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有效评价指引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
2023-04-12魏林明
【摘 要】跨学科主题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旨在打破学科边界、强化课程协同育人,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长期的分科教学和知识中心,可能会导致“学—评”的不一致和“拼盘式”教学的发生。在分析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评价目标的意义的基础上,通过实例阐述评价要素该怎么确定、评价任务设计该怎么做的问题,期望通过嵌入“学—评”一致的评价任务,来指引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开展。
【关键词】跨学科主题学习;学习评价;学评一致;评价要素;评价任务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3)011-0026-05
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必要途径,是打破学科边界、强化课程协同育人的必要手段。在现行实施分科课程体系的前提下,加强学校课程体系中各学科之间的横向关联与衔接,以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如何以有效的评价指引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是当下教师面临的新挑战。
一、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评价目标的意义
跨学科主题学习一般采用“逆向设计”原理,即以“设置驱动任务,明确学习预期结果”“确定观察要素,嵌入学习评价任务”“规划相关活动,设计主题学习过程”三阶段来设计,旨在实现从“为理解而教”走向“为迁移而教”,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将评价任务置于目标与学习过程之间,可使评价任务上接目标、下连学习过程。
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目标应凸显“跨学科”“可迁移”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上接目标、下连学习过程”的评价任务,不能只关注学生对所跨学科的知识掌握,也不能只评价学生解决“所设计的真实情境问题”的程度。我们认为,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评价应着眼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发生我们所期待的能力素养变化。
例如,对八年级学生开展的“长途奔袭、火速增援”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它以体育活动为载体,综合运用历史与社会、科学与数学、语文与信息科技等知识与技能。如果按分科的标准,学生通过学习应达成的分科目标如下。
历史与社会课:认识某边境冲突的历史事件,激发爱国热情,了解事发地的气候与环境等知识。
语文课:掌握写作、表达与沟通的技能。
科学课、数学课:读懂地图,根据地形、地貌规划路线,掌握急救、自我保护等技能。
体育与健康课:掌握不同地貌下的耐久跑、心肺调适技能,加强团队协同、战术纪律等。
信息科技课:运用通信技术开展无线定位、测向,学会设置信息安全密码等。
在实施该主题学习活动时,学生面对的是不分学科的、融入真实情境的“长途奔袭、火速增援”整体任务。学生在了解与国防相关的边境冲突事件后,为模拟完成这一任务,要综合运用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要运用科学与数学知识进行路径评判与优化选择,运用信息科技知识进行测向、定位和沟通,同时要保障信息安全,学会团队分工与协作,能够针对不同的险情设计应急预案、设计模拟长途奔袭的场景等。
在演练、完成“长途奔袭、火速增援”任务时,学生的表现是知识、能力和品质的一种综合体现,它超越了分学科的知识技能,获得的是一种面对新情境、新问题时个体能够调用以适应变化的身心资源,这种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可迁移性”。可见,跨学科主题学习评价的意义在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能力和品质”等方面发生了积极变化。
二、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评价要素的思考
評价是教学活动的指挥棒。由于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育人目标具有综合性、过程性、实践性的特点,因此,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评价任务与分科教学也会不同。为了以有效的评价指引教学行为的改进,我们必须要对“上接目标、下连学习过程”的评价要素进行分析。
虽然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方式有所不同,但是不管用哪一种方式,它们都是一种融知识综合与问题解决于一体的深度学习方式。因此,围绕要素设计表现性评价,有利于落实“学—评”一致性,避免“拼盘式”教学的发生。
例如,为了给校运会热身造势,我们设计了一项“走进校运会——编一期体育杂志”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该活动既能为校运会造势,又能激发学生参与校园体育运动的热情,有助于普及体育运动知识,完成该项任务时需要学生具备跨学科的知识、能力和品质等综合素养。下面以此为例,谈一谈跨学科主题学习中的评价要素应该怎么确定。
这是一项开放性的实践项目,最终的产品是一本栏目符合校运会特点、内容吸引读者、能够科普体育知识、有校运会印迹和收藏价值、排版设计美观的体育杂志。该学习活动大致有以下几个创作实践阶段。
【设计方案】发起为运动会造势的问卷调查,了解需求,确定杂志栏目,规划产品预期,规划进度,落实经费。
【成立团队】做好成员分工,若干小组分别负责调查采访、资料收集、文字编辑、摄影美编、统筹组稿等任务。
【创作实践】完成版面栏目设计、资料整理、文字加工、排版校对、征求建议、优化改进、编印成册等实践活动。
【分享发布】完成产品印制、作品发布、海报宣传、营销策划等活动。
该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具有综合性、过程性、实践性的特点,将知识、能力和品质等综合素养融为一体。根据“学—评”一致性和“上接目标、下连学习过程”的评价要求,我们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贡献、发展等方面的表现,确定为评判学生素养发展的要素。
评价要素的确定有利于教师明晰“为什么教”,怎么开展“适合的教”;同样,评价能引导学生“学什么”,诊断“学得怎么样”。有了评价要素的“加持”,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育人价值才能得到有效彰显。
三、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评价任务的设计
在教学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师生都要通过评价任务来监控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避免学生“假装学习”。
我们接着以“编一期体育杂志”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为例,说明嵌入教学过程中的评价任务设计的做法。
其一,要选择合适的评价方式。要依据学生在“参与、责任、贡献、发展”等方面的真实表现作出评价。因此,选择评价方式时,我们选择“成长档案”“项目墙”“能力评价量表”来评价学生的参与、责任、贡献与发展,使之与具体的学习活动过程相匹配。
其二,以终为始地设定评价任务。编撰体育杂志需要综合运用语文、英语、体育、科学、艺术等学科的知识技能,更需要调查采访、信息收集、方案设计、资源统筹、评议优化、营销策划等综合能力,还需要发扬编撰过程中的团队合作、创新实践等优良品质。因此,我们在确定“成长档案、项目墙、表现性评价量表”等工具中的评价任务时,重点关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表现与素养的变化。
下面配合该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评价任务进行举例。
1.成长档案
如表1所示,档案材料是学习过程的表现证据,包括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的获得,参与学习的表现和作品,学习的成果和在完成任务时个人的贡献等。档案材料的收集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师生可共同基于证据作出等级评价。使用时,可让学生自己整理成长档案,使之成为动态生长的、辅助学生自主监控学习的工具。
2.项目墙
项目墙是把与主题学习相关的驱动问题、目标成果、进展资料等汇总在一起的一个地方,它可以张贴在教室里,也可以呈现在电子公告栏中。下面以项目墙中的“须知问题”“任务看板”“进度报告”为例来加以说明。(见下页表2、表3、表4)
把“須知问题”贴在项目墙上,当学生完成一个阶段的调研、学习和设计,就把已经知道的问题的便利贴移到“我们已经知道的问题”栏。随着调研的深入,已解决的问题的增加,学生的信心和成就感会随之增加,也有利于不同小组之间的合作、交流和竞赛。
在“任务看板”,学生按小组分工把任务罗列出来,一一写在便利贴上,每一条任务都标上负责人的名字,并贴在目前所处的阶段区域(“待办事项”或“进行中”)。随着任务的推进完成,逐步将便利贴向右挪动,直至“已完成”区。评价时以完成的时间进度和质量进行一星、二星、三星的等级评价。
项目墙中的“须知问题”“任务看板”和“进度报告”要接受同伴、老师、家长和来访者的查阅。借助可视化的项目墙可以直观反映“学生在做什么”“进行到哪一步”“做得怎么样”,有助于“做中学,学中评,评中改”的学习循环,而学生的频繁使用与自我调整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关键。
3.表现性评价量表
根据夏雪梅博士在《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和本土实践》中提出的六大实践,我们据此架构了符合该主题实践的“探究能力、调控能力、合作能力、审美能力、表达能力、技术运用能力”的六大能力表现性评价量表,以评价学生的关键能力。(见下页表5)
评价是引领学习的工具,学与评的一致能使学生的学习有目标感、进步感、自豪感、秩序感和自我掌控感。在评价结果的使用上,应遵循评价不是甄别而是为了改进的原则。因此,不管采用哪种评价方式,都要关注学生的积极体验,注意诊断性、表现性和总结性评价的结合。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发展和发现的眼光看待评价结果,成功、失误甚至失败都是有价值的。
【参考文献】
[1]张卓玉.项目学习何以可能?——基于山西的实践与思考[J].中小学管理,2017(4):23-26.
[2]夏雪梅.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和本土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192.
【作者简介】魏林明,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浙江嘉兴,314006)党支部书记,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