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贝类增殖现状与方法

2023-04-15刘岩峰

新农民 2023年8期
关键词:鱼礁贝类滩涂

刘岩峰

(莱阳市海洋渔业有限公司,山东 烟台 265200)

在我国水产养殖中,贝类资源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贝类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可形成其独特的产业链,以此带动我国经济效益;贝类在社会功能下,可起到改善海域生态的效果,由于贝类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它的形成需要吸收海水中溶解的二氧化碳,以此促进更大的固碳作用,改善我国海域环境,并且在此基础下,还可选择能力突出的贝类进行增殖,进而提高其综合效益。

1 贝类资源概况

全球贝类生产由1950年的90万 增至2008年的 2000万t,1990年的480万公t增至2008年的1750万t,2020年更是以每年75%的速度成长。中国一亿8000万公尺的大陆海岸线、1400万公尺的海岛海岸线,是全球最大的贝类生产国。出口26.5万t,占全球出口40%,出口创汇9.7亿美元[1]。

例如,山东省沿海海域面积较大,山东沿海地区有156,000多hm2的滩涂,以北方为最好的贝类资源,以牡蛎、文蛤、泥蚶为主,封滩养护为主。全省有1500多个可供开发的浅海养殖和1500多km2的滩涂,水质肥沃,温度适宜,交通便利,有90多种贝类资源,有高经济价值的品种20多种,已进行增养殖的种类70余种[2]。

2 贝类产业化现状

根据调查,我国传统四大养殖中其贝类产业包括,牡蛎、缢蛏、蚶类和蛤仔,这些产品主要养殖区域在我国山东地区、辽宁地区、江苏地区等省份。在此贝类健康高效养殖的过程中,主要以贝参养殖、贝虾养殖为主。例如,在威海市721养殖场所中,其主要的贝类产业养殖标准为7:2:1,在按照此比例进行养殖时,会形成良好的养殖结构,并且在中间挂笼养殖贝类时,可达到减少单位面积,增加饲养空间的效果,以此确保形成良好的生态结构[3]。

贝类在人工调控下的生长和繁殖过程。贝类以草食为主,以海藻和有机碎片为食,具有丰富的饵料基础。河口内湾区富含营养素,能大量繁殖浮游植物,而河流和城市废水中往往含有大量的有机物,是贝类的重要来源,也是贝类养殖的理想场所。浅海养殖不需要饵料,可养海域广阔;在滩涂养殖中,一般也不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来建设养殖基地,放养后一至两年内就可以收获,而且成本低廉,收益也很高,所以,贝类养殖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行业[4]。

3 贝类产业生态效益

随着我国近年来海洋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海洋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在海洋生态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时,应不断强化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而确保为贝类产业提供可持续性发展的动机。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国山东将迎来一轮新的养殖高潮,养护近海,发展远洋,拓展极地渔业,建设现代化的海洋牧场,发展可持续的绿色海水养殖。

例如,在广东省所发布的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中提出,为确保利用贝类生物实现海洋生态的可持续性进展,当地应明确将浮游植物、藻类、贝类等生物提高其养殖效益,并达到碳中和与碳排放的良好效果,进而为后续生态养殖奠定扎实的基础[5]。

例如,深海养殖的贝类利用碳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碳酸氢根被钙化,变成碳酸钙贝壳。二是利用过滤水中微粒有机物,形成自己的物质,从而提高机体的碳水平。《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20》指出,2019年全国水产养殖1439万t的贝类可固碳130万t,CO2达480万t,等于每年吸收了我国CO2排放总量的5%。

4 贝类增殖方法

贝类增殖是在较大的滩涂或水域范围内,以采取合理的人工措施,创造贝类增殖和生长条件,以增加水域中经济贝类的资源量,以达到增殖贝类产量的目的,为此下述主要提出贝类增殖的基本方法,并以亲贝养殖、保护海洋环境、重构海域生态结构为主[6]。

4.1 封滩养护

首先,在贝类增殖过程中,应及时开展封滩养护工作,在此潮间带滩涂的开发主要为发展贝类的主要方式,并且还可在养护过程中以增加其生态效益发展大型藻类以及生态旅游业。其中,滩涂贝类养殖是主要的开发内容之一,在此当地应在养殖品种以及产量上形成一定的规模,并不断扩大养殖面积,以确保养殖种类、养殖收益达到增长规定状态。但由于养殖时间较长,随着滩涂与生态产生的矛盾问题,许多贝类都出现了死亡现象,在后续调查中发现,导致贝类大面积死亡的根本原因在于养殖密度、污染物、环境变化、养殖区域选择、养殖底质老化等问题。在此,应为确保发挥封滩养护的实际效益,工作人员应明确认识到滩涂底质类型与贝类生长的关系,并明确贝类在繁殖、分布、种类等组织过程中的生态特点,在了解贝类生长所需以及贝类摄食习性后,应为后续养护工程奠定扎实的基础[7]。

其次,在某些区域,由于贝类种类单一、养殖结构不合理,贝类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生活习性下,相互竞争,导致成活率下降。为此,必须调整养殖品种的结构,适当增加有关的藻类种植面积,改善海涂生态环境,逐步增加种植面积在海涂中的比重。另外,还应确定海岸线上的贝类养殖能力。自21世纪起,已有许多学者对各种海洋贝类的养殖能力进行了评估,并建立了相应的养殖能力模式。海涂养殖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经济效益高的特点。由于利益的驱使,养殖户往往忽略了养殖海涂的承载能力,也忽略了对环境的承受能力,从而使其自身的污染和生态系统的崩溃,给养殖行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4.2 改良增殖场

首先,在明确上述问题后,为解决生态环境与贝类大面积死亡等现状,应以改良增殖场地为基础。在改良增殖场时,有关工作人员应明确认识到在改良的过程中,应以滩涂底质、人工鱼礁带、禁止敌害等方面进行。对于滩涂贝类来说,在采取人工菜苗阶段时,一般来说可在含泥量较多的海滩进行,并且应当采取整滩、投砂等办法,以增加贝类附苗量。其次,在水流量较大的海区,为改良增殖场环境,应适当采取插树枝、改善堤坝的方式进行,在此方式中可有效减少海水流量,并以逐步增加贝类生长趋势,在对于老化的滩涂进行改良中,应耙松滩涂,改善土壤的质量。利用水泥、石块等在沿海浅海建造人造鱼礁,既能促进贝类的生长,又能促进鱼类、虾、藻类的生长。最后,应改良人工礁石区域,其人工礁石对于贝类附着于聚集有着显著的意义,在不断提高贝类生存环境的同时,应以增加藻类繁殖环境为基础,在提高贝类捕食、增强海洋肥力的同时也可有效提高海洋经济,并且对于海洋生态效益也起到了促进的效果,以增强环境的容量,为贝类产业化发展作出贡献。

4.3 亲贝移植

亲贝移植是将贝类资源较多的海区种植到资源较少的海区,在移植的过程中应确保对增殖场附近的环境进行调查,并且以持续增加整体贝类资源为核心移植措施,在针对附近环境进行调查的同时,应积极了解移植贝类的生态习性以及移植环境等,并确保在满足环境条件下进行亲贝移植,确保适应本海区品种间。

4.4 底播增殖

底层增殖技术是将贝类幼体附着在海滩上,然后在合适的浅海区播种一定规格的幼贝,以提高资源量。例如,在菲律宾蛤仔移植后,进行底播增养殖已经成为胶州湾海洋渔业的重要支柱产业。通过对山东渔业的捕捞等综合措施,实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所以,进行底播增殖对于贝类增殖来说有一定的促进意义。

4.5 防灾除害

首先,在贝类增殖的过程中,防灾除害工作较为重要,在此为确保以防止贝类受到敌害生物的侵袭,应采取防灾除害办法以诱捕、设置人为障碍等方式,合理开展生物防除措施。其次,由于贝类敌害生物较多,如肉食性鱼类、螺类等并且赤潮生物以及毒素也会影响到贝类的增殖效果,在此应明确理化环境的变迁,并针对淤泥、沉积、泥沙等进行处理,避免因油污染引起的大面积海区缺氧现象。

在实际防灾除害过程中,应从选择适宜的贝类养殖地开始,在此过程中,工作人员应认识到亲贝与贝苗自身对环境要求较高,为此在进行培育时,应每日做好水检测工作,确保其水质质量。最后,应持续加强每日的监控,防止污染和赤潮,把贝类转移到安全海域。敌害是贝类养殖中的一种重要威胁,但至今尚无有效的控制措施。一般而言,可针对不同的养殖贝类及附属物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

4.6 人工鱼礁带

随着我国沿海地区的过度捕鱼和环境的严重污染,我国的渔业资源出现了严重的短缺,因此,山东省建立了海洋牧场,山东省海域辽阔,是发展海水增养殖的主要基地,通过“增殖放流+人工礁石+海藻移植+智能网箱”的方式,实现了由“猎捕型”向“农牧化”转变的转变。山东海洋与渔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人工礁石是改善海洋生态、保护渔业资源的一种重要手段,已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人工鱼礁可有效地防止底拖网作业,为藻贝提供了附着物,并可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使鱼类、虾蟹等游动动物聚集,生物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强,人工鱼礁的建设,使海洋牧场生态系统得以恢复。人造鱼礁上的生物吸附和聚集碳的能力很强,利用碳汇渔业的原则,“播种”和“收获”“放牧”可以去除大量的碳、氮、磷,从而有效地减少由于海水富营养化引起的赤潮等自然灾害。经测算,全省19500hm2海洋牧场通过藻类、贝类增殖等途径,每年可从海洋和大气中吸收49.92万t碳,减少183.04万tCO2,按森林碳排放标准,相当于造林20.8万hm2。

在人工渔礁建设过程中,还可提升其经济与社会效益,我国于2012年开始逐步建设出了人工鱼礁区域,在该区域中所收获的贝类产品高达2万多t,带动了苗种培育、水产品加工、休闲海钓、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了渔区产业结构调整,增加了就业岗位和渔民收入。

据了解,水产养殖产区的海产品,如鱼、虾、蟹、参、贝等,均无须投入饲料,生长状况稳定,品质稳定,市场行情稳定,供不应求。在山东省所建造的人造鱼礁可划分为两种类型:经济型(即资源增殖型)和生态型(即休闲生态与资源保护)

4.7 开展贝类增殖放流,科学有序推进净水控藻试验

目前,为进一步改善河湖生态环境,实现渔业生态管理职能,促进大面积生态渔业的发展,当地应以科学选址建设鱼类(鲢鳙)与贝类净水控藻试验区。其中,在适合贝类生长的上游脉连港1000hm2水域进行了水质净化控制。以浮游藻类和有机悬浮微粒为主要食物的褶纹冠蚌等底栖贝类,通过吸收氮、磷,能显著提高水体的透明度,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与此同时,当地应在试验区内增加丰富的放流品种,并以分类、分区投放包括鲢鳙、螺蛳、河蚬等水生动物,通过自然繁殖、增殖,极大地丰富了滆湖的鱼类资源,提高了水质。

4.8 采用陆基繁育

在陆基繁殖方面,将大规格贝运回海岸进行越冬繁殖,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这种技术已有效地解决了人工繁殖中成活率低下的问题,从根本上恢复和保护了国内的白蝶贝资源,有利于我国大型贝类养殖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为近海白蝶贝保护区和岛礁生态资源恢复提供增殖优良苗种。

白蝶贝对于海洋的环境要求较高,在此过程中为确保白蝶贝达到增殖效果,应以陆基繁殖将其运回近岸的养殖点,并且以新模式将其依托到优良的养殖环境中去,再以回归自然的方式发挥其生态海域养殖办法后,可在此进行人工增殖,在人工增殖中可以恢复或增加贝类种族数量,并起到保护自然的良好效果,在此过程中还可弥补海洋生物丰富程度下降等问题,以此实现海洋生态系统可持续性发展的目的。

4.9 合理采捕,保护海洋生物

目前,由于我国养殖产业发展速度较快,这种情况导致海域污染较为严重,在此以工业废水废弃物为主要污染源头,这些污染源头对于海洋生态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也导致海域生态系统结构出现问题。这种现象无疑是加重了养殖难度,并且也导致养殖区域生态系统出现崩溃现状。为此,应以合理采捕,确保保障海洋生物,在采捕的过程中,由于我国存在过量打捞贝类资源的情况,为此当地应进行封海养护,以资源提升后再次开展采捕,在此过程中还应净化海洋环境,以建构完善的海域生态系统,为贝类增殖奠定基础。

5 结语

综上所述,根据上述调查可以看出我国贝类产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海洋生态的影响,在此过程中为达到贝类增殖效果,应以改善养殖规模、养殖区域为基础,并保护海域生态环境,以增长其生态结构产业链,进一步调整贝类生产规模,并在安全卫生方面加大其力度,尽快缩小我国贝类产业与其他国家的差距,以此从多角度入手,真正促进我国贝类增殖效果,以保障我国海洋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猜你喜欢

鱼礁贝类滩涂
我国海水贝类养殖低碳效应评价
人工鱼礁区三种习见肉食性软体动物营养生态位研究
霞浦滩涂
人工鱼礁建设对海洋浮游植物群落变化的影响
上岸的鱼
QuEChERS-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法测定贝类中6种亲脂性贝类毒素
鲜美贝类可能暗藏毒素
人工鱼礁在海洋牧场中的应用
滩涂评估方法适用性研究
海边滩涂软淤地基挡潮闸基础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