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建构与路径探索
2023-04-12卢显亮 王海洋 王宁
卢显亮 王海洋 王宁
摘 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路径。本文以云南省楚雄技师学院为例,对校企合作的模式建构、发展瓶颈、实现路径进行探讨,旨在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输送合格的高技能人才。
关键词:职业教育 校企合作 模式建构与路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近年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已经成为职业教育界的普遍共识。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教育领域最早实施,由此衍生的校中厂、厂中校、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等创新举措不断发展,“技能+学历”的人才培养取得了一定成果,有助于实现校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双赢结果。可以说,深化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所在,更是职业教育多元化发展的关键,对于推动云南省楚雄技师学院由“准高校”向高职专科跨越转型,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建成高水平示范性技师学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校企合作的五种基本模式
近年来,云南省楚雄技师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始终坚持“校企双制、工学一体、多元办学、特色立校”的办学模式,紧紧抓住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机遇,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主动对接市场需求,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与省内外77家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着力探索构建“双主体育人”格局,近五年校企合作收入均值突破630万元,呈现逐年递增态势,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整合资源,合力共抓校企合作
在“职教20条”政策指引下,学院按照“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三个转变和“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三个对接等要求,发挥实训科技产业部的引领作用,依托就业中心、创业园、云南兴滇职教产业投资公司和各系部,认真贯彻落实“一系一企”要求,吸引社会资源,发挥企业主体作用,通过现代学徒制、校中厂、厂中校、订单培养等多种合作形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着力构建“一部、一中心、一园、一公司+N系部”的校企合作运作模式。同时,建立完善学院就业工作信息平台,搭建与校政合作部门、行业企业在线交流咨询平台,实时传递信息。
(二)校企合作招生,产教协同育人
1.进行订单培养
学院与厦门路达工业公司、健鼎(无锡)电子有限公司、珠海神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旭化成醫疗器械(杭州)有限公司、泰尔茂医疗产品(杭州)有限公司、福建东南汽车等企业签订定向培养协议,深化供需对接。
2.积极探索企业新型学徒制
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为主、院校参与的原则,学院与三恒百裕服饰公司、楚雄隆基硅材料有限公司、云南德胜钢铁有限公司、云南锦润数控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等10余家企业合作,每年招收500多名企业新型学徒。学院与企业共同商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计划,共同实施教育教学工作,突出了职业技能培训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实现了招生与招工同步。
(三)引企入校,校企共建前校后厂
学院引入三恒百裕服饰公司建立了服装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引入楚雄祥云商贸有限公司建立了市场营销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引入楚雄卡乐数码影像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了平面设计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在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同时,提高了学生专业技能,实现了学中做、做中学,深化了校企合作的内涵,提升了校企合作层次。
(四)入企实习,提高学生专业能力
学院与厦门路达工业公司、福建东南汽车有限公司、楚雄华畅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云南帝福农牧养殖有限公司等77家省内外企业对接,与企业共建校外实习基地,签订实习协议,本着“专业对口、学以致用”的原则,每年安排3 000名左右的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派实习指导教师驻厂对实习学生进行全程管理指导,协助学生解决实习期间遇到的问题,助推学生职业发展。通过接触真实的生产环境,帮助学生提前熟悉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助推学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五)就业实习,确保学生顺利就业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依托校企合作企业,实行毕业生全员全覆盖“毕业实习+就业”,促进推荐就业向精准就业转变。同时,严格把好毕业生“出口关”,每年召开毕业生双向选择会,组织省内外100多家规模大、待遇好、发展空间大的企业参与校园招聘,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8%以上,毕业生就业质量稳步提高。
总的来说,学院校企合作的发展呈现出合作方从单边到双边或多边,合作方式从传统浅层次向产学研、股份制等深层次延伸的总体趋势。在这个过程中,学院多元化办学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服务企业和地方发展的能力逐渐增强,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得到提高,有力促进了校企共同发展,有效整合了社会资源,进一步缩短了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之间的距离,实现了校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双赢。
二、校企合作的五个主要瓶颈
校企合作是校企双方在各自不同利益基础上寻求共同发展、谋求利益互补的一种需求,由于校企双方在思想理念、目标利益、权属体制等方面的差异,影响了合作的广度、深度和可持续性。
(一)机制运转不畅
学院各部门之间相对封闭,信息沟通共享存在障碍。随着“院系两级、重心下移”政策的推进实施,学院教学、就业、培训、产业等多项工作均涉及校企合作,存在利益交叉、职能重叠、互相推诿等问题,相关部门在企业引入、资质审核、权责分配、风险评估等方面缺少统一的标准规范,制度化、市场化运作体制不健全,校企合作运营模式亟待完善。
(二)合作层次不深
部分校企合作主要服务于学生顶岗实习和毕业生就业,基本属于劳动力供需关系,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尚处在起步阶段,能够形成校企共同培养人才、共同生产产品、共同研发技术、共同服务社会的方式较少,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校企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同实现可持续发展良性循环、实现教育资源优化组合、实现办学整体效益的目标还有相当的距离。
同时,学院与当地企业对接不够,与地方企业共同育人的潜力有待挖掘,在对42家企业进行的问卷调查中,30家企业有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机会的合作意向,28家企业有招聘相关专业毕业生的合作意向,18家企业有委托学院进行员工培训鉴定的意向,14家企业有共建生产实训基地的合作意向,9家企業有联合开展科技攻关、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的合作意向,9家企业有开展订单培养或其他形式人才培养的合作意向,5家企业有委托进行产品加工的合作意向。
(三)专业结合不紧
一方面,学院现有专业设置、培养方式、课程设置、教学过程,不能完全适应和满足现代企业生产需要,产品研发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较弱,缺乏对合作企业的吸引力。另一方面,目前已经开展的校企合作项目,没有充分发挥学院专业优势特长,学生的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同企业的工作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存在脱节现象。
(四)参与动力不足
从企业来讲,其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力源自营利,部分企业认为是否参与职业教育,对于企业的投入和收益不会产生影响,所以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关注度不高,缺乏合作办学的内在动力。
对于学院系部而言,开展校企合作属于探索性工作,变数多、风险大,且在教育教学中容易产生时间、人员、精力等方面的冲突,存在“出力不讨好”“多做多出错”的忧虑,不愿担风险。
就广大教师来讲,因政策、纪律等原因,教师难以得到相应劳动报酬,时间一长容易缺乏积极性,且目前校企合作同个人绩效考核、工作评价、职称晋升关联度不高,教师普遍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
(五)合作需求不同
在校企合作中,学院主要关注育人与就业,以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师生素质为目的,而企业更希望学院提供人力和技术支持,帮助企业降本增效,但学院缺乏帮助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工艺改造、项目科研的能力。
同时,教学有严格的计划性,而企业生产完全由市场决定,往往企业有生产任务时,学生因在校学习不能进企业参与生产过程,导致企业需求与教学安排不同步,无法实现真正的协同育人。
三、校企合作的六条路径探索
(一)转变思想观念
思想观念短板是制约学院跨越转型的最大短板,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打开思想大门,从中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找动力,抓住贯彻实施“职教20条”、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22条、技工院校改革24条等机遇,科学谋划校企合作发展思路,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突破旧模式,树立“一专业一企业”的理念,以深度校企合作来建专业、稳就业、促产业。
(二)多方协调联动发力
强化政策支持,研究出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项目管理办法和与之相关的教师劳动报酬分配办法,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形成政策支撑,加大投入力度,使职业教育投入与职业教育规模和未来发展相适应,同时在专业课程设置、绩效考核奖励、校企合作兼职、岗位资格认定、高水平人才引进等方面赋予校企双方更多自主权。
企业要发挥主体作用,围绕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加强与学校的技术研发合作,深度参与职业教育和人才培养,为师生提供实践平台。
学院要发挥主体作用,用好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窗口,建立与企业的联系沟通机制,运用好国家关于产教融合型企业“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组合式的咨询服务、激励政策,探索产学研、股份制等多种合作模式,搭建沟通服务平台、科技创新平台、成果转化平台、技术转移平台。
(三)共商共建专业课程
引企入校,促进专业建设,发挥学院场地、教师、学生资源优势,发挥企业生产优势,推进生产性实习。坚持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研用结合为途径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按照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要求,与企业共建适合企业和学院发展的专业课程,与当地企业深度对接,提高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大力推进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新型学徒制教学改革探索实践,持续开展“送教入企”活动,采取校企双师带徒、工学交替培养等模式共同培养新型学徒。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校企合作的中坚力量,要严格落实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制定教师企业实践管理实施办法,对新入职教师开展不少于3个月的教学能力培训,专业教师每年至少1个月在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训,认真执行教师5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制度,让教师深入专业对应的行业企业一线,系统掌握业务技术流程,强化专业实践技能。要加强技能大师管理和“大师工作室”建设,引导激励技能大师为企业和社会服务,解决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技能型大师”向“实用性大师”转变。要完善教师职称资格评聘办法,提高校企合作考核比重,提升“双师型”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五)完善工作体制机制
根据校企合作需要,对职责出现交叉的部门进行整合,对校企合作实行项目管理,实现跨专业、跨学科、跨部门协作,使信息实现共享、权利更加明细、资源分配合理,为各学科理论与实践结合创造条件。制定完善校企合作管理办法,支持系部结合自身特色,以学院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和云南兴滇职教产业投资公司为平台,按照“产业引导专业、专业服务产业”的发展思路开展校企合作,构建“专业+实体+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与企业岗位无缝对接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同时将合作成果与系部综合考核挂钩,增强系部参与校企合作的主动性。鼓励教师进驻企业,将教师进驻企业情况与年度绩效考核、评优推先、职称评聘结合起来,调动教师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六)发挥系部主体作用
校企合作是教育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学生专业学习与成长的平台延伸。各系部要将校企合作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学科教学计划,积极支持组织学生到企业见习和实习。各系部要勇于打破常规教学计划,视企业需要由教师带领学生到企业参与技术攻关和项目建设。要加强“大师工作室”建设,发挥其在专业课程建设、师资培养、学生技能提升、校企合作引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作者单位:云南省楚雄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