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求同还是立异?无聊个体的独特性偏好*

2023-04-12

应用心理学 2023年2期
关键词:条目动机个体

苗 芃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北京 100875)

1 引 言

无聊是一个熟悉又陌生的话题。熟悉,指其广泛存在于各类文化和人群中,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陌生,则体现为我们对无聊本身及其产生影响的探究还远远不够。无聊的相关研究,大多从心理健康视角入手,探究其与情绪问题、异常心理和社会适应性不良行为的相关关系。作为影响个体偏好及行为的重要因素,对无聊的探索应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中(苗芃,谢晓非,2019;Elpidorou,2018)。当下,个性定制成为品牌发展的战略目标,限量发售亦是提升品牌价值的路径,体现了消费者对独特的需求。本研究关注无聊对独特性偏好的影响,并以意义寻求动机为切入点对二者关系进行解释。

1.1 无聊与意义寻求动机

无聊是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表示个体没有参与到理想的情境或任务中,个体想要采取一系列行为摆脱这种状态(Danckert & Merrifield,2018;Eastwood et al.,2012)。无聊会产生不满意感,束缚感或非自主感,对当前情境或任务难以集中和维持注意力(苗芃,谢晓非,2019;Eastwood et al.,2012;Raffaelli et al.,2018)。

意义感是人的核心追求,指在认知和情绪上体验到生活有目的、有价值、有方向(Baumeister et al.,2013)。作为意义感的“指示器”,无聊的核心特征之一是感知到当下情境或生活缺乏意义感(Miao et al.,2020;Moynihan et al.,2021a)。无聊的自我调节功能理论认为,无聊能促使个体参与可以提供意义感的行为、目标或情境,以重建意义感(苗芃,谢晓非,2019;Elpidorou,2018;Van Tilburg et al.,2013),因此也有研究者将无聊产生的意义寻求动机命名为无聊的意义调节功能,这是其区别于其他相关情绪 的 重 要 特 征(Coughlan et al.,2019;Moynihan et al.,2021a)。研究发现,为重建意义感,无聊提升怀旧倾向(Van Tilburg et al.,2013)和捐款意向(Van Tilburg & Igou,2017)。无聊倾向高的个体由于缺乏意义感,会出现更多社会适应不良行为,如对非承诺性关系的认可(Moynihan et al.,2021b)和攻击行为(Van Tilburg et al.,2019)。

1.2 独特性寻求:意义感的“补充剂”

本研究认为,寻求独特可以为无聊个体提供意义感。个体为发展和提升自我形象和社会形象,会通过生活中的不同方面来寻求和展示独特。独特需求较高的个体,会在选择中表现出自身的独特偏好,如对少数产品(Wan et al.,2014)和独特概念的偏好(Huang et al.,2014)。寻求和他人的适度差异、表达自我独特性,是一种重要且普遍的动机。最佳独特性理论(Optimal Distinctiveness Theory)探讨了独特性需求与身份认同的关系,认为社会身份是个体的自我表征,同时受到两种相反需求的影响:一是归属/趋同性需求,驱使个体融入社会群体;二是区别/差异化需求,驱使个体与其他个体区分开来。个体会在二者间寻求恰当的平衡点(Brewer,1991)。动机性身份构成理论(Motivated Identity Construction Theory)进一步对个体寻求独特的动机进行分析,指出区别性的重要功能是帮助个体认识到自身与他人的不同,这样能构建出有意义的自我定义(Vignoles,2011),即个体需要通过自身与他人之间存在的差异性来回答“我是谁”这一问题。

寻求独特帮助个体进行有意义的自我身份建构,是个体理解自我、赋予身份意义感的重要过程,成了获取意义感的来源。个体通过表达独特性来塑造、加强自我形象和社会形象,获得社会好评和自尊,具有信号和象征意义。研究发现,渴望地位、权力感及竞争获胜等动机是提升个体独特性需求的前因变量(Vandecasteele & Geuens,2010)。做出独特性选择的个体往往也会被感知为具有更高的地位和更强的能力(Bellezza et al.,2014)。还有研究发现,个体受到意义感相关的威胁时(如社会排斥、上行社会比较),其独特性寻求水平更高(宫秀双,张红红,2020;Wan et al.,2014)。

1.3 研究假设

综上,本研究认为无聊促使个体产生意义寻求动机,而寻求独特可以提供意义感。基于上述关系探讨,提出本研究的两个基本假设:(1)无聊正向预测独特性偏好;(2)意义寻求动机在无聊与独特性偏好的关系间起中介作用。

2 研究1

2.1 被试

本研究通过Amazon Mechanical Turk平台招募480 名美国被试,其中64 名被试未通过独特性选择任务中的注意力筛查条目。最终,有效被试量为416 名,平均年龄35.38 岁(SD=10.71),其中185 名男性,231名女性。

2.2 研究工具

2.2.1 无聊倾向

采用无聊倾向量表(Farmer & Sundberg,1986)。该量表包含28 个条目,被试需要选择最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答案(1= 完全不符合,7=完全符合)。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 系数为0.82。

2.2.2 意义寻求动机

采用生命意义感量表的意义寻求分量表(Steger et al.,2006)。该量表包含5 个条目,被试选择最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答案(1=完全不符合,7=完全符合)。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 系数为0.86。

2.2.3 独特性选择

采用礼物卡任务(Huang et al.,2014)。被试被告知,市中心最近开张了两家咖啡店,均提供价值12 美元的礼物卡。在较早一项调查中,150 名被调查者中有128 人选择了名为Keera 的礼物卡,22 人选择了Roslyn 的礼物卡。被试需要回答偏好选择哪家咖啡店,还需回答注意力筛查问题,即哪家咖啡店的礼物卡被更多人选择。两家咖啡店名字均为虚构,本研究对呈现顺序进行了平衡。

2.3 结果

2.3.1 共同方法偏差

采用Harman 单因素检验法检验共同方法偏差。结果表明,特征根大于1 的公因子有6 个,第一个公因子的最大解释率为32.55%,小于40%,表明本研究不存在明显的共同方法偏差问题。

本次论坛围绕“创新引领科技发展、大数据助推资源共享”主题,以长江经济带11省(市)科技资源共享机构为依托,面向全国推动科技资源跨区域共享。在论坛会议期间举行了系列签约活动,作了《逐渐睁开的中国天眼》、《推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的工作进展和思考》等4个主题报告,组织了“企业服务面对面”和“科技资源共享助力长江经济带发展经验交流和举措研讨”两个分论坛。(编辑/任伟)

2.3.2 相关性分析

对各变量进行相关分析(如表1 所示)。结果显示,无聊倾向、意义寻求动机及独特性选择间均显著正相关。此外,年龄(r=0.05,p=0.349)、性别(φ=0.02,p=0.653)与独特性选择相关关系不显著。

表1 各变量的相关分析矩阵(N=416)

2.3.3 中介效应分析

采用Bootstrap 方法对中介效应进行检验,重复抽样10000 次。意义寻求动机的中介作用显著,95%的置信区间为[0.033,0.312],不包含0,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31.58%,中介路径如图1 所示。结果表明,意义寻求动机在无聊倾向与独特性选择间起中介作用。

图1 研究1 中介效应路径图

3 研究2

3.1 被试与设计

使用G*power 计算样本量,根据前人的状态无聊研究(Miao et al.,2020),预期中等效应量(Cohen’s d=0.50),设置统计检验力为0.8,alpha 水平为0.05,两实验条件间平均分配比,得到预估样本量为128 人。本研究在线招募150 名大学生,11 人未按要求完成文献抄写任务。有效被试量为139人,平均年龄22.51 岁(SD=3.85),63 名男性,76 名女性。采用单因素被试间设计,自变量为状态无聊(高状态无聊组vs.低状态无聊组),中介变量为意义寻求动机,因变量为独特性需求。被试被随机分配到两组中,高状态无聊组67 人,低状态无聊组72人。

3.2 流程与材料

首先,操纵状态无聊。采用经典范式文献抄写任务(Van Tilburg&Igou,2012),被试被告知为了解人们打字的状态和规律,需将每条内容抄写到对应空格处,并保证内容与示例一致。高低状态无聊组被试需分别将10 条或2 条英文参考文献以打字的方式填入对应空格中。接着,填写状态无聊操纵检查条目,回答在无聊、烦躁、疲劳、悲伤、开心上的感受(1=一点儿也不,7=非常的)(Miao et al.,2020)。

随后,测量意义寻求动机。参考生命意义感量表中文版的意义寻求分量表(刘思斯,甘怡群,2010)和前人测量状态无聊意义寻求动机条目(Miao et al.,2020;Van Tilburg & Igou,2012),被试需在四个条目上回答当下感受:“我想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我想做一些有目的的事情”,“我想寻找一个目的”,“我想寻觅饶有意义的东西”(1=非常不符合,7=非常符合)。本研究中四个条目的Cronbach’s α 系数为0.80。

最后,测量独特性需求。填写消费者独特性需求量表(Ruvio et al.,2008),该量表包含创造性选择、非流行性选择、相似性回避3 个维度,共计12 个条目。该量表常用于测量个体的独特性需求特质,本实验删除了原量表条目中表示个体从事某特定行为的频率性词汇,如“通常”“经常”等,询问被试当下的想法测量其状态性独特性需求(1=完全不符合,7=完全符合)。本研究中该量表的三个分量表和总量表的Cronbach’s α 系 数 分 别 为0.74,0.74,0.86 和0.86。

3.3 结果

3.3.1 操纵检查

高状态无聊组被试的无聊感得分(M=5.34,SD=1.17)显著高于低状态无聊组(M=4.33,SD=1.52),t(137)=4.36,p<0.001,95% CI=[0.552,1.468],Cohen’s d=0.74,BF10=735.61。表明状态无聊的操纵成功。状态无聊操纵没有显著影响开心感(p=0.408)和悲伤感(p=0.596)。与低状态无聊组被试相比,高状态无聊组被试边缘显著报告了更高水平的疲劳感(M高=4.84,SD高=1.51 vs.M低=4.36,SD低=1.49,t(137)=1.87,p=0.064,95% CI=[-0.028,0.978],Cohen’s d=0.32,BF10=0.88)和烦躁感(M 高=4.39,SD高=1.82 vs.M低=3.89,SD低=1.59,t(137)=1.73,p=0.086,95% CI=[-0.072,1.071],Cohen’s d=0.29,BF10=0.71),后续将对二者进行控制。

3.3.2 主效应分析

高状态无聊组被试的独特性需求得分(M=4.63,SD=0.81)显著高于低状态无聊组被 试(M=4.19,SD=0.88),t(137)=3.06,p=0.003,95% CI=[0.155,0.722],Cohen’s d=0.52,BF10=11.91。控制疲劳感和烦躁感后,结果不变:一般线性回归结果显示状态无聊增加独特性需求,B=0.39,SE= 0.14,95% CI for B=[0.105,0.676],β=0.23,t=2.71,p=0.008,BF10=7.28。

3.3.3 中介效应分析

采用Bootstrap 方法对中介效应进行检验,重复抽样10000 次。高状态无聊组编码为1,低状态无聊组编码为0。意义寻求动机的中介作用显著,95%的置信区间为[0.045,0.376],不包含0,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41.17%,中介路径如图2 所示。控制疲劳感和烦躁感后,意义寻求动机的中介作用显著,95%的置信区间为[0.046,0.366],不包含0,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43.54%。结果表明,与低状态无聊组被试相比,高状态无聊组被试有更强的意义寻求动机,独特性需求更高,即意义寻求动机是状态无聊提升独特性需求的中介机制。

图2 研究2 中介效应路径图

4 总讨论

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物质水平得到极大提升。然而,不曾停歇的生活节奏、源源不断的娱乐供养、四面八方的信息席卷,令不少人对人生感到迷茫,时常体会到无聊。无聊的研究视角较为狭窄,是一块值得探索的沃土。本研究探讨了无聊与独特性偏好的关系及心理机制。

本研究证实寻求独特能对无聊的意义感缺失起到“补充剂”作用。为何进行一次独特选择,能帮助无聊个体满足其意义寻求动机呢?人是寻求意义的生物,有寻求意义的内在需要。作为意义感的威胁,无聊个体会体验到强烈的无意义感。但无聊也具有适应性功能(Elpidorou,2018;Miao et al.,2020),其自我调节功能使个体想要参与到可以提供意义感的目标、情境或行为中。俗话说,物似主人形。个体的拥有物是自我概念的延伸。独特带来了区别感,起到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建构的作用。在现实生活中,受客观条件限制,个体难以在短时间内获得金钱和社会地位的快速提升,但可以通过选择独特性选项、消费独特性商品等获得自我概念满足,进而获得意义感。因此,寻求独特是无聊个体提升意义感的重要途径。这一结论也将动机性自我身份构成引入了对无聊的解释中,丰富了过往研究对无聊概念的刻画。

本研究发现在中美不同文化样本中,无聊与独特性偏好的关系均得到证实。一般来说,相比西方文化鼓励标新立异,东方文化更倡导合群。因此,早期不少研究者认为东方文化下的个体会避免展现独特性。然而,一项跨文化研究测量了21 个国家和地区被试的独特性动机,发现身份内容的独特感越高,对自我定义的作用越大,且这一效应并不具有文化特异性(Becker et al.,2012)。本研究结果也证实,无聊与独特偏好的关系具有一定泛文化意义,对不同文化下的无聊个体来说,寻求独特都是将自我和他人进行区别、表达自我特异性的途径,为个体带来意义感。本研究为动机性自我身份构成理论(Vignoles,2011)提供了实证数据支持,即独特需求是个体构建身份认知的基本需求,在任何文化意义系统中均普遍存在。

本研究还存在一些局限,期望在未来进一步完善。第一,选取独特语义概念偏好、非常规产品偏好等更多样范式测量独特性偏好,采用真实情景下的独特性消费选择任务提升生态效度。第二,探究无聊个体寻求独特性的后果,如在个体选择独特选项后,测量意义感和决策满意感,进一步验证无聊个体选择独特选项有助于其内部动机的实现,为无聊个体可将独特性作为一种经验法则进行使用提供证据支持。第三,刺激寻求也是无聊对个体偏好和行为产生影响的机制路径之一(苗芃,谢晓非,2019;Mercer-Lynn et al.,2014),本研究采用的测量范式不能充分排除独特性选项可能带来刺激新异性的影响。未来可对独特选项和非独特选项的刺激感进行控制,还可以设置“独特但低意义感”选项,若高低无聊水平个体对该选项偏好无显著差异,则一定程度上能排除无聊促进独特性寻求仅是由寻求刺激新异性导致的,同时进一步验证意义寻求动机的中介作用。第四,探究可能的调节变量,如自我建构水平、产品可见性的影响。

5 结 论

本研究关注了无聊与独特性偏好的关系及内在作用机制,结果显示无聊正向预测独特性偏好,意义寻求动机起中介作用。

猜你喜欢

条目动机个体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词诠》互见条目述略
Can we treat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by preventing an age-related decline in microRNA expression?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动机不纯
How Cats See the World
论幼儿的动机特点与良好动机的培养
对县级二轮修志采用结构体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