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企业成本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3-04-15宋克尚山东中际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文/宋克尚 (山东中际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控制企业的成本是企业谋求盈利的关键所在,能够将制造企业内部资金合理配置在各个环节中,避免出现资金浪费的现象。结合目前制造企业成本管理工作的现状来看,管理工作中存在着基础工作不够规范、激励机制缺乏、材料采购工作并未得到控制等问题,制造企业还存在着较大的发展空间。
在我国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发展过程中,制造企业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本管理工作显得更加重要。
一、制造企业的特点分析
首先,制造企业具有产品周期短的特点。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制造企业为了占据优势的市场地位,需要按照大众喜好和消费习惯设计产品,而大众的消费习惯和喜好比较多变,制造企业唯有缩短产品的周期,方能在市场中占据优势地位。更重要的是,在生产力水平不断提升的社会背景下,制造企业单位时间内所能生产的产品数量更多,产品的生产周期也随之缩短。若一些企业无法跟上时代发展潮流,对消费者的需求灵敏度不高,往往会导致产品研发与时代潮流不同步,在市场上处于劣势地位[1]。
其次,制造企业具有产品种类多的特点。在消费者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制造企业为了创造更大的盈利,会按照消费者的需求制造出更多种类的产品,还会不断推出新的产品,引领行业发展趋势。随着制造企业间一轮又一轮的竞争,市场中流转的产品种类越来越多。若一些企业多样的产品占据大量库存,可能会导致企业货物积存过多、企业资金周转率降低,影响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动力。
最后,制造企业具有交货周期短的特点。随着经济发展节奏的加快,消费者的时间观念越来越强,对于交货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企业为了满足消费者的基本需求,需要加快生产节奏、提高生产效率,满足消费者各种各样的需求。特别是在高科技技术不断完善和成熟的时代背景下,制造企业中应用的高科技技术越来越多,正在向着“高、精、尖”方向发展,企业的生产水平也越来越高,企业的交货期也随之缩短。
二、制造企业成本管理的价值
第一,成本管理工作可以帮助制造企业提升参与市场竞争实力。成本管理工作具体可以分为对成本的预测、对成本的计划、对成本的决定、对成本的管控以及对成本的分析,作出预测和计划的目的是加强对成本的管控,可见成本管理工作渗透在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之中。
通过开展科学的成本管理工作,企业能够将经营成本控制在较低的范围内,甚至保持成本维持在整个行业内的较低水平,在成本方面更具市场竞争的优势。在参与市场竞争的过程中,企业可以通过压缩售价的方式,迅速占领市场,提高自身参与市场竞争的实力。
第二,成本管理工作可以帮助制造企业提升企业生产活动的效率。制造企业的成本支出主要包括设计工作的成本支出、采购工作的成本支出、生产工作的成本支出以及销售工作的成本支出,一个完整的成本管理工作需要针对不同的工作内容选择不同的管理方式、制定不同的侧重点[2]。加强成本管理工作的目的不仅仅是降低企业生产经营的成本,更是为了将企业内部的资源实现合理配置,企业的生产活动效率可以得到明显提升。与此同时,在资源合理配置之后,各个部门的生产效率得到提升,能够降低消耗,保证盈利空间。
第三,成本管理工作可以帮助制造企业全面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三去一降一补”中的“去”包括去库存、去杠杆和去产能,其中的“降”具体是指降低成本。在市场发展过程中,贯彻“三去一降一补”任务是制造企业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对于制造企业而言,“三去一降一补”已经成为制造企业经营的一项核心任务,能够帮助企业规避经营过程中的风险。
第四,成本管理工作可以帮助制造企业尽快融入和走进国际市场。在全球化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展全球业务,力求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推动制造企业与国际接轨。在开展高效的成本管理工作之后,企业的资金出现剩余情况,剩余资金可以应用在开辟国际市场上。企业产品的质量也得到明显提升,将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特别是在成本管理结果的指导作用下,企业经营管理者可以制定出更加合理的经营战略方案,企业的国际化发展道路将越来越开阔,能够壮大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发展能力。
三、制造企业成本管理的现状分析
(一)基础管理工作不够规范
成本管理工作的工作性质要求企业内全员参与,方能保障成本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有效性,而非仅仅采取系统化的模式降低成本,制造企业成本管理工作中存在着基础管理工作不够规范的问题[3]。首先,大多数制造企业的成本管理理念比较落后、手段不够先进,导致成本管理工作基础较差,特别是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制造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未能实现与时代发展同步。其次,大多数制造企业未调动全员参与成本管理工作,而是将成本管理工作全权交由财务管理部门负责,销售方面、营销方面以及企业的社会信誉度等均未被考虑在成本管理工作之中,仅仅是降低成本投入,导致成本管理工作比较片面,甚至部分工作人员并不配合财务管理部门的日常工作。再次,制造企业内部尚未成立一个完善的成本管理平台,成本管理工作流程并不清晰,导致流程比较混乱、成本管理信息的真实性无法得到保障,管理工作无法充分发挥其价值,甚至造成企业的生存问题。最后,制造企业对于生产技术的要求较高,一部分企业追求发展生产技术、忽视成本管理工作,导致成本管理工作与生产技术水平不匹配,尤其是中小型企业成本管理工作与生产方式脱节的情况更为严重,成本管理的时效性无法得到保障。
(二)成本激励机制不够健全
全员高效参与是保障成本管理工作质量和成本管理工作有效性的关键,成本管理工作中除了要操作工具、操作技术之外,还需要发挥智力作用,制造企业成本管理工作中存在着成本激励机制不够健全的问题。首先,企业内缺乏对成本管理工作人员提升自身专业能力的激励机制,企业内负责成本管理的工作人员未能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并不主动提升个人的专业能力与管理方式,导致成本管理团队的整体水平较低。与此同时,企业内缺少对成本管理工作人员专业水平的重视,很少组织成本管理工作人员开展培训,也直接影响了成本管理工作团队的质量。其次,企业内缺乏对其他员工的激励机制,企业内其他部门的工作人员尚未意识到成本管理工作与个人之间的联系,各个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不畅,其他工作人员的能动性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另外,企业内缺乏对成本管理工作人员工作的激励机制,对成本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失误和工作成绩并无明确规定,导致工作失误无法得到惩处、做出成绩未能得到表彰,相当一部分成本管理工作人员在工作中抱着得过且过的心理,工作积极性不高,导致成本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有效性无法得到保障,特别是在工作人员之间任务分配并不清晰的情况下,容易导致责任无法追究、工作无人负责的情况。
(三)原材料采购的问题分析
材料的采购是成本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加强对材料的成本控制工作,相当于从源头控制成本,材料的采购看似简单,实则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涉及材料的确定、材料的价格判断、材料的运输和材料的保管,制造企业成本管理工作中存在着材料采购成本管理质量不高的问题。首先,成本管理部门制定原材料采购计划前未展开调研,对企业类实际生产所需要的材料数量并不了解、对市场材料的价格区间并不了解,导致材料成本计划存在着盲目性的问题,材料成本投入过低,可能无法满足企业基本生产需要,无法为企业带来更大的利润;材料成本投入过高,可能会导致材料浪费的情况,增加不必要的成本支出。其次,采购部门在执行成本管理部门的成本计划时未严格遵循计划要求,存在着盲目采购的问题[4]。一部分工作人员并未进行货比多家,导致材料的性价比不高,甚至出现超出预算编制的情况,影响成本管理工作的有效性。最后,成本管理部门缺少与物料保管部门的联络与沟通,对材料的盘点和管控并未落实到位,导致材料的在库量未能实现账账相对,物料短缺和物料丢失的问题很难被及时发现,可见材料的保管工作不力。
四、制造企业成本管理的策略分析
(一)规范成本管理基础
为了提高制造企业成本管理工作质量、促进制造企业长远发展,要进一步规范成本管理工作的基础。首先,制造企业的领导层要意识到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制定一个战略性的成本管理工作制度,对成本管理工作进行规范,确保成本管理工作目标与企业经营发展的战略目标保持一致。除了对生产环节的成本进行控制之外,销售环节、营销环节的成本控制同样至关重要,将企业内全体工作人员包含在企业战略性成本管理工作制度之中,提高成本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其次,及时对企业内的成本管理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进行调整,确保企业成本管理工作符合大环境的要求、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成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内在推动力。为了确保成本管理工作和理念的科学性与先进性,企业管理层可以加强与行业内其他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建立盟友关系、互相分享成本管理工作经验,从中汲取现代化的管理理念,调整后运用于自身企业之中,确保与企业实际情况相匹配。最后,考虑到现阶段制造企业内部普遍存在着成本管理工作流程混乱的问题,可以建立一个完善的成本管理信息平台,将成本管理工作所需要的信息上传在平台内,既可以规范成本管理工作的流程,也可以保障成本管理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提高成本管理工作的现代化水平[5]。
(二)健全成本激励机制
为了提高制造企业成本管理工作质量、促进制造企业长远发展,需要格外重视建立一个健全的成本激励机制。首先,企业要重视对工作人员展开学习的激励,主动为企业内的工作人员提供学习的机会,分别设置线上培训和线下培训两种方式,供工作人员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培训工作结束之后,通过考核的方式对工作人员的培训状况进行检查,在考核中表现良好、成绩理想的工作人员可以获得奖金,考核中成绩较差的工作人员则需要重新参与培训,直至考核通关。对于工作人员自费参与培训的情况,企业对学习真实性考察后,对工作人员的学习费用进行报销。其次,企业要重视对其他部门工作人员参与成本管理工作的激励。通过将成本管理工作纳入绩效考核的形式,规范其他工作人员的工作行为,在这一基础上,其他工作人员会保存好日常工作中的原始数据和原始凭证,及时、准确地将成本支出汇报至成本管理部门,成本管理工作的真实性可以得到有效保障。最后,企业要重视成本管理,各岗位明确责任。将成本管理工作进行细分之后,具体分配至个人,确保每一个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清晰、工作职责明确。一旦出现问题,直接联系专门的负责人,对问题进行处理,大大提高成本管理工作的效率,也能改善工作人员对待日常工作的态度。
(三)强化物料采购管理
为了提高制造企业成本管理工作质量、促进制造企业长远发展,需要重点强化对物料采购的管理与控制。
首先,成本管理工作人员可以将历史购入材料的价格、厂商编制成档案,做好记录工作,以便于分析市场价格变动区间。在材料价格发生变动后,企业可以把握时机、购入材料,降低在材料采购方面付出的成本。与此同时,采购工作人员也可以按照记录表了解不同厂商材料的质量,在采购前货比多家后再行定夺。其次,制定一个明确的申领材料流程和材料入库流程。材料采购完毕之后,财务部门的工作人员要及时处理材料入库的各项事宜,特别要检查材料质量,合格后再将材料入库。生产部门要根据生产需要按照流程申领材料,讲究“少量多次”的原则,避免出现材料浪费,还要加强日常管理工作,未有权限的人不可随意进入库房,保障材料的安全。最后,成本管理部门还要加强与物料保管部门的沟通与联系,定期对原材料进行盘点,发现原材料账目不对、材料丢失的问题要及时上报至有关部门,加强对企业经营生产各个过程的成本管控。更重要的是,两个部门要系统商讨库存中材料的占有量,避免因材料占有量过大导致企业库存有限、影响企业经营和变现的情况出现,全面保障企业的盈利和长远发展。
五、结束语
通过对以上论述内容展开分析可以得出,在制造企业全面转型过程中,成本管理工作势必需要向着更加科学、现代化的方向改革。为了保证企业获得更大的利润,企业要规范成本管理工作基础、建立一个完善的激励机制、重点加强对材料采购的成本控制。在科技不断进步的过程中,企业还可以在成本管理工作中运用现代化管理技术,将成本管理工作贯穿在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推动企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相关链接
成本管理是指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项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决策和成本控制等一系列科学管理行为的总称。成本管理是由成本规划、成本计算、成本控制和业绩评价四项内容组成。
成本规划是根据企业的竞争战略和所处的经济环境制定的,也是对成本管理做出的规划,为具体的成本管理提供思路和总体要求。成本计算是成本管理系统的信息基础。成本控制是利用成本计算提供的信息,采取经济、技术和组织等手段实现降低成本或成本改善目的的一系列活动。业绩评价是对成本控制效果的评估,目的在于改进原有的成本控制活动和激励约束员工和团体的成本行为。
作用:
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系统而全面、科学和合理,它对于促进增产节支、加强经济核算,改进企业管理,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