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真题找共性 跟踪高考增感悟
2023-04-14杨明月
杨明月
(江苏省镇江第一中学)
江苏省已实施新高考模式,思想政治学科采用赋分制,试卷旨在考查学生逻辑与思维能力,命题难度较大,故而一线教师在复习备考中要坚持研究江苏省高考真题,探索命题的趋势与规律。只有坚持研究真题,跟踪高考才能增强教师对课堂教学方向的把控,更好地引领教学备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022 年江苏省高考思想政治学科真题和2021 年相比,试题的结构及形式等总体稳定,注重学生的归纳、概括、演绎、推理等综合能力的考查;命题思路、命题风格依旧追求灵活性。品味之余,对比其中的“变”与“不变”,找出共性,可以为教师的日常教与学提供更多启示。相比2021 年的试题,2022 年的试题稳中有变,取消了对漫画题型的考查,取消了经济和政治双模块融合题型,稍微降低了试卷的主观题难度。但是试题情境更为复杂,客观题题量减少,主观题权重加大,准确把握其中的不变,找出共性才是关键。不变的部分更能体现命题特点,甚至代表一种命题趋势和规律,我们应备加关注。综观2022 年与2021 年江苏省思想政治学科试题在题型设计、素材选用、热点聚焦等方面所呈现出的“稳”的特征。
一、题型设计相对稳定,侧重考查归纳与演绎能力
试题在主观题设计方面的稳定性集中表现在哲学类试题设问角度常规,切口小,范围明确,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哲学的框架结构,突出对原理的理解和运用;经济、文化、政治等模块一如既往地以整个模块知识为设问范围,侧重于模块主干知识的考查和模块内知识的综合运用。客观题设计相对稳定,尤其是对两类题型情有独钟,一是传导类选择题,其特点是依托相应的背景材料,设置具有引起与被引起关系或具有程序性的题肢,要求学生把一些事件、现象按因果关系加以排列,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具体真题呈现如下:
例1.(2021·江苏卷·7)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人口结构发生较大变化。从年龄结构看,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19~59 岁人口占比63.35%,比2010 年下降6.79 个百分点,60 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8.7%,比2010 年上升2.44 个百分点。从城乡人口结构看,我国居住在城镇的人口超过9 亿人,占比63.89%,比2010 年上升了4.21 个百分点。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影响的路径是( )
A.人口老龄化→劳动力总量减少→工资水平提高→低端产业加速对外转移
B.人口老龄化→城镇化程度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下降→农业生产力水平下降
C.人口老龄化→消费结构变化→银发经济规模扩大→加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D.人口老龄化→人口出生率下降→资源约束缓解→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例2.(2022·江苏卷·4)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缩小贫富差距,对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下列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路径中合理的是( )
A.健全初次分配—增加资本收入—优化投资结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B.压缩落后产能—增加就业人口—实现共享发展—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C.增加教育投入—提高劳动者素质—推进按生产要素分配—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D.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这两道传导题都是集中考查《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此类题型的解题思路是首先确定传导源,厘清传导源的内容或表现。其次要确定传导源产生的“第一波”影响是什么,根据“第一波”推断以后的连锁反应。再次明确各传导各环节之间要必须构成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上一环和下一环不能构成引起与被引起关系的选项则要排除。最后确定传导的结果必须和题干相符合。
二是马原类选择题,此类试题的题干一般是从马克思主义原著中摘用经典名言,选项也从理解、分析、评价等角度设置,要求考生在理解引文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的知识原理对引文进行分析、理解、评价。具体试题如下:
例3.(2021·江苏卷·12)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当古代世界走向灭亡的时候,古代的各种宗教就被基督教战胜了。当基督教思想在18 世纪被启蒙思想击败的时候,封建社会正在同当时革命的资产阶级进行特殊的斗争。”这段话蕴含的道理是( )
A.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B.新世界的诞生总是伴随着旧思想的瓦解
C.哲学不仅能解释世界而且能够改造世界
D.哲学是对时代的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例4.(2022·江苏卷·15)恩格斯指出:“我们所研究的领域越是远离经济,越是接近于纯粹抽象的意识形态,我们就越是发现它在自己的发展中表现为偶然现象,它的曲线就越是曲折。如果您画出曲线的中轴线,您就会发现,所考察的时期越长,所考察的范围越广,这个轴线就越是接近经济发展的轴线,就越是同后者平行而进。”这段话蕴含的哲理是( )
①意识形态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②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③社会发展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
④意识形态表现为历史的偶然现象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对于马原类选择题的解题技巧是首先要抽丝剥茧,找出核心概念,牢牢抓住核心概念间的关系,其次要运用归纳和演绎思维能力提炼材料的中心思想,并将中心思想转换成哲学道理。
二、素材选用偏好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情境
高考思想政治学科试题所选素材和情境需要发挥学科的思想教育和价值引导功能,引导广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近两年来江苏省高考思想政治学科的试题偏好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情境材料,选材注重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当代价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引领学生感受传统文化之韵味,凝聚起文化自信的精神力量;具体如下:
例5.(2021·江苏卷·9)春季出游,不用“踏绿”而用“踏青”,中国画在古代被称为“丹青”,“稍见青青色,还从柳上归。”“东风杨柳微青青,烟淡雨初晴”“天青色等烟雨”……中国人对青色的喜爱,挥洒在笔墨之间,凝固在瓷器之中。青色传达给人的是柔和、安详、深沉、朴素的色彩感受,彰显出东方审美中含蓄,沉静,典雅的文化特质。由此可见中华文化( )
A.在世界文化百花园中独领风骚
B.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C.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D.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
例6.(2021·江苏卷·10)敦煌莫高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当年,东西来往的僧侣、商人和军队在这里歇息、补给,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宗教、艺术、文化在这里汇聚。这里既有早期印度风格的佛教洞窟,也有带有古希腊爱奥尼柱的风格建筑绘画。在很多壁画中,可以看到鲜卑、粟特、回鹘、党项、蒙古风格民族的形象,以及西域传来的各种乐器。由此可见( )
①文化发展要注重借鉴与融合
②各民族文化具有普遍的规律
③文化在相互交流中得到传播
④文化创新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例7.(2021·江苏卷·14)图3 漫画《搭档》与下列诗句所体现的哲理,最相近的是( )
A.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D.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例8.(2022·江苏卷·7)在汉语中,鸳鸯不仅是一种鸟,也被视为夫妻恩爱,永不分离的象征,但是《红楼梦》被翻译成英文时,贾母的丫鬟鸳鸯常被翻译成“wild duck”(野鸭子),完全不能传达原有的词义。由此可见( )
①文化在交流中进一步传播和发展
②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包容性
③中国的汉字文化内涵丰富、独树一帜
④中华文化具有自身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例9.(2022·江苏卷·12)“凡事不宜刻,若读书则不可不刻;凡事不宜贪,若买书则不可不贪。凡事不宜痴,若行善则不可不痴。”这段话蕴含的哲理是( )
A.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B.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对立统一
C.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D.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例10.(20221 江苏卷·13)“空城计”是《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故事。当时诸葛亮坐于城楼之上,焚香操琴,镇定自若。司马昭认为诸葛亮已无兵可用,他是“故作姿态”。司马懿却说:“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于是令魏军尽皆退去。司马懿的言行说明( )
①实践是人的认识的来源
②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③必须用系统思维看问题
④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这些试题都是直接或间接取材于我国古典优秀文学作品,彰显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定自信,对此一线教师在备考中要引导学生多读名著,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
三、深度聚焦于长效化的重大国家方针政策
2021 年与2022 年江苏高考思想政治学科试题紧紧围绕重大时代主题和长效热点从多角度考查学科主干知识,渗透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学科素养的培育,凸显学科的现实感、时代感,也体现了命题者期望广大青年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关注时事新闻,关注国家发展。
热点一、国内统一大市场和双循环格局常考常新。如:
例11.(2021·江苏卷·5)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需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进一步发挥消费在扩大内需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消费要打好组合拳,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同时发力。以下措施中,属于从供给侧发力的有( )
①提高城镇化率,促进人均消费水平提高
②实施传统商业数字化转型,提升传统消费
③促进就业增收,提高居民消费能力
④优化消费环境,推进商务信用体系建设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例12.(2022·江苏卷·17)以区域经济壁垒为材料背景要求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消除区域经济壁垒有助于畅通国内大循环,请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说明其作用路径。这一设问考生可以从打破区域经济壁垒—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化市场经济—生产要素自主有序流动—促进区域经济合理分工和一体化发展—畅通社会再生产的环节—构建国内大循环的发展格局,增强创新发展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组织答案。
(2)国内区域经济竞争既然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为什么现在却要规范竞争以消除区域经济壁垒?请运用矛盾的观点加以解释。这一问题的切口小,考生可以围绕矛盾观从矛盾是对立统一、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主次方面等方面结合材料组织答案。
这几个问题考查的模块内容虽有不同,但具有殊途同归之妙,依旧是围绕国内统一大市场和双循环格局这一长效热点多角度、多方位考查主干知识。
热点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略和培育公民法治意识热度不减,近几年江苏省高考试题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略和培育公民法治意识这一长效热点的考查侧重于《政治生活》知识,考查的频率非常之高。如:
例13.(2021·江苏卷·2)全国人大组织法、全国人大议事规则规定了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组织制度、工作制度、会议制度和工作程序。2021 年3 月11 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对这两部法律的修改决定,这是两部法律施行30 多年后的首次修改。这两部法律的修改( )
A.表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
B.有助于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和推进全过程民主
C.丰富了人民群众行使国家权力的途径和方式
D.有利于完善社会治理机制、提升社会治理 水平
例14.(2022·江苏卷·16)以法治素材为情境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为什么要顺应时代发展,以立法积极回应民众数字遗产继承需求。这一问题考生可以从我国国家性质、民主的真实性、科学立法及法律的本质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相关知识等角度组织答案。
热点三、文化建设的人民性和民族性历久弥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文化情境的取材和设问对于命题者而言是应有尽有、信手拈来。如:
例15.(2021·江苏卷·18)以一些地方的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案例为情境。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就“如何建设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撰写一份建议书。这一建议书的要点从尊重文化多样性,重视文化的区域性;弘扬民族文化,结合时代创新;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等三个维度来凸显文化建设的人民性和民族性。
例16.(2022·江苏卷·18)以中西方的文化作品中的英雄形象为材料背景设置问题:有人觉得中国式英雄形象不够“高大”,认为我们的电影也应该塑造“超人”式英雄。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请你写一篇短文对此观点反驳。这一问题的解答考生可以从中国式英雄文化独特的人民性和民族性发散思维,结合材料从立足实践(国情)、文化多样性、民族精神、以人民为中心等角度提炼论据。
四、备考启示
总的来说,细品近两年江苏省高考真题,我们能充分感悟到稳中有变的主基调,客观题设计偏重考查学生对题干材料的理解和主旨的精准领悟,错误选项设计很少,这一特征使得江苏省思想政治学科选择题的难度高于全国甲卷和乙卷,主观题情境取材偏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深度聚焦长效时政热点,紧扣材料,设问多维,答案组织注重逻辑性和层次感,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含量要求较高。
对此,作为一线教师在复习备考中一要引导学生重视文言文的阅读,破解阅读难题:养成圈点勾画的习惯,找出主旨句,勾画转折关联词;注意对材料中具体事实和细节的理解;重视设问角度;注意整体的阅读,抓住主要观点和支撑依据,养成材料读完再做题的习惯;准确把握文中主旨、主题、中心思想、命题立意;解读“由此及彼”和“由表及里”的信息,注意培养学生叙述和阐释的能力。
二要矫正教学思维,在复习中不能沉迷于讲解教材的一些易错易混知识点,要少一些面面俱到的分析和死记硬背的要求,多一些主干知识和高频考点的渗透,要善于借鉴高考经典试题进行拓展延伸,培养学生微观和中观相结合的思维能力,要学会站在高处,落在细处,要心中有全局,要有大教学、大单元的意识,有大概念、大情境的理念,要以问题串来打造学生的知识链条,在实际应用帮助学生提高网状的立体知识结构,要帮助学生知识结构化并形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要引导学生时刻关注优秀传统文化素材,关注重大时政和社会热点并以情境方式进行多角度探究,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讨论乃至尝试自主命题等形式拓展学生思路,提高分析能力,做到热点、教材原理、材料分析的巧妙对接和正确运用,实现由记忆知识向理解、运用知识的自然过渡,达到夯实基础、提升能力的复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