个“果实”,那么所谓“资本主义萌芽”也就不存在了。

材料五的依据有两方面,一方面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必然性”限于西欧各国的论述,也就是说资本主义不可能存在和发展于中国。因此,“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完全就是“伪命题”。另一方面,欧美经济史学家认为英国资本主义道路有其特殊性,是其他国家所无法重复的,中国也不例外。

支持“资本主义萌芽”的学者也对此提出解释。

材料六从方法论上看,不少人之所以错误地认定马克思“五形态论”是“单线论”,与他们在使用“资本主义”这一术语上的混乱也有一定的关系……当研究者将这些术语的内涵不加区分地使用或相互混淆时,就难免不在马克思的“五形态论”和“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认识上出现混乱。

《资本论》提到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必然性”实际上讲的是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特殊——“对农民的剥夺”的“历史必然性”,这种“历史必然性”当然只能限于西欧社会范围内,但这丝毫不意味着资本主义只能产生于西欧。简而言之,马克思从来没有把资本主义视为西欧的“专利”,从来没有说过资本主义只能产生于西欧。西欧资本主义的起源和发展只是资本主义的起源和发展的一种特殊形态。

——叶险明《关于马克思晚年相关思想研究中的误区》

材料六表明,有学者把“五形态论”看成是“单线论”的原因是他们在使用“资本主义”这一术语上的混乱。马克思主义虽然指出从总体上看,人类社会是由低级发展到高级,但也指出过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也可能存在特殊性。因此,他提出了“社会形态跨越发展理论”,这与“单线说”背道而驰。叶险明教授进一步指出,马克思在阐述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有其特殊因素的同时,还提到了俄国资本主义起源和发展也具有自己的特点。因此,马克思强调的应该是不能用西欧国家资本主义起源和发展来硬套俄国资本主义的起源和发展,而不是资本主义只能产生于西欧。如果只片面强调西欧的特殊性,把西欧资本主义道路视为“唯一”,这样就陷入了“欧洲中心论”。

总之,以上只是双方争论的比较重要、次数较多的两个问题,如果想继续深度挖掘,不妨参看以下论文、专著。郑金彪、张玫在《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论析》中列举了反对者常给出六点理由证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是假命题,只是中国史学研究者执着的“情结”,并对这六点理由一一批驳。李伯重在《理论、方法、发展、趋势:中国经济史研究新探》《江南的早期工业化》中主张今后中国经济史学研究要摆脱旧的“资本主义萌芽情结”,提出“早期工业化”概念取代“资本主义萌芽”,提倡研究工业赖以发展的主要物质条件,比如劳动力的供求、资源的配置等方面的问题。此外,开展纺织工业以外的其他手工业及其生产力的研究。从2005 年起,杨师群、曹守亮、周广庆展开细致的讨论。杨师群在《明清城镇不存在资本主义萌芽——与西欧中世纪城市的比较研究》中通过对明清城镇与欧洲中世纪城市的比较,认为明清社会不可能产生资本主义萌芽;曹守亮在《比较方法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研究——与杨师群先生商榷》《再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及其研究的史学意义——与杨师群先生再商榷》中从概念辨析、逻辑证明等方面提出反对意见;周广庆在《从社会基本结构看“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是伪命题——与杨师群、曹守亮二先生共同探讨》中证明中国古代的工商业天生患有资本主义先天不足,所谓“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是根本不存在的伪命题。

三、拓展练习

为了加深学生对教材史料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分析与运用能力,笔者命制两道选择题,以供学生练习。

(例1)据《明神宗实录》记载,“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户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这反映了 ( C )

①江南地区出现了自由雇佣劳动

②江南地区产业分工较细

③“工商皆本”思想得到社会、官方认可

④官方肯定了私营手工业的社会效益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反映了江南地区出现了自由雇佣劳动,①正确。材料没有反映江南地区产业分工状况,②错误。“重农抑商”仍然是官方主流思想,③错误。“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体现了官方肯定了私营手工业的社会效益,④正确。故答案为C。

(例2)据《西台漫记》载,“我吴市民,罔藉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百数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饔飧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这反映了 ( D )

A.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重农抑商思想已经完全抛弃

C.江南地区纺织技术高超

D.江南地区手工业的生产状况

解析: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A 排除。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思想仍是官方主流思想,B 排除。材料没有涉及提高纺织技术的问题,C 排除。材料详细介绍了江南地区手工业的生产状况,D 正确。

猜你喜欢

江南地区史料资本主义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史料二则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女性服饰时尚消费状况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
论明代江南民间书坊的勃兴及其社会意蕴
江南地区传统木构建筑半榫节点受力性能研究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