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说修辞手法在《荷塘月色》中的运用
2023-04-12刘松
刘松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不仅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抒情佳作,而且是一篇语言隽永、常读常新的精美散文。在文章中,作者灵活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现在,笔者就结合文章内容带领大家一起欣赏。
一、比喻
《荷塘月色》一文中的比喻很多,大致有三十多处。这些比喻往往出人意料,新颖别致,又贴切自然。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叶子并没有平铺在水面之上,而是高高耸立的。这种景象能够让人产生何种联想呢?作者联想到的是“亭亭的舞女的裙”。“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这一比喻可以说是传神又出彩,生动又贴切。试想,那舞女以轻盈的身姿舞動着,身上裙子的裙摆舒展开来,这和亭亭玉立、迎风摇曳的荷叶是何等的相似?作者将荷叶比作“亭亭的舞女的裙”,使笔下的叶子极具动感,也极富美感。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作者连写了两个比喻句。那些在“层层的叶子中间”点缀着的“零星”的白花,一朵朵含情脉脉,娉婷袅娜,在苍茫的月光下隐隐泛着光亮,并在绿叶中间闪烁着,岂不是如同明珠一般玲珑剔透,又恰似星光在跃动。这一景象是多么的富有诗意啊!两个比喻是如此的生动形象,又不落窠臼。朱自清真不愧是一位善用比喻的高手。
二、通感
在文章中,作者在多处使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
的歌声似的。”我们都知道:清香是嗅觉上的感受,香味是可以闻到却无法听到的,是可以嗅到却不能看到的。但在这个句子中,作者却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淡淡的清香”如同“渺茫的歌声”一般可以听见。那荷花的香气在氤氲的水气里“飘渺不定、似有若无”,如同远处的歌声一般,真是新颖又贴切。
“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作者把视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树影与月光交织在一起,黑白相间,浓淡相宜。这画面很容易引发人们的联想。在恍惚中,那“光与影”组成的和谐的画面,如“和谐的旋律”一般,让人产生了幻觉,好似听到了“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三、拟人
在文章中,作者还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当 然,作者并未单独使用这一修辞手法,而是将其与其他修辞手法融合在一起使用。
比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作者在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的同时还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白花虽少,却别具风情。有的“袅娜”,有的“羞涩”,仪态万千,灵气十足。在作者的笔下,荷花不再是单纯的花朵,而是充满了灵气的少女。
又如,“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叶子与叶子“肩并肩”,风吹过来,就别有韵味了。作者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使笔下的景物变得更加鲜活灵动了。
在写四周的景(远山杨柳)时,作者并没有使用华丽的词藻,而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文章别具格调。如“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灯光写活了。在他的笔下,“路灯的光”如渴睡人的眼一般慵懒惺忪。
再如,“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并未直接写自己心里的落寞,而是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树上的蝉”和“水里的蛙”以人的感受,以它们的“热闹”凸显自己的“落寞”。
总而言之,在作者的笔下,那小小的荷塘充满魅力、引人神往。这与作者灵活地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法有关。可见,在文章中适时地使用修辞手法是很有必要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大许中学)
猜你喜欢
——兼谈民国时期上海舞女的职业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