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轨道交通车站与毗邻建筑消防安全“三联机制”管理研究

2023-04-10张春明

消防界 2023年9期
关键词:消防安全管理

张春明

摘要:

安全风险始终伴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而存在。本文通过对上海地铁车站与毗邻建筑的消防安全风险特点和主体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构建地铁车站及毗邻建筑两者协同的消防安全风险监管与联防联控机制,建立轨交车站与毗邻建筑的消防安全联合管理体系,完善协同应急处置预案,并通过管理创新实践,提出了改进措施和建议,为上海地铁消防安全治理的新格局奠定了良好基础。

关键词:轨道交通车站;毗邻建筑;消防安全管理;三联机制

引言

安全风险始终伴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而存在[1]。结合城市区域规划,上海积极实施地铁上盖物业开发和既有车站改造,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TOD(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相继推出了华润万象城、万科天空之城、凯德星贸等系列项目,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亮点和新地标。目前,上海全市508座地铁车站中有157座车站(非同一运营单位管理的换乘车站分别计算)同周边223个综合体或单位实现了互联互通,其中最多是徐家汇站,共与周边5个商业综合体互联互通。轨道交通车站与毗邻建筑的联络通道、连通口在给市民购物、娱乐、出行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地铁带来了较为突出的火灾风险[2]。

轨交车站与毗邻建筑空间火灾风险共存,但双方的消防安全监管工作相对独立[3,4],这影响了整体的消防风险排查、监测与应对成效,对进一步提升轨道交通车站与毗邻建筑消防安全管控水平形成了障碍,亟待解决。笔者基于调研的基本情况,对上海地铁车站与毗邻建筑的消防安全风险特点和主体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构建地铁车站及毗邻建筑两者协同的消防安全风险监管与联防联控机制,建立轨交车站与毗邻建筑的消防安全联合管理体系,完善协同应急处置预案,并通过管理创新实践,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二、轨道交通车站与毗邻建筑的消防安全风险特点及管理问题分析

轨道交通车站毗邻建筑指通过共墙连通、通道联通、一体化联通、垂直连通、下沉式广场连通等方式与车站相连通的建筑[5]。轨道交通车站与毗邻建筑,尤其是大型商业综合体,普遍存在结构复杂、业态多样、客流密集、火灾危险性高等特点,是城市火灾风险防控的重中之重[6]。轨道交通车站的人流是聚散型的,不会做长久逗留,车站少有可燃物,站内净空高大,火灾危险性较小,往往拥挤踩踏等安全问题比较突出。而商业综合体的客流是长期聚集的,商场内陈设的商品可燃物较多,相比具有更大的火灾危险性。只有当连通口两个界面之间的火灾危险情况互通互联,才能保证救灾时的一致协调性。例如,若是商业区发生火灾,应能保证相连的地铁车站方面不出现人员因紧张而造成踩踏等次生灾害。

从管理角度来看[7],一方面,轨道交通车站与毗邻建筑责任主体多,存在多头管理、权责不明等问题,从而导致共存消防风险隐患难以发现,且问题暴露后整改情况不能得到有效监督;另一方面,轨道交通车站与毗邻建筑信息互通程度低,缺乏针对联通口、进风口及周边进行施工作业、业态调整、通道封闭等可能影响正常运营以及消防安全活动的提前沟通,且发生紧急情况时各单位的信息共享渠道不通畅、协同应急响应能力较低,从而给轨道交通车站紧急情况下的大规模人员疏散带来了不确定因素,疏散安全难以保证。

此外,上海地铁与毗邻建筑还存在下列问题:一是部分商市场内经营业态以小商品、小餐饮居多,商铺内易燃可燃材料多,用火用电用气多,火灾风险突出;二是部分商市场商铺产权出售给个人所有,日常管理由商户集资聘用人员,缺乏全面系统的消防管理措施;三是部分车站、商市场由于建设时间比较早,相互间存在防火分隔设施、防火间距、消防设施不足等问题。

总之,由于轨道交通车站和毗邻建筑双方消防监管工作割裂,影响了整体的消防风险排查、监测与应对,迫切需要形成两者协同的消防安全风险监管与联防联控机制。

三、轨道交通车站与毗邻建筑消防安全管理“三联机制”构建方法

為满足轨交与毗邻建筑的消防安全需求,上海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大型商业综合体暨轨道交通站点毗邻建筑火灾防控工作的方案》(沪消函〔2020〕230号)、《关于推进上海市轨道交通车站与毗邻建筑消防安全“三联机制”工作的实施意见》(沪安委办〔2021〕30号)等相关文件,指导建立轨道交通车站与毗邻建筑间的消防安全信息联通、火灾联防、应急联动“三联机制”。

(一)消防安全信息联通机制

1.建立工作联络小组。轨道交通车站主动对接毗邻建筑,建立车站、毗邻建筑、轨交与属地公安派出所、辖区消防救援站联络小组。制定包含各方单位具体工作人员姓名、职务、通信方式以及轨道交通车站控制室、毗邻建筑消防控制室、微型消防站直通电话等重要信息的《联络清单》,并动态更新调整,确保信息及时互通传递。

2.关联信息相互报备。车站和毗邻建筑在对连通口、风井口及周边施工作业、业态调整、通道封闭等可能影响运营和消防安全的活动前,填写《施工作业告知单》并相互报备。如涉及公众聚集性活动,应向属地公安派出所报备,并开展相应的风险评估。

3.丰富信息互通手段。各方单位在开展科技化、信息化改造时,综合考虑连通单位需求,增加监控节点,积极依托各类科技手段,强化互联互通,共同提升火灾防控工作水平。

(二)火灾联防机制

1.全面明确管理边界。车站与毗邻建筑共同明确消防安全管理责任边界,细化完善涉及区域范围内的消防安全管理事项、标准和要求。对于责任边界不明区域,及时召开会议共同协商确定;对存有争议的部位和问题,由主管部门、属地政府、上级单位等共同商定解决。

2.固化联防工作机制。车站与毗邻建筑建立“三联机制”工作微信群,定期通报工作开展情况,对重要事项进行磋商。将连通口、风井口及周边区域纳入每日防火巡查范围,明确巡查事项和要求,并做好巡查记录;发现对方单位存在重大隐患问题,填写《隐患抄告单》抄告相关情况。

3.风险隐患排查整治。车站与毗邻建筑共同全面排查风险隐患,发现隐患问题及时消除,影响范围大、整改时间长的,由車站和毗邻建筑共同商定整改计划和临时防控措施。对无法立即完成整改的隐患,采取有效防护措施。对于长期未采取整改措施的隐患问题,向上级单位、政府监管部门反馈情况,由相关部门督办整改。

(三)应急联动机制

1.加强调研熟悉。各方单位加强对车站及毗邻建筑的消防安全重点部位、连通口、风井口及周边进行调研熟悉,重点了解火灾风险及处置要点,熟悉消防设施、疏散通道等内容,被调研单位积极做好配合工作。

2.编制修订预案。车站和毗邻建筑各自编制相应的火灾应急预案,根据连通情况和场景,在预案内增补对方建筑平面图(与站厅同层)、应急联络方式、救援力量编成、人员配置、协同处置流程、疏散逃生路径等内容,明确各方单位应急处置职责,建立毗邻建筑、公安派出所、消防救援站等各方单位协助、应援车站开展应急处置的具体工作方案。预案制定完成后,双方留存备案。

3.联合开展演练。车站每半年组织各区域联络单位开展一次联合应急演练,并做好相关记录,留档备查。各方应急处置力量共同参与,熟练掌握处置要点,强化协同配合,不断优化处置流程。

以上“三联机制”构建方法是原则性的,实践中需要根据轨道交通车站与毗邻建筑的空间联通特征与火灾风险特点制定出针对性的实施方案。

四、轨道交通车站与毗邻建筑消防安全“三联机制”管理应用实践

截至2022年6月,上海地铁全路网共有154座车站(非同一运营单位管理的换乘车站分别计算)开展了消防安全“三联机制”相关工作,连通毗邻建筑或单位220家,总体建设情况和运行情况良好。通过建立轨道交通车站与毗邻建筑间消防安全信息联通、火灾联防、应急联动的“三联机制”,实现轨道交通车站与毗邻建筑管理职责明晰、信息实时互通、隐患相互促改、应急高效响应,进一步健全联络工作机制、务实消防管理基础、强化火灾防范能力、提升应急处置水平,完善轨道交通综合治理体系,有效防范化解轨道交通及毗邻建筑的风险隐患,提升轨道交通车站与毗邻建筑消防安全管控水平。下面以上海地铁陕西南路站为例,介绍轨道交通车站与毗邻建筑消防安全“三联机制”系统建设。

上海地铁陕西南路站位于上海最繁华的淮海路商业街,作为1、10、12三线交会的车站,每天承担着数以万计的换乘客流压力。在消防安全管理、火灾防控及处置方面都有着较高的需求。且该站与百盛广场、巴黎春天、环贸广场等大型百货及商业综合体都存在连通口、风井等设施,各单位之间存在着消防安全管理维护责任明晰、信息联通、联防联控、应急联动等方面的实际需求。环贸广场是陕西南路地铁站联通的体量最大综合体,在智慧消防建设中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条件和经验积累,所以选择环贸作为陕西南路地铁站区域试点单位。陕西南路地铁依托信息化手段来支撑“三联机制”的落实,主要通过三个阶段完成建设。

(一)阶段一:信息联通系统建设

首先,通过信息系统的建设以及终端应用的研发,实现轨道交通车站车控室、毗邻建筑消防控制室、微型消防站等区域以及公安、消防、轨交、建筑体等相关人员之间的信息互通传递。其次,通过物联网技术,对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风机、防火卷帘门、新风空气质量等物联系统进行数据采集和融合,实现轨交车站与毗邻建筑之间的各类预警、报警信息的实时共享。再次,通过定位系统建设,对10、12号线的站台、站厅层进行蓝牙信标覆盖,实现地铁站区域人员室内实时定位和导航能力。最后,通过自然语言合成、自然语言识别、终端通讯装置的研发,实现系统与终端人员之间的指令自动推送以及自然语言消息反馈和自动识别的能力。

(二)阶段二:联防联控应用系统建设

一方面,完成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消防风险监测、隐患巡查系统建设,通过管理端加终端移动应用的模式,实现联防联控机制的信息化落地。依托巡查功能,固化各单位对重点检查部位的联合检查工作机制,将其纳入日常巡检工作。同时,通过系统规范巡查检查事项和要求,实现量化评价。另一方面,对风险隐患的发现进行自动上报,实现消防主管部门的动态监督管理,提升项目体的风险隐患排查和处置能力。

(三)阶段三:整合智能疏散模型

首先,通过电子预案系统建设,实现消防预案编辑能力,结合项目情况可以将各类消防预案进行电子化,系统可以通过智能判断对预案进行启动,确保应急救援过程中救援职责明确、力量编程合理。其次,完成智能疏散系统建设,基于轨交车站历史数据与实时不完备数据对人群分布进行建模,实现对轨交车站的实时客流分布的估算能力。然后通过人群分布与突发事件状况的应急疏散策略即时生成疏散方案,并通过指示终端研制、智慧疏散移动应用等界面对引导策略进行分发,为救援人员、地铁乘客提供智能疏散服务。

通过系统化建设,陕西南路地铁站将“三联机制”的工作落到实处,从信息高度融合、风险自动识别、隐患闭环处理、资源高效协同、处置科学合理等方向为日常消防安全管理、隐患排查整治、火灾应急处置工作智慧赋能。

结语

上海地铁通过建立轨道交通车站与毗邻建筑间消防安全信息联通、火灾联防、应急联动的“三联机制”,进一步补足轨道交通车站火灾防控和应急处置工作短板,形成区域性联防共治的管理效能,实现管理职责明晰、信息实时互通、隐患相互促改、应急高效响应。通过系统建设在陕西南路地铁站将“三联机制”的工作落到实处,分别从信息高度融合、风险自动识别、隐患闭环处理、资源高效协同、处置科学合理等方向为日常消防安全管理、隐患排查整治、火灾应急处置工作智慧赋能。

参考文献

[1]

杨君涛,宋飞.新形势下轨道交通消防安全管理现状与对策[C].2016中国消防协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2016:141-143.

[2]朱奥妮.2000-2019年国内外地铁火灾事故统计分析[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20:148-150.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40484-2021城市轨道交通消防安全管理[S].2021.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40248-2021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管理[S].2021.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1298-2018地铁设计防火标准[S].2018.

[6]林晓添.深圳地铁公司地铁运营火灾风险管理研究[D].兰州大学,2021.

[7]陈耀辉.地铁车站消防安全风险分析与管控措施[J].中国安全生产,2019,14(09):43-45.

猜你喜欢

消防安全管理
电力企业消防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火灾事故追责背景下的社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探讨
大型商业建筑火灾原因及消防安全管理的探究
危化品物流中消防安全管理存在问题与灭火措施
浅谈供电企业消防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新时期医院消防安全管理工作要点分析
农村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模式探析
浅谈医院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