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美育视角下《关雎》的美学意蕴及教学要点

2023-04-11张涵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3年10期
关键词:教学要点关雎美育

张涵

[摘 要]新《课标》背景下,古诗文教学要进一步改变以文本翻译和讲解为主的传统教学形式。语文教师应及时转变思维,创新开展古诗文教学,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关雎》是《诗经》的开篇之作,经典卓越,千百年来广为传诵,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教学价值。对于当今追求诗意的教学氛围来说,从美育视角出发对《关雎》进行教学是很有必要的。文章以《关雎》为例,论述如何以具有审美性质的“诗意”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发现美、鉴赏美和创造美,丰富审美经验,从而切实践行“以诗性育人”的美育。

[关键词]美育;《关雎》;美学意蕴;教学要点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3)28-0007-04

对于如何开展古诗文教学,许多初中语文教师都在探索当中。其中,依然有不少教师维持着传统的以文本翻译和讲解为主的古诗文教学方式,采用的教学形式相对单一,讲解的内容较为浅显,以致学生停留在机械记忆的学习阶段,离落实核心素养培育还有一定的距离。《关雎》这首诗歌篇幅较短,但却具有丰厚的人文魅力和审美价值。在课堂中,其面临着光辉渐弱的教学困境,部分学生对“诗意”的理解是陌生且匮乏的,对诗歌中的画面进行想象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关雎》是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诗经〉二首》中的一首诗歌,这首诗歌文质兼美,是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也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范本,其教学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全文简称新《课标》)要求:“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同时,诗歌教学在以美育人的道路上起着重要作用,可拉近学生与诗歌的距离,加深学生对美的思考。

因此,笔者认为从美育角度出发,以具有审美性质的“诗意”为切入点对《关雎》进行解读和教学,能够引导学生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发现美、鉴赏美和创造美,丰富审美经验。与此同时,从审美的角度进行语文教学,能够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起统整的积极作用。《关雎》审美教学的前提条件之一是发掘诗歌的审美价值,从而确定其具体的教学内容。

一、美学意蕴

(一)重章叠句的声韵美

声律是诗歌内在的律动,可以使诗歌富有活力,这种活力可以在由语言或句式变化而形成的声韵节奏中被感知。因此,声韵是诗歌生命力的表现形式之一,引导学生品析诗歌的声韵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关雎》作为诗歌读来恬静温和,作为歌曲听来舒心悦耳。孔子曾称赞鲁国音乐大师挚以《关雎》作为合奏的结尾十分恰当,让美妙的音乐充满耳朵,给后人留下无限的想象。《关雎》的古乐原声虽已难再现,但诗篇本身的声韵尚存。朗诵或吟诵《关雎》时,仍能让人感受到强烈的美。这主要取决于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关雎》结构上的重章叠句、循序渐进。《诗经》中的大部分诗歌结构都是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关雎》的第二、三章,以“参差荇菜”“窈窕淑女”作为开头,又分别以“流之”“求之”“友之”“采之”“芼之”“乐之”结尾。美丽娴静的女子采摘着参差不齐的荇菜,男子对女子一见倾心,于是想着各种方法来追求心仪的女子,先后以“琴瑟友之”“钟鼓乐之”。难忘、追爱、取悦,男子的相思之情有了具体的动作表征,情绪的表达也更加丰富饱满,故事情节是循序渐进的。“左右流之”“左右采之”“左右芼之”三个动作在节奏上增添了层次感,也能使学生体会到男子追求女子时的心理变化。排列整齐的句式、反复重叠的章节、循序渐进的情境,构成明快的节奏、和谐的韵律,读来朗朗上口,听来十分悦耳。

另一方面,是《关雎》语言上的双聲叠韵词。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是双声叠韵。用这些词来塑造形象,如“窈窕淑女”;或者用来修饰意象,如“参差荇菜”;抑或用来描述动作,如“辗转反侧”等,能够极大地增强诗歌声调韵律的和谐美和人物、景物的生动性。

(二)内外兼修的形象美

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应该立足文本,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解读诗歌中所暗藏的“语言密码”,逐步挖掘人物形象的特点,感悟诗歌所塑造人物的形象美,使得学生在欣赏美、感悟美的同时,也能理解美,从而创造美。

《关雎》中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一个是“君子”,一个是“窈窕淑女”。诗中的男子是一个典型的古代青年君子。他对美丽娴静的女子一见钟情,睡梦中都在思念着,“求之不得”而“寤寐思服”,绵绵不尽的思念使他“辗转反侧”,但即便喜欢得如此之深,他也恪守“发乎情,止于礼”的礼仪规范。由此,我们看到的不是一种强烈极端的感情,而是一种似涓涓细流般的温柔之情。经过“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努力追爱,君子最终如愿追到了女子。他始终保持着君子的风度,举止得体,恪守礼节,如此一来,一位自始至终都持有道德修养的谦谦君子形象也就跃然纸上了。诗中的第二个人物,便是“窈窕淑女”。首先,诗歌中用“窈窕淑女”一词来形容女子,“窈窕”是指心灵和仪表兼美的女子;“淑女”指既有美德的传统价值,又不失社会价值的女子。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诗中这位女子内外兼修,具有符合传统审美标准的女性魅力。其次,“君子好逑”和“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等从侧面写出了这位女子的勤劳和贤惠。如此一来,一位美丽娴静、内外兼修、勤劳贤惠的淑女形象也就塑造完成了。

在《关雎》这首诗歌中,不仅能读到景物的自然美,而且能感受到独特的人伦美。

(三)丰富多样的艺术手法美

古代诗歌的表达是较为含蓄的,语言生动精练。诗人想要准确地表情达意,并使诗歌语言富有美感,就不可避免地去使用一些艺术手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品味诗歌语言时,要注重让学生体会词句的深意,分析艺术手法的作用,使学生能够感受诗歌的魅力。

一是比、兴手法的运用。比,即比喻;兴,是指通过说别的事物来引出要吟咏的对象。如《關雎》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便以雎鸠起兴,通过描写河洲上雎鸠和鸣的现象,引出男子对女子强烈的爱慕之情;而雎鸠温顺平和,又可比淑女之柔美文静。这两种手法的特点是委婉含蓄,寄托深远的感情,给人一种文已尽而意有余的阅读感受。

二是重章叠句形式的运用。重章叠句,指诗歌中的上下句或上下章的句式相近,且其中的语言文字仅有几个不同。这样能增强诗歌的韵律感和节奏感,构成循环往复的美。《关雎》中有字词上的重复、句式上的重复,如“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以及“窈窕淑女,寤寐求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通过大量运用类似的词句,不仅构成诗歌结构层次的递进,而且呈现诗歌情节的递进,使得诗歌整体富有节奏、生动自然。

(四)中庸之道的哲思美

思想情感是诗歌审美的源泉,体会思想情感是诗歌审美的主要内容之一。学习任何一首诗歌,最终都要回到诗歌的情感主旨上,透过主旨来感受诗人的精神世界,感悟诗人的人文情怀,引发情感共鸣,从而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关雎》一文中蕴含着中庸之道,“中和”思想是其核心内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关雎》的“中和之美”体现在其人格教育上。诗中的男子在追求爱慕的女子时,即使遭到了拒绝,也没有被情绪所操控做出逾矩的行为,而是充分地尊重女子,独自排遣忧思,思考对策,在整理好情绪之后,采用合乎礼仪的“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方式对女子展开追求。通过分析文本,我们不难看出“琴瑟”“钟鼓”不仅仅是男子求爱的乐器,它们也代表了礼仪制度和道德准则,是“君子”从“辗转反侧”过渡到“平和”的桥梁。从这一个角度来看,男子求爱的过程便是他思想逐渐成熟、心境走向“平和”的过程。此时,男子已然修炼为一个内心平和成熟、散发着智慧的人了。

其次,《关雎》的“中和之美”还体现在故事的大团圆结局上,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喜剧结尾。男子经过合乎礼仪的不懈努力,最终得到了女子的认可,二人修成了爱情正果。《关雎》是一首酸涩而又甜蜜的爱情之歌,也是一首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团圆之歌,还是一首和谐美满的幸福之歌。

最后,《关雎》的“中和之美”还体现在它的爱情观上。《关雎》塑造了一个谨慎克制、恪守礼节、温文尔雅的君子形象,以及一个美丽娴静、勤劳贤惠的淑女形象。它所歌颂的正是君子“发乎情,止乎于礼”的情感克制、举止得体的爱情观,君子和淑女都是遵从社会礼仪的有涵养的人,这样的爱情体现了“中和之美”。

二、教学要点

审美包含着“审美感知”“审美情趣”“审美情感”三个环节,各环节各有侧重,同时又环环相扣,紧密相连。诗歌教学的重点在于以具有审美性质的“诗意”来构建课堂。《关雎》一诗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美的元素,丰富学生的审美经验,有效渗透美育。对于《关雎》审美教育的实施,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以审美感知为起点,品读诗歌,感受诗歌的声韵之美

如何从无声的文字符号中体验美感呢?通过诵读,将无声的文字转变为有声的语言,使得文中的人物形象、自然景物跃然纸上,让学生与诗人的审美进行碰撞与交融,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形成主体思维和多维情感感悟的审美观照。传统经典诗歌教学固然需要诵读来支撑,与其形式化地按照正音、划分节奏等步骤来设计诵读形式,不如将诵读和教学任务、问题相融合,再设计诵读形式,以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语言的韵味和魅力。一般来说,每首诗歌都有一条“线”,诗人围绕相应的“线”展开创作。教师设计相应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在诵读过程中找寻诗歌的“线”,对诗句进行分析,感受诗人选词炼句的匠心。诗歌包含着丰富的意象,而意象又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

就《关雎》而言,全诗主要写了君子不懈追求窈窕淑女的故事,“求”是全诗的“线”。针对这一条“线”,兼顾诵读的层次,设置如下问题:初读——感受地读,感受诗歌的音韵之美;再读——概括地读,概括诗歌大意;深读——理解地读,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男子追求女子的过程,进而把握诗歌的主旨。在诵读的过程中,学生一遍遍地与诗歌和诗人进行交流,感悟《关雎》蕴含的美,并基于充满诗意的语言和各自的想象深化审美的体验。这便是学生对《关雎》进行审美鉴赏的起点。

(二)以审美情趣为关键,整体感知,品味诗歌的形象之美

学习语文不能简单地停留在识字和阅读课文上,而是要在此基础上进入具体的情境,与课文和作者进行交流,从而产生情感共鸣。一部文学作品被创作出来后,对作品中情节的梳理与把握,对作品感情的体会与发掘,对作品架构的察觉与感悟都是读者在阅读和交流中完成的。因此,作者和读者之间具有双向交互的作用。课文以文本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召唤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储备和审美经验去充分发挥想象对其进行再创造、再建构。当学生带着期待走进文本空间时,会自然而然地形成丰富的情感体验,而当学生的情感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时,学生就会达到至纯至美的审美境界,这代表学生对课文的高度接受。

《关雎》篇幅虽短,但讲述了一个酸涩而又甜蜜、曲折而又圆满的爱情故事。诗中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分别是谨慎克制、恪守礼节、温文尔雅的“君子”,以及美丽娴静、勤劳贤惠的“淑女”。诗人是如何通过短短的篇幅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呢?诗人提供的信息有限,全诗没有对男子追求女子的过程进行细致的描写,也没有明确写出结局,仅通过“钟鼓”来表达男子的喜悦之情。想要深入解读此诗,感悟其中蕴含的人物形象之美、自然景物之美,需要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创设相应的情境,使得学生能够联系自身经验去发挥想象,探求诗歌的隐蔽价值——独有的留白艺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更好地调动思维,主动走进诗歌,完成对诗歌意义的建构。

(三)以审美情感为归宿,融会贯通,领悟诗歌的哲思之美

审美教育时,教师要带领学生进入作品的情境之中,使学生把握作品的情感脉络,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作者的人文情怀,体悟作者的审美情趣,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获得高尚的情感熏陶,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关雎》一诗中蕴含着的“中和”思想,能够引导当代学生体会中华民族的古老哲思智慧,增强文化自信,丰富精神生活,明确价值追求。这首诗中蕴含的情感是丰富且积极的。如何以“中和”思想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通过教学《关雎》,教师要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中和”,并将其运用到学习和日常生活中。诗中男子的处事风格是值得学生学习的。教师应让学生明确,当被日常的琐事烦扰,心境沉浮不定的时候,要努力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尽可能地维持积极向上、平和稳定的心态。《关雎》中,男子面对女子的拒绝没有选择放弃,而是选择在整理好情绪之后继续用合理的对策追求女子,最终得偿所愿。由此,教师可鼓励学生积极勇敢地直面生活和学习上的各种挑战,引导学生学会正确排解情绪,保持心理平衡和谐,不轻言放弃,多方探求合理的对策。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结合实际来引导学生,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使学生深入地理解诗歌的情感,感受哲思之美,丰富审美情感体验,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审美经验。

综上所述,诗歌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能够引导学生发现美、鉴赏美和创造美,切实践行以美化人、以诗性育人。《关雎》文质兼美,展现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美学原则,集鉴赏性与教育性于一体。根据新《课标》要求,《关雎》的教学应立足于以真善美为尺度的道德美学,这对学生创造力、想象力的开发,以及阅读、鉴赏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杨羽. 《关雎》课例比较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21.

[3]  吕长元.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儒家中和美学思想初探[D].合肥:安徽大学,2013.

[4]  张亿芳. 部编版初中语文《诗经》教学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21.

[5]  陳文忠.诗国第一情歌的审美之旅:《关雎》三千年接受史的文化启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2):1-18.

[6]  郝立杰.一位绝代佳人,一首绝美恋歌:《关雎》美学价值浅论[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156-161.

(责任编辑 农越华)

猜你喜欢

教学要点关雎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诗经〉二首》随堂练习
《关雎》主旨误读的是与非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童诗教学的基本取向
理性中的即兴随想
美育教师
初中化学实验课的教学研究
现场作文让学生不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