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风险管理的有效路径探讨
2023-04-15石喜玲西安中铁轨道交通有限公司
文/石喜玲 (西安中铁轨道交通有限公司)
随着新型城镇化迈入新阶段,城市面临的交通拥堵问题日益凸显,具有大运量、高效舒适、外部效应明显等优点的城市轨道交通,成为各大城市完善公共交通系统的首选,逐渐成为公众出行的主要交通方式,而运营安全则是运营者为出行者提供服务的首要要求,风险管理体系则是地铁安全运营的有效保障。
一、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风险的概念与特征
(一)运营风险的概念
风险的概念对于各行业而言各有不同,各主体间的差异导致对风险的定义有所差别。但是究其本质,内部或外部因素的不确定性是风险的根本性来源,而对于这些不确定因素的信息缺乏和处置延迟,则是造成事故发生的根本性原因,当系统脱离既定制度和程序的有效控制时,风险事故将会不可避免的产生。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风险不仅具备风险存在的共性问题,由于其运营特点,还具备一定的特性。本文所研究的地铁运营风险,是指存在于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内部及外部的,可能独立或者共同作用导致地铁发生不安全事故、造成危险后果的各类因素。
(二)运营风险的特征
城市轨道交通具备运载量大、运行高效清洁、舒适性强、外部效应明显等优点。但是地铁运行具备地下封闭性、客流疏散性等方面的不利特性,导致其事故发生时救援难度较大,且容易在外界干扰与乘客混乱等情况下出现二次危险事故。通常而言,地铁运营安全的特点有如下几个:
1.事故后果的严重性
城市轨道交通能够在短时间内将大量交通需求在轨道交通网络内疏散,且运营高效舒适。但是由于大部分城市轨道交通为地下线路,导致其运营空间为半封闭环境,一旦其运营受到风险因素的影响出现紧急事故,人员的疏散及救援难度巨大。
2.动态性和多样性
人的活动是地铁安全运营过程中最为难以预测和控制的因素。地铁运营安全状态极易受到乘客的不安全行为影响,且这类行为难以预测,发生在瞬间,严重时可能导致地铁出现运营事故。地铁硬件设施及各系统间的相互耦合,也导致风险会迅速对整个运营系统产生影响。与此同时,这些不安全行为导致的不良状态会随着时间的延续表现出动态性,极易导致事故的危害进一步增加。
3.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主要来源于风险时间出现的时机、位置随机性,以及事故产生所导致的后果及发展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同时轨道交通内各类系统、人机关系等的风险耦合则加剧了风险的不确定性影响。因此,对于整个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而言,风险虽然客观存在,但是某一事故的发生,在最开始时主要是某一风险因素发生作用,应当及时采取对应措施防止风险因素与其他因素形成耦合,造成整个系统的风险问题。
4.可传导性
地铁运营系统包含设施设备、各类系统、各类人群,各个系统并非独立运作,而是处于紧密联系的状态下。因此单个风险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控制,就能够通过各个系统间的紧密联系形成快速传递,进而对整个运营体系造成破坏。
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风险因素
(一)人的因素
1.系统外部人为因素
城市轨道交通具备社会性特征,其客流来源复杂,受到人力物力的限制,对于流动乘客的管理,往往只是集中在进站时的常规安全检查方面。因此可能出现排查漏洞问题,导致部分乘客将不安全物品带上列车。国内存在乘客意外或故意跳下站台、进入地铁轨道线等情况,对地铁的正常运营产生不利影响。
2.系统内部人为因素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的客流量增长迅速,对于运营和管理自动化、机械化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这也要求地铁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进一步提高。目前国内地铁安全管理仍离不开人力的检测、监视以及现场引导,员工的工作疏忽以及配合失误,可能导致地铁故障不能事先排除、紧急事件无法及时处理,影响地铁的安全运营和服务质量。
(二)设备设施因素
地铁设施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其性能会随时间延长而下降,造成设备的运作效率下降,甚至在特定条件下酿成安全事故。车辆故障是常见的导致列车运营事故的原因,如车门故障、电气故障等,都对列车正常运行产生严重影响。而地铁及车站内机电设备众多,如电梯、通风等都对乘客的出行体验和生命安全有直接影响。同时列车及车站系统都依赖电力供能系统,一旦系统内发生断电情况,相关系统都将无法继续运行,在黑暗、封闭的地下空间内,乘客的混乱将不可避免,客流疏散难度剧增,极易造成踩踏等二次事故。
(三)环境因素
地铁运行环境因素如光照、温度、通风等,对于工作人员及乘客的出行感受有直接关系。当乘客和工作人员处于恶劣的工作环境时,其焦虑和紧张情绪,容易导致地铁的运营安全管理工作和正常乘车行为受到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增大员工的工作失误率。
同时地铁运营环境还包含列车及车站设施所处的外部区域环境,如气候、天气不良等自然条件,都会影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对于自然灾害所导致的安全运营风险,需要从地铁设计、施工、运营的各阶段进行分析,完善各阶段的风险应急与预防管理机制。
(四)管理因素
管理因素涉及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相关的制度、组织、措施等安排,对相关人员、设备等都有直接影响。管理因素是风险管理中相对灵活、容易调整的内容,往往细微之处的适当改善,就可能形成较为良好的控制效果,其主要包含规章制度和运营组织两个方面。
规章制度及运营组织的完善,能够促使地铁运营管理的职责清晰、协调有序,提高问题发现及处置的效率,提高运营管理水平。
三、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风险管理方式分析
通过对地铁运营风险特征的分析可知,运营风险通常是由某一个单独的内外部不确定因素所导致,进而由于各系统间的紧密联系,导致较大范围内整体系统的破坏,最终导致运营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需要通过风险管理,科学合理地掌握不确定性信息,在单个风险出现的开始即通过及时有效措施,将风险及时处置与规避。当需要进行某个系统的风险管理时,需要从系统角度进行因素解构,对各系统在各种状态的风险因子进行分析,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管理办法,才能从源头上做到风险的有效控制。
在风险管理方法中,企业根据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可选择适合的处理方法分类管理风险,常见的方法有:风险可控的采用“避免”的管理手段;发生频率高但损失程度低的采用“自留”的管理手段;发生频率高损失程度也高的采用“转嫁”的管理手段。
(一)可控风险管理分析
城市轨道交通作为一种环保、便捷、高效的交通工具,其设备设施复杂、参与方多,配合度高等特点导致其面临的风险广泛且琐碎。对于员工现场处置能力较弱、设备设施维护时出现疏漏、管理制度或应急措施不完善、委外施工缺乏安全意识,以及乘客的不安全行为等风险,发生频率高或风险可控,可采取“避免”“自留”的风险管理方式。
(二)不可控可转移风险分析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中还需面对许多不可控风险。(1)系统外部人员导致的火灾等,如2020年3月27日在美国纽约发生的地铁列车火灾事故,导致1人死亡(地铁司机),16人受伤,运营中断的严重事故。系统内部人员操作失误,如2020年5月10日,罗马布加勒斯特发生电车追尾,造成50多人受伤的事故。(2)设备设施故障,如2014年3月21日,深圳地铁1号线信号系统未能依据列车实际走行距离实时设定速度,造成列车冲出停车标导致脱轨事件。(3)天气、气候等环境因素造成的风险。
以上列举的3类风险都是轨道交通运营企业无法承受,无法控制的风险事件,运营企业应有意识地通过成熟的保险机制间接转移该类损失,降低企业面临的巨大财务风险,提高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
四、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风险管理路径分析探讨
(一)对于可控风险日常管理路径的建议
一是建立安全绩效考核机制。由第三方考核机构每年对运营过程中的各项风险进行专业评估打分,以此作为企业取得政府补贴的重要依据。对企业领导推行安全生产工作考核办法,落实一把手责任,有效防范和遏制生产安全事故。公司内部实行绩效考评管理办法,提升员工工作执行力,促进平安运营责任落实。
二是组织开展设备设施日常隐患排查。特别是开展以防汛、防火、防寒为重点的季节性隐患排查;重大节日、活动等关键运输节点的专项隐患排查。落实安全主体责任,做到无死角,无遗漏。对排查出来的隐患按照等级分类,落实责任,制定整治方案和期限,逐项解决。
三是采用风险矩阵法,从“人、设备设施、环境、管理”四个方面,对各业务板块,全面开展安全风险辨识、评价工作,形成安全风险数据库和安全风险分布图,针对辨识出的安全风险从工程技术、培训教育、管理措施、个体防护、应急处置五个方面制订管控措施,并按规定进行安全风险警示告知、培训和演练。
四是加强对各层级员工的现场安全处置培训,对其专业能力、服务素养、应急处置能力进行培训,加强各基层人员的一线处置能力和心理素养,提高各岗位间的联合演练效果。
五是将地铁站内及列车内的监控平台与市民监管或信用评价体系等进行结合,通过互联网及信用系统等,实现对市民行为的规劝。同时车站管理部门可以将监控收集的乘客不安全行为,进行隐私处理后,在站内及列车广播内进行大力宣传教育,提高运营安全管理和安全宣传的覆盖范围,使乘客们避免出现类似的不安全行为。
六是组织应急演练,并对演练的结果进行详细分析,优化应急方案,在动态调整的过程中不断提升预案的编制水平和可实施性。对于出现的紧急事件,由事先确定好的指挥部门协调相应的联合部门,及时启动应急事件的处置工作,保证各类信息的有效上报和同级流动,充分发挥各部门在应急处置中的关键作用,实现人力、物资等的高效调配,及时有效地进行危险排除及乘客疏散工作。
(二)对于不可控可转移风险管理路径建议
轨道交通行业对于不可控可转移的风险,建议借助保险来为企业转移财务风险。运营中企业可能因天灾人祸造成经济损失,影响正常运营,保险在责任范围内对企业的损失进行补偿,有利于企业快速恢复生产经营,保持稳定,分摊损失成本。保险作为经营风险的特殊行业历史悠久,最早形成于17世纪,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积累了丰富的风险管理经验,为企业提供财务保障的同时,还能为企业提供风险管理的技术服务和咨询。
实践中城市轨道交通在建设时期,保险覆盖较为全面,从前期规划到建筑、安装,以及施工人员都有较为妥善的保险保障,如根据建设安装过程中7大类风险21项风险细则投保建筑工程一切险及第三者责任险能有效地化解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大部分风险。
城市轨道交通由建设期转入运营期后,通常受到的关注度更高,运营期往往体现了一个城市的交通服务水平,代表城市的形象和门面,此时涉及的专业及设备、人员、工作接口众多且复杂。当前运营企业均有运用保险来转移风险的意识,具体做法为通过购买财产一切险及公众责任险这两项险种,转移企业的机器设备厂房,仓储物办公设备等固定资产,在遭遇雷电、飓风、台风、龙卷风、风暴、暴雨、洪水、水灾、冻灾、冰雹、地崩、山崩、雪崩、火山爆发、地面下陷下沉及其他人力不可抗拒的破坏力强大的自然现象,以及不可预料的意外事故(含火灾和爆炸)的经济赔偿责任。还有对运营场所内因过失造成的第三者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依法所承担的赔偿及诉讼仲裁费用。但对于企业员工,以及委外施工人员受到的伤害不负责赔偿。
从上文可看出,虽然财产一切及公众第三者责任险能够转移部分风险,但仍有部分不可控风险处于没有任何保障的状态下,如(1)履约风险:地铁设备、工器具、各生产物资如果不能及时、保质保量地提供给运营企业,将会严重影响企业的运营安全。企业往往采用临时寻找厂家加急采购物资,这样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成本,企业可承保履约保证保险转移此类风险。(2)利润风险:特别是轨道交通ppp项目,投资方与政府合作建成地铁项目是为了取得盈利,如果因为各项原因导致营业中断而丧失预期的收益,将会给股东方带来损失,营业中断险种恰好能够填补该项风险。(3)员工人身意外伤害风险:运营企业购买的公众第三者责任保险,在保险责任上只负责赔偿乘客遭受的人身伤亡或损失,而地铁员工的人身损失是属于除外责任的。在地铁事故发生时,地铁员工往往为了乘客的安全冲在第一线,危险发生的概率较乘客大得多,运营企业应为员工安排雇主责任险或员工人身意外伤害险,不仅为企业转移赔偿风险,同时也能为员工提供安全保障。(4)设备风险:运营企业拥有大量价值高昂的机器设备,此类设备因设计、制造或安装错误,铸造和原材料缺陷;工人、技术人员操作错误、缺乏经验、技术不善、疏忽、过失、恶意行为;离心力引起的断裂;超负荷、超电压、碰线、电弧、漏电、短路、大气放电、感应电及其他电气原因等导致的物质损失或灭失,均是财产一切险中的除外责任,机器损害保险恰好填补了该项风险给运营企业带来的损失。
五、结论
各大城市期望通过轨道交通的建设,完善公共交通系统、优化公众出行结构、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城市轨道交通将逐渐成为今后公众出行的主要交通方式。因此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不仅关系到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更对城市交通的服务质量、公众的出行安全有重要影响。论文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风险进行了分析,阐明了地铁运营在人、设备设施、环境、管理等四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同时针对影响因素对风险进行了分类,并针对性地提出不同的解决路径,为地铁运营安全风险管理提供借鉴,希望能够降低地铁风险事故发生的概率和危害程度,提高城市轨道交通的整体运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