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达斡尔族民歌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2023-04-15田士成

戏剧之家 2023年9期
关键词:达斡尔族民歌民族

田士成

(哈尔滨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76)

达斡尔族是中国56 个民族之一,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统计,中国境内达斡尔族的人口数为132299 人。在历史发展与演变过程中,达斡尔族经历了集体迁徙、抵御外敌等事件,并在长期的实践中创造了丰富的物质与精神文明,虽然达斡尔族的原始文字已经失传,但达斡尔族人民依然以歌舞记录着历史事件、英雄人物,形成了具有鲜明达斡尔族特色的民歌文化体系。当前,达斡尔族民歌面临生存与发展困境,能够熟练演唱民歌的艺人老龄化进程加快,传承与保护达斡尔民歌的路径狭窄且单一,使达斡尔族民歌濒临消亡。因此,创新达斡尔族民歌的艺术表现形式,从多角度探寻民歌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路径,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达斡尔族民歌的文化底蕴

达斡尔族是我国56 六个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鄂温克族自治旗一带,少数居住在新疆、辽宁等地。达斡尔族原本的文字虽然已经失传,但他们拥有自己的语言,在历史演变的过程中,达斡尔族人民以丰富的语汇记录着自然环境的变化,讲述着民族的沧桑变革以及文化的创造历程,并以本民族语言抒发对自然的依恋与崇敬,对民族英雄的赞颂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达斡尔族人民以农业种植、畜牧养殖为生,长期的劳动实践孕育了达斡尔族文化,在劳动生产过程中,达斡尔族人民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民间故事,例如家喻户晓的“大鱼传说”“战马黄狗返故乡传说”等,这些民间故事展现了达斡尔族民间文化的精神。不仅如此,在特色化、多元化的民族文化中,“乌春”是重要的文化内容,“乌春”是一种吟诵体韵律诗,以比兴、反衬等形式体现深刻的哲理,且诗句结构严谨、艺术特色鲜明、用词简洁且精炼。

任何一种民族音乐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都离不开对多元文化要素的提炼与整合,达斡尔族民歌也不例外。达斡尔族民歌与民间故事、民间文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漫漫的岁月中,达斡尔族民歌与传统民间文化相互影响并相互促进,民间文化丰富了达斡尔族民歌的题材和内容。例如,“乌春”是达斡尔族民歌主要形式之一,采用说唱表演方式,形式主要为三言、五言或七言韵文,内容包含完整的故事情节,有记叙文与散文的特点。由此可见,达斡尔族民歌是达斡尔族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1]。

二、达斡尔族民歌的艺术特征

达斡尔族民歌有鲜明的艺术特征,反映着达斡尔族的民族信仰、民族精神、生活风俗、生产方式以及民族个性。随着达斡尔族原本语言的逐渐失传,达斡尔族民歌也濒临消亡,唯有深入挖掘达斡尔族民歌的艺术特质,为民歌的创新注入活力,才能使达斡尔族民歌走出困境,获得长远、持续发展。

(一)亲和性

达斡尔族民歌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与乡土芬芳。以种植、养殖为生的达斡尔族人民勤劳勇敢,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与生存条件毫不畏惧,通过自身的努力从自然中获得生存所需的物质资源,创造美好的生活。达斡尔族民歌的亲和性根植于民间土壤,孕育于人们的自发、自主创造,以传统民族文化为支撑的民歌体现出达斡尔族人民共同的审美标准、生活方式及习惯、价值取向,人们放声歌唱民歌,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与本民族人民进行心灵与精神上的交流,体现出一种不间隔、不生疏的亲和力。不仅如此,达斡尔族民歌与汉族传统民歌不同,汉族传统民歌一般在舞台、剧场及重要场合表演,而达斡尔族民歌常出现在田间地头,除“雅德根伊诺”需要在萨满仪式的请神、送神、祈福、祛病等特定活动中表演之外,其余民歌演唱都是人们在茶余饭后的重要娱乐,达斡尔族人三三两两围坐在一起,演唱者与欣赏者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界限,情绪高涨、氛围浓烈之时,达斡尔族人同歌共舞,尽情地表达着自己内心的喜悦,即使以一人说唱为主的民歌“乌春”,也是演唱者与欣赏者围坐在一起,彼此之间无距离、无间隔,充分体现出达斡尔族民歌的亲和性[2]。

(二)朴素性

达斡尔族民歌的朴素性主要体现在其题材内容、曲式结构、旋律发展手法及伴奏乐器上。达斡尔族民歌的题材内容源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对生产劳动的赞颂、对爱情的追求、对自然风光的赞美等,以最为原始朴素的音乐语汇及音乐要素抒发真挚、细腻且复杂的情感。例如,《迁徙之歌》反映了达斡尔族在迁徙过程中的苦难生活,“饥饿了柳蒿当饭,天寒了篝火暖身”“长长的马队驮着长长的忧愤”,这些简洁精炼的歌词、对迁徙生活的生动描绘以最为简单的方式体现出达斡尔族人民热爱生活、坚韧不拔的品质;达斡尔族民歌短小精悍,以单乐段为主,分为方整型与非方整型两种结构形式。如民歌《塔唐堤山》为非方整型乐段,旋律简单,易于传唱,但内容丰富,通过装饰音的运用使旋律线条平缓舒展,给人以良好的听觉审美体验;达斡尔族民歌有个性化的旋律音调,在旋律发展上以级进为主,经常出现大二度与小三度级进音型的反复,且在旋律上有着大跳的特点,使旋律跌宕起伏、富有气势,展现出达斡尔族人民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性格;达斡尔族民歌伴奏乐器简单,但乐器之声与人声完美契合,打造出富有层次性且色彩丰富的音响效果。

(三)口传性

达斡尔族是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其对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依赖于自然习得与口传心授。其中,自然习得需要传承人有较高的艺术造诣、音乐天赋以及对民歌的浓厚兴趣,达斡尔族文化活动丰富,在婚礼、比赛等活动中,爱好民歌的人会从听开始慢慢哼唱,自然而然地习得民歌演唱技巧;口传心授从字面意义来看是指以口传授,用心领悟。因达斡尔族没有文字,所以,其口头艺术十分发达,即使在新媒体高度发展的今天,仍有部分地区保留着民歌的口传心授传承方式,主要原因在于,口传心授具有灵活性的特点,采用师带徒的方式,以民歌的演唱实践为基础。但达斡尔族民歌的口传性也决定其流变性,因口传心授依赖于学习者自身的音乐感悟能力、音乐审美价值取向、音乐记忆水平和艺术造诣,而不同学习者在聆听时对音乐要素的感知、对歌曲的理解不同,且传授者与继承者在生活环境、生活经历等方面有所不同,二者的音乐素养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民歌的传承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旋律曲调的细微变化,情感处理方式的调整,从而加速达斡尔族民歌的流变[3]。

三、达斡尔族民歌的传承与保护

达斡尔族民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其他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相似,达斡尔族民歌的传承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在多元文化形式、文化思潮、文化价值观念的冲击下,原有的民歌音乐形态、艺术表现形式逐渐与当代公众审美需求脱节,再加上对达斡尔族民歌活态传承的重视程度不足、民歌市场化发展受阻,使得达斡尔族民歌生存艰难,其发展也步履维艰。针对此种情况,需要从多角度探索达斡尔族民歌的传承与保护路径。

(一)创新达斡尔族民歌的音乐形态

达斡尔族民歌音乐形态、艺术表现形式与当代公众审美需求脱节是制约达斡尔族民歌传承与保护的关键因素之一。为此,需要在把握达斡尔族民歌文化意蕴、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创新,使达斡尔族民歌与时俱进,活跃在艺术舞台上,走进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以此推动达斡尔族民歌的创新发展。例如,《梦中的家乡》是以达斡尔族民歌为素材的歌曲作品,其借鉴了达斡尔族民歌的曲调,经过创新后加以整合运用,使得歌曲充满欢快、明亮的色彩,体现出达斡尔族民歌的艺术特征。同时,在作曲技法上中西合璧,在沿用达斡尔族民歌曲式结构的基础上应用了大小调转调手法,使旋律动态起伏。此类借鉴达斡尔族民歌音乐要素的现代歌曲作品是民歌创新的体现,不仅可以丰富民歌传承路径,而且能够让当代歌曲扎根民族文化土壤。除此之外,以西方器乐展现达斡尔族民歌的艺术特色也是创新民歌音乐形态的有效途径,例如,钢琴作品《农夫打兔》发挥钢琴音色多变、音域宽广的优势,讲述了诙谐幽默的达斡尔族民间故事,朴实动人的旋律,加上钢琴音乐的增色,使达斡尔族民歌的艺术表现方式更加丰富,这首钢琴作品在全国广泛传播,已经成为达斡尔族民歌的一张“名片”。由此可见,从创新角度重新审视达斡尔族民歌音乐形态、伴奏器乐,有助于传承与保护达斡尔族民歌[4]。

(二)依托民歌发展达斡尔族特色经济

依托达斡尔族民歌发展民族特色经济是从经济层面探寻达斡尔族民歌传承与保护路径的有效方法。文化的传承不仅需要人们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而且要有物质及资金的支持。达斡尔族民歌传承人匮乏,文化相关基础设施不完善,民歌的传承与保护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而建立民族特色经济可以将达斡尔族民歌作为经济发展内驱动力,进而有效提高人们学习、传承达斡尔族民歌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对此,要积极打造达斡尔族传统村落,保护传统村落内的自然风光、生活习俗、特色活动、生产方式等,体现民歌与达斡尔族传统文化间的关系,重新构建完整的民歌文化生态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达斡尔族民族地区的旅游产业、养老产业等,积极推出以民歌为文化载体的旅游项目,如民歌欣赏、民歌故事讲解等,以此为经济发展提供民歌文化资源,逐步推进达斡尔族民歌市场化。

(三)举办特色民族文化活动

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活动是传承达斡尔族民歌的载体,也是需要重点保护的文化内容。达斡尔族民歌的生存与发展困境与民族文化活动消失有着密切关联,由于社会的变迁和生产方式的变革、产业结构的调整及生活环境的变化,达斡尔族地区民族文化活动的开展频次逐渐降低,尤其是来源于人们生产生活的群众文化活动缺乏保护与支持,难以为达斡尔族民歌的传承与保护提供场所、途径。针对此种情况,要大力培育群众文化,把握好不同民族地区的文化特色、活动特点及主要活动类型,围绕达斡尔族地区文旅项目做好前期调查工作,了解游客的文化偏好、当地居民的文化资源等,在此基础上利用每年的文化遗产日、达斡尔族地区独特的传统节日等举办达斡尔族民歌展演交流活动,增强达斡尔族人民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并吸引游客的关注[5]。

(四)加大民歌传承人培养力度

保护与培育达斡尔族民歌传承人与艺术人才是推动达斡尔族民歌持续发展的现实需求。首先,要发挥非遗传承人的带动作用,建立传习所,构建师徒传习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传习活动,向年轻人传授达斡尔族民歌的创作技巧、演唱方法与伴奏技艺,使达斡尔族民歌突破后继无人的困境;其次,要发挥好文化馆、艺术馆等非遗传承机构的作用,由此类非遗传承机构整合达斡尔族民歌资源,多角度、多层面研究达斡尔族民歌起源、发展历程、艺术价值、文化价值、音乐特征等,立足达斡尔族民歌的亲和性与朴素性,为民间艺术团体提供技术指导,将民间艺术团体塑造为传承达斡尔族民歌的主力军,并为其提供展演实践机会,提高其传承民歌的积极性;最后,要在高校设立达斡尔族民歌专业,培育更加专业、复合型的达斡尔族民歌传承人才。

四、结论

达斡尔族民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以达斡尔族传统文化为基础,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且扎根于民族土壤,孕育于现实生活,有着亲和性、朴素性与口传性。当下,达斡尔族民歌的发展面临着后继无人、渠道受阻的困境,为此,需要创新达斡尔族民歌音乐形态、依托民歌发展民族特色经济、举办特色文化活动并加大民歌传承人培养力度,以此确保达斡尔族民歌符合当代公众审美需求,提高达斡尔族民歌传承与保护的实效性。

猜你喜欢

达斡尔族民歌民族
我们的民族
辽金时期的达斡尔族先人——“达鲁古”
来自呼伦贝尔大地的自然之歌——记达斡尔族词作家 诺敏
多元民族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论达斡尔族通婚趋势
穿花衣 唱民歌
达斡尔族文化认同与校本课程开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