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美学视域下的《老人与海》阅读教学方略

2023-04-14王芳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3年3期
关键词:圣地亚哥老人与海海明威

王芳

长久以来,生态美学出现在不少文学作品中,比如《老人与海》。在浪涛汹涌的大海上老人和鲨鱼的搏斗厮杀,反映的是现实生存环境的危机,而在广袤深远的大海深处展现的是更为深刻的生态忧虑和生命反思。作者笔法粗犷,情感深沉,语言朴素简洁却充满内在张力,体现出浓厚的生态美学意味。

在自然环境的描写中,海明威笔下的大海充斥着真实和野性,但也蕴蓄着无穷魅力,孕育着无限可能。这是作者擅长的“小部分外显、大多数内隐”的写法,也被称之为“冰山理论”。在黑板上画出简单波浪线条以代表“海平面”,鼓励学生在“海平面”上面写出感兴趣的自然生态现象,在下面写出对内蕴解读的关键词,并结合文本适当分析。

教师引导学生重点探究文本中出现较多的自然现象“风云”,指出它们和老人在海上的命运暗自契合、息息相关,启发学生概括“风云”的独特意蕴,并找出相应语句进行分析。开头写到“积云堆叠得很高”“老人知道这风会刮上一整夜”,这种对自然的理性认识本身就是一种生态审美;当他与尖齿鲨激烈搏斗并最终战胜它后“风更加强劲”,暗示着老人获得更多信心,鼓起更多勇气,学生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微妙关系,在“征服”和“控制”之间感受原始本能的生态美;“隔着随风力变大而汹涌起的海洋,那光亮也越来越清晰”,“那光亮”是“城市灯光的倒影”,学生知道老人想家了,归途返航的心意不言自明;直到真正解除威胁,“回家已经毫不费力”后,老人由衷感慨“不管怎么说,风是我们的朋友”。学生回顾前文,认识到历经艰险的圣地亚哥内心已经认同自然万物的变化规律,最终也和他一起回归本性,明白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才是真正的生态美好。

鳖鱼是大自然的产物,更是凸显老人形象、彰显文本意蕴的主要描写对象。有的学生在“海平面”下面写下“敌人”二字,并主动和大家分享老汉制服鲨鱼的情景,无论是“老人放下钓索,把鱼叉举得尽可能地高,使出全身的力气,加上他刚才鼓起的力气,把它朝下直扎进鱼身的一边”,还是“老人趁它的鼻子刚钻出水面挨上大鱼,对准它那扁平脑袋的正中间扎了下去,老人拔出刀,再朝同一个地方扎过去”,学生感叹描述中没有使用多余的修饰成分,仅是将名词、动词简單组合就描绘出了一场场惊心动魄的场面。这种朴素无华的文字会引起学生的理性思考:鳖鱼是象征着大自然对人类破坏行为的报复,自然是不可战胜的,人在自然面前只是渺小的一个分子,我们要仰视自然、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师生在共同分析中感受自然力量,获得审美愉悦。

知人论世是解读文本的重要方法之一,教师介绍作者经历及创作背景:年轻时的海明威受父亲的影响热爱大自然,喜欢打猎、钓鱼、在森林和湖泊中露营等。但是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的他,以亲历者的身份见证生与死不可能无动于衷,又因战地记者的身份不得不冷静客观地报道事实。这种矛盾让海明威的创作愈发抽离、超脱现实,又不断在冷静和客观中积蓄能量,爆发出惊人的文字力量。教师引用文学评论中所提及圣地亚哥这一人物形象,有人认为是一个“失败的英雄”,也有人说具有尼采“超人”的品质,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学生仔细梳理,认真圈画出文中圣地亚哥与鲨鱼交锋一共有五次,发现这种凶猛的动物不仅品种各异,而且攻击力也各有侧重。以上的比较,是教师提供给学生的思考方向。学生巧妙地抓住老人手中的武器进行纵向比较:从鱼叉到绑着刀子的桨,再到断了的把手、短棍直到最后仅剩的舵把,一方面直观感受到鲨鱼带来的危险逐步加深,预示着自然界的影响力深远;另一方面也生发联想,体会到圣地亚哥所代表的人类“征服”之旅的漫长且艰难,需要学习更多的智慧,以及具备磨砺百折不挠的精神意志。经过讨论,小组一致决定把课堂前一个环节中的“敌人”改为“对手”,既表达对鲨鱼这一自然生态物种的尊重,也是对与之能量抗衡、以命相搏的老人佩服,更是遵循“弱肉强食”等自然规律。教师非常认同这一改动,并引用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给海明威的颁奖词“非同寻常的艺术自觉”和作者坚持的“非人类中心主义”人文生态美学观点,来印证学生在文本阅读中被激发出的审美意识,并指出这一艺术创造力和作者早年做记者的丰富经历,及其对社会生活的深厚思考有着密切关系。

这种对生命平等与尊重的人文生态观,还体现在老人归航途中所想到的“风是我们的朋友”,“还有大海,海里有我们的朋友,也有我们的敌人”,以及“床是我的朋友”。学生认为老人终于能够确认安全、高度紧张后松口气之时,这段内心独白是绝对发自肺腑、真实可信的,“没有什么把我打垮”恰恰呼应了前文“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哪怕是一无所获、空手而归,老人也是有血肉、有尊严、有灵魂的悲情英雄,而不能以“成败”来简单定义,这和我们中国传统的“英雄”观也是不谋而合的。

教学时可拓展资料,如《老人与海》是海明威53岁时的作品,晚年的他笔调更加冷峻,作品也更具张力,“硬汉”形象也更深入学生内心。文本不仅暗含大自然与人类同呼吸共命运的理念,还启发人类学习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存。

小说情节展开的前提是“背运”的渔夫已经连着84天没有捕到鱼了,可想而知圣地亚哥背负着多么大的生存压力。老人大量的内心独白,既是他“活下去”的“精神武器”,也是教师引导学生从文本中获得精神力量的重要突破口。

学生找到在面对鲨鱼的攻击时,他会想“我没法阻止它攻击我,但我也许能制服它”“不过我比它(尖齿鲨)更聪明”“我还是个老头儿,但可不是手无寸铁了”……难能可贵的是,虽然老人有所畏惧,却能有所作为,他的勇敢、智慧和百折不挠让学生叹服不已,在如临其境中学到的是在逆境中自我激励的方法,也是在害怕失败甚至有生命危险时还能乐观面对的个人胜利法则,这些对学生的精神成长大有裨益。

节选文中还有不少具有哲思、充满理性光芒的语句,教师引导学生以各种方式“据为己有”:如直接摘抄“硬汉”经典语句,作为作文的事理论据以备使用;再如“他尽量坐得舒服些掌着舵,知道自己没有死,因为身上还在疼”,根据句意凝练改写为“疼痛未必都是坏事,它可以让人清醒”;还如“没有什么把我打垮,都是因为我出海太远了”,可以续写为“哪怕连微弱的灯光都没有,哪怕没有人帮忙,我也知道该怎么样驶进小港,也会回到自己的小棚屋,躺在床上”。

海明威以其著名的“冰山理论”写法展现了大自然的神秘与巨大能量,警示人类要敬畏自然,建立与自然对立统一、和谐共生的命运共同体。教师要引领学生感受主人公征服自然、战胜困难的硬汉形象,丰富阅读体验,更要引领学生以辩证的自然观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来获得更深层次的生态美学趣味。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市第二中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圣地亚哥老人与海海明威
《老人与海》(节选)
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
——运动的诗篇
海明威名言
海明威:《雨中的猫》
《老人与海》给我带来的快乐
追求梦想,捍卫尊严——读《老人与海》有感
高原地区应用氧调有望实现
《老人与海》中的英雄主义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