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童年的院子:回归儿童生命本真的课程探索

2023-04-08夏小芸

基础教育研究 2023年20期

【摘 要】关注儿童的真正生活,关注游戏是儿童生命成长的最大需求,教育者应去发现童心,进行儿童课程探索。“童年院子”课程回归生命本真,践行童心主义思想理念,激发儿童的学习愿望與热情,帮助他们获得一种学习的体验,进而促进其全面发展。“童年院子”课程回归儿童生活,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实施建构课程,推动幼儿园课程改革,以《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为指引,不断反思实践,追求保育教育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童年院子 生命本真 课程探索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3)20-89-03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童年的院子”。在这里,儿童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去发现;在这里,儿童有充分的机会去展现、去表达;在这里,儿童的生命潜能得以释放与激发;在这里,每一个生命个体能得到尊重与支持。[1]

“童年院子”课程是回归儿童生命本真,发现童心,认识儿童的课程。关注儿童的真正生活,关注游戏是儿童生命成长的最大需求。基于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学前教育的价值,教育者回归儿童生活,践行“自然开放、和谐共生”的课程理念,以游戏为基本的课程实施方式来建构“童年院子”课程,推动幼儿园课程改革实施和高质量发展,打造生命绽放的“童年院子”。

一、“童年院子”的内涵蕴意和价值追求

童年的本质是什么?《发现伟大儿童:从童年哲学到儿童主义》一书中说,童年“是进化史的产物,是一种自然意志、自然设计、自然趋向、自然目的的体现”。自然从哪来?《论语》中有“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自然是上天赋予的,是追寻天命,释放天性,让天性充分地表达。[2]童年拥有人之为人最丰富的天性资源,童年始终在为人生提供养分。

“童年院子”是“童心主义”哲学思想的理念践行。童心是自然之心,是天赋的心,是人的天性的总和。童心是丰富的,是人的天性的宝藏和资源。发现童心资源就是对儿童的发现,对童年的认识。童心主义是自然主义的人本主义,“童年院子”里的童心主义是一种儿童本位、儿童精神,是成人用智慧去发现童心、发现童年、发现儿童。“童年院子”作为一种隐喻,就是遵循儿童成长的自然目的、自然节律,释放儿童天性,回归儿童生命本真。

“童年院子”体现的是一种“天·真”文化。天:事物的天然性质或本来面目。取顺应自然,自然赋予的能力之意。真:返璞归真,回归本性,顺应天性。天真:“大言出物表、本性还天真”,做体合自然,内心纯净的人。童年院子所追寻的就是“天·真”文化引领之下的“体合自然、顺应天性、返璞归真、面向未来”的教育,养育真善美的儿童。儿童教育应当尊重儿童自身的自然,应当尊重儿童天性所体现的自然意志,应该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回溯本源,回归本性、回到本真。

二、“童年院子”课程建设的现实意义

时代变革和社会发展呼唤回归儿童生命本真的教育。2020年1月,世界经济论坛发布了一份题为《未来学校: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定义新的教育模式》的报告,提出了“教育4.0”的全球框架,强调童年时期的教育质量是实现教育模式创新的关键,并对安吉游戏给予高度评价。[3]“教育4.0”全球框架所包含的八个关键特征都蕴含着对童心资源的发现,对童年、童心、儿童的敬畏。儿童愈是年幼,他的本能的与无意识的世界愈是处于主导地位,所以教育的目的应符合人的天性,这正是回归生命本真的教育意义所在。

儿童本能和内在自然需要回归儿童本真的教育。乔姆斯基认为儿童是语言学家,儿童天生具有丰富的语言学知识体系。[4]华兹华斯认为儿童是哲学家,而且是最好的哲学家。[5]这些哲学命题都在表达童年天性资源的丰饶,需要发现儿童,发现儿童有独立的不同于成人的生活,发现儿童具有丰富的天性,发现儿童的成长是儿童自身的“内在自然”朝向“自然的目标”的“内在的发展”。[6]

三、“童年院子”课程的基本样态

怎样的课程才能真正回到童年,回归儿童生命本真?

回归儿童生命本真的“童年院子”课程样态之一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爱玩是儿童的天性,游戏是儿童重要的生活方式,游戏是儿童对自己身心潜能自发的开发,儿童就是在游戏中实现对周围世界的认知。实现回归儿童生命成长本真的课程就是以游戏为基本路径。这里的游戏不是成人设计的“游戏”,不是成人主导的“游戏”,而是儿童自发自主的游戏和行为。《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标》提出“支持幼儿探究、试错、重复等行为”。重复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学习方式,儿童通过行为的重复积累经验,建构对世界的认知,大脑神经元建立连接的过程会因为重复而得到加强和不断优化。儿童只有在自发、自主的游戏情境中图式才会不断地出现,图式是儿童的天性使然。

回归儿童生命本真的“童年院子”课程样态之二是“流水似的一日生活”。流水般的生活是一种顺应自然的生活,回归儿童生命本真的课程首先是给儿童合理、自由、自主的生活,这种生活可以使儿童的天性得以释放,可以给儿童带来身心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幼儿园就应该真正像儿童生活的地方,让儿童在这里度过适合他们的生活。儿童的生活和儿童的世界是儿童生命和心灵寄寓之所,儿童就是在他自己的生活和世界中实现成长的。只要能为儿童的生活提供健康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他们都会主动探索、游戏、梦想、涂鸦、歌唱和表达。他们在如水的生活中用这些方式表达和挖掘具有先验本质的天赋。

“童年院子”课程建设是一种理念彰显——回到儿童,回到生活,回到游戏,创造儿童一日生活新样态;“童年院子”课程是一种价值追求——遵循儿童天性,坚信儿童生来就是积极主动、有能力的学习者,在开放多元的场域中释放无限的潜能;童年院子是一幅课程图景——有准备的环境,积极地互动,课程内容来源于生活和游戏,经过学习内化为自身素养、外显为日常行为、积淀为文化内涵。

四、“童年院子”课程的园本实施

在“童年院子”园本课程建设过程中,教育者将“生活、生态、生长、生命”确立为课程的核心要素,课程聚焦儿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聚焦儿童的多感官参与、多样性活动、多方面发展,让儿童成为学习的主人。

生活:合理自由的真实儿童。“童年院子”的生活就是着眼于与儿童过好每一天。教育者以“流水似的一日生活”为规划理念,围绕“如何把碎片化的时间进行整合”“如何减少过渡环节”“保证充足的游戏时间”“如何动静交替”“各年龄段的特点”等进行思考,把自主的时间、自由的选择,更多的探究机会还给儿童,合理安排“一日生活”。具体环节包括入园签到、晨谈、自主游戏、集体分享、自主用餐,午休、离园等,在过渡环节上采取植物观察与记录,聆听歌曲和诗词、为儿童读书等,尽量减少儿童消极等待的时间。根据儿童需求灵活调整一日作息时间,保证儿童适宜的生活节奏和连续一个小时以上的游戏时间。去哪玩、怎么玩、和谁玩都由儿童自己决定。

从自主签到、晨谈、自主用餐,到儿童充分自由的室内外游戏,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让儿童成为生活的主人,自己的主人。儿童自发的游戏中充满了对问题的解决和各种有挑战的学习,游戏后或自己或小组一起进行游戏表征,或者将游戏讲给教师听,集体活动时与小伙伴分享自己游戏中的快乐、遇到的问题,儿童的生活就这样如流水般一天天度过。

生态:顺应自然的课程环境。幼儿园是儿童每天生活、游戏和学习的地方,儿童学习和发展是儿童在与环境、材料的互动中获得的,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教育者将生态作为基本理念,以儿童的成长向度聚焦空间与儿童的成长关联,尽可能创设尊重儿童、满足需求、释放天性、发现童心的生态环境。追求顺应儿童天性和自然发展的多样态环境,允许他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游戏需求和愿望,可以“游牧式”地使用资源和游戏空间,实现游戏场地和功能的无边界。环境不仅是一个让儿童置身其中游玩的空间,而且是能供儿童探索与试验、创造与想象,与同伴互动的意义空间。

生态的环境、自然的材料是“童年院子”课程环境的独特气质。基于亲自然的理念为儿童提供可持续的生态环境,教育者更多聚焦原生态的、来自大自然馈赠的天然课程资源和教育场域,力求在大自然的情境中释放和激发儿童的天性,亲近自然的活力和坚韧的张力。将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沙水泥石作为幼儿园游戏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成为儿童用之不竭的材料,让自然环境和丰富的材料触发儿童内蕴的童心资源,帮助儿童获得新经验。

生长:合乎天性的课程组织。课程体系的组织架构是幼儿园课程实施的基础,课程只有基于儿童天性、园所实际和区域资源才能焕发持续的活力和张力。教育者以儿童发展为本,以一种崭新的课程样态,从课程理念、价值追求、总体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进行整体架构。以“天性需求”与“空间规劃”、“一日生活”与“年龄特点”、“个体生命”与“生长规律”分别为横、纵坐标,绘制“游戏场”“生活流”和“评估圈”,构建深根于本土文化环境的课程体系。在课程实践过程中,“童年院子”不限定课程的具体实施标准,而是保留灵活性和多变性,为课程建构的具体方法留出无限可能,旨在建构一种可以持续生长的课程。

“目标为本”“教为中心”是传统集体教学课程组织形式,“目标为本”是一种“成人在前,儿童在后”的思想,“教为中心”是“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去“目标为本、教为中心”就是确立成长取向的教育。教育者取消按照幼儿园教材实施主题课程或生成主题课程的固有方式,重新认识集体活动的意义。集体活动不再是过去根据目标亦步亦趋实施集体教学,而是让集体活动成为儿童之间、儿童与教师之间分享信息、交流各自看法并引发共同讨论的平台,是儿童之间、儿童和教师之间持续共享思维的过程。[7]教师教研的核心也随之发生改变,由“确定目标—设计活动—组织活动—评价活动”转变为“认识儿童—创设环境—支持儿童发起的游戏和活动—发现儿童的学习与发展”。

生命:发现童心的持续绽放。“童年院子”课程最终走向生命的绽放,幼儿园教育应以关心儿童的生命成长、改善儿童的存在状态和提升儿童的生命质量为旨归。教育者重新思考师幼关系,重新定位教师角色。把教师的精力集中到创设儿童主动学习的环境、观察倾听儿童和与儿童的互动对话上。教师一天的工作主要有:一是观察儿童。教师学习了解幼儿先天的游戏图式“旋转、定位、搬运、装填、围合、定向、轨迹、连接”等,教师运用“图式”理论去观察、解读儿童游戏,理解他们游戏中的各种重复行为,允许和包容他们试错。二是倾听儿童。良好的师幼互动就是陪伴、观察、倾听、记录每一个儿童,回应支持儿童。儿童通过绘画的方式对游戏进行表征,教师一对一倾听,记录儿童的“游戏故事”,了解儿童的想法和需求;三是对话儿童。个别或集体对话,教师或儿童发起谈话内容,与儿童一起持续地共享思维;教师发起社会文化的传承活动,品德启蒙活动等,涵养儿童爱国的童心与品性。

良好的师幼互动是促进个体的生命自觉,支持儿童发现自我、完善自我、悦纳自我。合理的一日活动安排,开放多元的游戏场域,结构材料的投放,教师的放手与支持、观察与倾听,随处都可以看到儿童有意义的学习的发生,看到更多生命的绽放。例如一个中班儿童去看牙医之后画了一幅画,画中的儿童表达出了治牙时的感受:直立的头发,皱起的眉头,瀑布一样蓝色的眼泪,脸红脖子粗,这些表达都将儿童的真实感受展现得淋漓尽致,而且冷暖色调的运用与心情匹配,这说明儿童是天生的艺术家。

“童年院子”课程建设是幼儿园学习和践行《幼儿园保育教育评估指南》精神的实践探索和自我反思。教育只有通过对儿童天性和儿童生活、儿童成长的特点和规律的了解,通过找寻儿童成长所需要的各种条件,实施“充实指导”,才能彰显教育的本义。回归儿童生命成长本真的“童年院子”课程建设就是为儿童成长提供需要的物质的、文化的、社会的、教育的条件,让儿童在“童年的院子”里好奇、探究、游戏、涂鸦、幻想、哼唱、学习等,“一砖一瓦”丰盈自己的童年。

【参考文献】

[1]夏小芸.童年院子:流淌着游戏,流淌着故事[N].中国教师报,2023-5-10(05).

[2]刘晓东.发现伟大儿童:从童年哲学到儿童主义[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1:286.

[3]王永固.教育4.0全球框架:未来学校教育与模式转变——世界经济论坛《未来学校: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定义新的教育模式》之报告解读|头条[EB/OL].(2020-06-16)[2023-08-03].https://www.sohu.com/a/402108526_177272.

[4]李军华.语言与语言学理论专题十二讲[M].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16:242.

[5]刘晓东.发现伟大儿童:从童年哲学到儿童主义[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1:15.

[6]同[2]47.

[7]张晖.探索幼儿园集体活动转型之路:去教材中心、去课堂中心、去教师中心[J].教育家,2023(30):11.