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下口头文学的传播研究

2023-04-12李敏赵家仪张立昆李晓燕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3年4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李敏 赵家仪 张立昆 李晓燕

摘 要: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和发展基础,为民间文化提供了全新的发展环境和机遇。耿村民间故事历史久遠,体现出文化的多元性。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文章通过分析耿村民间故事类型、文化价值以及传承发展面临的困境,提出大力保护耿村传统文化、树立村民的传承保护的主体意识、加强地区文化的保护、实施文旅融合发展、通过“静态”与“活态”结合传播等措施,探索我国民间文化传承发展路径,创造出新的发展机遇和文化契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文化支撑。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耿村;口头文学;传承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04.042

民间文学是一种以口述的方式创作,加以传播,再流传的文学形式,故而简称之为“口头文学”。在目前的历史资料中我们能够发现,民间传说故事在保持其传统文化传承特点的基础上,也在不断丰富自身的意识形态价值与内容。为了在我国乡村文化复兴战略的新时代背景下,进一步推进耿村民间故事的保护和发扬,在本文中介绍了它的文化价值及当前所出现的危机,进而又根据现实状况提供了措施和方法,使其得到新的生机与发展,为弘扬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奉献绵薄之力。

1 耿村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耿村故事的类别

①耿村的历史沿革与故事渊源。耿村位于河北中部地区,隶属于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长安镇。截至2017年,这里已有280多户、1200多人,1300多亩(约0.87平方千米)耕地。据耿村当地人介绍,这个村庄始建于明朝初年,相传明太祖朱元璋的义父耿再辰同元军战败后自刎,为其加封为王葬于该地,并派靳氏七人来前看管陵墓,由此慢慢形成了以“靳”姓为主的村落,并命名为耿村。

耿村地域优越,位于山西阳泉和山东德州的交界处,长期以来就有“一京两卫三耿村”的说法,形容其商业贸易风气之盛。后来,村民为了祭祀耿再辰,每年农历四月初一到初四,村落里都会举办耿王庙会,庙会以烧香、拜神、诵经为主,吸引了千里之外的各路商贾,大家在此交流对话,带来了来自各地的故事、文学,进而形成口头作品,成为一个商业市场和民间文学兼具的交通要道,集全国各地民俗文化于此,具备了浓厚的乡土文化。耿村民间故事是流传于河北省石家庄市耿村的民间文学作品,诸多因素造就了它的不同特点。首先,耿村故事地域性范围很大。作为迁入村,耿村是一个各地方的人都可以聚集在一起经商的地方,来来往往的人群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故事。其次,耿村故事内容极为丰富,从开天辟地的神话传说到历朝历代的奇闻逸事、民间传说,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故事,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新生活,还有大量的笑话、寓言等,门类齐全。正所谓“耿村故事甲天下,口碑历史冠中华”。

②耿村民间故事的类型与特点。迄今为止,相关人员记录整理了耿村民间故事六千余万字,先后编印内部科研卷本《耿村民间故事集》5部书籍,出版了故事家专集和研究性著作10部,共计955万字。耿村民间故事按内容题材可以划分为神话传说、短篇小说、现代故事三大类,此外还有讲述者自编的笑话、人物传记等。如《女娲补天》《金鸡与太阳》等神话故事,都可以映射出耿村村民的天马行空和奇思幻想。对于耿再辰、朱元璋等具有历史性的人物传记,他们更是耳熟能详,虽然他们承认真实历史和现代科学,但对于这种流传的口头故事仍然兴趣盎然,所以,细心听故事家讲故事时就会发现,他们在故事开始都会很谨慎地加上“相传”一词。

口头性是民间文学的典型特征,它也为耿村民间故事的传承注入了更丰富的社会资源和强大的发展动力。从故事家们质朴的话语中不难看出耿村民间文学的文体是十分广泛的,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会说“小时候听得多了,自然而然就会讲了”,故而“口口相传”是故事家们习得故事的最传统也是最简单的方式。听故事家讲故事时,一篇故事听下来,其中往往不会直接说明什么大道理,而是在听的过程中,带有地方性的语言加之讲述人极强的表现力,才造就了耿村民间故事的不断发展。如《老王受骗记》讲述了一个老王第一次进城因为太过老实而被骗的经历,在轻松欢快的讲述过程中,告诫我们为人处世的道理。

耿村故事中生活故事包罗万象。一方面,是用第一人称讲述“我”的故事,表现讲述者本人的所作所为。如靳惠萍讲述的《谁能治发烧》,故事讲述了她的儿子重病的过程和治疗,批评了大医院的不良风气,表达对本村大夫的由衷称赞。靳三娃的《魂系老虎台》、张捧格的《姥爷抗日遇险》等,都是以“我”为证的故事。这些一系列本村本地的人物故事,是耿村人直接反映身边的现实生活或再现自己的历史记忆,其主要体现在“身边人讲身边事”,篇幅较小,反映本土生活的内容。另一方面,讲述者在讲故事时,强调故事有事件的开始、经过、高潮和结局的一整套脉络,但并不会制造出太多人与人之间的悲剧性冲突。必要时,他们认为故事情节中需要具备来自“上天”的某些巧合,常常带有一个浅俗而不可信的“大团圆式”结局,以满足听众的期待心理。如耿村的《窦娥冤》中,尽管我们大众所认知的结局是窦娥含冤而死,但在耿村讲述者的眼中,窦娥最后是没有死的。以这种叙述方式,在深刻揭示伦理矛盾之上,也表达出讲述者内心对现实的无奈和反抗。

2 耿村民间故事的文化表现形式

用耿村地方性特色语言和风格来表达耿村故事渗透出的文化价值观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丰富人民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由此可以看出,耿村民间故事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相关,二者在国家、社会、个人层面的价值追求有许多契合之处,我们必须更进一步地认识和把握耿村故事中体现出的文化价值。

①耿村人民群众一直走在追求富强、民主的道路上,很多故事也体现着与其他民众的平等关系。如《全民致富》中全村村民积极为村落富裕发展建言献策,人人都想为村落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斩蛇将军》中村寨中的首领是通过村民的投票选举产生的,并且村寨中人人平等,哪怕是村寨中的自然领袖,他们也是村寨的普通成员,其中体现出来的民主追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民主存在一定的契合关联。

在耿村的故事中,他们把敬语、谦辞广泛地使用到日常生活中,尽管是素不相识的路人走入耿村,村民都会亲切地向路人问好,如有客人到家里时,耿村人民会热情地起来迎接客人入座,在人际交往中处处体现了他们良好的精神文明风貌。耿村的社会公德是提倡与自然和谐相处,与亲邻和睦相处,在故事内容中,人们也会把居住地周围的动物、植物都视为自己的邻居,并与它们和谐相处。《耿村民间文化大观》一书中则更详细讲述了村民在同自己的家人、邻居、宗族相处时都平等以待、和谐共处。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核心价值理念,倡导的是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不难看出,耿村故事文化表现出社会公德崇尚的和谐与其有相同之处。

②“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社会层面,在耿村民间故事的文化价值观中也有体现。耿村故事内容通过发现真善美、批判假丑恶的方式来弘扬社会正气,营造良好社会风气,赋予耿村民间故事一定的教育意义。如张才才讲述的《艾书记帮扶解难》塑造了一位县委书记热心群众的形象,赞扬了人民干部为老百姓办实事的精神内涵。在《女英雄斗无赖》《女司机遇歹徒》等故事中刻画了两位有血有肉的女英雄形象,讲述了她们英勇无畏地与黑恶势力做斗争的故事内容,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今社会对于女性的认同感。《猎人狐狸和猫》中,表现了无论狐狸如何精明都不能逃离猎人的眼睛,暗含正义终将得到伸张的道理。

③自古以来耿村人民崇尚爱国爱乡。《舞龙的传说》以神话的形式讲述了中国舞龙的历史来源。《赵母三谏君》中,赵王下令赵括率军准备出征,可赵括的母亲为了国家大义,三次面见赵王,极力劝谏她的儿子没有当将领的才能,将赵国的生死放在首位,可以看出了赵母身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千里认亲》中,孩子们虽然找到了亲生父母,却也不忘养父母的恩情,体现了传统孝道的内涵,为维系家庭的孝亲观念发挥积极作用。《贪婪的皇帝》中,通过表现皇帝对金子的一次次不满足,结果却失去了所有,表现贪念使人失去更多的内容。地域原因也形成了耿村民间故事特有的民俗风气。在人文与历史的陶冶下,故事中慢慢养成了舍生取义、敢于牺牲自我“尚义”之风,使人物总是有着刚烈的性格特征。除此之外,他们还创作了《种田歌》来歌颂人民热爱劳动的敬业精神,鼓励后代要把这些优良的为社会奉献的道德继续“传续”下去。

3 耿村民间故事的保护与传承

①耿村民间故事的现状与危机。自1987至2015年,我国各级文联组织对耿村民间故事的传承发展现状先后进行了12次大规模普查。同时衍生出夫妻故事家、故事家庭等传承体系。1989年6月,在第九届国际口承文学会议上,中国民协副主席贾芝在会上第一次向各国放映耿村村民讲故事的影像,由此,耿村故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文学研究。2006年,“耿村民间故事”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耿村入选省级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重点村。通过与耿村民间故事演讲协会会长靳春利的访谈和交流,笔者了解到近年来耿村现有故事家都年事渐高,现代化生活环境下,以“口口相传”为模式的民间故事在创作产生、传承沿袭、发展演变的过程中面临巨大压力,主要体现在:

首先,传承主体力量薄弱,存在传承人老龄化问题严重、传承人存续力不够等问题。耿村现有民间故事家的年龄大多为50岁以上,由于老一辈故事家对于故事传播方式具有传统性和局限性,他们喜欢讲故事,但并不擅于通过当下主流媒介渠道对故事进行宣传推广,造成宣传力度不够。如今,当地农村青年多选择走出去发展,只留下老一辈父母在家,即使少部分年轻人在长辈耳濡目染下会讲故事,但也缺少了耿村故事本有特色与质感,伴随青年的流失,逐渐产生代际传承危机。其次,现代化生活环境下的强烈冲击。口头性的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众的生活实践,是在特定生活环境中创造和传承的。面临现代化的强烈冲击,一方面,这些民间文学的传承发展环境已经发生巨大变化,传统口头民间文学离大众越来越远,使其传承逐渐处在弱势地位,村里的孩子更愿意从童话书或动画片中学习新故事。另一方面,由于新媒体的普及,人们的视野扩大了,村民开始接触到外来的“异质文化”互动。农村青年开始从“内生性”的乡土文化中走出来,转而投向城市文化或异域外来文化,导致过度关注各种外来文化,而忽视本乡村文化,与原文化出现认同危机,民间乡土文化日渐式微。最后,听众兴趣和传播效果减弱。伴随时代的发展,人们更愿意把精力投入新兴社会娱乐活动中。大众只依靠便捷的通信技术就可以进行双向交流互动,口头性传播受到阻碍,而口头语言作为民间故事传播的一个重要手段,其语言极具现场感、形象性,如果丧失了口头传播特有方式,只是平铺直叙的文本、图像等形式,失去原生感,听众难免兴趣减弱,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民间非遗的传承。此外,由于文化层次与年龄的限制,听众接受程度不同,会造成对于故事的时代背景和价值观念的理解、吸收不同。对于不了解耿村当地习俗和特点的听众来说,带有方言文化背景的民间文学并不能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故事蕴含的特色价值没有得以明显实现。

②耿村民间故事保护措施和振兴计划。首先,树立传承人的主体意识。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的发展和传承问题提供了新思路。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在人才引进、创业就业指导、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案,这些优惠政策的实施为弥补不足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故事讲述人的学历素质水平的逐年提高,因此要不断吸收和培养新的人才,对于耿村本土居民,要“走出去”但更要“走回来”,只有新鲜血液的不断涌入,才能为耿村民间故事的传承带来更多活力和希望。因此作为传承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和传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们需要自觉而严格地遵循文化传统的种种规范与程式,以此激发耿村本土居民主体意识、归属意识,提高凝聚力和创造力。其次,加强地区文化保护。传统村落不仅要保护好传统建筑等外在风貌以营造文化氛围,还需要唤起让村民自觉延续、传承好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力,这能让传统村落既能看得见“形”,又能体会到“情”。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耿村积极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将文明乡风作为保障,推进基础公共文化建设。一方面,村民在村中墙壁上对耿村故事进行绘画描述,将故事融入耿村建筑,摒弃了对故事乏味、单调的介绍,而是在还原历史故事的基础上加以合理虚构的创作手法,打造特色乡风,使村民自觉接受红色文化熏陶,推动红色薪火代代相传。另一方面,为了完善耿村文化基础建设,政府通过修建和设立耿村故事厅、故事展览馆等方式,引领讲述者讲好故事,听众了解好故事,群众发扬好故事。再次,打造特色非遗品牌。“数字非遗”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建了一个更广阔的空间。非遗传承人可以利用大数据,采集整理耿村民间故事、整合资源、建设数据库,搭建文化数据服务平台,促进民间传统文化向数字化转型升级。充分发挥新媒体矩阵效应,打造耿村故事特色“IP”,通过“线上”和“线下”模式结合发展,创造崭新的、便于交互的传播平台,为传播传统民间故事实现创新型发展。例如,建立“VR”故事场景和特色“IP”发展等,使故事内容更加完整人物形象更加鲜活立体,发扬好自身的独特性和艺术性,提高听众参与度,增强代入感,扩大故事的听众层及影响力,吸引更多人认识、了解到耿村故事,实现对耿村文化的文旅融合发展,进一步打造河北特色文化品牌。最后,“静态”与“活态”结合的传播方式。民间文学作为一种活态的艺术形式,特定的时间、环境决定了其“活态”的表演过程。在原有传承场景不断消失的现代化情况下,我们需要加强传统场景的同时,也需要开创新的传播方式。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兴起,应运而生出更多新文学形态,我们应加强对传统故事的挖掘和阐发。在传播好口头故事的同时,依托互联网将民间文学的口头文字、图片或录像构成超文本在新型媒体平台传播。例如,耿村民间故事家靳春利在日常视频直播中通过讲故事加之图解和说明的方式,突破民间文学单纯作为“听”的艺术,转而形成“听”与“看”的“活态”形式;视频网站上播出的《耿村故事全集》等相关系列动画连续剧,消除了受众听故事的场景和时间上的弊端,全面提高了耿村故事精神文化产品的供给质量,成为活化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

4 结语

耿村民间故事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作为我国优秀非物质文化遺产,有着极大的研究价值。在实施农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中,文化振兴作为农村复兴的题中之意与发展基础,给传统民间文化带来了全新的展示契机,国家、政府相关部门和民众自身都在为促进耿村民间故事的保存和传承做着不懈努力。因此,我们要立足传统文化根基,坚持守正创新,不断为民间故事创造出新的发展机遇和文化契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文化支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耿村民间故事[EB/OL].(2009-12-17)[2022-12-01].https://www.ihchina.cn/project_details/12212/.

[2]袁学骏.论耿村文化生态:《耿村一千零一夜》代序[J].民间文化论坛,2006(1):103-106.

[3]姚嫱,李晓玲,曲文强.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路径探析[J].现代农村科技,2020(8):4-6.

[4]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8-02-05(001).

[5]李慧,彭景晖,常河.留住传统村落,留住美好的田园生活[N].光明日报,2019-03-09(005).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