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有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现状与对策分析

2023-04-15孙璐通用技术集团机床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品牌研究 2023年9期
关键词:资产国有企业监督

文/孙璐 (通用技术集团机床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时代,国有企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重大挑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深化国企改革,推动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做好新时代国企工作的战略考量,彰显了国有企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重要作用。众所周知,固定资产是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如何管好、用好固定资产,是国有企业必须解决的问题。由于种种原因,国有企业的固定资产规模往往要大于同类型民营企业,这既是优势也是劣势。用好了,固定资产可以成为国有企业发展的助推器,若用不好则会成为累赘。目前,许多国有企业尚未形成一套相对独立、有效、统一的内部审计体系,在制定审计业务规范、实施内部审计控制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导致内部审计的实际作用难以发挥。随着内部审计控制制度逐渐受到众多国有企业管理者的重视,探讨和解决国有企业固定资产内部管控的相关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文认为,国有企业应当构建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提升固定资产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固定资产对企业经营的积极作用,做到合规管理、合理使用、物尽其用、风险可控,方能实现长期高质量发展。因此,国有企业要更好、更准确地对固定资产进行综合管控,为企业开展正常生产经营活动提供物质保障。

一、国有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一)内部控制的内涵

内部控制是当代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参与并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为国有企业的业务经营和管理决策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可靠提供合理保障,提升企业日常业务运营能力、决策管理效率和执行效果,促进以企业为本的发展进程,达成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任务目标。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标准体系,也是企业实施比较完整、全面的管理体系的过程控制。内控体系的基本功能已经覆盖到企业所有日常行政、财务、生产、营销等经营活动以及相关风险事项,几乎涵盖了主要职能部门和每一个业务环节。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建设的本质,是企业对自身风险的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检查和主动防控,对国有企业经济持续、协调、健康、稳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

(二)国有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的意义和作用

企业落实内部控制制度,是加强企业基本制度理念的必然要求。进一步加强内部控制是新形势下企业最重要的管控手段,也是企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风险总是无处不在的,确保国有企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就意味着一定要真正做到全员、全流程、全链条的全方位内控,不断优化和完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通过全面落实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控制内部风险、规避外部风险,力求真正做到“速度、效益和风险”的平衡。

二、国有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固定资产的控制环境薄弱

一是管理理念较为薄弱。管理层通常认为固定资产的管理过程本身不会直接对企业发展产生影响,未将其作为日常工作核心;而固定资产管理本身是在相关部门人员之间进行的,资产规划管理活动大多数情况仅限于企业生产经营的管理,而忽视了对固定资产进行科学、有效、细致的规划管理。未形成良好的企业内部控制文化,企业员工内部控制管理意识薄弱,参与内部控制建设意愿不强,未能通过内部控制手段发挥固定资产最大效能,造成企业资源的浪费。

二是机构职能不够健全。内部管理机构设置、岗位职能划分、内部专职业务人员数量结构的建立和管理等方面存在诸多制度性缺陷。各工作环节、相关岗位、业务部门职责不够明确,在界定时存在重叠、不完整等现象。计划、采购、核算、使用等职责在各岗位、管理风控等相关环节存在错位、矛盾、重复。资产归口部门管理的各类物资采购、验收、报销、支付等职能,大部分由一名财务会计人员包揽,尚未做到不相容岗位职责相分离。在职能流程和配套实施方面,缺少较为完善的财务执行制度及科学有效的财务管控等监督规范措施[2]。

(二)固定资产的风险识别和评估不足

固定资产管理中重大风险评估的缺失,通常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管理者对企业资产和主要业务层面存在的特定风险重视不足,未开展风险评估,可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造成损失;有些企业对固定资产管理的具体风险情况事前评估分析不足,留下风险隐患。第二,固定资产在使用环节监督力度不够,存在较大的管理风险,关键控制点的定位不够准确,在重要性和评价上容易出现偏差,使风险评估结果失去指导意义。第三,未建立固定资产管理的考核机制,使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活动变得盲目、无效,限制了固定资产自身价值的充分发挥,间接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不利于企业健康、高质量发展。

(三)固定资产的控制活动匮乏

未能构建和规范资产管理相关制度。一是采购职责不明确。在项目集中采购管控环节未能严格落实专项采购人员或指定专人负责采购,影响采购进度和质量。二是采购流程不规范。存在先采后批、先采未批、超预算或超标准采购等情况。项目相关单位的集中采购项目信息记录未及时完善。在日常物资入库验收、入库登记过程中,对固定资产的实时验收和现场入库物资的实时验收没有真正严格执行,现场数据核查不严格,验收及质量检查流于形式。三是固定资产处置不合规。未按照企业内部规章制度履行审批程序或超越权限审批,也可能给企业带来重大经济损失[3]。固定资产控制活动不能够有效实施,不仅减弱了控制程序的执行力度,也降低了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四)固定资产的信息与沟通渠道不畅

一是企业资产数据不够完整。采购确认信息、收货验收信息、使用状态变更、加工交接信息记录等基础数据未全部借助工作台账、登记表等多种形式记录或累计留存,未借助内部平台管理系统记录,容易造成历史数据丢失,影响业务连续性。举例来说,有些企业固定资产的临时借用手续仍依托纸质借用卡进行,在固定资产借出期间,若固定资产的管理人员发生借调或者离职等情况,很可能由于卡片丢失而导致借用人信息不清、资产去向不明,最终造成固定资产流失。

二是信息化管理意识淡薄、手段落后,各类人工编制或系统生成的企业资产台账和报表,未能依据规定严格报送审批和审查资产的实时状态。部门之间的数据信息交流不及时,沟通渠道不畅,导致企业固定资产的信息在各部门间存在信息不对等的情况。

(五)固定资产的内部监督不完善

企业内部监督机构不完善或不健全,未单独设立内审机构,或未赋予内审机构足够资源。大部分企业依赖财务部门来完成整个固定资产控制过程的内部质量监督,但会计核算过程仍需要有效监督,由于缺乏独立的内审机构,无法保证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管理科学、有效实施,很容易造成资产损失。由于对内部监督工作重视不足,内控和审计部门人手不足、力量薄弱,在开展监督工作时往往会感到有心无力,难以协调、落实责任。这些问题长期在日常管理和运作中被忽视和掩盖,使管控过程出现诸多缺陷和通病。企业没有足够的资源、时间和力量定期跟踪、评估和反馈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管理缺陷,未能快速构建有效的风控执行差错分析、报告流程和后续处理机制[4]。

三、国有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改进思考

(一)优化内部控制环境

一是要树立企业全体员工自觉参加企业内部控制的意识。加强企业合规文化建设,做好内部控制工作的宣传和贯彻,营造“内控无小事、人人皆有责”的积极氛围,确保企业所有成员主动参与。固定资产内部控制不是仅依赖财务部门员工或管理层就能够轻易实现的,而是需要各部门员工都参与整个内部控制活动的应用,依据各项内控规范有序开展相关工作,勇于独立承担本岗位职责,促进固定资产管理内部控制规范有效,进一步提升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综合管理水平。

二是健全内部管理机构及职能。设立固定资产管理的领导和决策机构,按照“采购、管理、监督”相分离的原则,明确内设机构职责分工,建立相互制约和监督的内部控制管理机制;科学有效地设置各业务岗位主要职责、权限,实行不相容岗位职责相分离原则,相关岗位员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约,从而有效提升企业管理能力和治理效能。[5]。

(二)提升固定资产风险评估能力

一是落实固定资产管理的主体责任。通过会议、培训、警示教育等方式,加强管理者对固定资产风险评估重要性的认识,将企业各岗位管理人员的相关工作要求及时详细落实到各具体操作人员,细化管理工作的具体要求和各相关岗位人员的职责,有序开展固定资产风险评估工作,列明固定资产管理风险清单,对风险事项逐一排查,进行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建立防范和化解固定资产重大风险的长效机制,提升固定资产风险防控能力。管理过程中若发现工作人员存在违规行为的,要及时查处、严肃问责。二是搭建内外部相结合的监督机制,增强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的外部监督和内部控制力度。国有企业管理机构相对于民营企业,有其内在的特殊性。在实际运营管理中,不仅应借助国有企业内部监督机制进一步提升固定资产的质量管理水平,还需要接受国家主管部门和各级政府部门定期的监督。借助政府部门对国有企业的内外部审计监督评价机制,分析国有企业财务负责人是否严格依据规章制度开展会计、金融体系等监管工作,以防止国有资产出现重大流失。三是构建科学、合理、可行的考核体系。将固定资产管理纳入各部门考核,围绕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设计考核指标,将考核指标逐级分解并与薪酬挂钩,引导各部门高效配置、安全使用固定资产,提升固定资产综合利用效能。

(三)优化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活动

完善资产管理的重点工作流程是提升内部控制管理的有效手段。国有企业资产改制重组要求企业重点抓好与企业固定资产日常管理相关的工序作业管理,如项目物资采购、日常报废固定资产管理等。完善和优化控制流程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进行正式的固定资产采购和正式的公开招标采购流程之前,进一步考虑企业固定资产在日常生产和使用范围内所面临的各种实际需求,避免出现长期闲置引起的资产浪费问题。按照企业内部采购管理规定履行审批手续,满足招标条件的采购项目必须严格履行招标程序,对于复杂的需求和重大采购项目,采购部门应当编制分析或论证报告,作为需求管理和决策的依据。

其次,在固定资产使用方面,对企业选用的固定资产要有严格、明确的规定,实施出入库动态管理,对固定资产进行开箱检查,核对资产规格型号、数量、技术指标、供货方的发货单、发票等有关凭据,与相关需求文件规定的签收标准一致后方可签收。需要安装调试的,应要求供货方安装调试,试运行正常后方可验收,并出具验收证明。必要时,应当聘请专家或专业机构进行检测或认证。本着“谁验收、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严格把控质量验收环节,牢牢守住质量底线,避免因质量问题引发安全隐患。

最后,在固定资产处置环节,严格履行评估、论证和处置程序,防止任何部门或个人擅自转卖、出让、调出企业的固定资产。资产归口部门会同相关业务部门对固定资产整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必要时须经过论证,根据专家或者技术监督部门鉴定出具处置意见。出售、出让或者转让的固定资产应依法依规进行资产评估,属于“三重一大”决策事项的,严格按照“三重一大”决策程序开展处置工作,避免企业固定资产流失等一系列后续问题[6]。

(四)建设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体系

一是建设完善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数字化管理平台。国有企业要利用固定资产综合信息管理系统,逐步实现全面信息化管理,对固定资产项目的物资采购、日常运行、维修保养等各类信息进行分析整合,推动实现全流程的动态监控和实时信息管理。同时,信息系统的使用可以减少人工统计的实际工作量,避免因人工操作失误造成的数据错误等情况,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降低信息的管理成本。

二是形成“物联网”模式。物联网资产管理系统由物联网资产标签和云平台组成,可根据业务量自动进行计数、监控等操作。物联网资产标签由定制传感器组成,部署在每个最小的资产单元中,并具有双向通信能力。借助“物联网”,对固定资产的预算、采购、维护、保养、处置等环节进行全程动态跟踪,保证及时记录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形成准确的动态数据,随时为管理层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五)优化固定资产内部监督控制

重视内部监督以达到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效果。国有企业要完善专业的内部监督审计机构,配置适宜的审计监督人员。明确审计监督人员的岗位职责,避免形成审计质量控制的真空地带,加大监督和审计责任,更好地实施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审计机构通过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风险分析制定审计计划,审核企业固定资产,掌握固定资产流向,确保固定资产安全完整;检查内部控制环节是否规范,业务流程是否发生重大变化,检查资产核算方法的适用性,当国有企业发生资产采购、资产处置等重大事件时,检查企业的行为是否符合法定程序,是否存在违规现象。构建科学的固定资产内部监督机制,将日常监督与专项监督有机结合,充分调配企业的内部资源,定期跟踪、评估和反馈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中的管理缺陷,及时制定调整策略,堵住风险漏洞,防止“破窗效应”,有效解决固定资产内部控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管理效能。

四、结束语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推动了国有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在中国加入WTO之后,外国资本和企业不断涌入中国,加上近年新冠疫情等,使国企身处的竞争环境日益激烈,不稳定因素日渐增多。国有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管理的重要性,构建完善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强化内部控制管理意识,优化内部控制活动,建立常态化的内部控制管理机制,增强固定资产管理能力,发挥固定资产利用效能,提升核心竞争力,才能肩负起“国家队、主力军、排头兵”的重要职责,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不辜负党和国家的重视和支持。

猜你喜欢

资产国有企业监督
新时期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
突出“四个注重” 预算监督显实效
国有企业加强预算管理探讨
如何做好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引领工作
轻资产型企业需自我提升
央企剥离水电资产背后
监督见成效 旧貌换新颜
夯实监督之基
完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思考
关于资产减值会计问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