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人大督办河流治污是推动跨界治理的好样本
2023-04-15羊城晚报社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推动重要江河湖库生态保护治理,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近年来,人大监督水污染治理成为广东省开展水环境治理的鲜明特色。广东省人大连续6年坚持四级人大联动、五级代表参与。对于跨界河流的治污监督,每年至少安排1项监督项目,并不断拓展到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黑臭水体整治、农村水污染治理等多个领域。
跨界河流在传统农业社会里,是沿岸人民生息繁衍的重要资源,但是在工业社会中,往往就成为排污的重点区域。其最大的特征就是,上游污染下游遭殃,下游只能承接上游而不可能反制,且下游承接的治污任务更重。干脆就默认污染,加入到继续污染的行列,让更下游的区域积疾难返。最后全流域,全河道,甚至每一条河涌水道都陷入了污染当中,无法脱身。即使是每个区域比如地级市想把自己的河段管好也无法独善其身。加上遇到暴雨洪潮,污染面更是复杂,下十分力,可能只有一分功,因此治污动力会大大降低。
可见,治理跨界水体环境,往往是和当前各管一方、管不好就推、管得好就夸大的机制运作有着天然密切的关系。因此,要治理这些突出问题,只能是运用更高层面的监督、规划和指引的力量来加以统筹,同时对涉及的各市建立联防联控机制,责任到界到人,定下水质达标目标。如此以整体观来定治理目标,考察治理成效,运用行政和经济手段,才可能把水质稳定下来不继续恶化,进而一步步通过截污控污,重新提升水质。
比如东江支流石马河、淡水河是跨界河流,以往长期处于劣Ⅴ类。广东省人大连续几年把加强石马河、淡水河污染整治的代表建议列为重点建议,对石马河、淡水河流域污染整治跟踪督办。在省人大的持续监督推动下,省政府及深圳、惠州、东莞建立联防联控机制。沿河地区的联防联控机制形成了“攥指成拳”合力,推动污染整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这种合力,其实也是充满了博弈,毕竟每个地方的财力、能力和意愿都不尽相同。有的地方比较迫切想要改观现状,有的地方更愿意坐享其成让上游先来。有的地方能够全盘规划,并上马治污项目,有的地方却是捉襟见肘,步履缓慢,接济不上,导致一时好一时坏。
因此,广东省各级人大能够对跨界河流污染治理跟踪督办方面形成了一套经验,这其实是非常艰难的。省人大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对治理的目标任务举措都作出了规定。目标提出之后,人大就得到处奔波,加强调研督办,发现和指出存在的突出问题,对阶段性工作成效进行了定期检查,形成了监督工作的闭环。
经过几年努力,茅洲河在2020年底前基本达到Ⅳ类水质,这条曾被称为“珠三角污染最严重的河流”,通过省市联防联控,水质逐步好转。整个茅洲河流域新建污水管网是2058公里,实现了河流水质从劣Ⅴ类到准Ⅳ类的跨越,累计完成了5770家散乱污的企业的分类整治。
可见,对水体治污关键还不在于水本身,而是要对当地经济“治污”。企业往往是很多小地方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是解决当地就业的大户。但是小企业的环保能力和截污动力又是最差的。究竟是保经济还是保环境,能不能继续用牺牲环境来获得经济的增长,回答起来容易,执行起来却是要受到很多牵制。要对这些污染大户的企业进行一个个的体检,然后进行堵控,处罚无效之后,只能让一部分企业从此消失。此外,还要对许多自然村进行截污纳管,改变其原始的排污状况,这对地方尤其是基层管理都是极大的压力,但也是跨界治理无法绕开的环节。
近年来,人大的监督工作持续跟进,四级(人大)联动的模式进行协同,最终一步步实现工业和生活污水全收集全处理,从源头上实现遏制,也就为今后的水质提升创造前提。人大在水污染治理这个方面还推出了广东省的水污染防治条例,还启用了明察暗访机制。不仅看眼前,今后人大监督治水的重点,更要从过去主要是监督治污向治污监督与水生态修复保护监督并重转变,继续运用四级人大五级代表联动监督机制,合力推进重点河流污染治理。
广东各级人大在治理水污染、恢复水生态上做的努力,其实也是当前社会治理中不断攻坚克难的一个样板。社会经济的发展会带来暂时看不到的负面作用,这些负面因素的累积就会成为诸如水污染这类积重难返的社会问题。人大通过立法和监督的力量,就是要推动社会重新回到健康的状态,让各级政府的行政更加考虑社会效果和长远效益。就此而言,广东人大对河流污染治理的督办,显示的就是这样一种重要的社会功用和时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