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仓地区稻蟹(扣蟹)共生技术示范初报
2023-04-14李强严爱青沈巍贤
李强 严爱青 沈巍贤
(太仓市水产指导站,太仓 215400)
稻蟹(扣蟹)共生技术是一种新型的稻田综合种养技术,该技术根据水稻的生态特征和河蟹(扣蟹)的生理习性,将传统的水稻种植与河蟹养殖有机结合,不仅减少了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河蟹的粪便等代谢物为水稻生长提供肥料,水稻生产中的害虫为河蟹生长提供动物性饲料),还充分利用了稻田空间,使稻田生态系统从结构和功能上都能得到合理利用,达到了稻蟹互利共生的目的,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共赢。同时,太仓市浮桥镇濒临长江,有着扣蟹养殖传统优势,培育的优质扣蟹主要销往江苏、安徽等地,故稻蟹(扣蟹)共生技术在太仓市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前景。在此背景下,近年来,笔者在位于江苏省太仓市浮桥镇丁泾村的太仓市绿苗农场专业合作社,开展了稻蟹(扣蟹)共生技术的示范试验,最终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果。现笔者将相关示范结果报道如下,以期促进稻蟹(扣蟹)共生技术在太仓市的进一步推广应用。
1 示范概况
1.1 示范地点
示范试验实施单位为太仓市绿苗农场专业合作社。示范水稻田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排灌方便,面积为14.67 hm2,分为2 个试验区,其中1 号试验区面积为9.20 hm2、2 号试验区面积为5.47 hm2,两个试验区均采用稻田四周挖沟放养河蟹大眼幼体、中间田块种植水稻的布局设计。
1.2 品种选用
水稻种植品种为‘南粳46’,该品种具有全生育期长、抗倒、抗病、抗虫、米质优良等优点。河蟹养殖品种选用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在动物分类学上属甲壳纲、十足目、方蟹科、绒螯蟹属),河蟹因生长快、肉质细嫩且味道鲜美,而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深受市场欢迎。
1.3 主要考核指标
考核指标为:采用稻蟹(扣蟹)共生技术的示范田块,‘南粳46’每667 m2产量达230 kg,扣蟹每667 m2产量达150 kg,示范田块的每667 m2纯收入比水稻单作田块增加1 000 元以上。
2 稻蟹(扣蟹)共生技术要点
2.1 水稻种植
稻蟹(扣蟹)共生技术示范中的“南粳46”种植技术大体上同其常规生产,主要区别为:“南粳46”采用大棚提早播种、育秧移栽的种植方式,于5月底进行人工插秧。在水稻幼苗期,尽量减少河蟹进入稻田。在7月中旬,稻田酌情进行脱水搁田。在10 月中旬,水稻及时进行人工收割。其中,在收割前,先通过多次排灌水,将河蟹集中到围沟中,然后排出稻田里的水再进行水稻收割,以降低水稻收割对河蟹生长的影响;在水稻收割后,稻田需注满水,并加强对河蟹的饲养管理。
2.2 河蟹养殖
2.2.1 稻田的布局设计
在田埂内侧1 m 处开挖围沟,使试验田块呈“回”字形网格布局,且要求水稻种植面积占比约为80%、围沟面积占比约为20%,围沟沟宽为2.0 m、深为1.5 m。同时,在稻田四周构筑防逃墙,设置独立的进排水系统,其中,进水主要依靠水泵,排水口要用聚乙烯网布密封,以防止蟹苗逃跑和敌害生物、野杂鱼等进入池塘,影响扣蟹生长。
2.2.2 围沟消毒
在4 月中旬,每667 m2围沟施生石灰100 kg,进行全池泼洒,以清塘消毒,消毒1 周后排尽沟水,进行暴晒,晒至沟底土壤龟裂,然后翻耕沟底,再暴晒至沟底土壤表层泛白。
2.2.3 栽种水草
在蟹苗投放前,需在围沟内栽种水草,水草种植品种以水花生为主,搭配种植伊乐藻或轮叶黑藻等。要求水草种植面积占围沟面积的40%~50%,但以零星分布为好,以利于围沟内水流畅通。
2.2.4 蟹苗投放
在5月初,向围沟内投放蟹苗,蟹苗建议选用‘长江1 号’或‘长江2 号’的大眼幼体,亲本规格要求为5母7公。本示范试验共投放大眼幼体330 kg,其中1 号试验区投放208 kg、2 号试验区投放122 kg,每667 m2投放1.5~2.0 kg。蟹苗投放采用肥水下塘的方法,即在蟹苗下塘前用生物肥进行肥水,在投放时,先将蟹苗箱沉入围沟浅水处,让蟹苗从箱内自行爬出,待蟹苗全部爬出后,再轻轻地将蟹苗箱取出。
2.2.5 幼蟹投喂
具体投喂方法为:在蟹苗下塘后至蜕壳变态为Ⅰ期仔蟹期间,河蟹主要以围沟中的浮游生物为饲料,并适量投喂豆浆、熟蛋黄等,要求全池泼洒;在河蟹Ⅰ期仔蟹至Ⅴ期仔蟹期间,河蟹以投喂配合饲料为主,平均每667 m2投喂2 kg;在河蟹达到Ⅴ期幼蟹后,河蟹在7月—8月无需投喂,主要以围沟中的水草等为饲料,9 月—11 月以投喂小杂鱼等动物性饲料为主。值得注意的是,一般投喂在早上8时左右进行1 次即可,且要求在下午巡塘时查看饲料的剩余情况,以作为下次投喂的参考。
2.2.6 水体管理
具体管理办法为:保持围沟内水体的透明度在0.25~0.30 m,当水体透明度低于0.25 m 时,先抽去底层水的1/3,然后注入新水,在换水时要确保围沟内水体的温差变化在3 ℃以内。根据河蟹和水稻的具体生长情况,合理调控围沟和稻田的水位,平时围沟的水深保持在1 m 左右、稻田的水深保持在0.2 m 左右,在烤田时,将围沟的水深降至0.8 m左右,并根据“春浅、夏满、秋勤”的管水办法,定期换水,管好水质。围沟需经常使用芽孢杆菌、光合细菌、EM 菌等生物制剂,以有效降低围沟内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等的含量,抑制青苔、蓝藻等有害藻类的发生,有效提高围沟内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快速提高肥水速度等。
2.2.7 科学增氧
在河蟹养殖过程中,需视天气情况及时打开增氧设备(本示范试验使用纳米微孔管道增氧设备和车轮式增氧设备两种)进行增氧,以保证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在5 mg/L 左右,尤其是在7 月—9 月、稻田内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较低时(严重时不足2 mg/L),要及时打开增氧设备进行增氧。值得注意的是,在水体使用生物制剂前,应提前2 h 开启增氧设备并延迟关机时间。
2.2.8 病虫害防治
主要是在10 月左右,用纤虫净全池泼洒围沟1次,以杀死纤毛虫。
2.2.9 扣蟹捕捞
扣蟹捕捞时间为12 月至翌年3 月。具体捕捞方法为:在捕蟹期间,只留围沟里的少部分水,并把扣蟹全部赶到围沟里,然后用围沟里的水花生打堆,每隔1~2 d 用抄网捕捞1 次,随后放干围沟水,再进行人工捕捞2~3 次,最后围沟回水,用地笼多次捕捞,直至扣蟹全部捕捞完毕。
3 示范结果及分析
经示范,稻蟹(扣蟹)共生技术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由表1可知,示范田块采用稻蟹(扣蟹)共生技术,共收获稻谷55 056 kg、捕获扣蟹38 524 kg,总产值达350.62 万元,折每667 m2产值为1.59 万元,扣除生产成本,每667 m2利润为6 235 元。虽然示范田块的水稻产量比传统的水稻单作田低50%,但由于生产出的蟹田米走品牌化道路,稻米售价高,且增加了扣蟹养殖收入,故示范田的利润比传统的水稻单作田每667 m2增加6 005 元。
表1 稻蟹(扣蟹)共生技术与传统水稻单作的经济效益对比 (单位:元)
同时,示范田实现了生态大米和优质蟹苗的双丰收,不仅生产出的优质蟹田米荣获了“第十届中国上海优质大米及精品杂粮展览会”金奖,培育出的优质扣蟹也供不应求。此外,利用稻田养扣蟹成为了太仓市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途径。
4 结 语
稻蟹(扣蟹)共生技术利用种养结合、稻蟹共生的原理,将水产养殖业引入种植业,改变了单一的农业生产结构,做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促进了农民增收。通过几年的试验探索,适用于太仓地区的稻蟹(扣蟹)共生技术不断得到完善,该技术的应用规模也得到了进一步扩大。在今后,太仓市将重点推广稻蟹(扣蟹)共生技术,逐步扩大该技术的应用面积,力争建成在苏南乃至江苏地区负有盛名、具有太仓地方特色的稻蟹(扣蟹)共生产业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