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文化的角度打开文言文

2023-04-11丁雄鹰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3年2期
关键词:任务单

摘要:文言文传承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教材里的文言文,撷取经典,文化意蕴深厚。顺着“审美线”,从表达、结构、音律、意境的维度,寻觅文化脉络;借助“任务单”,让文化因子从散到聚、从点到线、从浅入深、从单薄到厚实,引领学生进行文化思辨;建立“资源包”,与文言文“共情共理”,寻思文言文的文化价值。

关键词:文言文;关键词;审美线;任务单;资源包

五千年的历史积淀,让中华民族的每一个文字都有来源,每一段时光都有故事,每一座城池都有历史……教材里的文言文,撷取经典,意蕴深厚。

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中指出:“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1]我尝试从文化的角度打开文言文,带着学生触摸文化跃动的脉搏,感受文化持久的温度。

一、顺着“审美线”寻觅文化脉络

文言文蕴含的文化、脉络,体现在高度凝练的表达中,体现在用韵叠句的音律中,体现在叙事严谨的结构中。顺着“审美线”,引领学生徜徉于文言文的表达、结构、音律、意境中,能够寻觅到文言文独特的文化脉络。

(一) 从表达的维度

古人使用文字惜墨如金,字字考究,形成了“微言大义”的文字文化。这种表达特点看似简单,却承载着丰富的意义和深远的文化背景,能让读者按“词”索骥,或快速了解主要内容,或明白主要事物的象征意义,或触摸文章主旨。例如《两小儿辩日》中的“辩”字,就传递着文章的文化脉络:一是“辩”的人和“被辩”的人有极大反差——懵懂幼稚的两小儿与“圣人”孔子,地位和学问上悬殊;“辩”字制造悬念,结尾处圣人“不能决”,又出人意料,再次形成认识反差,细品意犹未尽;二是将严谨的科学知识,放到一对小儿对常见生活现象的辩说中,使原本枯燥的道理讲述变得有趣生动。两小儿各执己见、无法决断是常理,此时笔锋一转,孔子也“不能决”却反常了,更显“活泼俏皮”。一个核心词,构成了文章前后鲜明的反差,形成了层次分明的文化脉络,揭示了本篇文章的文化表达密码。

(二) 从结构的维度

古人写文,讲究文章结构的谋篇布局、起承转合等,使得篇章布局雅致高妙,匠心独运。教材选入的文言文都是经典之作,其独特的结构值得细品,为学生作文时的谋篇布局提供了较好的示范和借鉴。例如,《司马光》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第一篇文言文,承担着为学生打开“小古文学习”的大门、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等任务。从课题入手,根据课前准备,学生都知道司马光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在小时候做了一件大家耳熟能详的事——砸缸。那司马光为什么要去砸缸呢?通过这样一个问题,学生去探究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形成了一张故事结构思维导图,并揭示了故事发展的顺序。接下来,教师让学生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讲一讲故事,认识到这样的顺序能让故事条理清晰、浅显易懂。之后,让学生结合习作要求,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一件简单的事,要写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如此,文言文的结构美就从发现延伸至学以致用。

(三) 从音律的维度

文言文中或自然交替的长短句式,或多处运用反复、对偶、比喻、排比等的修辞表现,或融辞赋、四六、律句、古文于一炉的表述风格,或大量引用典故的表达格式,自由穿梭而又畅达流利……[2]彰显着浓浓的音律美。引领学生从这些精湛的表达、鲜明的音律美元素中汲取养分,对于增进学生积累,吸收文化养分大有裨益。以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一文为例,整篇讴歌了祖国未来的英姿及其光辉灿烂的前程,对肩负着建设中国重任的中国少年寄予无限希望,鼓励他们愤然而起,投入到改造中国的战斗中去。文章语言高度凝练,多为四字一句押韵,运用反复、对偶、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在辞赋、四六、律句、古文各体之间自由穿梭,气势宏大,感情饱滿,极具说服力和感染力。教师带着学生铿锵读文,品鉴推敲,领会韵散结合表达形态的独特性和新颖性,捕捉文章思维的明晰和推理的严谨,语言的气势磅礴和情感的真挚理性。

(四)从意境的维度

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文言文蕴含着丰富的意境美。《书戴嵩画牛》中题与跋、画与诗、交相辉映呈现出的书画意境;《精卫填海》展示的由光怪的时空、丰富多彩的形象构式的想象意境;《伯牙鼓琴》借助语言文字想象创造的唯美意境……值得我们推敲品味。以《伯牙鼓琴》为例,文中能够关联到的《高山流水》不仅具有唯美的音律,而且承载着中华美德中的“知音”文化,可谓独具一格。课始,一首《高山流水》缓缓展开,听完之后,大部分学生能说出音乐节奏的快慢变化、旋律的高低起伏,对文中“巍巍乎若太山”“汤汤乎若流水”有初步感知。教师趁热打铁,拉开一条音乐的千年辗转之线,让学生走进时间隧道,了解3000多年前周朝教育体系中的“六艺”之美:“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的‘乐’延续为今天的‘音乐’。早在春秋时期,乐曲便以独特的五音‘宫’‘商’‘角’‘徵’‘羽’来表达,《高山流水》更是充分运用‘拂、绰、注、上、下’等指法表现跌宕起伏的旋律。五音与指法的巧妙结合,让人入情入境,‘几疑此身已在群山奔赴,万壑争流之际矣’。”这样的音乐内在美,让学生感受到了音符的千年流转,生生不息。课中,结合语文要素“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教师提问:“再次聆听音乐、品读文字,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这琴音似乎在抒发着什么?”据此,学生感受到,乐符可以编织画面,画面可以在乐符中流动,音乐之美在于所见、所想的情景交融,山川河流因琴中的“情”有了生命,心中的“情”因山川河流有了形象,琴为心声,境为心造,人琴合一。课末,学生思辨:假如《高山流水》这首曲子没有《伯牙鼓琴》这个故事、没有知音文化的加载,会有什么不同?学生在文本独特的意境中,明白了音乐之美不仅在于外在的旋律,更在于其中丰富细腻的情感内涵、底蕴深厚的思想内涵已转化为人类对宇宙万物和社会人生的深度思考,这构成了美的真正价值。

二、借助“任务单”展开文化思辨

文化思辨,即对文化的思考辨析。在文言文教学中引领学生进行文化思辨,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抓手。“任务单”是供学生自主学习进而达成学习目标的重要支架,往往由一组学习任务构成。文言文教学引入“任务单”,能让文化元素从散到聚、从点到线、从浅入深、从单薄到厚实,促使学生通过分析、推理对文化事理等进行辨别、判断与决策,寻求文化思辨因子。

例如,《精卫填海》一文所在单元的人文主题是“飞腾的幻想”。教材为何不用“神奇的想象”而用“飞腾的幻想”?围绕这一思辨性问题,教师设计了一张任务单,以三个主要任务,引领学生进行文化思辨。

任务一安排在课前预学阶段,设定的学习目标是“由认识神话神奇的形象感知飞腾的幻想”,要求学生在《山海经》中找到描写“精卫”的原文,收集“精卫”的图片,说说对精卫的印象;收集《山海经》中其他神兽的相关资料,与同伴交流;针对大家介绍的神兽,谈谈自己的发现和感受。借助学习单,学生推理辨析,由“一个精卫”到“一群神兽”,嗅到了书中弥漫着的古代人民旺盛、生动、鲜活、动态的想象气息,更为丰富地感受到了古代人民想象的神奇,同时认识到:把故事中的形象描写得很神奇,可以像古代人民这样,创意地组合鸟兽虫鱼、天地万物的形象、颜色、大小。至此,学生对“飞腾的幻想”有了初步认知。

任务二安排在课中学习阶段,设定的学习目标是“由感知神话神奇的情节体验‘飞腾的幻想’”,要求学生思考“精卫这只神鸟让我们感受到了神奇,那这个故事也有神奇之处吗?你也能模仿这样的神奇想象创编精卫填海的过程吗?”在学习单引领下,学生持续辨析举证,陆续有了自己的发现:文中说“溺而不返”,故事到这里本该结束,精卫却起死回生;精卫这么小,大海那么大,却要以小胜大,不可思议;精卫衔枝从西山到东海,跨越千山万水填海,有些夸张;等等。以这些神奇的想象为支点创编,学生就会下意识地从自己的想象中“飞”出来,运用各种矛盾、冲突等表现情节的“神奇”。

任务三安排在课后研学阶段,设定的学习目标是“感知‘飞腾的幻想’的意义”,要求学生课后开展思辨性研究:“很久很久以前,古代人民用飞腾的幻想创造了五彩斑斓的神话世界:盘古开天、女娲造人、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精卫填海,嫦娥奔月……炎黄子孙从未停止过飞腾的幻想,他们像精卫一样敢于挑战、不畏困难、坚持不懈,于是幻想变成了现实——受嫦娥奔月故事的启发,人类有了‘嫦娥号’;受大禹治水故事的启发,人类有了‘蛟龙号’;受女娲造人故事的启发,人类有了‘机器人’……如果你们继续腾飞幻想,未来又会是怎样的呢?”通过幻想创造未来世界,给予学生强有力的思辨性挑战,进而在持续的分析、判断、辨别中形成思辨性认知:千百年前的人们,面对自然界中无限美好的事物或无法解开的疑惑,用想象作为创造未来的不竭动力,居然让一个个“虚无”成为现实;飞腾的想象,蓬勃强劲,生生不息,从好奇心、求知欲,到探索创新,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力量。

三、建立“资源包”寻思文化价值

“古文不古,文心永恒。”文言文的根本价值在于让今人汲取古人的思想,以滋养情感、指导人生。建立“资源包”,能让学生在收集资料、整理信息、共享资源的过程中,以“我”的姿态进入文言文,以类为宗,寻用归类,以古心正今心,以今心推古心,与文言文“共情共理”,悟到文言文的文化价值。

(一)阅读素材资源包

若想寻思文言文的文化价值,搜集相关的阅读素材大有必要。一般而言,可以依托文本内容,拓展与文本主题相关的系列连续性或非连续性阅读素材、整本书素材等。例如,《守株待兔》一文的主旨是“不努力而抱侥幸心理,指望靠好运气过日子,是不会有好结果的”。教学本文,如果教师带领学生阅读本文出处《韩非子·五蠹》,走进韩非子这位战国时期大思想家的作品,就会发现,这几十个字的故事,实际上来自对当时社会的深刻剖析。将《五蠹》中列举的大量与《守株待兔》同背景、同主题、同内涵的素材做梳理整合,形成阅读素材资源包,再将资源包素材与当前的社会事件相结合,对比透视古今社会的巨大差异,用事实论证,提出相应的改进优化建议,就又能形成一个个基于同一主题却类别不同的资源包。这些资源包给予学生历久弥新、铿锵有力的人生启迪:不照搬古法古训,不死守陈规旧俗。此时,阅读素材资源包中“文”和“言”所承载的文化精髓,就会与时间、与时代“共呼吸”,真正深入学生骨髓,成为民族文化传承的生命密码。

(二)所思所得素材资源包

所思所得素材资源包,是让学生围绕具体的文言文文本,搜集和整合与文言文内容相关的素材,在此基础上分享交流自己的所思所得,然后將这些所思所得整理归类后形成的文件包。例如,《学弈》《两小儿辩日》两则文言文都是通过一个小故事来阐明某个道理,事中见理,深入浅出,引人深思。以两则文言文为线索,教师组织学生搜索古代人民的思想之光,引发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和热情。他们在中华五千年文化中穿梭、搜寻,从名著、名家、名句里抓取到了一个个深刻的道理和思想。有学生说,从《诗经》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里,可以感受到生命是灿烂的,让自己的生命绽放光彩,非常有价值;有学生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知行合一”,像一束光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将这些素材分类整理,便形成了从“两则”到无限量的“资源包”。这些资源包,帮助学生养成点滴积累的好习惯,逐渐锻造文化基础,丰厚文化底蕴。

从文化的角度打开文言文,为学生打开了通往人类精神命脉的窗户,铺就了一条通往传承人类思想精华的通道。

参考文献:

[1]朱自清.经典常谈[M].北京:中华书局,2019:4.

[2]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9:7.

(丁雄鹰,江苏省常州经开区实验小学校长。)

猜你喜欢

任务单
“任务单”教学模式在“建筑识图与构造”课程中的实践研究
基于学情的学习任务单在培养小学生英语合作学习能力中的应用
“从目标入手”,设计高效课堂任务单
关于“不定积分概念”的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教学中“任务单”的使用研究
借助任务单 让学生在机械识图课堂上动起来
用翻转的理念上文言文
“任务单”式高职数学教学
微课“任务单”设计的问题与对策
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衔接之实用性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