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生姜- 晚稻周年轮作栽培技术及其经济效益分析
2024-01-01雷振华
雷振华
(福建省福安市康厝畲族乡乡村振兴服务中心,福安 355007)
福安市生姜种植的历史悠久,是福建省的生姜主产区,据统计,2021 年福安市生姜种植面积约为1 700 hm2,年总产量达42 000 t,年产值达5.04亿元,生姜产业在推动当地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21年—2022年,福安市农业农村局在康厝、溪潭、穆云等乡镇,示范推广了大棚生姜-晚稻周年轮作栽培技术(即上半年搭建大棚种植生姜,下半年拆除棚膜种植晚稻),示范结果表明,该技术不仅能确保粮食安全,还能避免生姜种植出现连作障碍,减少病虫害发生,更能有效修复土壤环境,故该技术具有较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在此背景下,为促进大棚生姜-晚稻周年轮作栽培技术在福安市的进一步推广应用,现笔者拟对该技术的技术要点及其经济效益进行总结和分析,以供相关种植户参考借鉴。
1 品种选择
大棚生姜栽培选用‘福安竹姜’或‘四川白口姜’等品种进行种植,晚稻栽培选用‘晶两优华占’‘隆两优黄莉占’‘宁12优华占’等优质稻品种进行种植。
2 茬口安排
大棚生姜于1月上旬进行催芽,3月上旬进行移栽,6 月中下旬进行采收;晚稻于6 月20 日左右进行播种,7 月15 日至7 月20 日进行移栽,11 月上旬进行收获。
3 大棚生姜栽培技术
3.1 大棚准备
在前作晚稻收割后,大棚田块及时进行翻犁晒白,要求耕深为30~35 cm。在生姜移栽前30 d,大棚田块连续深翻细整2~3 次,然后沿大棚纵向开沟作畦,要求畦宽40 cm、畦高30 cm、种植沟宽20 cm,同时,结合耕翻整地每667 m2撒施有机肥1 000 kg、钙镁磷肥50 kg、三元复合肥30 kg、生物菌肥20 kg作基肥,肥料撒施到种植沟内即可,要求肥料与土壤充分混匀。整地施肥后,大棚盖好塑料薄膜。
3.2 培育壮苗
在1月上旬,选择在晴天上午取出姜种晾晒0.5~1.0 d,以保证姜皮干燥,并去除姜种表面泥土,要求姜皮无破损。晒种后用浓度为500 mL/L 的新植霉素或中生菌素浸种20 min,浸种后取出姜种,待姜种表面晾干后,将其平铺于苗床(一般选用酿热物苗床或地热线苗床)进行催芽。经过25~30 d,待姜种芽长达0.5~1.0 cm 时,即可进行姜种切块,要求每块姜种质量为50~100 g、具有1 个壮芽,随后将切块后的姜种重新平铺于苗床进行假植。值得注意的是,在姜种催芽、假植期间,苗床温度均需保持在22~25 ℃、土壤相对湿度均需保持在60%~70%。
3.3 适时移栽
当姜苗长至8~10 cm 高时(一般在3 月上旬),选择在晴暖天气进行移栽。起苗时,要求不伤根,并进行晒根,然后按株距为20 cm 的标准,将姜苗水平摆放在种植沟内进行单行种植,种植后覆盖厚5 cm 左右的细土,以防日灼伤幼芽,并要求姜芽方向与大棚横向平行,一般每667 m2种植4 000~5 000 株。
3.4 中耕培土
由于生姜的根茎需要生长在黑暗、湿润的环境中,且其根茎见光即停止生长,故在生姜大棚栽培期间,一般需进行中耕培土3~4 次,即将畦上土壤逐次培在种植沟上,共培土30 cm 厚,使原来生姜生长的沟变成畦、原来的畦变成沟。
3.5 水肥管理
由于生姜的根系浅,吸水能力弱,怕旱又怕渍,故在生姜幼苗期,土壤相对湿度需保持在6 5%~7 0%,在生姜旺盛生长期,土壤相对湿度需保持75%~85%,且在生姜整个大棚生长期间,均需注意防旱防涝,合理排灌。
生姜在幼苗期,因植株生长量小,故需肥不多,只需在姜苗具1~2 个分枝时,每667 m2大棚追施硫酸铵或尿素5 kg 即可;在生姜三股杈期,每667 m2大棚追施复合肥10~15 kg;在姜苗具6~8 个分枝时,生姜进入根茎旺盛生长后期,需肥量大,每667 m2大棚追施复合肥10~15 kg +硫酸钾10 kg,以促进根茎膨大。
3.6 温度和湿度管理
在生姜大棚生长期间,可视天气情况,及时掀起或关闭棚膜,以调控棚内温度(生姜为喜温、不耐寒作物,要求昼夜保有一定温差,一般白天棚内温度保持在20~28 ℃,夜间棚内温度保持在17~18℃)和湿度。具体管理方法为:在3 月至4 月,晴天通常上午9时开启棚门、掀起边膜,下午3时关闭棚门、放下边膜;阴雨天因棚内温度偏低,仅在中午进行短时间通风排湿即可。在5月及以后,外界气温升高,要及时打开大棚四周薄膜,仅保留棚顶薄膜,从保温栽培转变成避雨栽培。
3.7 病虫害防治
大棚栽培生姜的主要病虫害为姜瘟病、姜螟虫。其中,姜瘟病通常在5月上旬开始发病,一旦发现姜瘟病病株,应及时拔除中心病株及其四周0.5 m 以内的健株,进行集中深埋或药物处理,并挖去带菌土壤,在病穴内撒施石灰进行消毒;同时,大棚浇水改大水沟灌为浇灌或滴灌,以免病菌随水扩散。姜螟虫通常在6 月上旬发生为害,当发现生姜新叶有白色斑点、用手掰开新叶发现有姜螟虫时,应及时喷施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 500~2 000 倍液或1.8%阿维菌素乳油1 500 倍液进行防治。
3.8 适时采收
生姜采收越早,产量越低,但品质较好;采收越迟,产量越高,但根茎纤维增加、辣味加重、品质下降。因此,生姜应进行适时采收,一般来说,为了确保晚稻能如期移栽,可于6 月中下旬根据市场行情及时进行采收。
4 晚稻栽培技术
4.1 培育壮秧
晚稻栽培采用移栽方式,一般于6 月20 日左右进行播种育苗,每667 m2秧田播种量为12~15 kg。在晚稻播种前,结合整地,每667 m2秧田施有机肥1 000 kg、三元复合肥30 kg 作基肥。在水稻秧苗1 叶1 心期时,喷施多效唑,促进水稻秧苗矮化、多分蘖。在水稻秧苗移栽前3 d,每667 m2秧田施尿素5 kg 作“送嫁肥”,并喷施“送嫁药”1 次,确保秧苗健壮移栽。
4.2 合理密植
在前茬生姜收获后,应及时清除大棚田间杂物,掀开大棚顶膜,并对田块进行精耕细耙,要求达到“田面平、无杂物、表土软烂”的标准。在水稻秧苗秧龄为25~30 d时,按照株行距为20 cm×20 cm、每667 m2插1.5 万丛、每丛栽2 苗的标准进行移栽,以充分利用光能和地力。值得注意的是,水稻秧苗栽插时宜浅插,以利于秧苗早生快长,充分发挥低节位分蘖的优势,促进早分蘖、多分蘖。
4.3 科学施肥
在水稻秧苗栽插前,每667 m2大田施复合肥50 kg 作基肥;在水稻秧苗栽插后7~10 d,每667 m2大田施尿素10 kg、氯化钾12.5 kg 作分蘖肥;在水稻幼穗分化期,每667 m2大田施尿素5 kg、氯化钾5 kg作穗肥;在水稻孕穗期,视植株生长情况,每667 m2大田施三元复合肥10 kg 作粒肥。
4.4 精细灌溉
在水稻大田生长期间,依据“湿润出苗,浅水分蘖,分次轻搁,后期间歇灌溉”的原则进行水分管理。具体方法为:浅水插秧,插秧后大田浅水勤灌促分蘖;在水稻植株有效分蘖临界期,大田及时排水晒田,严格控制无效分蘖;在水稻植株抽穗期,大田进行深水灌溉;在水稻生长后期,大田保持干湿交替,促进谷粒饱满;在水稻收割前7~10 d,排干田水,以便于稻谷收获和干燥。
4.5 病虫害防治
在水稻生长期间,主要有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和纹枯病、稻瘟病等病虫害发生。其中,可喷施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或2%阿维菌素微囊悬浮剂防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喷施80%烯啶虫胺水分散粒剂或50% 吡蚜酮水分散粒剂防治稻飞虱,喷施24%井冈霉素A 水剂或12.5%氟环唑悬浮剂防治纹枯病,喷施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或25%嘧菌酯悬浮剂防治稻瘟病。
4.6 适时采收
在水稻植株开花后35~45 d,谷壳呈黄色,米粒硬且充实、不易压碎、色泽及形态达到品种固有标准,田间成熟度达95%时,即可及时进行采收。
5 经济效益分析
由2021 年—2022 年在康厝、溪潭、穆云3 个乡镇的测产测效结果可知,采用大棚生姜-晚稻周年轮作栽培技术的田块,生姜平均每667 m2产量为1 525 kg,按市场平均收购价13 元/kg 计算,每667 m2产值为19 825 元,扣除每667 m2生产成本10 700 元(包括种姜3 000 元、农药肥料700 元、农膜500 元、人工及机械3 500 元、其他3 000元),每667 m2纯收益为9 125 元;稻谷平均每667 m2产量为622 kg,按市场平均收购价3.5 元/kg计算,每667 m2产值为2 177 元,扣除每667 m2生产成本1 980 元(包括稻种120 元、农药肥料360 元、人工及机械1 500 元),每667 m2纯收益为197 元;合计每667 m2产值为22 002 元,每667 m2纯收益为9 322 元,经济效益十分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