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沉浸式戏剧在草原文化中的实现路线研究
——以乌兰牧骑为例

2023-04-15

戏剧之家 2023年9期
关键词:乌兰牧骑戏剧草原

董 颖

(西南民族大学 重庆 610041)

一、乌兰牧骑在草原文化对外传播中遇到的问题

(一)什么是草原文化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国、各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只有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文化才能永葆活力。一些少数民族没有保护好本民族文化,导致本民族文化被外来强势文化渗透,最终走向没落。除了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之外,中国文化还有一个重要来源,即草原文化。事实上,丰富的考古资料和现有研究逐渐表明,在草原文化发源地的中国北方,不仅有丰富的早期人类活动遗迹,还有许多可以证明中华文明起源的文化遗迹。这些文物内涵丰富,反复向人们传达这样一个信息:中国北方的草原是“中华文明曙光升起的地方”。[1]草原文化是中国北方草原地区的先民、部落和民族世代共同创造的适应草原生态环境的文化,它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凝聚着草原民族独特的智慧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是草原民族永葆青春的精神力量。

(二)什么是乌兰牧骑

乌兰牧骑,蒙古语意为“红色的嫩芽”。从1957 年开始,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就出现了这一新型的、前所未有的红色文化工作队,他们主要活动于游牧区等较为偏远的地区,给那里的牧民带来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它是人们遵循党的“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结合自治区的实际情况建立的一个综合性的红色文化工作队,是内蒙古草原上的一支文艺尖兵,这支红色文化工作队本着“哪里最需要,哪里最偏僻,就到哪里送歌献舞”的原则,给一代代农牧人民带去文化艺术盛宴。

(三)乌兰牧骑在草原文化对外传播中遇到的问题

在现代化进程中,乌兰牧骑也面临着时代的困境,而突破这些困境需要乌兰牧骑进行现代化转型,同时,有效保护和发展草原文化是草原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随着受众群体的扩大和传播主题的深入,乌兰牧骑在草原文化的对外传播中遇到了许多问题,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传播途径单一。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不同民族和国家在语言文字、文化基因等方面存在差异,草原文化在向外传播过程中遭遇了文化内涵和文化思维方面的“不适应”,许多传播者不能针对不同地区进行有针对性的文化交流。[2]

2.传播渠道缺乏多样性。随着乌兰牧骑不断发展,他们在对外传播中更具有主动性和积极性,但是,他们传播草原文化的渠道比较单一,传播形式仍局限于单一的歌曲和舞蹈,并未融入其他艺术形式,例如舞台剧、小品、纪录片及顺口溜等。传播平台也局限于主流媒体,没有充分结合草原文化的资源优势,利用新时代的网络媒体平台。整个草原文化传播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3.传播内容缺乏针对性。在草原文化向外传播的过程中,乌兰牧骑没有充分考虑受众群体在文化背景、思维习惯、价值取向等方面的特点,没有根据不同受众群体的思维逻辑做出相应的调整。对于老一辈人来说,乌兰牧骑的表演缺乏新颖的表演方式和流行的表演内容;对新一代的年轻人来说,乌兰牧骑的表演方式和表演内容又过于陈旧,因此,其受众范围大大缩小。草原文化的魅力不仅在于外在形象,也在于文化内涵。乌兰牧骑要构建草原文化话语体系,更新传播内容,如今,随着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以及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国戏剧事业不断发展,戏剧表演获得更多人喜爱,其中,沉浸式戏剧对传统戏剧表演模式进行了极大的革新,更符合新一代年轻人的文化审美需求,通过结合乌兰牧骑戏剧表演和沉浸式戏剧,根据草原文化的特点讲好草原故事、革新传播理念、整合草原文化优势,用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进一步拓宽传播路径,可以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二、沉浸式戏剧在我国的发展

(一)沉浸式戏剧的含义

沉浸式戏剧(Immersive Theater)又称“浸没式戏剧”,该概念源于英国,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沉浸式戏剧”的概念最早由美国戏剧理论家理查·谢克纳提出,只不过,当初被称为“环境戏剧”。可以说,环境戏剧是身临其境的沉浸式戏剧的本体,它经过了后现代语境的发展后逐渐发展为身临其境的沉浸式戏剧。因此,沉浸式戏剧的本质是“环境戏剧”。[3]近年来,沉浸式戏剧已成了全球关注的热门话题,它重新定义了观众和表演空间的关系,以及表演者和叙事之间的关系。传统戏剧通过在剧场里搭建一个全新的空间和舞台,明确地将参演者和观演者分隔开来,使观众被动接受舞台上的演出,观众潜意识里仍会觉得表演是不真实的,观众虽然了解了戏剧的内容,但戏剧所带来的心灵冲击却大打折扣。然而,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全新的戏剧表演模式——沉浸式戏剧对传统戏剧表演模式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它超越了传统戏剧表演的“不真实感”,它所创造的环境与互动环节让观演者身临其境,其道具和舞台在观演者眼中已经不只是一种辅助参演工具,而是真切地成为观众体验的一部分,可触的演员和道具能让观演者参与到戏剧作品中来,感受戏剧人物的悲欢离合,这是沉浸式戏剧的独特魅力,也是沉浸式戏剧受大众青睐的原因。

(二)沉浸式戏剧在中国的发展

1.开端。在中国,人们对沉浸式戏剧做过很多尝试,我国著名剧作家陈鲤庭先生在1931 年创作了一部具有时代意义的街头剧,这部街头剧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观剧史上的纪录,这部剧因地制宜地在街头与广场上演出,这样的表演场地符合规定情境和人物身份,在一定程度上具备环境戏剧的特点,由此看来,此时的中国戏剧就已经有了沉浸式戏剧的雏形。

2.引进。2016 年,上海引进了沉浸式戏剧《不眠之夜》,这部剧改编自莎士比亚经典作品《麦克白》,这部剧的演出曾轰动一时,它以特殊的演绎方式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这部剧的成功演出让中国观众体会到了全球顶尖浸入式戏剧的魅力:整个演出的空间布置与设计都体现出对细节的把控,每一个道具和布景也都与演员、环境氛围融为一体,观众不再是旁观者,可以戴上面具随意穿梭在各个场景中,成为在环境中寻找各种细节和线索的冒险者。中国还不断引进《爱丽丝历险记》等国外成熟戏剧,这些戏剧的引进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沉浸式戏剧市场的繁荣。[4]

3.原创。中国第一部沉浸式戏剧是由孟京辉导演与中国美院跨界合作的《死水边的美人鱼》,该剧自2015 年在北京蜂巢剧场首演起,便引起了国内外媒体和观众的广泛关注,被誉为“最具时代价值的戏剧”,它的问世意味着中国首部完整意义上的沉浸式戏剧诞生,填补了中国戏剧在此领域的空白。由此开始,中国出现了一些其他高质量的沉浸式戏剧,比如《成都偷心》《今时今日安仁》《金钱世界》等,沉浸式戏剧在中国不断发展壮大,在占领一定市场的同时赢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三、乌兰牧骑结合沉浸式戏剧拓宽草原文化传播范围的途径

(一)沉浸式戏剧和地域文化

结合地域特色和文化旅游开发沉浸式戏剧是重要的发展方向。在沉浸式戏剧与地域特色文化的融合方面,有“每一台《千古情》都是一个城市的文化传奇”的《千古情》系列演出,《千古情》是根据地区特色和感人事迹编排而成的大型舞台剧,上演后一炮而红;也有成都安仁古镇结合当地古镇特色和风情韵味编排的舞台剧《今时今日安仁》,总之,这类演出都根据某地区的地域文化特色进行创作。根据这种思路,草原文化的地域特色更为明显,无论是成吉思汗带领军队在草原上开疆拓土的伟大事迹,还是草原儿女赛马摔跤的日常生活,都可以被编排进戏剧演出中,通过“沉浸式”的体验、演出组织方的宣传以及观演游客的口口相传,让国内外不了解草原文化和草原历史的人们感受内蒙古的风俗、文化、历史,带动内蒙古旅游经济的发展。

(二)沉浸式戏剧与草原IP

有很多感人事迹在内蒙古地区广为流传,例如“草原英雄小姐妹”“苏和的白马”等,这些故事都是草原IP 的一部分,内蒙古艺术学院乌兰牧骑舞蹈团编排的舞剧《草原英雄小姐妹》取材于一个流传于内蒙古草原的真人真事,讲述了龙梅和玉荣两姐妹的故事,她们在20 世纪60 年代被冻伤致残,只因在暴风雪中拯救集体羊群……[5],在此之前,乌兰牧骑团队讲述这个故事时仅采用了单一的舞蹈和音乐,而本次舞台剧突破了传统的演绎方式,将蒙古族音乐、蒙古族服装及蒙古族文化元素充分融入其中,再加上人物台词的渲染,真正实现了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有机统一,实现了把优秀历史故事搬上戏剧舞台的发展目标。这一改编斩获了文华大奖,填补了内蒙古自治区在此奖项上的空白,随后,当地市场上的文创产品售卖区便出现了一些关于龙梅、玉荣姐妹俩的卡通插画、连环画、水杯、明信片等,甚至在淘宝、拼多多等购物平台也出现了“草原英雄小姐妹”的身影。由此可见,在国内打造已有一定知名度的草原IP 既能推动草原文化的传播,又能推动沉浸式戏剧在内蒙古大地上的发展,还能借助戏剧形式向外输出一批与该戏剧有关的文化产品,以此获得文化与经济的双丰收。

(三)沉浸式戏剧与内蒙古地方戏曲的融合

内蒙古地方戏曲通常指河套地区的民间戏曲二人台,俗称“打小玩意儿”。明末清初,土默川地区出现了职业小班。[6]起初,二人台只有一丑一旦两个角色,演员以“触帽戏”的形式分饰多种角色,后来,又演变发展成为一部有着固定角色的民间戏剧。二人台的部分传统节目是以当地重大事件为基础的,也有在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还有一些是从其他地方移植过来的。[7]二人台节目的内容,有的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艰苦生活,有的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腐朽和黑暗,有的歌颂了劳动人民纯洁的爱情和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憧憬,有的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有的表达了历史的真实事件等。这些优秀的剧本一代一代流传至今,具有重大的传承价值。将这些民间剧本通过智能人机交互、动态捕捉等科技手段进行舞台呈现,使观众在演出时可以随意走动,体验不同表演空间中的多样视角,感受变化中的视听效果,通过沉浸式戏剧传承并发扬光大内蒙古地方戏曲,并在沉浸式戏剧模式下保留原有的戏曲文化韵味,是一个值得探讨的发展方向。

四、结语

总的来说,时代在不断变化,市场和创作也是如此,在新的历史阶段,草原文化的传播者也要审时度势,通过乌兰牧骑这一有力帮手积极拓宽传播途径,以包容开放的姿态为草原文化注入新鲜血液。文艺创作者要与时代同步,避免单纯地站在舞台上或坐在观众席,要激发更多潜力,打开创作思路,才能创造新的生长空间。

猜你喜欢

乌兰牧骑戏剧草原
讲解《草原图》
有趣的戏剧课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乌兰牧骑进校园
玛奈乌兰牧骑
光荣的乌兰牧骑
戏剧类
可可托海的草原
“乌兰牧骑”式的宣讲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